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37度中醫

    中醫的優勢在於積累了大量治療震顫疾病的經驗,以及標本兼治。

    顫震在古代稱為“顫振”或“振掉”。

    《內經》稱本病為“掉”、“振掉”,《素問·五常政大論》描述了其臨床表現,如“其病動搖”、“掉眩巔疾”、“掉振鼓慄”,《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指出病變在肝,《素問·脈要精微論》“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明確了病變與“髓”有關,《內經》的論述為後世闡述本病奠定了基礎。至明代,對本病的認識進一步深化,許多醫家對病名、病因病機、辨證論治等方面均有較系統地論述。《證治準繩·雜病·顫振》說:“顫,搖也;振,動也。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亦有頭動而手足不動者,……手足動而頭不動者,皆木氣太過而兼火之化也。”不僅指出了本病的臨床特徵,而且概括了本病的病機為“筋脈約束不住”,病與肝木風火有關。《醫學綱目·顫振》說:“顫,搖也;振,動也。風火相乘,動搖之象,比之瘛疚,其勢為緩。《內經》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掉即顫振之謂。”這裡指出與瘛瘋區別,還與諸禁鼓慄有別,曰:“渚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熱。鼓慄亦動搖之意也。”還指出病因:“此症多由風相合,亦有風寒所中者,亦有風挾溼痰者。”《赤水玄珠·顫振》認為顫震的病因病機是“木火上盛,腎陰不充,下虛上實,實為痰火,虛則腎虧”,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病,治療應“清上補下”,體現扶正祛邪、標本兼顧的治療原則。清代,《醫宗己任編·顫振》強調氣血虧虛是本病的重要原因,並創造大補氣血法治療顫震。《張氏醫通·顫振》較系統地總結了本病的病因病機,並列舉出13個證候和主治方藥,還以脈象判斷預後,豐富了本病的理論和臨床經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縱觀古代歷史有哪些朝代為環保做過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