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洛城四月
-
2 # 江河海洋河流
我最喜歡的是辛棄疾的《破陣子》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髮生。
-
3 # 大同哈哈喬姥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過零丁洋》作者南宋著名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文天祥寫的,詩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運,表現了慷概激昂的愛國熱情和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以及捨生取義的人生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最高表現,我很喜歡詩人文天祥的這首詩詞,他為國捐軀,死得其所,留下一顆赤誠之心,光照青史!
-
4 # 獅子營老魯
我最欣賞的一首古詩是杜甫寫李白的。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不是因為文采,是因為風骨。怎麼想到循規蹈矩數千年的中華竟出了這麼個奔放浪漫的文人?相比起來,1000多年後凱魯亞克《在路上》那種頹廢的方式是不是比李白弱爆了,文采也差的多啊!
看來至少唐代,是可以拿天子開些小玩笑的,包括“一騎紅塵妃子笑”,包括寫武則天的。
那麼從什麼時候“臣不議君”的呢?好像是宋朱熹開始的。
作家陳村曾在小說裡建議最後一句改成“自稱爺是酒中仙”,如若是,更是千古名句。
-
5 # 歡樂中國中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宋 ·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
6 # 黑夜野玫瑰
1.“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每讀此句,都會激動感傷半天。
2.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辛棄疾《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喜歡的詩詞名句很多,這句特別動人。
3.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王國維《浣溪沙》。還有好多就不全寫了。
-
7 # 小園花絮飛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蘇軾
三月七日,沙胡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己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是蘇軾曠達人生的寫照。人,生而在世,一帆風順總是少的,免不了磕磕絆絆,有時甚至是大起大落。當遇上時,怎麼面對,這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多麼泰然豁達的人生態度。它啟示我們,困難是暫時的,只要勇敢地往前走,沒有過不去的坎,當你跨過一道道當時看似不可逾越的坎坷,再回頭看時,這世界還是這麼美好。
-
8 # 清平樂
中國詩詞是一個博大的藝術寶庫。特別是唐朝時期中,詩詞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這邊是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代表的唐代三傑講中國詩詞推上了一個高峰。要說喜愛的詩詞,首推就是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樂府詩篇中的《將進酒》。全世界與黃河奔騰向海的氣勢比喻了整個社會的強大和個人生命的渺小。他在詩中表示了對權貴聖賢的蔑視。又流露出縱酒歡歌中,又抒發了借酒消愁懷才不遇的激憤之情。詩詞氣勢豪邁,感情奔放,語言流暢,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他在暢飲中高喊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吶喊,同時又表現出桀驁不馴的道出:千金散盡還復還的酒脫。
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表現了李白桀驁不馴的性格:一方面對自己充滿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現波折後,又流露出縱情享樂之情。
自古以來描寫飲酒的詩歌比比皆是,現在看來能把飲酒抒發豪情的詩詞寫出極致的人,唯有李白可以獨步天下。唯有李白的這首《將進酒》是描寫飲酒的詩篇中最燦爛的一顆明珠。
-
9 # 塞外詩原
我喜歡的古體詩很多,但今天我就選一首唐代王之渙的:
《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明白如話,場景壯闊。是一首典型的畫龍點睛之詩。
請看:白日依山盡,白日不依山盡依那盡?黃河入海流,不入海流往哪流?欲窮千里目,你還不知道要幹什麼,最後一句,更上一層樓。讓這條龍飛了起來,那麼最後一句的那一個字是點睛之字呢?就是“更”字。除了更字任何一個字都起不到這個作用,因為更字是詩的語言,如果我們按平常話說;應該是再上一層樓,說吃飯沒吃飽再吃一碗,不可能說:更吃一碗。
所以說這首詩好就好在詩眼的“更“字上,她讓全詩立克放亮生華,意蘊無窮。
-
10 # 喔喔牛
《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我最喜歡最欣賞的一首古詩,作者是唐朝詩人。詩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人生經歷,道出了千萬人都似曾有過的共同生活體驗,用在現在又何嘗不是恰恰合適呢!
這首詩還是自己上學時候課本學到的,一開始因為桃花愛上這首詩,現在閱盡人情世故,對詩人更加欽佩。因為出於對這首詩的喜愛,後來無意翻到這首詩還有一段詩人崔護和其夫人的一段感人愛情故事。多年過去了,但是這段故事還是有所記憶的。
詩人崔護出身於書香世家,天資純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頭苦讀詩書,很少與人交往,即使偶爾偷閒出遊,也喜歡獨來獨往。這一年清明節期間,崔護進京趕考回來途中到都城南郊(作者題詩的地址)遊玩。終日只是與書為友,從來不知道外面風景如此美麗,外面世界這麼熱鬧,結果他不知道走到郊外了,可是又累又渴。他想找戶人家討點茶水再繼續趕回城裡,無意發現了更美的桃源仙境,正在陶醉和好奇這麼詩意的桃源仙境是有怎樣的主人,一名纖纖玉女捧著茶壺出來了,頓時四目相對,男才女貌,互相心生漣漪……他們深知"男女授受不親",所以“發乎情,止乎禮"。回去後,崔護一心趕考,不敢荒廢學業,把此事暫時擱淺了。但是這女子卻動情至深,一心等著崔護再次登門。
轉眼第二年清明節又到來了,桃花綻放,使他回想起去年都城南郊與妙齡女子,他忍不住去尋找。可是他們錯過了,女子和父親出門了,家中無人,崔護以為女子搬走了。心中萬般悵然,便在房門上寫下七絕一首,這就是開頭提到的那首"題都城南莊"。
回到家中還是不能忘懷,無心學業,於是書日後他又一次來到女子家中。只是還沒有到家門就聽到老人哭著,他趕緊靠過去,沒想到老人能認出他,還知道名字。這才知道女子與崔護分開後念念不忘,一直期盼男子再次到來,可是時隔一年,終於來了但卻錯過了,女子傷心過度,一病不起。崔護根本沒想到女子如此深情,跑到屋裡抱起女子就哭,這時女子醒了。回到家後,男子將此事和父母和盤托出,父母感動,男子就三媒六聘娶女子入府。
-
11 # 學霸小姐姐的媽媽
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撒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首詩描繪秋夜屋漏,風雨交加的情景,真實地記錄了草堂生活的一個片段,末段忽生異境,以切身的體驗,推己及人,進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丟在一邊,設想大庇天下寒士的萬間廣廈。這種非現實的幻想建立在詩人許身社稷,慈悲為懷的思想基礎上,而博大胸懷之表現,則使作品放射出積極的浪漫主義光輝,全詩語言積極質樸而意象崢嶸,略無經營而波瀾疊出,皆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絃。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裡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盪讀者的心靈,併發生過積極的作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為此,他寧願自己受凍,不管這是杜甫真的會做的事情,還是他的精神追求:捨身取義,都表明當時的杜甫已經有了很深的儒家思想根基,難怪後世稱他為詩聖,這樣的氣度和抱負真的讓人敬佩!
-
12 # 郭老奇談
我來分享一首我最欣賞的詩。它傳頌了精神,講述了故事。
那就是李白的俠客行。
俠客行
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為啥驚豔到我
,咱們下面說說原因,這首詩是天寶三年,李白離開長安去開封,開封以前叫大梁城,他到了大梁城寫的這首,一個大俠佩戴著寶劍,寶劍閃著寒光,白馬日行千里如流星,他孤身殺入敵陣無人能敵,十步之內擋者是必死,報仇以後揚長而去,從此隱姓埋名。第二個故事,一個趙國的大俠去了魏國,然後和魏國的兩位俠客喝酒,又講了這兩位朱亥候贏的事,說,朱亥殺大將竊兵符救趙,身為俠客死也要留美名,不愧大俠兩個字,誰能學楊雄那個書生,頭髮白了還在寫太玄經,一事無成。
李白以精神氣勢寫人物,表現了他的豪情壯志。也是我的豪情
-
13 # 旁頭底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由於這首詩非常長,便以圖片形式貼出原詩,並對該詩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這首詠懷詩創作的時間,是天寶十四載冬天,十一月的上旬。熟悉唐代歷史的朋友,對這個時間應該非常的熟悉。就在這一年冬天的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唐,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甚至是我國曆史最重要的轉折點之一,那個如日中天的大唐盛世從此煙消雲散。
當時的杜甫,在長安已經住了十幾年。他兩次科舉不中,在天寶十載時,才憑藉《三大禮賦》而被玄宗賞識,破格進入待選序列。結果這一待選就等到了天寶十四載,他終於得到了一個“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職位,說白了就是部隊的甲冑管理員。這一年他四十五歲了。
在長安寓居的這十幾年,生活非常的不容易。他說自己:
騎驢十四載,旅食京華春。
殘羹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長安米貴,艱苦的生活,使他不能把妻兒帶在身邊,只能把他們安置在離長安不遠的奉先縣。這年冬天,惦念家人的杜甫決定回家去看一看。他半夜從長安城出發,把一路上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都寫進了這篇劃時代的偉大詩章中。
我為什麼會欣賞這首詩呢?
天授之筆剛才講了這首詩的背景,其中有個很驚人的巧合,就是這首詩創作的時間和安史之亂髮生的時間發生了奇妙的重疊。
我們不敢斷定,這首詩寫在安史之亂之前還是之後。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杜甫在創作這首詩時還不知道安史之亂的發生。實際上,在安祿山起兵以後,訊息很快就傳到了玄宗耳中,但是玄宗始終不信。一直到十一月十五,玄宗才確認了安祿山造反的訊息。從杜甫在詩中描寫的驪山華清宮歌舞昇平的場面來看,玄宗當時還沉浸在盛世繁榮裡。
杜甫不是一個政治家,他對時局不見得有多麼深刻的瞭解。但是杜甫作為一個劃時代的詩人,他卻敏銳的感到了時局的動盪和不安。他在描寫驪山大霧的時候,用了“蚩尤塞寒空”這麼一個奇怪的比喻。蚩尤,是上古時期九黎部落的首領,是神話中的兵主戰神。他曾經與黃帝作戰,利用大霧攪亂黃帝部落的方向。黃帝為了大敗蚩尤,還特地製作了指南車。不管杜甫是不是有意為之,這個比喻在後來人看來,確實像在預示著什麼。
安史之亂是唐歷史的轉折點毋庸置疑。這首詠懷詩,則是杜甫詩歌生涯的一個轉折點。在這之前,杜甫的詩歌雖然已經有了現實主義的影子,但是卻不夠深刻。在這之後,杜甫進入了他創作生涯的巔峰期。他親身經歷的慘痛,使他的詩歌帶上了濃烈的現實色彩,也使他一舉奠定了“詩聖”“詩史”的地位。以杜甫的地位而言,他風格的轉變幾乎就意味著詩歌歷史的轉變。
賈平凹在《廢都》後記中有一段話我印象深刻:
如果文章是千古的事——文章並不是誰要怎麼寫就可以怎麼寫的——一它是一段故事,屬天地早有了的,只是有沒有宿命可得到。
有些文章,冥冥之中彷彿真的是蒼天借某個人的手寫出來的而已。儘管心裡清楚,沒有什麼天授神筆。
真正的勇士如果我們把這首詩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段,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述懷的,是杜甫對自己前半生的一個總結和反思;第二部分是杜甫經過玄宗過冬驪山時,對驪山華清宮中玄宗奢靡的生活的一個想象。第三部分是他回家路上以及他回到家裡之後的親身經歷。
我為什麼說他是“真正的勇士”呢?就是因為在第一部分的述懷中,杜甫以極其精準的筆觸對自己進行了一個剖析。不要以為這很簡單,人批評別人很容易,但是批評自己很難。而敢於直面自己的不足不堪執拗,則需要真正的勇氣。
年輕的時候,他有著“致君堯舜上”“竊比稷與契”的宏偉抱負,但是現在他四十五歲了,卻只能去管一管倉庫。他聽說百姓受災的訊息,整夜地睡不著,“嘆息腸內熱”,其實這與他又有什麼關係?他心裡其實很明白,他的所謂的宏偉抱負,就像莊子說的那個大到沒邊的葫蘆,沒有可以放它的地方。但是他還不死心,頭髮白了沒關係,沒錢吃飯沒關係,被別人嘲笑沒關係,朝廷不用我也沒關係,我永遠都是那個杜甫。不是我做不了隱士,只是我天生來就像向日葵一樣,永遠朝著太陽是我的本性。就算最後落到塵埃裡,只要棺材板還沒有蓋上,我就還要做我自己。
杜甫對自己的這一次總結,跟以往他提到自己時有很大的不同。之前他在詩裡說到自己,都是意氣風發、文采出眾,雖然小有挫折,但還要“立登要路津”。雖然這一次,他還一樣的執拗,但是明顯感覺到他的失望越來越沉重,他已經做好了到死都不能“致君堯舜上”的準備。
路有凍死骨他半夜從長安出發,經過驪山腳下時天還未亮。天非常的冷,凍得僵硬的手指連鬆了的衣帶都系不上。驪山的溫泉蒸騰著水汽,遇冷後形成了漫天的大霧,他聽到華清宮裡傳來一陣陣歌舞聲。
他知道那裡是些什麼人,知道他們在做什麼。他可以想象地出,皇帝怎麼樣把一筐筐地綾羅綢緞賞賜給手下的人,他們又怎麼樣一筐筐地把國家的財富搬回自己家裡。他們聽著動聽的音樂,看著美妙的舞蹈,吃的是霜橙香橘,喝得是駝蹄羹。然而就在這道宮牆以外,趕路的杜甫或許還餓著肚子。餓著還是小事,因為“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骨”。
凍死餓死的不光是別人,還有他的小兒子。那時他還不知道。妻子一個人在外鄉拉扯著幾個孩子,生活非常的不容易。尤其是天寒地凍的冬天,不知道他們能不能吃飽穿暖。杜甫身上也沒有錢,但是他還是掛念他們,寧願和他們一起“共飢渴”。然而當他推開家門的時候,妻子一見到他便嚎啕大哭。讓他想不到的是,貧婁有倉促,家裡的貧寒已經到了小兒子活活餓死的地步。作為父親,他愧對自己的妻兒。但是作為“竊比稷與契”,他又不能只關心自己的遭遇。他心裡非常的清楚,自己出身士族,不用繳稅不用服役,家裡況且餓死人。那些普通的百姓,其慘狀可想而知了,“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但是他什麼都做不了。他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也無法改變時代的命運。沉痛的無力感,壓在他的身上,又壓在他的心上。怪就只能怪他對這個國家、他對這些百姓愛的太深了。
他一口氣寫了這五百個字,但這五百個字卻撐起了一個時代的重量。這五百個字,展現了二十四史中永遠不會告訴你的真實。這五百個字,就像萬古的星辰,至今還掛在中國的夜空。
-
14 # 睿天
民以食為天,國以稅為本。
鋤禾(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飢腸轆轆的時候又能有何大的作為呢,對吧?!
-
15 # 萬里山河共銀輝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此詩以孤篇壓全唐之譽,成為千古絕唱,全篇三十六句,詩人以神來之筆再現了江南春夜萬里長江的壯麗景色: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詩人憑藉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美大自的然壯麗景色,熱情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富與對人生哲理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繪人以無限的暇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全篇以其高超的藝術手法描給出江山壯美,人生江月的哲理思考,通篇古詩是全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不朽華章!
-
16 # 赤子丹心33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詩生動的描繪了鵝在水中的形象,同時也勾起了對兒童時期的記憶。
-
17 # 道聽途説
我比較欣賞七言古詩,比如這首: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
18 # mayan2518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19 # 王西真
宋:蘇軾《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說,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這首《定風波》詞,是作者的人生感悟。回想自己的一生,猶如浮萍一樣飄忽不定,宦海沉浮,但其仍不改初心,胸懷天下。不聽那雨敲竹林的聲音,只顧悠然的前行,就是草鞋竹杖,也勝過那輕捷的駿馬,一縷蓑衣也能在風雨中逍遙一生。回望風雨兼程的過去,天晴風雨都過來了,一切都無所謂了。
“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就是蘇軾的人生態度,也是蘇軾瀟灑一生的的人生哲理和崇高境界,也是蘇軾成就輝煌人生的根本所在。值得後人品鑑。
-
20 # 歲月點醉
比較喜歡蘇軾的《定風波》中的兩局: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讀罷全詞,特別是最後兩句,令人心境豁然,心靈淨化。人生的沉浮與得失,不過是過眼雲煙。
回覆列表
最欣賞唐朝詩人劉禹錫的《賞牡丹》
賞牡丹
唐.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
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首先牡丹貴為花中之王,雍容華貴。穀雨前後,幾絲春雨,滿園奼紫嫣紅。姚黃,魏紫,趙粉,歐碧,一朵朵綻放枝頭。碩大的花朵鱗次櫛比,嬌豔的花瓣千重萬疊。帶雨含露,豐滿多姿百花的皇后,眾香的典範。萬人空巷,爭相驚豔。
再者,牡丹從原始形態演變成萬紫千紅,經歷了自然歷練和人類的培育。數不盡的讚歌唱給了花王牡丹,為她今天的璀璨,更為她一萬年的修煉。入雲的高山,荒野的淒寒,最初的一枝,潔白的一瓣。是那個多情的少年,帶你走下高山,走一千米就要停留幾年,觸控乾燥的空氣,感受人潮的溫暖。驀然出現的一點嫣紅,是你的芳心乍現。
濃郁成紫,嬌羞為粉,淡然的綠意是你對枝椏的愛戀。千葉黃花推成你的冠冕,心事如墨也能惹人驚豔。
最重要的理由,洛陽是我的故鄉,牡丹就是來自故鄉的信使。洛陽城的四月,花開滿城,萬頭攢動,那是我魂牽夢繞,由衷欣慰的故鄉勝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