-
1 # 桓兔愛歷史
-
2 # 辛鐵說歷史
其實蘇軾這個人為什麼是文采斐然,當然是與經歷有關。人的閱歷是學不到的。
我只說一件事。
王安石變法,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但是蘇軾起初是反對的,這就表現了廟堂上的文人對民間疾苦的無知。這個時候蘇軾成就一般。
後來蘇軾被貶,為了一家人的飲食問題,在城東一個坡地上耕耘,所以他叫蘇東坡,我想這個時候蘇軾應該可以體會到王安石的變法是真正的為民。
蘇軾的一生名氣很大,但卻仕途不展。
-
3 # 小瀾的旅遊
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我本人也比較喜歡古典詩詞,而且非常喜歡蘇軾的詩詞,以及他樂觀豁達的人生性格,和麵對人生陰晴圓缺時的態度!說到蘇軾,想必大家也都不陌生,很多人都讀過他的詩詞,而且他象徵著北宋文學史上的巔峰!蘇軾,祖籍四川眉山市,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一生的大多數時間都可以說是人在旅途,多地輾轉,寫詩作畫,從不停歇。
儘管如此,這些都不影響他成為北宋文學史上的高優集大成者!蘇軾是象徵著北宋文學史上的最高成就,他不僅詩、詞的成就很高,而且書法、繪畫也相當過人,不僅如此,如果是在今天,可能還是一位相當知名的美食博主,想必“東坡肉”大家都知道吧,就是他的創作!
不過,翻開歷史,不難發現一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不是在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天南海北,所到之處,差不多都已接近整個中國,這些遭遇也讓他更有機會飽覽大千山水,世事百態,從而擁有更為深刻的創作素材,以及創作的源泉。雖一生顛沛流離,但這些都不影響他豪放的性格。很多時候,蘇軾給我們的感覺大多是樂觀的,豪放的,其實有時候他也是細膩的。在嘉祐二年,蘇軾進士及第,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但蘇軾的仕途坎坷,不盡人意,他深知民間疾苦,觀察入微,朝堂之上忠於納諫,痛批時弊,因而觸怒朝中重臣,形成兩局對立,他終不敵眾,最終被貶,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貶。
在宋神宗、宋哲宗時,蘇軾均屢屢被貶,雖是科舉考試中的佼佼者,但他一生都沒有得到重用,從風華正茂到風燭殘年都是!直到宋徽宗時他才被大赦還鄉,但此時他已無力還鄉,途中於常州病逝,這就是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包含著很多的心酸,想必這也是他的詩詞能夠引起共鳴的原因,他雖仕途不盡人意,他卻創造了北宋文學史上的巔峰,後世都無人能及!
他說:“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他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他說:“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他說:“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他說:“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他說:“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試問,如果不是一位心思細膩之人,又何以把人間的千情百態描寫的如微入畫?面面俱到,也可以說,他屢屢被貶的遭遇,更讓他深刻的感受到世間冷暖,以及人情、圓滿的可貴!
因為他仰望天空,看見一輪滿月,他自心底的想法卻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他雖一生跌宕起伏,屢屢不如意,但他內心所向是美好的,是向著太陽的!
【感謝閱讀】
-
4 # Z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蘇軾(1037一1101),字子曕,四川眉山人。他和弟弟蘇轍少年時接受了嚴格多方面的教。仁宗嘉祐元年(1056),蘇軾兄弟隨父親蘇詢去汴京應試。次年,蘇軾中進士,先後在地方與朝廷為官。熙寧二年,王安石推行新法,蘇軾雖主張改革,但對新法除贊成少數條例外,基本上持否定恴見。由於政見和遭受排擠,蘇軾自請外放,
先後在杭州、密洲、徐州、湖洲為地方官吏。這期間他寫一些反映現實,其中包括諷刺新法流弊的詩。元豐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彈劾蘇軾作詩訕謗,被下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神宗愛才和大臣的營救,蘇軾被貶為黃洲團練副使。
元豐三年到八年,貶官黃洲是蘇軾人生分水嶺。政治上的打擊,生活上困厄,㫑長了探索人生哲理,追尋江山風月心情,早年接受老莊思想開始滋長。在文學創作上這是一個豐收期,寫了許多優美的詩文歌賦。
神宗死後,哲中年幼,太皇太后高氏親政,起用舊黨,廢除新法。蘇軾被任為翰林學士,侍讀等官職。由於他認為新法不可盡廢,又與舊黨代表人物發生矛盾,加上舊黨內部相互傾軋,他要求出任地方,先後知杭、穎、揚等洲,在各地均有較突出的政績。
元祐八年(1093),哲中親政,再度起用新黨,恢復新法,蘇軾遭遇更加險惡。他遠謫嶺南,先貶惠州,在貶儋洲,在海南島的昌化縣生活三年。海南生活艱苦,蘇軾安然處之,為當地士子講學明道使教化日興,為海南文化發展作出貢獻
(1100)年㣲宗即位,蘇軾被赦北還,第二年在常州去世。
存詩二千七百餘首,詞三百餘首和數量豐富的㪚文與學術著作。《蘇東坡集》。
-
5 # 行走的70後目成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歷史治水名人。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
蘇軾的一生可謂經歷坎坷,十九歲進京應試,主考官是文壇名人歐陽修,蘇軾的才華橫溢受到了歐陽修的讚譽,使蘇軾一時聲名大噪,後來,王安石變法的出現,使蘇軾在內的許多好友,因反對新政,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而被迫離京。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宋徽宗時獲得大赦北還,卻在途中於常州病逝。
數度被貶,使得蘇軾更靠近平民階層,思想更與社會底層聯絡在一起,而且也在創作中多了一些現實主義的作品,同時也在風格上表現出婉約派的特點,有憂思有愁思!
曾經的經歷也使蘇軾心灰意冷,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
雖然當時蘇軾在政治上極度沉淪,然而他能調節自己的情緒,不讓外界環境的變化擾亂自己的心境,改變向來樂觀的人生信念,這一點,連他的政敵也驚歎:此老倔強猶昔。
人生境遇有順有逆,我們要學習蘇軾豪放通達的人生態度,在逆境中尋找機會! -
6 # 西撒沙海
蘇軾好飲酒,卻經常不勝酒力。蘇軾親自釀酒,成為專家,東坡蜜酒號稱“開甕香滿城”。蘇軾好美食,研究出了讓人垂涎的東坡肉。然而懂生活,會享受的蘇東坡,仕途之路卻跌宕起伏,多有不順。因此,他寄情于山水,鍾情於美食,與詩酒為伴,創作了無數的經典。他的書法也是了得,被後人稱作宋朝書法家——蘇黃米蔡之第一位。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他年少得志,考取進士,不過他一生輾轉、顛沛。這句詩正是他的真實寫照。人的一生充滿了偶然,然而把偶然用一種必然的心態來對待,也就釋然了。就像鳥兒的命運四處飛翔,這是必然。而在雪中留下腳印則是偶然的行為,既然是偶然,也就不必在意。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蘇軾由於跟王安石持不同政見,主動離開京城,赴杭州就任,後又調往密州。他剛到密州時,盜賊橫行,蝗旱災害流行。一年後,他把密州治理得井井有條。重修城北舊臺,命名為超然臺。他思鄉懷舊,又為壯志未酬而傷感,但很快他又寬慰自己。既然無力改變現狀,與其傷感懷舊,不如樂在眼前,用新火煮新茶,吟詩飲酒,不負大好時光。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一年春天,蘇軾與好友相約郊遊。途中大雨忽來,朋友們都覺得很狼狽,只有蘇軾泰然自若。等雨停後,蘇軾做了這首詞。人生總會遇到坎坷,它不會因為你害怕、逃避就消失。人生總是要前行,與其狼狽,不如從容。等回頭再看,一切都變成風景。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結束了黃州團練副使的職位,蘇軾調往汝州,路經九江,他遊覽廬山,寫下此詩。當身處事情當中,人都是很難判斷是非,通常會被事情本身所遮擋,也會被自己的好惡所左右,就是所謂當局者迷吧。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漂泊一生,與他相識的人也多半過著這種日子。蘇軾在杭州任職時,老友錢穆從紹興而來,途經杭州,要前往河北。蘇軾送他至江邊,離別之情而生,感嘆你我都是人生的過客,註定不會有誰陪伴你一生。
蘇軾的一生六十四載。讀他的詩詞,好像他的生活裡盡是逍遙,而他的一生因坎坷而才華橫溢,他用他的不幸在鑄就人生,在不斷的碰撞中成就自己。心中充滿豁達,眼裡滿是坦蕩,充滿了儒釋道的智慧。
-
7 # 航海王之水手
你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們來探討探討。蘇軾,又稱蘇東坡,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民諺有云:“韓柳出大唐,三蘇曾稱王,只怕歐陽”。我認為,蘇軾的人生經歷對他的創作有非常積極正面的影響,為什麼呢?容我一一道來。
書香門第,少年得志
蘇軾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同樣位列唐宋八大家,他們兄弟倆二十幾歲的時侯在蘇洵的帶領下赴京師,考取同榜進士,成為一時之美談,可謂“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汴梁花”。青年蘇軾家學淵源,已顯才華卓著。在現代科學領域,師徒、父子同獲諾貝爾獎的例子也是不勝列舉。
新舊黨爭,官場失意
當年的汴京,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援下執政推行變法,蘇軾對新法提出過批評,因而被視為舊黨,遭受排擠,被迫離朝。後來神宗駕崩,王安石罷相,司馬光復出,舊黨得勢,蘇軾又反對殘酷打擊新黨,故而也不見容於舊黨,再次被外放。這樣落寞的政治生涯讓我們失去了一個政客,卻收穫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因為他意外得到了兩樣東西,時間精力和江湖閱歷。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生也是有起有落, 他在朝時沒有任何產出,不朽名著都是在野時所作。豪放灑脫的蘇軾離開了朝廷,不需要小心謹慎地陪伴在皇帝的身邊,為他的創作提供了充足的時間。
西湖修堤,赤壁懷古
俗話說“行千里路,讀萬卷書”,我們的東坡居士可是到過不少地方。被貶黃州時寫了《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和《赤壁懷古》;知杭州,修蘇堤,寫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樣的妙句;他還到過常州、惠州、澹州等地,每一處都留下了佳作。
吟起東坡先生的那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能感受到他的惆悵和失落,但我要說,作為一代文豪,他的人生已然成功。
-
8 # 翠紅真大嘴
蘇軾的生平經歷對其創作有何影響?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就是,讀蘇軾的詞最大印象就是他的豪放,但是蘇軾早期的作品有受到柳永的一定程度的影響。
一 受柳永風格影響
我們都蘇軾早期的作品會發現,他筆下的文字是那樣的纏綿綺麗,比如說
《水龍吟》,裡面的“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浣溪沙 春情》“香在衣裳粧在臂,水連芳草月連雲,幾人歸去不銷魂?”
這樣的細膩而又柔和的文字,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不難發現有很多類似的存在。
蘇軾出生於書香門第之家,其父是蘇洵,祖父是蘇序,在這樣的一個家庭薰陶下,不免對當時社會上的一些知名人士給予高度關注。在當時,正是柳永之詞盛行的時候,所以這對當時還年輕的蘇軾來說,不可避免的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 黃州成就了東坡由於烏臺詩案,蘇東坡在外人看來是從監獄中解放了,帶著一個芝麻大的官職,實際上是以一個流放的罪犯的身份走來,來到了黃州。
不過,也正是黃州成就了蘇軾,蘇軾的到來賦予了黃州一種新的意義,蘇東坡在黃州正式的進入到了一個人生的新階段。
俗話說,人走茶涼,蘇軾的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呢?蘇東坡很多要好的朋友在他出獄後,都和他疏遠了,要知道當時蘇東坡可是差不多算有一半人生,是為朋友而活的,入獄前日復一日的應酬,連篇累牘的唱和幾乎成為了他生活的基本內容。
出獄後,這些朋友不僅沒有給他關心,就連蘇東坡送過去的信都不回,這樣的情況,簡直就是在蘇東坡的傷口上撒了把鹽。
卜算子是這樣說的,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從詩中不難看出,蘇軾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在寫的這首詞,詞中那隻孤單寂寞的孤鴻就是詞人自己的影子,深切體會到詞人心中的那種寂寥無助,家人不在身邊,往日好友又都和自己疏遠了,沒有人關心他的生活,沒有人理解他的痛苦,這樣的悲痛何人能懂。
但即使是這樣,詞人心中那股志向與抱負都沒被磨滅,他的《定風波》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行路中,行人都倉促跑著,狼狽不堪,而蘇軾卻不以為然,反而覺得在雨中竹杖芒鞋,吟嘯徐行別有奇趣,這也體現了蘇軾一如既往的豪放與樂觀,人生莫逆這是誰都不能避免的,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
此時的蘇軾也許是經歷過太多,所以才會這樣從容。
還有一首詞不得不提,那就是《念奴嬌赤壁懷古》,正是這首詞讓蘇軾成為了豪放詞派的掌門人,乃至於在詞壇上都是一個全新的突破。
-
9 # 山下河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01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世未了因
蘇軾與弟弟蘇轍的手足之情,一向被後世所讚歎甚至羨慕。古來兄弟相念相親者,再不出“二蘇”了。他們兄弟二人從小就情義甚篤,甚至兩人連考試、做官都是在同一時間。做官之後,兩人聚少離多,常常互寄詩詞相慰。
翻看一下他們的詩詞文集,很大一部分是兩人的互答之作。每次調任,蘇軾一到當地就要寫信給弟弟,僅以“子由”為題的詩詞就超過100首。晚年被貶謫時更甚,而子由也常有回作。
蘇軾在杭州3年任期屆滿後,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於是公元1076年的中秋之夜,當皓月當空,銀輝遍地時,蘇軾感慨與弟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名篇《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轍比蘇軾小四歲。兄弟二人,自幼生活在一起,蘇軾曾有詩說:“我年二十無朋儔,當時四海一子由。”
兄弟情誼,到老不衰。“二蘇”雖為兄弟,性情卻大為不同,一個熱情似火。一個溫潤如水。蘇軾文人氣十足、個性鮮明、曠達灑脫;而蘇轍卻沉穩內斂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蘇軾一籌,常常給予兄長以忠告。
即便如此蘇軾仍舊難改其不拘小節的個性,成為宋朝開國以來,因文字批評朝政而被繫獄的人。公元1079年,蘇軾在湖州被捕,押至汴京,在御史臺獄中四月,這首《獄中寄子由》便是蘇軾在獄中所作。
《獄中寄子由》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彼時他們有感於唐代詩人韋應物“寧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的詩句,相約異日功成身退、對床而眠,共享閒居之樂。此時因烏臺詩案,蘇軾自料將死,不免感慨昔日願望,寫下“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的感人詩句。
02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軾一生的轉折點。而以此次事件為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後,蘇軾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公元1082年,蘇軾四十七歲,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餘。心情鬱悶的他,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公務之餘,他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謫居黃州時,雖然自己的生活都有問題,但蘇軾的樂觀曠達,總能率領全家透過自身的努力來渡過生活難關。只不過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卜算子》將蘇軾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表達的淋漓盡致。
0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一生被流放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偏遠。蘇軾62歲時,乘著一葉扁舟,來到了他此生到過的最遠的地方——海南儋州(今海南儋縣),彼時被放逐海南是僅次於滿門抄斬的處罰。
經歷過那麼多的大風大浪,這樣的事情在別人看來或許是難以承受,但在蘇軾眼裡,卻早已算不得什麼了。一首《定風波》便是蘇軾一生豁然的性格,坦蕩的胸懷的最好寫照。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7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路行來風雨多,可無論那風雨如何可怕,它終究會過去,自然的風雨如此,人生的風雨亦如是。不以外在萬物為懼,不以自身牽絆為憂,何其曠也。
《臨江仙·送錢穆父》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絕境中逆行,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在一飯一蔬中遠離官場的爭鬥,忘卻名利慾望。“清歡”不僅是“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的生活,而是能在複雜中追求平衡點,把生命中的雜質過濾,以更透徹,更從容的心境面對曾經的痛。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裡曾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回覆列表
蘇軾作為北宋文學、書法、繪畫皆精的集大成者,蘇軾這一個體對當時的社會有獨特的認識與看法,這種看法與認識為其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從少年到中年,從中年到老年,從四川到海南,蘇軾有著獨特的人生境遇。加上蘇軾對周邊事物、社會現象和自身處境的獨特體驗,其文學作品反映了對自然、愛情、親情、生死等的體驗,形成了剛健婀娜、豪放婉約的藝術風格。結合蘇軾的生平經歷、作品及其獨特的生存體驗,我們可以看到一位至臻至善、坦蕩豁達、品行高尚的文人,還可以看到一位極富才情、充滿智慧的哲學家。
一、進京前
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1037年1月8日),蘇軾出生在眉山眉州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母親程夫人為人和藹、才德兼備,深受左鄰右舍的敬重,她堅持不懈地對蘇軾、蘇轍兄弟進行教導。父親蘇洵二十六歲開始發憤圖強,大器晚成,以豐富的人生經驗與才學指導蘇軾學習,對蘇軾的後期學習與為官為人影響深遠。這段時間是蘇軾性格形成、走上文學創作的重要時期。蘇軾的豁達灑脫為後期創作豪放詩詞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進京應試
蘇軾早年喜歡劍術,接觸了儒家、道家思想,眉州有限的地域已經不能滿足蘇軾。於是蘇軾與父親、弟弟出川,到京城參加考試,向皇帝上交了二十五篇《進策》,為朝廷治國理政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進策》被評價為“文義燦然,時以為佳”,不僅力陳北宋開國以來“無治平之實”的政治危機,還提出了圍繞西戎北胡、天下之民的民本思想,並針對財不豐、兵不強、史不擇問題及豪強勢力賦稅輕、貧弱之家重役的弊端,主張透過壓制地方豪強,推進賦稅改革,以均賦稅消除國家存在的諸多問題。正是這一系列的改革建言獲得了皇帝的賞識,使蘇軾快速躋身於廟堂之上,併成為皇帝所倚重的大臣之一。
蘇軾等人形成的這股年輕力量為推動朝廷改革變法提供了條件,也為北宋政治注入了新生因素,同時也為後期的被貶埋下了伏筆。從眉州到京師,蘇軾的眼界得到開拓,結識了大量的名師與朋友,並得到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賞識,為其後期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借鑑。
三、名動京師
得到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賞識後,蘇軾的文學作品一經問世就受到好評,一時聲名大噪。正當蘇軾大顯身手之時,蘇軾的母親病故,兄弟二人連同父親一起回川奔喪。守喪期滿,在父親的帶領下,蘇軾與蘇轍一起參加了禮部組織的考試。在返京途中,蘇軾經嘉洲、渝州、夔州,飽覽名山大川,寫就了許多優美詩篇,集結成《南山集》和《南行前集敘》。蘇軾以《刑賞忠厚之至論》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文章闡發了“君子長者之道”與“天下”之間的關係,表達了其所遵循的“以仁政治國”的思想。隨後,蘇洵病逝,蘇軾回鄉服喪,並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正碰上王安石變法。在這場變法中,蘇軾的眾多師友都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而遭排斥,被迫離京,朝局開始動盪。
這個階段的蘇軾經歷了喪母喪父、師友貶謫等眾多事件,其思想開始豐富與成熟起來。初露鋒芒之後,帶來的是一連串的打擊,原本才華橫溢的蘇軾將這些人之常情、社會動盪等內容寫入文學作品中,逐漸形成“文貴自然、師法自然”的文風。沒有長途跋涉,沒有經歷喪失至親之痛,沒有經歷親朋遠去,沒有遭到反對派的打壓,就沒有後期成熟的蘇軾,就沒有文風獨特的作品。
四、任職籤書鳳翔府判官
因成績突出,蘇軾的《進策》深受皇帝賞識,被任命為籤書鳳翔府判官。在籤書鳳翔府任職期間,蘇軾寫就了組詩《鳳翔八觀》。這個階段的創作相對成熟,逐漸形成了隨物賦形、姿態橫生、自然奔放的風格。這個階段的文學作品仍然延續之前詩文創作的模式,即以改革者的姿態關注國計民生。以《和子由澠池懷舊》為例,以懷舊為引子,進而發出“人生到處知何似,應做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的疑問和感慨,闡發對人生無常的追思,對往事的懷念之情。以“泥”“指爪”“鴻”作為寫作意象,賦予全詩飄逸之感;原本捉摸不定的事情,往事無常的抽象感在詩中變得具體,令人深思、感慨;東坡本色在全詩中得到有效體現,對人生進行深思的文士典型被塑造得栩栩如生。
幼年受過的良好教育、父母給予的溫情、師長朋友賦予的友情在這一刻都逐漸消退,蘇軾的年齡開始慢慢增長,人的閱歷也逐漸豐富起來,原來的紙上談兵終須付出實踐,印證了“紙上得來終覺淺,吹盡黃沙始到金”。二十出頭的蘇軾開始走上仕途,在官場歷練,對人生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會與感受,其文也逐漸從神壇走向民間,關注國計民生不是一句空話,逐漸落地生了根。
五、被貶杭州
如果籤書鳳翔府是對蘇軾的一次歷練,那麼貶官杭州則是對蘇軾人生的一次洗禮,更是蘇軾文風的一次昇華。夫人王弗和父親死後,兄弟二人返鄉處理家事,然後就返京任職。此時,宋神宗正任用王安石推行變法,希望透過此次變法來改變宋朝多年積壓的問題。但在推行變法的過程中形成了兩派,即變法派和反對派。回朝之後的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並寫下《上神宗皇帝書》,對王安石的變法主張進行了一一批駁,否定了王安石的“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從,祖宗不足法”等觀點。隨後,變法派指使內臣誣陷蘇軾,以致蘇軾被貶杭州任通判。在任職杭州通判的三年裡,蘇軾心情煩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鬱鬱寡歡,經常與朋友吟詩作賦,互相唱和,寫就了眾多描寫杭州西湖的優美詩文。例如,《飲湖上初晴後雨》將西湖比作西子,把西湖當成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來寫,以其濃妝淡抹的姿態比喻西湖的原生態美景,因此,“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已經成為西湖的代名詞,也成為後人觀賞西湖的一個視角。
元佑四年(1089年),時隔二十一年之後,蘇軾再次出任杭州地方官,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第二次任職杭州地方官後,眼看西湖淤塞嚴重,湖水乾渴,雜草叢生,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翌年,蘇軾率二十餘萬民眾疏通西湖,去除雜草,並建立三塔標誌,恢復昔日西湖的面貌。另外,蘇軾將所挖淤泥集中在一起,貫成一條長堤,以便行人行走,也可藉此觀測水位,防止漲潮,人稱“蘇堤”。蘇堤的春天景色優美,波光粼粼,樹影婆娑,燕雀啼鳴,被列入杭州西湖十景。修築蘇堤之後,蘇軾又在潁州、惠州西湖築堤。在築堤的過程中,蘇軾不僅結識了眾多文人雅士,受到了嶺南人民的熱情歡迎,還為其詩文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為其深刻體驗民間疾苦奠定了基礎與條件。
六、任職於密州、徐州、湖州
隨後,宋神宗時期,蘇軾任職於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期間,他輕徭薄賦,關注民間疾苦,出臺了一系列有利於百姓的政策。面對天災人禍,蘇軾時感力不從心,但也因為這些遭遇造就了他清新豪健的豪放派詞風,以致詞的創作成為他這一時期的主流。如《江城子·密州出獵》以狩獵者的豪邁氣概探索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以個人的人生體驗提出哲理性的問題與答案。全詞剛中帶柔,極具浪漫色彩,探索古今,具有較高的審美情趣。後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極高,認為這首詞一出,其他的詞都被比下去了。另一首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寫出了對妻子王弗的深切懷念,將官場遭遇、人世冷暖融入其中,前後跨度較大,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全詞想象豐富,構思精巧,時空交換順暢,悲喜交加,虛實結合,悲劇美感油然而生。
七、烏臺詩案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作詩被彈劾,釀成烏臺詩案。其間,落井下石、置之死地者有之,唯恐避之不及者有之,多方營救者有之。最後,蘇軾憑藉親朋的營救與自身的才華才倖免於難。隨後,蘇軾被貶黃州。在黃州任職期間,他生活困頓,自號東坡,開荒種田,飽嘗生活艱辛,以老莊思想與佛學思想作為處世之道,迎來了創作上的豐收,寫就了《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作品。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將政治挫折、官場失意、懷才不遇和報國之志融合其中,形容其如長江之水一般付之東流,一去不復返,表達其建功立業的決心與豁達的胸襟,詠史、抒情、敘事一應俱全,給人以磅礴的藝術感受。
八、重返京城
元豐七年,皇帝大赦天下,蘇軾也離開了久居五年之久的黃州,改居汝州。在返回的途中,蘇軾遊覽了名山大川,《題西林壁》成為一時名篇。途經江西九江湖口縣時寫就了《石鐘山記》,以優美的景色描寫、氣氛渲染,得出認識事物本質的方法,最後有“目見耳聞”的結論。元豐八年,蘇軾重新返回京城,被提拔為翰林侍讀學士。這個階段的蘇軾生活安逸平淡,寫就了不少題畫詩。
九、貶官惠州、海南
北宋後期,黨派之爭日益激烈,蘇軾成為朋黨之爭的直接受害者,也成為舊黨排擠的物件。蘇軾認清了這一現實,主動請求外調潁州、揚州、英州、惠州,並將官僚的醜態寫進了《荔枝嘆》。
紹聖四年,蘇軾被貶瓊州、儋州。在這期間,他寫就了《別海南黎民表》,再次抒發了在艱苦生活條件下的豁達情懷。
十、蘇軾之死
宋徽宗繼位,蘇軾再次被赦。在北歸途中,蘇軾寫就了很多作品。一年以後,年事已高不堪長途跋涉,最後卒於常州。
縱觀其一生,不難發現蘇軾的人生經歷及其體驗對其創作影響巨大。幼時的良好教育,儒家、老莊、佛家思想的融會貫通,仕途的不如意,生活的艱辛,師友的指點與交流,促成了蘇軾的文風,也為蘇軾多才多藝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北宋政局的獨特性、蘇軾獨特的人生體驗都賦予其作品與眾不同的色彩。如此豐富的學識、經歷造就了蘇軾的不凡,為蘇軾詩、詞、文的創作提供了營養。沒有前期的磨練與後期的遭遇,蘇軾的詩文風格也不可能獲得後人的一致好評。
總之,桓兔認為蘇東坡的豪放的詩文風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