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島漁夫

    下面由我,來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的題設是錯誤的,明顯被《三國演義》的小說誤導了。

    (1)孫氏在南方開創基業,這件事情在三國英雄裡面,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同時代的袁術評價孫策,——“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

    同時代的曹操評價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

    為啥都認為孫策,孫權是自己兒子的標準模板?

    (2)真實歷史中,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有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這三大戰役中,

    官渡之戰,曹操勝;

    赤壁之戰,曹操負,孫權,劉備勝;

    夷陵之戰,劉備負,孫權勝;

    三者戰績比對,曹操一勝一負,劉備一勝一負,孫權兩勝,到底誰更有存在感?

    (3)真實歷史中,三國鼎立時期,真正大動干戈的地方在曹魏和東吳邊界,而不是在曹魏和蜀漢邊界。

    ① 我們大多數人,都被《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給帶節奏了。

    實際上,小說上描寫的魏蜀鬥爭,都是在三國政治中心的邊緣地帶。

    就算政治上不是邊緣,地緣上也是邊緣。

    隴西高原,秦嶺棧道,這些地方到底能發生多大規模的戰役?又能夠對全國戰局有多大影響呢?

    ② 地緣上講,曹丕代漢之後,設立的“五都”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

    魏因漢祚都洛陽,以譙為先人本國,許昌為漢之所居,長安為西京之遺蹟,鄴為王業之本基,故號五都。

    在這其中,由於連年戰亂,長安只剩下了名義上的政治號召力了。

    對於曹魏來說,真正的心腹之患都是在荊襄和江淮一代,西起洛陽,東到許譙,都直接面臨東吳挑戰。

    反過來講,蜀漢如果要直接威脅長安,就必須走“秦嶺棧道”搞“子午谷奇襲”那樣的軍事冒險。

    要麼,就走隴西大道,一步步一板一眼來進攻關中,實際上,已經是邊緣的邊緣了。

    這個有資料可證,無需贅述。

    >

    總而言之,題設是錯誤的。

  • 2 # 汪堯

    關於孫權,在此引用陳壽在其列傳中對他的評語,評語是:“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其實從陳壽的評語中,可以看出,孫權並不是一個庸碌之輩,他能‘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所以孫權之所以能夠雄踞江東,並不是僅僅因為他父兄所打下的基業,他有著自己的政治智慧,可以說他也是一個不世出的英雄。

    首先說說,勾踐之忍。

    即位之初,江東的軍政大權都在周瑜、張昭等人手上,孫權並沒有急著奪回權力,而是隱忍不發,樂於放權,慢慢培養自己的勢力,終於將權力從一班老臣手中逐漸收回。赤壁之戰後,劉備趁機佔了荊州大部分,孫權為了合力抗曹,又忍了,甚至還把妹妹嫁給劉備,進一步穩固孫劉聯盟。關羽在荊州,多次侮辱孫權,甚至拒絕孫權的聯姻,孫權又忍了,直到關羽出征在外,荊州空虛,這才一舉奪取荊州並斬殺關羽復仇。隨後,面對劉備親帥大軍復仇,孫權竟然一面向曹丕低頭稱臣,一面又向劉備求和。只要不損害吳國利益,孫權完全不顧及自己的面子,如此看來,孫權心智,何其堅忍。

    再者,英人之傑

    孫權十八歲統領江東,其繼位之後,舉賢任能,平定內亂,擊殺黃祖,降服山越,力拒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尤其是赤壁之戰,戰前曹操強兵壓境,東吳內部也是亂成一鍋粥,多數人傾向投降,但是孫權看得明白,若是投降,這些人不過是搖身一變,還能繼續做曹魏的大臣,但是自己卻是難得善終。於是,孫權下定決心,孫劉聯盟,與曹魏決一死戰。孫權殿上大喊:‘孤與老賊,勢不兩立。’當即揮刀砍去桌案一角,以表決心。

    於是,江東上下,同仇敵愾,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最終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要知道,當時孫權還不到30歲。此後,曹操進攻濡須口,孫權親自乘舟檢視曹營情況,後寫下“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一信給曹操,如此膽略,確是豪傑。再後來,孫權重用呂蒙,奪取荊州,襲殺關羽;重用陸遜,不畏劉備龐大蜀軍,火燒聯營,再奪勝利。最終稱帝建立孫吳基業。孫權在位期間,內修政治,外擴領土。他派人航海,加強對臺灣的控制,設定農官,實行屯田,發展經濟,促進江南土地開發,再次顯示出了卓越的治國才能,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堪稱一代明君,其死後諡號為“大帝”,也是我國曆史上唯一諡號為“大”的皇帝。

    當然,孫權晚年性格猜忌,殺戮無度,與早年判若兩人,為此後東吳政局混亂埋下了禍根。但總體來說,孫權仍不失為一代英豪,中國古代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謀略家。

    接下來,再說說,為何辛棄疾對孫權評價如此之高?

    要先從辛棄疾的兩首詞開始: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從詞中不難看出,辛棄疾對孫權的鐘愛之情,躍然紙上。

    三國人物,為何辛棄疾獨鍾孫權?

    首先,二人志同道合,辛棄疾對孫權神交已久。

    孫權少時"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辛棄疾亦"豪爽尚氣節,識拔英俊,所交多海內知名士"。

    好俠養士的孫權便馬善射,常乘馬射虎,有專門的射虎車。孫權親乘馬射虎於庱亭,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

    豪爽尚氣節的辛棄疾,也是力能殺人。僧義端者,喜談兵,棄疾間與之遊。及在耿京軍中,義端亦聚眾千餘,說下之,使隸京。義端一夕竊印以逃,棄疾急追獲之。義端曰:"我識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殺人,幸勿殺我。”棄疾斬其首歸報,京益壯之。

    辛棄疾本以中州雋人,抱忠仗義,章顯聞於南邦。齊虜巧負國,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挾毚兔,束馬銜枚,間由關西奏淮,至通晝夜不粒食。

    其次,二人少年得志,經歷相仿。

    孫權十五歲,郡察孝廉,州舉茂才,任陽羨長;十九歲繼承孫策,為江東之主;二十七歲聯合劉備,赤壁一戰擊敗曹操。

    辛棄疾也是少年得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犯。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便聚眾兩千,與耿京共圖恢復。而他赤手領五十騎,於五萬金兵中,如挾毚兔般縛取叛徒張安國時,時年僅二十三歲。辛棄疾與孫權同樣相貌不凡、任俠放縱、少年得志、弓馬嫻熟、智勇雙全、好酒為樂。辛棄疾獨愛孫仲謀,恰是惺惺相惜之情。

    再者,辛棄疾借古論今,感嘆時局。

    作這兩首詞時,辛棄疾已66歲高齡,已至暮年。而孫權十九歲統帥東吳,二十七歲赤壁之戰大破曹操,與之相比,辛棄疾心中無法坦然。年輕時代,他也曾聚眾而起,以紓君父不共戴天之憤的壯舉,那是他一生值得驕傲的事,所以他多曾記錄在了自己的詞中:"壯歲旌旗擁萬夫。"但那是他生命裡僅有的一段施展抱負的歲月,南歸之後,他再沒有一次走上抗金的戰場,直至生命終結,"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痛充遍周身。

    與此同時,作者面對江河日下的大宋江山,和風燭殘年的自身,想必在尋覓著新一輩的像孫權一樣的英雄,希望天下人"生子當如孫仲謀",雄姿英發,精神抖擻,撐起大宋的天空,完成自己一生的事業。

  • 3 # 曉肥俠

    三國群雄逐鹿,歷史故事如“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千里走丹騎”等家喻戶曉、廣為流傳。其中的英雄名將也層出不窮,曹操臨江賦詩的豪邁灑脫,諸葛亮的算無遺策指揮若定,關羽的大義忠勇、義薄雲天......都是歷來人們傳頌的物件。魏蜀吳三巨頭中,不僅曹劉經常被世人傳頌,孫權也擁有眾多粉絲。著名的詞人蘇軾和辛棄疾就都是“孫權吹”。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曾有“親射虎,看孫郎”,引用孫權射虎的典故,表明老當益壯。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更是直接引用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能擁有兩位大文豪的青睞,是很榮耀的。《三國演義》中,對於孫權著墨不多,很容易被讀者忽略。其實,能作為東吳領袖與曹劉並肩天下英雄,三足鼎立,孫權可不是簡單之輩。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親率四十萬大軍南征江東。次年正月,曹操進軍至濡須,攻破東吳江西營,俘獲都督公孫陽。孫權親帥七萬兵力與曹操對峙相持一月有餘。其中孫權用水軍包圍曹軍,俘獲三千人,淹死數千。曹操久攻不下,又見孫權臨陣指揮得當,進退自如,東吳軍隊嚴明整肅,不僅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此時,孫權致信曹操:“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到“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見信對諸將說,孫權不欺我。隨後撤軍北還。能得到曹操惺惺相惜,足見孫權並非泛泛之輩。

    實際上,孫權的文治武功不僅體現在對外維持三足鼎立的態勢,對江東內部的管理也是一把“好手”。三國殺中,孫權的技能“制衡”並非浪得虛名。小霸王孫策死前曾遺言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江東局勢並非風平浪靜。文臣武將分為江東系和淮泗系兩派。江東系是以顧、陸、朱、張四大姓為首的江東豪門世家,陸遜便是江東系的中心人物;而淮泗系則是跟隨孫家打下江東的謀臣武將,以周瑜、張昭、魯肅為代表。兩股勢力雖然都是東吳臣子,但一直暗暗較勁。孫權想要坐穩江東,第一要務就是透過政鬥,敲打群臣,平衡兩派的勢力,使得自己能夠大權在握。

    赤壁之戰時,江東系力主聯劉抗曹,得到了孫權的支援。淮泗系處於被打壓的位置。但幾年後,江東系元老重臣紛紛離世,人才凋零。江東逐漸走上前臺。淮泗系都督呂蒙病重,竟在孫權的授意之下舉薦了江東系的陸遜。訊息一出,淮泗系也不甘示弱,力推甘寧出任都督一職。

    正如文化懸疑小說《三國諜影:霧鎖荊州》中的描述,不久之後,作為淮泗系的第二號人物甘寧竟然遭到刺殺。孫權欲查明真相,於是派東吳的間諜組織解煩營藉此向荊州滲透。

    此時關羽正在準備他人生中最後一場重要的戰役。此時曹魏漢中新敗,東吳淮泗系和江東係為了爭奪新任都督的位置明爭暗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為了能在有生之年光復漢室,關羽集結荊州士卒準備進攻襄樊。戰事初期,不枉費關羽多年籌謀,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諸侯。可就在關羽進攻樊城前夕,收到法正軍議司密報:甘寧公安城遇刺!關羽關心戰事,寄希望於留守公安城的軍議司長官趙累化解危機。命令趙累梟首不滿漢室的荊州世家子弟作為震懾。

    但此時,荊州的局勢遠比關羽想象的要複雜:曹魏、東吳使團接連遭襲,甘寧遇刺,荊州士族蠢蠢欲動,就連從前唯唯諾諾的公安太守傅士仁也似乎有所隱瞞。更有甚者,江陵城的守將——太守糜芳正在一步步走入東吳諸葛瑾為他佈置的圈套。關羽前方戰場失利,後方矛盾突顯:江陵糜芳投敵、公安城失守、呂蒙白衣渡江......荊州之戰,絕不僅僅是正面戰場失利那麼簡單!定軍山剛剛獲勝的蜀漢軍議司在東吳解放營手下慘敗,這場驚心動魄的情報暗戰導致一代名將敗走麥城。

  • 4 # 獨狼思語

    孫權是魏蜀吳三足鼎立時三國中最年年輕的君主。也是三國中統治時間最長的君主。以足智多謀,管治有方嬴得世人尊重。南宋名將,著名詞人辛棄疾登北固樓時賦詞贊之曰。何處望神洲,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小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

  • 5 # 愛讀書的傑哥

    三國中,魏蜀吳三國的創立者分別是曹操,劉備,孫權。曹操和劉備是打江山的,是開創者,而孫權是不一樣的,吳國的開創者是他的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而孫權是典型的守業者。孫權在孫策死後,以一介書生面對忠於父兄的文臣武將,能夠在風雲變幻的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的時代,審時度勢,連橫合縱,能伸能屈,帶領一幫人馬,不僅未被消滅,反而越做越大,從一方諸侯到建立吳國,成為吳國皇帝,在同時代他就受到曹操等人的交口稱讚,後來還受到辛棄疾的稱讚。

    “生子當如孫仲謀”!

  • 6 # 萬學武

    孫策臨終對孫權的一段話可回答:開疆擴土,馳騁沙場,你不如我,使賢任能,守護江東,我不如你。孫權是守成者,善於用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善化解矛盾,遊弋在曹魏和蜀漢之間,把握平衡。無為而治的典範,絕非庸才。有詩為證: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權謀

  • 7 # 貢子曰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孫權為什麼能得到辛棄疾的讚揚呢?

    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是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的最後一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並不是在佔孫權的便宜,而是在誇讚孫權的能力。

    這句話也不是辛棄疾的獨創,而是曹操對所說,原話是這樣的: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裴注:《吳歷》曰:“……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謂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曹操與孫權在濡須口對峙,孫權的軍紀嚴明、臨危不懼使曹操都讚賞不已,於是他脫口而出這句話。曹操與孫權的父親孫堅曾經一起討伐董卓,算是半個戰友,看到故人之子如此優秀就說出了這樣的話。

    後文中的劉景升是劉表,坐擁荊楚之地,可以說是南方地區最大的勢力,但是他的兩個繼任者一個懦弱無能,一個膽小怕事,最終葬送了劉表的基業,他才有所感慨。

    碧眼兒坐領江東

    孫權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存在感很低,這不能怪孫權,只能怪作者尊劉貶曹的傾向,使得孫權和其所在的吳國成了打醬油的。歷史上的孫權還是比較有作為、有能力的。

    公元200年,東吳之主孫策因意外去世,年僅18歲的孫權被指定為繼承人。孫權從孫策手裡接到的是一塊燙手的山芋,內部出現叛亂、山越等少數民族不服從統治,外部有劉表、黃祖等勢力眈眈相向。

    孫權在張昭和周瑜的輔佐下,逐步平定了叛亂,在南方站穩了腳跟。在赤壁之戰中聯合劉備戰勝了曹操,成為三足鼎立的一員。

    孫權執掌江東53年,在這五十多年裡,吳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外教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他還發展了海上貿易。他也是最早於臺灣有聯絡的君主。

    無論是同時代的人,還是後世的史學家、政治家都對孫權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劉琬: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

    張遼: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

    陳壽: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

    辛棄疾為何讚揚孫權

    這首詞寫於宋寧宗嘉泰四年,辛棄疾被任命為鎮江知府。鎮江是古代的病假必爭之地,無數英雄人物在這裡建功立業。現在這裡又成了抗擊金國入侵的前沿陣地。

    詩人面對此情此景情難免借古傷今,他讚美東吳大帝孫權,無非是想表達希望自己也遇到一個像孫權一樣的英主,能 不偏安江南一隅,能夠建功立業!

  • 8 # 提壺阿七

    你好,辛棄疾是如何評價孫權的呢,我們看下這兩首詞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為什麼辛棄疾這麼高度讚揚孫權呢?首先我們來看下“東吳大帝”,史料記載,孫權初掌江東時虛歲十九,其時孫策才統一江東不久、遇刺身亡後局勢動盪,豫章、會稽山越趁機作亂、廬江太守李術公然反叛、廬陵太守孫輔通敵曹操、丹陽太守吳景因故驟逝,繼位的廬江太守孫河、丹陽太守孫翊又遭地方殺害,但這種情況下孫權安撫眾臣、統御諸將、最終穩定了局勢;赤壁之戰時,曹操一統北方、率大軍南下,在兵力、士氣巨大落差的情況下卻力主聯劉抗曹,最終戰而勝之、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雖然他廣陵兵敗於陳登、遼東為公孫淵所戲、合肥城下屢次飲恨,與曹操的徵南逐北、劉備的縱橫一生相比,軍事能力略顯不足,但他年少登位、不懼四周強敵,以非凡的膽識和氣魄克服內外困障、坐斷東南,一生征戰壯大,也確實了不起。

    我們再瞭解下辛棄疾,南宋時期著名將領、官員,豪放詞牌代表人物,力主抗金、光復大好河山,起義軍、誅叛賊、有謀略、知權變,牛的事情一大堆,堪稱文人中的“戰鬥機”,而且經歷的不是傳統的嘴炮、口水仗,是真真實實的鐵血硬漢,可惜南宋苟且偏安一地、朝廷上下無振奮上進之意,辛棄疾空有報國之心、棟樑之才,卻無法施展、屢遭彈劾。

  • 9 # 書叄

    第一點:孫權善於用人,孫權作為三國中最年輕的領導者。能夠有這麼大的成就,能夠三分天下可以說是非常的厲害。他善於發現人才,周瑜、陸遜、魯肅都是他在任是任用的人才。

    第二點:軍事能力,孫權軍事能力非常的強。那為什麼在史書中那麼不出名?因為史書的偏見,史書大多描寫劉備、曹操的故事較多,其實孫權也是非常厲害。

    第三點:天生聰慧,“生子當如孫仲謀”說的就是孫權。孫權小時候就收到過這麼高的讚譽,這是外人客觀的一個評價,說明孫權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

  • 10 # 暢暢的一些碎碎念

    首先,這個問題我就不贊同,孫權並不是三國最不會打仗的主公,最不會打仗的應該是袁術,三代公頃貴族,最有機會奪得天下,十八路諸侯他勢力最大,可惜腦子不太好,最後悲慘收場。孫權會用人,也打過不少勝仗,東吳是三國裡面存在時間最長的勢力,就是在孫權時期打下的基礎。著名的赤壁之戰實際上是孫權主張火攻,最終贏了曹操。

    辛棄疾曾寫下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大多數人以為是辛棄疾讚揚的,其實第一個說出這句讚揚的是孫權的對手曹操,從一些歷史典故來看,孫權豪爽,性情幽默,曹孫兩位英雄之間惺惺相惜。孫權十九歲上位,憑藉自己的卓越政治才能迅速平定了江東匪寇之亂,並讓手下心服口服,之後又奠定了吳國在三國鼎立的局面。孫權可謂少年英雄,智勇雙全。這樣的人,型材偉略,怎能不讓曹操讚賞。不管是曹操還是辛棄疾應該都是對孫權年少有為,建功立業的一種敬慕。

  • 11 # 竹劍

    三國演義為了突出蜀國的正統性,是有意貶低了吳國的。整個故事寫成以蜀國和魏國的爭鬥為主線,吳國則成了陪襯。三國時代首屈一指的大戰略家魯肅,被寫成一個老實巴交的可笑角色。作為魯肅主公的孫權也沒有好太多,感覺常被戲弄。實際上歷史上的孫權,可以稱得上雄才大略。

    孫權的父兄均死於非命,他接手的江山是不穩固的。在孫權手裡才成其為吳國。首先他積極招攬人才,除了重用孫策原來的部下張昭、周瑜、程普等人之外,還招聘到魯肅、諸葛瑾等名士加入陣營。武將呂蒙也是被孫權從普通士兵裡選拔出來的。重用人才,為事業的順利發展打下基礎。

    隨後他又平定了南方少數民族的叛亂。當時漢族對江南地區的開發只是剛剛起步。較南方的福建、江西南部、廣東等地還是以少數民族為主,所謂百越之地。對吳國來說,安定這些地方恐怕比爭奪荊州還要重要些。魏國就曾經策動南方的少數民族起兵反吳,蜀國也曾經聯絡北方草原的匈奴等少數民族合攻魏國。當然吳國也沒閒著,和渤海的公孫氏甚至朝鮮半島的新羅聯合對付魏國。魏蜀吳三國都曾經花大力氣平定自己身後的少數民族,可見此事有多麼重要。

    後方安定之後,孫權就積極進取擴張勢力。首先擊殺黃祖,報了殺父之仇,並取得荊州的一部分。隨後孫權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那就是赤壁之戰。在三國演義裡面,赤壁之戰幾乎是諸葛亮一個人的表演。實際上劉備只有兩千左右的兵力,怎麼可能擔當主角?赤壁之戰其實是吳的10萬軍隊與魏的20萬大軍之間的兩強對決。孫權作為吳方主公,排除投降論調幹擾,堅決抗戰。所謂“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何等的英雄氣概!

    孫權還有很強的個人魅力。他的性格寬厚豁達,常常與下屬互相開玩笑。不像曹操的刻薄和劉備的假正經。也許正是因為性格原因,孫權相當長壽,一直活到70歲,熬死了他的兩個對手。他所創立的吳國,也是魏蜀吳三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吳國的文化藝術也都達到相當高的水準,至少遠超蜀國。當然吳國更大的功績是在於開發了江南。此後每當漢族政權在北方混不下去的時候,比如東晉和南宋,總能在吳國的舊地安頓下來,使漢文化繼續發展發揚,延續至今。從這一點來說,孫權也有開創之功。

    “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和辛棄疾的這句評價,孫權完全當得起。

  • 12 # 中國書法家協會張有才

     文武全才,國士無雙的辛棄疾,對孫權評價如此之高: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已帶領了千軍萬馬,他能佔據東南,堅持征戰不休,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

  • 13 # 漢文化競華居士

    宋朝偏安一隅,與孫權偏安江東雷同。辛棄疾對朝廷不滿又無可奈何,作詞也不敢表露心跡。辛詞表面看讚揚韜光養晦的孫權似乎是對宋朝皇帝的認可,實則是暗諷宋朝上下無能懦弱,如同胸無大志的東吳孫權。

  • 14 # 野袍子仙女

    導語:三國群雄逐鹿,歷史故事如“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千里走丹騎”等家喻戶曉、廣為流傳。其中的英雄名將也層出不窮,曹操臨江賦詩的豪邁灑脫,諸葛亮的算無遺策指揮若定,關羽的大義忠勇、義薄雲天......都是歷來人們傳頌的物件。魏蜀吳三巨頭中,不僅曹劉經常被世人傳頌,孫權也擁有眾多粉絲。著名的詞人蘇軾和辛棄疾就都是“孫權吹”。

    孫權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遭刺殺身亡,孫權繼而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聯合於赤壁打敗曹操軍隊,建立了孫劉聯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襲取劉備的荊州成功,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孫權稱帝后,設定農官,實行屯田,設定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他派衛溫到達夷州。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歲,在位24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孫權亦善書,唐代張懷瓘在《書估》中將其書法列為第三等。

    孫權為什麼能得到辛棄疾的讚揚?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曾有“親射虎,看孫郎”,引用孫權射虎的典故,表明老當益壯。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更是直接引用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能擁有兩位大文豪的青睞,是很榮耀的。《三國演義》中,對於孫權著墨不多,很容易被讀者忽略。其實,能作為東吳領袖與曹劉並肩天下英雄,三足鼎立,孫權可不是簡單之輩。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親率四十萬大軍南征江東。次年正月,曹操進軍至濡須,攻破東吳江西營,俘獲都督公孫陽。孫權親帥七萬兵力與曹操對峙相持一月有餘。其中孫權用水軍包圍曹軍,俘獲三千人,淹死數千。曹操久攻不下,又見孫權臨陣指揮得當,進退自如,東吳軍隊嚴明整肅,不僅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此時,孫權致信曹操:“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到“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見信對諸將說,孫權不欺我。隨後撤軍北還。能得到曹操惺惺相惜,足見孫權並非泛泛之輩。

    實際上,孫權的文治武功不僅體現在對外維持三足鼎立的態勢,對江東內部的管理也是一把“好手”。三國殺中,孫權的技能“制衡”並非浪得虛名。小霸王孫策死前曾遺言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江東局勢並非風平浪靜。文臣武將分為江東系和淮泗系兩派。江東系是以顧、陸、朱、張四大姓為首的江東豪門世家,陸遜便是江東系的中心人物;而淮泗系則是跟隨孫家打下江東的謀臣武將,以周瑜、張昭、魯肅為代表。兩股勢力雖然都是東吳臣子,但一直暗暗較勁。孫權想要坐穩江東,第一要務就是透過政鬥,敲打群臣,平衡兩派的勢力,使得自己能夠大權在握。

    赤壁之戰時,江東系力主聯劉抗曹,得到了孫權的支援。淮泗系處於被打壓的位置。但幾年後,江東系元老重臣紛紛離世,人才凋零。江東逐漸走上前臺。淮泗系都督呂蒙病重,竟在孫權的授意之下舉薦了江東系的陸遜。訊息一出,淮泗系也不甘示弱,力推甘寧出任都督一職。

    不久之後,作為淮泗系的第二號人物甘寧竟然遭到刺殺。孫權欲查明真相,於是派東吳的間諜組織解煩營藉此向荊州滲透。

    此時關羽正在準備他人生中最後一場重要的戰役。此時曹魏漢中新敗,東吳淮泗系和江東係為了爭奪新任都督的位置明爭暗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為了能在有生之年光復漢室,關羽集結荊州士卒準備進攻襄樊。戰事初期,不枉費關羽多年籌謀,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諸侯。可就在關羽進攻樊城前夕,收到法正軍議司密報:甘寧公安城遇刺!關羽關心戰事,寄希望於留守公安城的軍議司長官趙累化解危機。命令趙累梟首不滿漢室的荊州世家子弟作為震懾。

    但此時,荊州的局勢遠比關羽想象的要複雜:曹魏、東吳使團接連遭襲,甘寧遇刺,荊州士族蠢蠢欲動,就連從前唯唯諾諾的公安太守傅士仁也似乎有所隱瞞。更有甚者,江陵城的守將——太守糜芳正在一步步走入東吳諸葛瑾為他佈置的圈套。關羽前方戰場失利,後方矛盾突顯:江陵糜芳投敵、公安城失守、呂蒙白衣渡江......荊州之戰,絕不僅僅是正面戰場失利那麼簡單!定軍山剛剛獲勝的蜀漢軍議司在東吳解放營手下慘敗,這場驚心動魄的情報暗戰導致一代名將敗走麥城。

    總結:孫權曾憑藉一己之力挫敗曹操滅東吳的軌跡,辛棄疾也想向孫權一樣,保護大宋的萬里河山不受金兵騷擾,可是辛棄疾卻做不到,因為他已經年歲太高,帶兵打仗已經力不從心,而他這首詞不僅是說給自己聽,也是為了說給天下青壯年聽。他希望宋朝的臣民,能夠像當年的孫權一樣,意氣風發,精神抖擻,完成自己想做卻又無力做的事情,可是宋朝已經日薄西山,辛棄疾的呼籲,最終也只是成為了一聲長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個社會女性太不容易。哪方面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