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朦曉小可愛

    其實,他們也不是喜歡折騰兒女,沒有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兒女過得幸福。他們上了年紀,不能緊跟時代的潮流,身邊的事物對他來說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這是自己多年生活過的地方,陌生是因為自己發現好像不太能融入現在的社會當中。你眼中的“折騰”可能也是他們想引起你關注的一種方式。我們經常會用老小孩來形容老人,其實他們無非是想讓我們多陪陪他們,多和他們聊聊天,多給他們一些溫暖。

  • 2 # 星辰2020

    求關注,多數兒女工作生活忙碌,只管老人溫飽,忘了他們的情感需求。老人家孤獨寂寞,便象孩子一樣折騰,鬧人,求得兒女的關心,關注和陪伴。

  • 3 # 美啦啦

    折騰,換個名詞是互動,老人年齡大了,孩子不在身邊,又突然之間和孩子之間似乎缺乏一些心靈深處的溝通,他們渴望被瞭解,被關心,被關注。老人心裡想什麼琢磨清楚了,應該而言互動就不難了吧

  • 4 # 看來不誇

    現在社會和以前不一樣,比如在農村大部分人都忙忙碌碌的,大部分時間也都是在工作,除了放假基本沒有時間陪伴家裡的老人,不像以前基本都在家裡待著陪伴著老人小孩。

    以前一家老小都能在一塊,現在又有多少能在一塊的?現在留守兒童留守老人佔很大一部分,俗話說得好人老靠子女,一個家少了子女的陪伴,就顯得清淨,子女在外面報喜不報憂,老人在家裡也是報喜不報憂,兩者相互溝通越來越少,老人也會心裡失去平衡,他們又不好意思說出來,讓子女覺得自己老了,就會換種方式方法來希望子女多陪陪自己,讓自己能享享天倫之樂。而每個老人表達的方式方法不同再加上子女缺少耐心,缺少時間,從而讓老人理解不了子女,子女理解不了老人,從而讓加深矛盾。子女結婚後懂得陪伴孩子,就應更加的去懂得父母,而不是忘了父母。

    大象無形,大音稀聲,大愛無言。父母的大愛,常在不言之中,做兒女的要多關愛父母,多體貼父母,多陪陪父母,讓他們感覺到溫暖,讓他們不孤單。

  • 5 # 啊玉根雕

    老人不是這樣的,是咋們對他關心變是少了,主要是為吸引你注意力,你試一試看我們照顧孩子的心,再回想一下父母以前對我們的心,要將心比心看看,我們能不能照顧父母跟他以前那樣照顧他嗎

  • 6 # 雨微159028341

    把兒女們養大了,不折騰兒女,他她折騰誰去?他她希望兒女們給他照顧,更希望兒女們陪他她說說話,聊聊天什麼的,人老了最怕孤獨,正是因為孤獨所以才折騰,折騰兒女一一純屬正常現象。

  • 7 # 穿山過川的溪流之歌

    一是精神不獨立

    很多老人經風歷雨,形成了強大的精神和獨立的人格,也有很強的謀生能力。可是也有的老人始終沒有成長,缺乏獨立的精神和人格,事事需要兒女幫助,時時需要子女陪伴,給子女造成很大的壓力。

    以前看過一個失獨家庭的採訪,久久不能遺忘。一個單身母親,丈夫出軌離婚了,六歲女兒成了家庭支柱。從買菜,處理大大小小的家事到陪母親疏解心情,小小年紀承擔著自己不應該承受的一切。

    女兒很爭氣學習成績很好。一路打工求學,同時做母親的精神支柱。後來出國了,在國外,天天和母親通電話。這個時候女兒經常和媽媽說,很累,承受不住的感覺。媽媽沒有在意。

    一天媽媽接到一個國外的電話,說是女兒猝死了,現在在某某醫院。媽媽的天塌了。

    我看完採訪,久久不能平靜,如花似玉的年齡,女兒就這樣走了。這個母親是可憐的也是可恨的。從採訪中可以看出這個母親嬌柔,不自主,沒有擔當。做她的女兒該承受多大的壓力。我甚至懷疑,女兒是被累死的。

    二是求關注

    有的老人沒有什麼愛好,也不喜歡交朋友。唯一能說上話的就是兒女。所以孤獨寂寞。兩個人都在多少能互相陪伴一下,一個人了無所適從,就把所有精力放在兒女身上了。

    一個老太太丈夫去世了。兒女成了唯一。可是兒女都有家庭,不能天天陪伴,大家輪流陪。

    夜深了,睡不著,就給兒女打電話。而且都是晚上12點以後,凌晨4以前。後來大女兒不堪其擾,把座機撤了。一到晚上就關機。其他孩子狠不下心來,不堪其苦。

    還有一個老太太,天天住院。整天不是這裡疼就是哪裡不舒服。兒子天天和她查病,大夫都煩了。

    老太太最喜歡的就是住院,不讓住就鬧。後來鄰居之間說起來。老太太說一個人太孤單了。住了院,兒子媳婦輪番陪伴,而且還因為她生病,特別關心她。可是她不知道兒子媳婦為了她天天住院都鬧翻了。

    遇到這種老人怎麼辦?

    我認為一是引導。二是“涼拌”

    首先說引導。

    人年紀大了,學習能力差了。作為兒女可以根據老年人的興趣開發他的興趣愛好。有了興趣愛好他的注意力轉移了。你就會輕鬆一點。

    老人興趣愛好的培養別急於求成,免得半途而廢。老人學東西慢,而且興趣愛好的培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兒女可以循序漸進的幫助老人建立長久的感興趣的愛好。

    再有就是給他找點力所能及的事做。接送孩子了,做點手工了,也可以今天要求吃水餃,明天要求喝涼麵。天天給他“找點事做”,讓他閒不住,估計他也會安靜一會兒。

    二是涼拌

    人們經常把老人叫做老小孩。“小孩子”嘛,是喜歡撒嬌的,也是必須立規矩的。否則他就失了原則。所以在陪伴老人上,不要“嬌縱”他,適當的“斷離舍”是有必要的。讓老人逐漸的獨立起來,才你好我好大家好。

    人們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大多辛苦半生就算是有點“煩人”,我們也要理解,“孝順,孝順”嘛,先順著他們讓他們有個幸福的晚年,才是最大的孝。

  • 8 # 迷舒筱

    “你為什麼就不能理解我的苦心呢?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這估計是很多父母和子女說得最多的話。

    1.我們想做的不是父母想要的

    雖說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他們過多的干預子女的事情,總會讓子女感覺到不悅,還會讓子女無所適從,感覺做什麼,他們都不會喜歡,久而久之,有人會反叛,有人會逐漸盲從,父母說啥就是啥。

    2.父母想要的我們卻不願意做

    父母希望我們可以按照他們的意願做事,這樣可以少走彎路,我們卻不願意,喜歡自己去闖蕩,導致彼此誰都不滿意,父母覺得我們不懂事,我們覺得父母干涉太多,瞎操心。

    其實,溝通是心靈的橋樑,無論用在哪種關係都說的通。

    希望大家能夠換位思考,有什麼想法好好跟父母說說。適當的時候,也可以說出他們之前的干涉,讓自己陷入怎樣的境地。

    長期下去,關係會越來越好的。

  • 9 # 格子023

    看到這問題,讓我想起了我的奶奶。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總給奶奶買些吃的。奶奶總說,不好吃,每次都是不高興的樣子。有一次我跟她說,給她買了個果子麵包,這麼大才8分錢,她笑了,立馬掰了一塊兒。“嗯,這個好吃。以後就買這個啊”我也笑了,原來奶奶不是不喜歡吃。是捨不得花錢呀!(其實麵包的價格是兩毛三)從此,我買回來吃的,奶奶都愛吃了。[害羞]

  • 10 # 遠方167427784

    垃圾老人!做父母的需要有點無私奉獻的胸懷,要有尊重,理解,寬容兒女的大度,要有相互的獨立空間……

    孝,不在這個話題內……

  • 11 # 想者10

    這個世界上註定有各色人等,就像一定有大善之人存在,也一定有大惡的人出現,不以一個人、一個家庭、大眾的心願來決定,而是自然界的規律決定的。誰攤上了自認倒黴

  • 12 # 可愛多61864402

    有些老人們就按照他們的老一輩作法,做法:獨斷專行,晚輩不照他們的老一套,就認為養的兒女不孝順,不聽他們的話,動不動就搬出以前的方法,所以說現在的晚輩很難適應,很難勾通。

  • 13 # 唯愛生活lanjie

    有的老人到老了喜歡折騰兒女,這樣的老人就是人們常說的人到老了就是老小孩。他們把自己的兒女當成自己心靈的依靠。喜歡折騰點事出來,他們就是思想不獨立有事想要依靠兒女。把兒女當成他們的主心骨和心靈的慰藉。他們這樣也沒錯,父母把我們養大,我們就要陪父母變老。做兒女的也要像父母對待我們小時候一樣樂此不疲。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都有老的一天。我們都要善待父母,以免以後給自己留下遺憾。

  • 14 # 使用者9186010562984

    兩種情況,一個是老年痴呆症,一種是老人年輕的時候就很強勢。不是省油的燈,年老不服老,充分看出身體好,身體不好沒勁折騰

  • 15 # 蓮之戀

    沒辦法哦!誰讓我們天生是母女呢?我的母親就是這樣的人,脾氣不好,個性強,一分錢的虧都不吃,包括自己的兒女,一輩子只要求回報,總愛計較個人得失!不管說出來的話別人愛聽不愛聽,一股腦倒出來。父親忍了他一輩子,三個月前也走了,只剩下她一個孤家寡人了,不管不行,管就要受氣,每次去牢騷話一大堆,不過昨天去給她燉的魚湯她還是比較滿意的,吃完也沒多說啥!一生用我父親的話就是“意見罐罐”!做兒女的盡心盡力的去照顧她,她還老說這個不行那個不喜歡的話傷人,我早就習慣了,即使她說的不對,也是敢怒不敢言!天地為大,父母養育之恩情也為大啊!

  • 16 # 小白菜的情感良田

    你好,我個人認為這部分老人折騰兒女一個是老人本身的性格,以兒女為精神支柱,再就是她感覺到了孤獨,想引起兒女對她的重視。

    我一個朋友70多歲的媽媽就是這樣的一個老太太。老兩口生活在一起,身體都挺好按說也不孤單,兒子有自己的小家庭另住,子孫都孝順,有時間就全家過來陪他們吃飯,聊天。可是老太太覺得生活中還是有很多事要靠兒子隨時解決,不管他上著班還是晚上睡著覺,想給兒子打電話兒子就得出現,如果不出現電話一個接一個。就像家裡鬧鐘電池沒電了停走了這樣可以擇期解決的問題她也會左一個電話右一個電話打個不停,直到兒子來修好,就算老頭兒能解決她也要等兒子。長時間下來,40出頭的兒子都出現了煩躁抑鬱的情緒,自己去醫院檢查開了藥來吃,老婆孩子急得直哭。孝順的兒子根本不會和父母講這些,只能和要好的朋友訴訴苦。

    再就是我家鄰居70多歲的老頭兒,一個人住,兒女們怕他孤單想和他一起住,他又不肯,每週末兒女們都會過來陪他,對於他來說一週的時間又太長。去年冬天週末孩子回來竟然找不到他,急得團團轉,最後還報警。老爺子離家出走了,天黑找到他問他為什麼時,他說好長時間沒看到孩子們了,也不過來看他,生氣了。接下來三個孩子商量好輪流著下班每天都有人來看他下,累就累點吧,這下老頭算安生了。一起住老爺子不同意,每天看不到也不開心。

    還有就算住在一起,也是各種不如意,人老了覺得自己沒有主宰生活的能力,又怕年齡大了給孩子添麻煩,怕把自己當成累贅,心理上會變得敏感脆弱。想用一種自我感覺強大的方式引起孩子注意,捍衛自己在家庭的地位。

    不管和老人住不住在一起,都要關心他們,多陪陪他們,就像對孩子一樣對待他們。讓他們感覺到在孩子心裡很重要,有安全感,不孤獨。

  • 17 # 使用者曦睿

    老年人感言:縱觀歷史,古往今來,任何年代都是中青年人創造物質財富支撐社會的生存和發展。

    個人創造的價值不是個人分光吃光,除了個人生存外,剩餘價值主要用於:一是教養子女成人成材保證人類傳承;二是作為國家積累保證社會執行;三是儲存養老基金,各個時期儲存方式不同,當前是交“五險一金”方式。人類社會前後相繼,代代相傳,人類得以傳承,社會得以發展。

    勞動創造世界,勞動者光榮。360行,凡是社會需要的行業都得有人去工作。生兒育女絕非個人家庭傳宗接代,整體是保證人類傳承。試想,工人不做工,農民不種田,何來新的物質財富?社會是個什麼景象?斷子絕孫後繼無人,我們的奮鬥還有什意義?

    今天的老年人就是昨天和前天的中青年人,今天的中青年人必然是明天和後天的老年人。

    父母撫養子女成人是法律責任,不撫養違法。子女贍養父母是法律責任,不贍養違法。父母撫養子女到18歲,是父母的應盡之責,子女成年後人生道路要靠自己走,個人前程要靠自己去創造,路在你自己腳下。父母沒有法律義務為子女買房買車,力所能及資助是親情不是法律責任。我輩多是從農村走出來的,17、18歲就參加了工作,頂起一個社會工作崗位。當時國家實行低工資政策,農村父母靠掙工分生活無力資助子女。我們憑勞動吃飯靠本事掙錢,成家立業全靠自己,很多人經過夫妻倆的努力奮鬥,實現了成功人生:

    一是事業有成,為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二是家庭幸福,文明溫馨;三是子女成材,保證了人類傳承。三者並舉,無愧於社會,無愧於人生。

    就當今社會而言,我輩的子孫是當今的中青年人,社會的主力軍,是他們在創造物質財富,競爭急烈,掙錢不易。我輩應當力所能及地支援他們,儘可能少給他們添麻煩。

    無論男人或女人都必須明白,凡老年壽終者都會有風燭殘年生活不能自理的那一天,需要別人照護,而且可以斷言,在死亡時誰也不能自己走到火葬場躺進焚燒爐?丁克族不可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總體趨勢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推前浪,一代活的更比一代強。試想,沒有老一代何來新一代?沒有老一輩的奮鬥何來今日社會之輝煌?

  • 18 # Kenny貓

    通常碰到這樣的老人多數是因為精神層面上得不到滿足,內心渴望的關懷沒有擁有。

    我覺得行成這樣的局面大致是雙方面的,父母和子女各方都有原因。先講一下父母這方,如果老人年輕時對子女付出的多,生活上又是個細膩愛較真的人,到了晚年就會事事和自己以前所付出作對比,找平衡;再講一下作為兒女這方,長時間的啃老族生活和經濟上都需要靠老人照顧,自然而然缺少關愛別人的能力,向來都是索取。所以一旦老人提出要求時自私的子女就會覺得老人不懂事愛折騰。

    怎樣定義老人是明事理的還是愛折騰的,不能光片面的下定義,是需要從多方面考慮的!作為子女方要先從自身上發現問題,從衣食住行上你關愛的是否到位?從語言溝通上你做到耐心和藹有禮貌?從經濟上是否給予照顧?如果這幾點你都做到了,你再考慮看看是否父母方面的要求有些過分,分析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無論怎樣,都應該是小輩先做出改善,糾正錯誤,畢竟是父母在你年幼的時候不辭辛苦的照顧你,更有甚者還在一直照顧你孩子!這是恩情,就算到了老年有些愛折騰也不為過!就像小時候的你一樣怎樣哭鬧折騰,他們都會毫無保留的愛你!

  • 19 # 張揚也揚

    父母與兒女本來就是一對冤家,有的父母是兒女的冤家,有的兒女是父母的冤家。

    明白了誰是誰的冤家之後,就開始明白什麼叫折騰了。

    有的兒女生來就是向父母要債來的,從出生到去了,不是這個病就是那個病,把父母折騰得半死,錢花完了,房子也賣掉了,人還是走了,留給父母的不僅僅是貧窮還有無限的悲傷。

    有的父母把兒女生出來了,不撫養,不供書教育,不盡父母的責任。當兒女長大成人了,天天想辦法來折騰兒女,要這要那?不滿足了就到處說,到處告訴人家,甚至是告到法院。搞得兒女吃不好,住不好,做人做事人心惶惶,每天過日子也不安生。

    有的父母生病了,不僅把自己的攢來的錢花掉,而且把兒女賺來的錢,為了父母醫療疾病也花掉,錢花完了,人也無了,留給兒女的還是悲痛欲絕。

    人生就是這樣的,不管是誰都是揹著要債而來的,有的父母向兒女要債,有的兒女向父母要債,折騰來折騰去,大家都過得不安寧。

  • 20 # 呂底亞姊妹

    折騰孩子可能是在抗議孩子們的陪伴吧,這很正常的,老人可能都有這樣的心理,特別是一位老人,如果老兩口都健在會好些!

    孩子們要讓父母老有所依,這老有所依是讓老人老了還能和大家一起,依偎在孩子身邊,因為老人看著自己的兒孫們就開心滿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臺酒跟劍南春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