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藤

    漢字是人們記事和溝通的重要工具,而書法是發揮漢字實用價值和藝術意趣最有效、最理想的形式。在許多方面都遠遠地超越了古人,但在精神與文化上卻是更多地仰望古人。因此,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學習書法都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學習書法有利於團結愛國

    中國書法富有增強民族認同感的魅力,正發展成為世界性的藝術。書法展現在人們面前的首先是書者的人文修養、道德追求和精神氣度,其次才表現出技巧。書法特別強調書品與人品的統一,“苟非其人,雖工不貴”(蘇軾);“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為書”(劉熙載)。

    尤重人品。書法與中國的文化相表裡,是整個民族精神的外化。在幾千年的書法發展史上,修身立品、完善人格,始終是書法的主旋律,書法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經典標誌的民族符號。

    二、學習書法有利於工作生活

    通常寫字是把字寫清楚,讓人認識就行了。更進一層的是把字寫美,讓人喜悅。除了內容之外,字跡的本身能夠像一幅好的藝術品令人怡神,讓人欣賞,甚至珍藏。

    習字可以增長才藝,書法可以變化氣質、陶冶性靈。一筆好字能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強自信,融洽關係,為升學求職加分。

    三、學習書法可以益智長才

    學習書法時,在傳遞資訊的過程中主要發揮左腦的功能,而在練筆和創作時,則側重右腦功能的發揮。書法的學習過程是左右腦協同參與的過程,對開發大腦的整體思維大有裨益。

    同時,學習書法能培養人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另外學習書法需要臨習碑帖、博涉文史百科,自然能涵泳人的學養和氣質。

    四、學習書法有利於怡情健體

    “煙霞供養”、“紙上太極”,書畫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健身養生,是眾人的共識。梁啟超曾說:“書法是最優美最便利的娛樂工具。”研究表明,在使人類長壽的20種職業中,書法專業名列榜首。書法的創作講究“澄神靜慮”、“心正氣和”,才能“翰逸神飛”。

    古人有“書者壽”的說法,他們把書齋築成心靈優遊之所,讓藝術給生命以滋養,所以自古至今的書法家大多高壽,人書俱老。

    如唐代36位著名詩人的平均壽命為59歲,而同時代著名的書法家則為79歲;劉墉等“清四家”的平均壽命高達87歲;二十世紀“中國十大書法家”的平均壽命也有84歲。歷代的學者都發出了“學書為樂”的感慨。

  • 2 # 唐傑硬筆

    首先,分析一下這個提問的前半部分。

    書法的時代作用是什麼?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

    從夏商周,經過春秋戰國,到秦漢王朝,二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也帶動了書法藝術的發展。這個時期內,各種書法體相續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

    其中來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等字型,在數百種雜體的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藝術開始了有序發展。

    起源時間:

    近代經過考證,關於中國文字起源,賈湖遺址文化已出現了原始文字性質的符號,距今8000—9000年,早於安陽殷墟的甲骨自文卜辭4000多年,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雛形。

    個人理解書法是在大家寫字記事的基礎上,將字寫好看,並且傳遞和承載著一種美感,給人一種審美愉悅吧。

    問書法的時代作用,就好比問美術的時代作用是什麼,唱歌的時代作用是什麼,舞蹈的時代作用是什麼,沒有實際意義的吧。

    其次,再看看這個問題的後半部分。

    書法擂臺的勝出標準如何設定?

    書法的擂臺,就是有形的各種書法賽事,和各種無形的書寫者之間的較量吧。不管是有形的擂臺還是無形的較量,這裡哪有標準?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當然了,文無第一,並不代表就沒有辦法比賽了。只能說這個標準不像體育比賽那麼具體化、視覺化、權威化。跑步你跑得最快,你就是第一名,就是狀元。但是科舉考試的狀元,只能是迎合主考官和皇帝的幸運兒。狀元並不是最有才華的,但絕對是最幸運的。

    最後,如果說非要給書法擂臺找一個標準,那答案就是:符合大部分人的審美觀。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誰評出來的?標準是什麼?是大家集體評出來的,標準在我們心中,我們認為它好看。這樣就夠了。

  • 3 # 五洲同畫

    書法有他的兩重性:第一是它的實用性,第二是它的藝術性。

    書法的實用性首先反應在學習的需要上,針對於在校學生而言,可謂是名符其實的剛需性內容,不但平時的作業需要書寫水平提高,一旦到了應試時那就顯得更加重要了。好字如面,字如其人等都是說寫字的重要性!

    現在人們論起書法的作用,一說到軟筆人們想到的都是藝術。大家的思維都不統一,所以產生很多疑惑。書法沒有那麼高深,現在大家在學習書法時應該對書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我們在寫硬筆時都會認為結構重要,一旦到了軟筆都會認為用筆最重要。二者缺一不可。是這兩個方面合成了書法。

    很多人都想練一練毛筆字,究其原因 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在年輕時工作較忙無暇顧及寫字的人們,隨著對書法認識的提高,是一種補償性的練習慾望的體現。

    第二種:退休之後時間寬裕注意力逐漸轉向健身方面的人們,書法相當於坐著的太極,既鍛鍊了身體又達到了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的。

    第三種:由於寫出的字,漸漸的被社會所重視,想盡快的補上這塊短板的人們。

    第四種:書法擁有著強大的藝術表現力,在某種情況下也代表了書寫者的個人的藝術修養,對於那些喜歡藝術的人,對於那些需要證明自己的人們。練書法當然是不二選擇。以上四點是對現在毛筆書法價值的一個基本總結和體現。

    書法擂臺的標準,在歷史上就無人設立。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我們只提倡在自己的基礎上進行努力,與別人只應去交流無須做比較。

  • 4 # 靜一號普洱茶

    從表面字義理解,書法指書寫的法度。生活中,書法一詞另具備以下含義:第一,某幅書寫作品的代稱或者所有書寫作品的統稱;第二,一種藝術類別,一般指書寫漢字的藝術。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由此可知唐代書法的法度追求最高、最嚴謹,唐代書法成就也是書法史上最頂峰的。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瞭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字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狹義

    狹義而言,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佈局(分佈、行次、章法)等內容。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佈錯綜複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

    書法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 書法是指以文房四寶為工具抒發情感的一門藝術。工具的特殊性是書法藝術特殊性的一個重要方面。藉助文房四寶為工具,充分體現工具的效能,是書法技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文房四寶,書法藝術便無從談起。

    2、 書法藝術以漢字為載體。漢字的特殊性是書法特殊性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中國書法離不開漢字,漢字點畫的形態、偏旁的搭配都是書寫者較為關注的內容。與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形式意味很強。

    古人所謂"六書",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六種有關漢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對漢字形體結構的分析極具指導意義。

    3、 書法藝術的背景是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傳統文化是書法賴以生存、發展的背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漢代以來的書法理論,具有自己的系統性、完整性與條理性。與其他文藝理論一樣,書法理論既包括書法本身的技法理論,又包含其美學理論,而在這些理論中又無不閃耀著中國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關於書法中如何表現"神、氣、骨、肉、血"等範疇的理論,關於筆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論以及創作論、品評論等等,都是有著自身的體系的。

    4、 書法藝術本體包括筆法、字法、構法、章法、墨法、筆勢等內容。書法筆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內容。筆法也稱"用筆",指運筆用鋒的方法。字法,也稱"結字"、"結構",指字內點畫的搭配、穿插、呼應、避就等等關係。章法,也稱"布白",指一幅字的整體佈局,包括字間關係、行間關係的處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濃、淡、幹、枯、溼的處理。

    廣義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

    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書法己不僅僅限於使用毛筆和書寫漢字,其內涵己大大增加。如從使用工具上講,僅筆這一項就五花八門,毛筆、硬筆、電腦儀器、噴槍烙具、雕刻刀、雕刻機、日常工具(主要是指質地比較堅硬的,能用來書寫的五金、生活工具)等。顏料也不單是使用黑墨塊,墨汁、粘合劑、化學劑、噴漆釉彩等五彩繽紛,無奇不有;品種之多,不勝列舉。從執筆方式上看,有的用手執筆、有的用腳執筆,就是用其他器官執筆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寫字根本就不用筆,如"指書""擠漏書"等;從書寫文種上說,並非漢字一種,有的少數民族文字也登上了書法藝壇,蒙文就是一例;

    中國書法的五種主要書體,篆書體(包含大篆、小篆)、燕書(包括燕行)隸書體(包含古隸、今隸)、楷書體(包含魏碑、正楷),行書體(包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標準草書)。

    起源

    中國的書法藝術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語出《書林藻鑑》,馬宗霍輯)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製陶瓷上,有較多的類文字元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非現人能識別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里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裡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儘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演變歷史

    書法的演變一般是指書法字型的演變。一般說來魏晉時期既是書體的終結期,又是書法技法的整合大期。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書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異采迷人。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從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還有漢代的簡帛朱墨手跡,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清代的碑帖之爭等書法演進。

    商至秦末

    渾然入序的書法

    從夏商周,經過春秋戰國,到秦漢王朝,二千多年的歷史地發展也帶動了書法藝術地發展。這個時期內各種書法體相續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其中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五種字型在數百種雜體的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藝術開始了有序發展。

    秦代

    開創書法先河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一國家後,丞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其中《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歷代都有極高的評。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基本概括了此時字型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書寫不便,於是隸書出現了。"隸書,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為了書寫方便。到了西漢,隸書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由縱勢變成橫勢,線條波磔更加明顯。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傑作外 ,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

    東漢

    求度追韻兩漢書法

    兩漢書法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系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系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門頌》等為最著名,書法家視為"神品"。於此同時蔡邕的《熹平石經》達到了恢復古隸 ,胎息楷則的要求。而碑刻是體現時代度與韻的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中以《封龍山》、《西狹頌》、《孔宙》、《乙鍈》、《史晨》、《張遷》、《曹全》諸碑尤為後人稱道仿效。可以說,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書雄麗,南書樸古,體現了"士"、"庶"階層的不同美學追求。至於瓦當璽印、簡帛盟書則體現了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聯姻。

    書法藝術的繁榮期,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揚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

    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家,以蔡邕為代表。一類是草書家,以杜度、崔瑗、張芝為代表。

    最能代表漢代書法特色的,莫過於是碑刻和簡牘上的書法。東漢碑刻林立,這一時期的碑刻,以漢隸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謹嚴、波磔分明。此時隸書已登峰造極。

    漢代創興草書,草書的誕生,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它標誌著書法開始成為 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草書的最初階段是草隸,到了東漢時期,草隸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章草,後由張芝創立了今草,即草書。

    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鍾繇所創。正是在三國時期,楷書進入刻石的歷史。三國(魏)時期的 《薦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

    兩晉時期

    晉時,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大家輩出,簡牘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最能代表

    魏晉精神、在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 人稱"書聖"。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其子王獻之的《洛神賦》字法端勁,所創"破體"與"一筆書"為書法史一大貢獻。加 以陸機、衛瓘、索靖、王導、謝安、鑑亮、等書法世家之烘托,南派書法相當繁榮。南朝宋之羊欣、齊之王僧虔、梁之蕭子云、陳之智永皆步其後塵。

    兩晉書法最盛時,主要表現在行書上,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型。其代表作"三希",即《伯遠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

    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進入北碑南帖時代。此時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誌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晉至八王之亂,王室內訌以後,勢力逐漸衰微。在北方,隨著西晉的滅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期。後拓跋氏結束十六國,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對統一,這是北朝。

    北朝書法以碑刻為主,尤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資多彩。代表作有《鄭文公碑》《張猛龍碑》《敬使君碑》。此時書法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康有為說:"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體。盡合諸家,則為具美"。鍾致帥《雪軒書品》稱:"魏碑書法,上可窺漢秦舊範,下能察隋唐習風。"唐初幾位楷書大家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晉室東遷至滅亡,從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南朝書法,也繼承東晉的風氣,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書法家燦若群星,無名書家為其主流。他們繼承了前代書法的優良傳統,創造了無愧於前人的優秀作品,也為形成唐代書法百花競妍群星爭輝的鼎盛局面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隋唐五代

    隋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面,統一中國,和之後的唐都是較為安定的時期,南帖北碑之發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書之形式,居書史承先啟後之地位。隋楷上承兩晉南北朝沿革。下開唐代規範的新局,隋有碑版遺世,多為真書,分四種風格:

    1、平正淳和如丁道護的《啟法寺碑》等

    2、峻嚴方飭如《董美人墓誌銘》等3、深厚圓勁如《信行禪師 塔銘》等

    4、秀朗細挺如《龍藏寺碑》等。

    唐代書學鼎盛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唐初,國力強盛,書法從六朝遺法中蟬脫而出楷書大家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歐陽通四家為書法主流。總特點結構嚴謹整潔,故後代論 書有"唐重間架"之說,一時尊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昇平,儒道結合,李邕變右軍行法,獨樹一幟,張旭,懷素以顛狂醉態將草書表現形式推向極致,張旭史稱"草聖",孫過庭草書則以儒雅見長,餘如賀知章,李隆基亦力創真率夷曠,風骨豐麗之新境界。而顏真卿一出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於古意之外。董其昌謂唐人書取法,魯公大備。到晚唐五代,國勢轉衰,沈傳師。柳公權再變楷法。以瘦勁露骨自矜。進一步豐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楊凝式兼採顏柳之長。上朔二王,側鋒取態,鋪毫著力,遂於離亂之際獨饒承平之象,也為唐書之回光。五代之際,狂禪之風大熾,此亦影響到書壇,"狂禪書法"雖未在五代一顯規模,然對宋代書法影響不小。

    唐代書法藝術,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個時期。初唐以繼承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晉代書法的勁美。中唐不斷創新,極為昌盛。晚唐書藝亦有進展。

    唐代最高學府有六種,即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其中書學,專門語養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是唐代的創舉。歷朝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顏真卿、柳公權等,都是書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 的"二王顏柳"餘韻。

    隋唐五代書法可分為三個階段

    (1)隋至唐初

    隋統一中國,將南北朝文化藝術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書法藝術逐漸從六朝的的遺法中蟬蛻出來,以一種新的姿態顯現出來。唐初以楷書為主流,總特點是結構謹嚴整飭。

    (2)盛唐、中唐階段

    盛唐時期書法,如當時的社會形態追求一種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顛張醉素"(張旭、懷素)之狂草,李邕之行書。到了中唐,楷書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顏真卿為代表為楷書奠定了標準,樹立了楷模,形成為正統。至此中國書法文體已全部確定下來。

    (3)晚唐五代階段存唐遺風

    公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由此歷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稱五代。由於國勢衰弱和離亂,文化藝術亦呈下坡之勢。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 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勢。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另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以後北宋"四家"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宋至明中尚意宣情

    宋朝的書法

    宋朝書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倡導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這些在書法上有所體現,如果說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體現,那麼到了宋代,書法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要墀書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兩個層次外,還需具有"學識"即"書卷氣",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

    無論是天資極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蘇東坡,還是高視古人的黃庭堅和蕭散奇險的米芾,都力圖在表現自己的書法風貌的同時,凸現出一種標新立異的姿態,使學問之氣鬱鬱芊芊發於筆墨之間,並給人以一種新的審美意境,這在南宋的吳說、陸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書家中進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書家的學問和筆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書法家代表人物是蘇、黃、米、蔡。

    元代書法藝術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雖然在政治上元朝是異族統治,然而在文化上卻被漢文化所同化,與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現為刻意求工的開式美的追求,所以蘇軾標榜的是"我書意造本無法",趙孟頫鼓吹的是"用筆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後者才強調有意之意。元朝書壇的核心人物是趙孟頫,他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顏體、柳體並稱四體,成為後代規摹的主要書體。在元朝書壇也享有盛名的還有鮮于樞、鄧文原,雖然成就不及趙孟頫,然在書法風格上也有自己獨到之處。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

    明朝書法藝術

    明朝書法的發展表現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明初

    明初書法"一字萬同","臺閣體"盛行。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明初書法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寵"三子"。

    第二階段──明中

    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寵四子依趙孟頫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絕代,這和當時思想觀念的開拓解放有關,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

    第三階段──明末

    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盪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塗豎抹,滿紙菸雲,使書法原先的秩序開始瓦解;這些代表書家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瑞等。而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

    中國清代書法在近300年的發展歷史上,經歷了一場 艱難的蛻變,它突破了宋、元、明以來帖學的樊籠,開創了碑學,特別是在篆書、隸書和北魏碑體書法方面的成 就,可以與唐代楷書、宋代行書、明代草書相媲美,形成了雄渾淵懿的書風。尤其是碑學書法家借古開今的精 神和表現個性的書法創作,使得書壇顯得十分活躍,流派紛呈,一派興盛局面。

    明末與清,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的新型美學並盛。清代書法的總體傾向是尚質,同時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展時期。

    明末書壇的放浪筆墨,狂放不羈。憤世嫉俗的風氣在清初進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現出自我內在的生命和一種不可遇止的情緒表現。這一點在中期"揚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復現。於此同時,晚明的帖學統也同時進一步光大發揚,姜英,張照,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等人在刻意尊 傳統的時候,力圖表現出新面貌,這就使帖學的頹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正此時,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從熱衷於尺牘轉而從事金石考據之學,一時朝野內外,學碑才趨之若鶩,最後成為清朝書壇的發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為大力張揚,碑學作為一種 與帖學相抗衡的書學系統而存在。當時著名的書家如金農、張船山、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張裕釗、康有為等紛紛用碑意寫字作畫,達到了儘性盡理。璀璨奪目的境地。可謂是中國書法文化的一在景觀。如果說,帖學家們力圖尋找質的願望沒有實現的話,那麼這種願望在碑學那裡實現了。

    近現代

    在書壇走向多元化的今天,書法藝術昇華到觀念變革的高層次,這無疑是邁了一大步。書法現代性並不是簡單地取決於書法藝術的形式、結構、線條等外在面貌,而是取決於內在精神的現代化。書法現代性的精神是指當代書法藝術所體現、傳導的現代社會的價值趨向。

    近現代書壇,仍然是碑派佔主流地位。但和晚晴碑派不同,取法漢碑和上古篆書的書法家在這一時期較多。

    很多書法大師如林散之,沙孟海,陸維釗等等在1949年之前即已從事書法創作,但直至文化大革命之後他們已近耄耋之年才以書法聞名。1949年之後到毛澤東去世的近三十年時間內,書法基本上不受重視。當時的人們正以極大的熱情建設一個新中國。書法被認為是舊傳統的代表。

    近代書法藝術的色彩斑斕,與其書家隊伍的空前複雜有直接干係。或許因距離太近,這段風景比此前任何時期都清晰明透。

    五種書體

    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於占卜。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儲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型,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型較籀文容易書寫。

    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 ,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型,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如《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縱227.2釐米,橫102.4釐米。藏山東曲阜孔廟。 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

    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楷書有楷模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六朝人仍習慣地用著它,例如羊欣《採》文,王僧虔《論書·韋誕傳》中雲:"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那是"八分楷法"的簡稱。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書之名,其內容顯然和古稱是不一樣的,名異實同和名同實異之例,大概有以上這些。

    行書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型,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 5 # 王乃棟說書畫

    書法的時代作用是代表了一個時代文化藝術的高點和特點,也就是一個時代的標誌。說明了某一時期人們的書法審美追求和所達到的精神創造程度。

    唐代以前的書法代表性人物古人早有定論,即張芝、鍾繇、王羲之、王獻之,號稱鍾、張、羲、獻。

    唐代書法家較多,古人未定出代表性人物,我們可以依據傳世書法總體水平定出歐陽詢、顏真卿、張旭、懷素四人。

    宋代已有定評:蘇、黃、米、蔡四大書家。元代有趙孟頫一家。明代有祝允明、董其昌、王鐸三家,清代有傅山、何紹基、吳昌碩三家。

  • 6 # 汲修廬

    祖宗留下的東西很必要,有人說敲鍵盤沒必要,這裡不去爭論,我只能說做為一個生長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你擺脫不開這塊土地給你留下的印跡。我想許多老的玩意隨著時代發展不會消失,它會隨時代發展而不斷變化,漢字、書法如何發展就由時間來回答吧

  • 7 # 一笑貫長天

    誰有話語權誰設定唄!

    就像中書協一樣。問一問中書協的評委有標準嗎?前段時間有人站出來說按古帖的標準!我想問一問,古帖你吃透了嗎?你自己的古帖還沒吃透,你去評價別人的書法,按照你所說的古帖標準,您行嗎?

    還有需要探討的一點是古帖都是好書法嗎?清代的書法一團糟糕,能成為標準?民國時期的呢?即使是明,宋是熟的誰的高明,誰的低劣?

    我建議,大家坐在一起做一些辯論,可以用你我的理論知識辯論,也可以實力動手書寫,看一看到底誰有真功夫,誰的技藝高超!誰能讓多數人心悅誠服,然後,我們再以誰為主坦誠地探討一些標準的問題,可能暫時不夠完善,但是書法應該有啊?

  • 8 # 王佳芳書法

    “書,心畫也”。書法是中華文化最古老、最有標誌性的符號,以融詩詞、繪畫、哲學等藝術為一體的獨特風格而著稱於世。書法也是衡量一個人學識、才氣、風度、品行的重要標準之一,故有“字如其人”的說法。

    當代藝術對書法的影響面臨著空前的挑戰,同時又有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書法的時代作用,往大的說,就是精神文明建設。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弘揚“中國精神”,弘揚書法藝術文化的時代精神。往小的說,就是自我的性情陶冶,千篇一律的美不是美,必須有“獨立精神”才是書法藝術的靈魂,書法的實際作用就是完善自我的精神建設。

    書法擂臺的勝出標準如何設定?可以參考一下中國書法臨帖擂臺賽的比賽規則

    中國書法臨帖擂臺賽

    初級挑戰賽規則

    凡報名而不參賽者以禁賽處理,超過三次報名不參賽者永久禁賽。

    已經為單項書體初級狀元者,該書體謝絕報名。

    二、比賽分項。挑戰賽分楷、行、草、隸、篆五體進行。

    三、比賽方法。本賽採用命題、限時的比賽方法。

    時間定於每週星期六21:00,開賽前5分鐘內公佈當日創作命題,21:30前完成創作,並按要求拍照上傳“比賽專群”即為有效卷,超時上傳或上傳照片違規、不符合命題要求的為無效卷,以主持人接收時間為準。

    五、評分。臨帖要求精確臨摹,以與原貼對照的相似程度作為評分標準。

    評分為10分制,以臨帖與原帖對比的相似程度分優、良、中、可、差五個等級,對應9、8、7、6、5分為基準分,視線條質量可適當上下浮動,浮動評分不超過0.5分,精確到小數點後1位。有明顯錯誤者酌情減分,減分最高不超過0.5分。

    六、得分。有效評分去掉一個最高分和最低分計算平均值即為個人得分,個人得分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

    七、狀元。每期挑戰賽以擂主為基準,挑戰者得分大於或等於擂主得分即挑戰成功,晉級該書體初級狀元,五體全部為狀元即為初級賽五體全能狀元。打擂成功者務於當期賽後的次日12:00前主動聯絡群主“老樹”進入“初級賽狀元群”,逾期按自動放棄狀元資格對待。

    九、參賽者即視為認可本規則,並嚴格遵守。

    十、本規則自2019年8月16日起執行。

    十一、本規則的解釋權歸組織者老樹。

    中國書法臨帖擂臺賽113期命題:趙孟頫跋《寒鴉圖》

    本期共30位選手參加,以上9位打擂成功。

    當然,不管任何一種比賽都沒法完全的做到公平,只能按遊戲規則來,以上的回答僅供參考!

  • 9 # 落紙煙雲33

    感覺更像是一道藝術開放題

  • 10 # 驚虹書畫對聯

    書法的時代作用是什麼?

    我想每一個藝術類別的發展都是創新吧!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推陳出新,另闢蹊徑,自成家法。從古至今,沒有哪一位書法大家不是不擁有自己的獨特風格的,顏柳歐趙,蘇米黃蔡,他們都是有著自己獨特的面貌的,在技法上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只有自己的創新才能成就書法時代的作用。

    那麼書法比賽勝出的標準又是什麼呢?我認為沒有標準,因為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頭雄獅,自己就是自己的英雄。這是一種文化精神和自身的修養,沒有必要去爭個你死我活。如果非要分個勝負,那就因人而異了,比如:書法大展比賽裡的第一名,並不一定是每一個觀者都喜歡的作品,他只取決於某個人或者少數服從多數方法決定的。這看起來就不是那麼民主了,顯然是沒有標準的,所以這種說法不太合適。

    我覺得書法的美主要體現在書者的情懷,精神,涵養,它的點畫無不體現出作者思想感情。所以有太多的人說某某的書法不行,這裡那裡都不行,其實不是作品不行,而是觀者不知作者的心境。就像是魚兒不知人的樂趣,人又不知魚兒的樂趣一樣。縱觀中華幾千年來的歷史,書者不勝其數,而當中佼佼者更是少之又少,儘管如此還是會有無數人前赴後繼,這就是一種文化藝術輸出的力量和魅力。

    我覺得書法是我國的一種文化符號,也是我們的文化支柱,不應該拿來爭高低來踐踏,應該用來當作是書寫一下文人們的情懷,和表達真善美的載體,我們書者也不要爭論個不休,那樣看起來有失體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老虎用什麼農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