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狼煙火燎
-
2 # 五嶽掩赤城
外媒稱殲-20已經贏得中國下一代艦載機競標,不過殲-20還要進行大改
香港《南華早報》在2019年8月27日刊登了一則文章,稱中國海軍下一代艦載機選型已經結束,成飛的殲-20改進方案擊敗了沈飛的FC-31方案贏得最後。該文章作者Minnie Chan是長期從事中國軍事報道和軍事外交的記者,有不少獨家報道還有一些我軍高階將領的專訪,應該有一些特殊渠道,所以這一內容目前被其他國外媒體廣泛採納。順帶一提,此人5月份的刊文稱北京方面認真考慮在今年珠海航展上,將轟-20戰略轟炸機進行亮相,以應對中美日趨緊張的局勢。
網頁截圖,原文英文,谷歌機翻後
據稱殲-20之所以能早早獲勝,關鍵性因素是得到最高層中央軍委的支援。一方面殲-20大改方案,在可靠性和風險性最低,本身殲-20已經得到空軍的滿意,而FC-31還有很大的未知風險,即使研發成功後戰鬥力多少也是問題。另一方面是成本,殲-20的研發已經進入尾聲,除發動機外主要子系統都已經研發測試完畢,而FC-31還必須全新研發相配套的子系統並一一測試。同時殲-20作為空軍已選定機型,研發艦載機型增加採購量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和分攤研發費用。這意味著如果選擇FC-31的話,就要多花數百億元,而且即使研發成功,效能上不見得會比殲-20大改方案要好(中型戰鬥機效能上如何超越重型戰鬥機?)
這是美國國家外交網站的文章,同樣機翻後,這裡引用內容主要來自這兩篇,並結合個人分析
但殲-20艦載機,並不等同於現在空軍正在入役的殲-20,包括氣動外形在內都要進行大的修改。文章引用一位軍方內部人士的話,“殲-20成為艦載機,最大困難不是重量,而是長度。”這話很有意思,要知道美國海軍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研究過一系列隱身艦載機,A-12、NATF、F-22N到F/A-X等,但多因為重量超標而下馬,因為美國尼米茲級航母的C-13-2蒸汽彈射器最大起飛重量是34噸,新的艦載機不可能拋棄數量眾多的尼米茲級航母,這也是美國新的EMSLA電磁彈射器最大起飛重量定為35噸的原因,而重型隱身戰鬥機在需要武器內建、大載油量以及先進航電裝置情況下,難以達到這個重量上限。如果重量不是問題的話,意味著馬偉明少將團隊搞的電磁彈射器效能要大大超越美國福特級航母的電磁彈射器。而長度問題的話,個人解讀可能是要兼顧甲板和機庫排程,殲-20機型修長,的確不利於在狹窄空間內進行轉運。同時降低長寬比,可以提升低速操控效能,更利於作為艦載機起降。
另一方面,殲-20的艦載方案,將融合部分第六代戰鬥機元素。成飛已經在著手研究第六代戰鬥機,總師王海峰已經在接受專訪時說要在2035年左右做出來。第六代戰鬥機元素王海峰總設計說包括有人/無人協同、人工智慧、全向探測和攻擊、極限作戰區域等方面,個人覺得前兩個搭載可能性較大,後兩者需要能量武器(鐳射炮)和新一代發動機,難度較大。所以殲-20艦載型在部分效能上甚至可能要強於空軍目前型號,當然也不排除空軍後續機型也參照艦載型的試水結果,升級安裝一些第六代戰鬥機元素。
-
3 # 筆不意馳
我不喜歡這個問題,因為個人認為殲20無法直接上艦,雖然我喜歡殲20。FC31更不可能上艦,更何況我討厭它。
看在你問的比較多的份上,我也多答一點。
最後上艦的很可能兩者都不像,也有可能是不像殲20的“殲20”,或者是不像FC31的殲31。
當年宋文驄的那篇論文裡,結論是“鴨翼+變條翼+小展弦比”佈局,擁有不次於傳統的“變條翼+中等展弦比”佈局的低速效能,而且小展弦比機翼的優勢也在於高速效能更好,可以說殲20的獨特佈局兼顧了低速和高速效能。但是戰鬥機上艦最先考慮的是起降效能,飛機起降速度才200多公里每小時,這時候飛機的迎角也不大,鴨翼的增升效果也不明顯,最穩妥的方法就是加大翼展,增加機翼面積。可如此一來,飛機的整體佈局都要重新設計。這也是“不像殲20的殲20”一詞的由來。
FC31我不喜歡,因為定位模糊和細節錯誤,這架飛機想上艦,改動量比重新設計殲20還要大。首先FC31前期減重量比較多,機身需要加強,總體佈局很傳統,升力係數低,飛機效能有限。如果在原有方案上做“加法”,一點點增加效能,時間上會被拖延的比較嚴重,不如重來。不要說什麼資金問題,拖延時間太長,資金浪費的更多,而且還拖延了海軍航空兵的建設進度。
既然有能力和機會,為什麼不重新設計一款戰鬥機?既然現在航母硬體不是問題,那麼為什麼要裝備一款落後的飛機呢?
起降、低速效能、高速效能和隱身效能幾個方面,可能會放寬高速效能的要求,只要求可以超音速巡航就可以了,畢竟現在的防空體系裡,飛機本身的高速效能已經允許降低了。20和31,不管哪個上艦,大展弦比機翼是首先考慮的部分,為了降低起降的風險,機身也可能沒有那麼長(相對而言),鴨翼還是變條翼的選擇,要看總體設計的取捨,畢竟是進攻作戰,要考慮的因素比傳統防空多。以至於其他的細節,我反而認為會在FC31佈局上再簡化,讓隱身艦載機儘可能的效能最大化。能向殲20靠攏是最好,即便不可能,也要發揮重型戰鬥機的優勢,不可能得過且過。
在這種關鍵裝置上將就,不如不裝備。
-
4 # 魑魅涅磐
殲20作為中國唯一一款現役五代隱身戰機,殲20的裝備服役不僅填補了中國在先進戰機研發裝備上的空白,更是拉近了中國和世界先進航空軍事力量之間的差距。並且殲20在設計研發上並沒有一味的跟風,反而是結合中國國情和需求另闢溪路的選擇了我們最擅長也是最需要的機型來研發,最終我們看到的殲20五代隱身戰機雖然是迄今已經亮相的五代戰機中唯一一款採用鴨式氣動佈局的戰機,但是其在近距格鬥、遠距離攔截、最大飛行速度、高度、作戰半徑、航電系統等方面都很先進,繼而整合出一款雖然在發動機效能略差於世界水準的前提下,仍然憑藉其他效能綜合得分更高而成為世界級的“先進戰機”。
殲20的出現並批次裝服役雖然解決了空軍有無先進戰機的問題,但是對於遠洋作戰的海軍艦載機部隊而言,雖然當下裝備有效能先進的殲15重型戰機,但是終歸還是需要五代隱身戰機來滿足更新換代需求。所以很多人都在猜測殲20能不能上艦成為艦載機,加快我海軍航空兵的武器裝備更新換代需求。
的確很多人希望殲20能夠大改以適應上艦需求後成為我軍下一代艦載機,但是從艦載機的需求和來說,殲20並不適合作為艦載機使用,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殲20體型太大了,因為殲20機身長度比現款的殲15雙發重型戰機機身長度還要長几米,意味著殲20如果作為艦載機使用的話,在航母狹小的甲板和機庫內將更難調運,而艦載機的機庫和甲板調運速度是直接決定艦載機出動架次和航母綜合作戰實力的有力體現。
再一個殲20現有的氣動佈局要想上艦成為艦載機需要改動的地方很多,從艦載機起飛離艦來說,這種氣動佈局影響不大,但是在著艦降落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卻不少,比如其機頭需要刻意朝下傾斜以增大飛行員著艦時的視野範圍,有利於艦載機飛行員觀察甲板位置及時調整戰機進場姿態更安穩的降落在飛行甲板上。但是如果在後期改進過程中刻意壓低殲20的機頭與機身的夾角的話,首先會遇到戰機正面RCS面積增大和氣動阻力增大的問題,這兩個問題一個會破壞殲20的正向隱身能力,而另外一個則會破壞殲20的最大飛行速度和作戰半徑。
第二個問題同樣出在降落著艦上,殲20的鴨式氣動佈局意味著其進場角度反而會比較大,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機身尾部的腹鰭很可能和甲板發生剮蹭,所以腹鰭必須縮小面積或者直接取消,那麼也就意味著殲20整機需要進行氣動修改試驗,整個工作量和工作時間將會變大。但是當初殲20故意設計腹鰭就是為了能夠藉助腹鰭產生的氣動力來縮小垂尾面積,繼而降低殲20的側面雷達反射面積以增強其隱身效能,而且腹鰭還能在一定角度上遮擋發動機尾噴口的紅外輻射和增加殲20高速飛行穩定性,繼而進一步增強殲20的紅外隱身能力。但是如果縮小腹鰭或者取消腹鰭的話,那麼意味著垂尾面積將要增大,殲20的側向雷達隱身和紅外隱身將會被破壞,同時受制於腹鰭的面積縮小或者被取消影響,殲20的高速穩定性得不到保障,最大飛行速度和高速機動過載能力也將會受到一定影響。
所以咋看下來殲20要想上艦改進的地方不多,但是細看的話光是氣動佈局就要從頭修改到屁股,而且上艦還得進行機身結構增強和進行防腐蝕處理,這些都會額外增加殲20的機身空重,在發動機最大推力沒有得到有效提升的前提下,這無疑會降低殲20的作戰半徑和空戰機動格鬥能力。
再一個對於航母艦載機而言隱身化並不是刻意和急迫的,因為對於航母戰鬥群而言,雖然有近十艘不同型別的艦艇保駕護航,但是航母核心的進攻和防守能力主要還是依靠艦載機來完成,那麼對於航母自身而言,除了艦載機自身的作戰實力外,艦載機的搭載數量同樣很重要。
對於前者艦載機的自身實力而言,雖然五代隱身戰機能夠很好的提升艦載機的進攻防守時的突防作戰能力,但是現有艦載機為了實現隱身採用了內建彈艙後,雖然艦載機理論上擁有近10噸的載彈量優勢,但是實際上受彈艙空間影響除了不能裝載體型超大、但是海戰常用的反艦導彈、反潛炸彈等武器外,對於體型較小的導彈裝載數量也不是那麼樂觀,所以雖然表面上看五代隱身艦載機效能出色,但是實質上在綜合作戰實力方面並不一定比四代非隱身戰機強很多,所以這也是美國海軍為什麼在開始換裝F35C隱身艦載機的同時依然計劃在未來二十年內保留F-18E/F艦載機的原因所在。
再一個航母不管是甲板還是機庫都空間狹小,但是這兩個地方又需要頻繁的掛/卸彈藥、燃油,艦載機從機庫到甲板之間排程,所以在甲板空間和機庫空間一定的條件下,艦載機的體型越小排程越方便。比如美國當年在裝備了F-14雙發重型艦載機的情況下,將其換成體型小很多的大黃蜂艦載機後帶來的是艦載機裝載數量的小幅度上升,以及艦載機聯隊整體作戰實力和艦載機出動架次的提升,而這些都直接決定了航母進攻和防守的關鍵。
試想一下彈射一架體型較大的艦載機光前期排程至少需要8分鐘的話,那麼四臺彈射器交換彈射夠一個聯隊至少12架艦載機時至少需要半個小時以上時間;但是如果將艦載機換成體型較小但是排程只需要4分鐘的中大型艦載機的話,湊夠一個艦載機聯隊可能只需要 十幾分鍾足以,所以在航母的艦載機選擇上並不是艦載機體型越大越強,當然也不是說小型艦載機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就一定強,只能說在滿足航母排程的前提下艦載機的體型儘可能大型化,這樣能夠在不影響艦載機排程的前提下,體型更大的艦載機能夠裝載更多的燃油和彈藥,實現更大的作戰半徑和更強的打擊能力。
說回殲20上艦的問題,對於殲20而言要想上艦需要改進設計的地方很多,但是因為其較大的體型會嚴重影響甲板和機庫排程問題上,殲20再略微放大其實不難。但是要想整體性縮小還是很困難的,因為除了機身結構力學的最佳化問題外。尺寸的變化也意味著整機氣動佈局重心和質心發生了較大的改變,而這些改進設計完全不亞於專為航母重新設計一架在各方面更為合適的艦載機。
所以對於下一代艦載機該如何選擇的問題,首先相比陸基戰機而言,艦載機隱身化需求沒有那麼強烈,所以在時間上沒有那麼急迫;更充足的時間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思考下一代艦載機如何定位,是基於現款重大改進還是全新研發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畢竟各國航母尺寸為略不一,定製出專屬的艦載機肯定要比直接拿現款硬充數強很多。
-
5 # 論道今朝
殲20的氣動外形是三角翼+鴨翼+V型垂尾的氣動佈局。從機體長度來看上艦是沒問題的;殲20機長20.3米,殲15機長22.28米,殲20還比殲15的長度短了將近2米,長度方面比殲15佔用面積更小。殲20空重16噸,殲15空重17.5噸,重量上殲20也合適。殲20的鴨翼佈局對艦載機的爬升能力要求也是非常合適的。
看上下圖對比,殲20主翼摺疊後會怎樣?
殲20的三角翼靠後,如果主翼摺疊,明顯V型垂尾會阻礙主翼往上摺疊。而殲15的主翼完全是在垂直尾翼的前面,垂尾並不阻礙主翼摺疊。
看上下圖對比兩款戰機的主翼和垂尾之間的佈局就很清楚了
因此,殲20要上艦的話,主翼需要做很大的改變!首先,主翼必須往前移位。二、主翼往前移位了,後面不可能空一段,造成機身失衡;因此,後面必須加上平尾,以維持機身平衡和增加升力。三、主翼往前移位的話,需要加長主翼來 增加升力。現在殲20的翼展為12.88米,殲15翼展為15米,改變後的殲20艦載機起碼要保證與殲15差不多的升阻比吧?四、殲20的前起落架也要改換,艦載機由於著艦時衝擊力比機場著陸的衝擊力大得多,必須改換成更粗大的前臂和雙前輪,這樣隱藏起落架的內建倉也必須改大。
這樣如此大的改變,還是殲20嗎?還不如重新研製一款隱身艦載機好呢!所以,殲20上艦是不可能的事。
-
6 # 大志遠思想空間
殲20上艦是不可能的,這是由於他的定性決定的。未來中國航母攻擊機已經有了,那就是殲15,也被人們稱為炸彈卡車,還是空優戰鬥機。
在沒有隱身戰鬥機之前,這就是海上頂級裝備了。隱身戰鬥機出現以後,航母也需要隱身戰鬥機,主要是隱身空優戰鬥機。空軍的殲20是非常優秀的隱身戰鬥機,但對於航母來說有些不合適了,主要是大材小用,有些浪費了。
殲20是重型空優戰鬥機,據說最大重量將近40噸,如果再加上改裝成航母戰鬥機,重量還要增加1.5噸到兩噸甚至更多,對航母來說的確太重了,艦載預警機也不會超過40噸,調動起來壓力很大。至於其他改進,比如尾鰭其實那是相對簡單的改裝,主要是重量。
有人說殲20重量大,活動範圍又大,這樣不好嗎?其實這真的浪費了。航母的作戰半徑大概在1000公里之內,一般在五六百公里,甚至再遠一些。而殲20的作戰半徑呢?將近2000公里了,你說浪費不?
所以殲20不會上艦,上的是FC31的加強型,重量也在30噸左右,屬於準重型戰鬥機了。再有個人想法,覺得肯定不是叫殲31,最大可能叫殲35。因為FC31只是未來艦載戰鬥機的型號驗證機,遠遠還沒有達到叫原型機的地步。如果編號出現J3501,或者再加一個0,那應該就叫原型機了。
-
7 #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殲20是架好戰鬥機,但並不意味著它適合作為艦載戰鬥機。
隨著首艘中國產彈射型航母的有序建造,軍迷對中國下一代彈射型隱身戰鬥機的進度愈來愈關注。對於中國下一代艦載戰鬥機(海四)的選擇主要有兩個:以成飛殲20為基礎研發和以沈飛鶻鷹為基礎研發。這兩種選擇又夾雜著軍迷圈一貫的南北之爭,往往使得這種討論趨於非理性。
支援殲20上艦的一派無非就是因為殲20作為雙發重型戰機效能更加強悍,無論是制空還是對面打擊抑或是載荷航程效能都要好於鶻鷹這樣的中型機。而且與鶻鷹這種尚處在驗證機階段的半成品相比,已經交付空軍服役的殲20在進度和風險控制上更有把握。其實,早在殲20立項後不久的2008年,海軍和船總就找到成飛聯絡隱身艦載機研發,但是後續的進展可能不太理想。
支援鶻鷹上艦的一派則認為中型機艦機適配性更好,而且鶻鷹雖然由沈飛在航空工業集團的支援下以外貿戰機的名義自行籌措資金上馬,但是研製之初就瞄準了海軍未來隱身艦載機的需求,首飛儀式上眾多海軍代表參加也說明了這一點。
現在來看,以鶻鷹為基礎深度改進的方案極有可能已經拿下了海四選型,上圖是近期海軍招飛宣傳片裡的截圖,注意看那個卡通形象的座機,就是鶻鷹。當然,筆者預計真正的海四會較目前版本的鶻鷹有較大改進,會更大更重、機翼面積也會更大。
殲20未能如軍迷所願成為艦載機,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它在研製之初就沒有考慮作為艦載機的需求,畢竟這是空軍當時的天字一號專案,不會為了艦載要求而在效能指標上做出妥協。
首先殲20作為一款雙發重型隱身戰鬥機,作為艦載機來說有點“大”。當然,有很多軍迷已經指出在長度、翼展等指標上殲20並不比殲15大,001/002能用殲15,更大的003為什麼就不能用殲20?且不說殲15本來就是中國在艦載機從零起步時無奈的湊合,殲20尺寸上的”不大“不代表它不重,畢竟比它小一圈的F22空重都到19.7噸了,更大的殲20為了上艦在加裝攔阻鉤、加強起落架和機體結構後空重可能得有22噸,對艦機適配性是個挑戰。
而且對於艦載機最關鍵得效能---著艦效能來說,殲20有天生缺陷。殲20整體氣動佈局突出超音速機動效能,不可避免的犧牲掉低速效能,著艦速度估計不低,再加上巨大的機體重量,對於攔阻著艦是巨大的考驗。如果為了提高低速著艦效能,殲20可能得增加機翼面積和增大後緣襟翼,這樣一來反倒降低殲20優異的高速效能,可謂削足適履、得不償失。
筆者還是那句話,殲20是架好飛機,但卻不意味著它能勝任艦載機。雖然筆者也是20粉,但是中國的隱身艦載機恐怕與殲20無緣了。
-
8 # 春秋軍備
據多方訊息佐證,殲20戰機登上航母服役基本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圍繞著登艦之後殲20該如何改進,便成了重要的議題。這裡的改進並非是指增加著艦尾鉤,而是具體的戰術定位。一款好的艦載機,戰術定位和實際效能是非常重要的。
在這之中,已能確定的一點是,殲20戰機為了對抗F-35C戰鬥機,必然會提高自己的打擊半徑。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航母數量還有所不足,單純拼載機數量的話,我們根本不是對手。唯一能做的,就是發揮不對稱打擊思維。
要想切實壓制F-35C戰鬥機,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想方設法打擊其航母平臺,使其作戰空間受限乃至無法降落而不得不棄機。由於雙方都有一定的態勢感知能力,所以為了不暴露自身航母的位置,超視距打擊便成了重要的一步。
在這樣的情況下,殲20艦載版就必須在航程和毀傷效果上下功夫,必要時甚至必須放棄一定的隱身能力,攜帶副油箱長途奔襲。或者依靠夥伴加油能力,擴大作戰半徑,從而達到這一目的。實際上,這一做法是相當可行的。
據資料解釋,殲20戰機的作戰半徑超過2000千米,是F-35C戰機的一倍多。這也就意味著,殲20戰機的航程是很可觀的。如果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增加航程,那麼便可以首先對敵方航母發起首輪的超視距打擊。
在超視距打擊作戰階段,鷹擊12反艦導彈,鷹擊21超遠端空空導彈之類的遠端打擊武器不但可以打擊航母,還可以對E-2D這樣的預警機構成威脅,使其作戰體系出現嚴重的空缺,大大挫傷F-35C的空戰支援體系。
另外,伴隨著航程的增加,殲20也能長時間滯留在天空,擔負起“CAP”作戰任務,對於來犯的F-35C戰機隨時攔截。由於內油不足,長途奔襲的F-35C必然不會戀戰,從而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
9 # 資訊所長
中國是到了推出隱身艦載機的時刻了,因為目前世界航母艦載機已經進入了隱身時代,美國的F35B和F35C早已經服役,並且已經在中國周圍的軍事基地服役。最重要的還是中國的周圍幾個國家,比如日本和南韓,在已經裝備F35A戰鬥機的情況,還會在未來短時間內也會服役F35B,成為中國艦載機的對手。
所以中國發展隱身艦載機迫在眉睫,但是問題來了,中國的隱身艦載機如何發展呢?目前似乎有三個解決方案:
第一、殲20改為艦載機。目前很多人都在討論殲20戰鬥機改為艦載機,但是個人認為,殲20戰鬥機不適合改為艦載機,如同美國的F22戰鬥機一樣,殲20屬於空優戰鬥機,艦載機需要的多用途戰鬥機,和F35C一樣。此外殲20尺寸和重量都很大,屬於重型戰鬥機,上艦也不合適。殲20戰鬥機服役這麼多年來,也都沒有任何關於艦載型號的訊息,所以殲20戰鬥機在當初設計時候,根本沒有考慮艦載型號;
第二、FC31(俗稱殲31戰鬥機)。這是一款此前沒有正式立項的戰鬥機專案,也消失在大眾視野很長一段時間。不過最近一段時間,很多的照片流出,最大的區別就是取消了空速管,這說明FC31還在繼續改進。由於FC31屬於中型戰鬥機,且屬於多用途,作為艦載機非常合適;
第三、處於研製當中的秘密型號。當然也有一種可能就是有一款隱身艦載機正在秘密研製,因為如果不是前面兩個方案,也沒有在研製的型號,那麼就代表中國放棄了下一代隱身艦載機,繼續使用殲15戰鬥機完全不可能,中國肯定在研製五代隱身艦載機,所以沒有前面兩個方案,必有不為人知的新型號。
個人覺得第二個方案最為合適,也就是把FC31改進為艦載機。困擾FC31戰鬥機的最大問題還是發動機問題,目前它使用的是俄羅斯製造的RD93發動機,動力明顯不足,如果中國解決了中推的問題,那麼FC31成為航母艦載機,就非常有可能!
有些說殲20雙發重型要求過高!殲31上比較合適。但是我覺得殲20作戰半徑更大,載彈量更大,能幹的活更多,除了發動機沒明顯短板!如果電磁彈射突破了那麼殲20的艦載版是否需要研發。如果研製艦載版那麼請問殲20現在的情況是否合適?戰鬥機改艦載機是否有侷限性?關於後續幾個改進型大家如何看?是否會以殲20為平臺開發多種型號的不同功能機型?在經濟角度考慮我也覺得挺合適的!
回覆列表
個人並不看好殲20戰機,因為太大太重了,殲20最大起飛重量高達39噸,航母上可沒有起飛如此重量的戰機的先例,讓殲20上艦不過是軍迷心中的念想罷了,不太可能實現。
在美國F35B、C艦載機服役後,一直以追趕美國腳步的中國卻沒有一款能夠上艦的海四代隱身機,於是軍迷們著急了,再然後殲20上艦便在網路上討論得如火如荼。殲20確實是一款非常不多的隱身四代機,但他的設計完全是按照空軍要求設計,和海軍一點關係沒有,強行上艦代表的可能就是事故,當年美國國會強行讓海軍接受F111B,結果上艦那搖搖晃晃的姿態,攔阻索差點就拉不住,可以說讓美國海軍驚出了一身冷汗,之後打死也不要這款空軍戰鬥轟炸機改裝過來的F111B,最終才有了F14雄貓的誕生,而更重的殲20上航母的姿態,大家腦補一下會是怎樣的呢?美華人的前車之鑑我們可不能視而不見啊!
個人覺得殲20就不適合上艦,理由如下:
1、太重。殲20是典型的四代重型隱身戰機。39噸在航母艦載機歷史上都沒有這個先例,更何況中國在航母發展上還是起步階段,我們的電磁彈射在網上吹噓很厲害,但畢竟沒有上過航母,具體上了航母什麼樣子還不知道,一下子就要超越100年航母的美國,我們是不是太飄了?而且現在殲20還是空軍型,改進到艦載機還得加強起落架。摺疊機翼同樣面臨結構加強,還要抗海面的鹽鹼環境,改成殲20海軍版重量還得提高一個檔次,這要上艦真的就可能拉斷攔阻索,也可能彈射不起來。
2、氣動佈局不太合適,殲20為了裝更多燃油拉長了機身,這樣翼展比就比較小,這種佈局典型的特點就是高空高速效能較好,適合超音速飛行,但是他的一大缺點就是起飛滑跑距離和降落距離都比較大,在加上重型艦載機的起降距離也更長,當年F14上艦可是採用了可變後掠翼設計,撐開翅膀低速效能好,向後收起翅膀減小阻力,高速效能好,但殲20並沒有這個特點,這些其實都加大了彈射起飛和攔阻降落的難度。殲15首次降落遼寧艦的時候,2號機飛行員拉到的是第4根攔阻索,被拉停後前起落架距離甲板邊僅僅只有5米了,飛行員望下去就是大海,這樣換成殲20,即使拉不斷拉阻索恐怕也要去海里游泳了。
3、殲20的體型也過大了,有些影響到航母搭載艦載機的數量了,尤其是甲板上恐怕就放不了幾架殲20。其實以美國的經驗來說最好還是採用25噸左右的中型戰機,美國上F14確實是被蘇聯遠端轟炸機逼到沒有辦法了,即使近些年超級大黃蜂F-18已經攀上了重型艦載機的門檻,但其實也就在門檻位置而已。而像遼寧艦採用的殲15戰機,重型戰機效能是不錯,但是上艦數量確實是一大問題,都說遼寧艦能夠上24架,山東艦能上36架,但到現在為止曝光的遼寧艦上艦最大數量也就15架而已,不知道這是訓練原因所致還是壓根就上不了24架的問題。如果僅僅只有15架,航母外圍巡邏警戒總需要殲15吧,這樣能夠出去執行任務的還能有幾架呢?數量不足必然帶來攻擊火力強度不足,這也是一大問題。
殲20上航母風險太大了,空軍戰機強行上艦還畢竟面臨很多位置的風險,這些都不得不防。至於艦載機方面,個人現在仍然比較看好FC31,而且前段時間沈飛的宣傳片中,沈飛高層辦公桌擺著的八一標誌的殲31模型,當然這可能是沈飛高層的一個願望,但至少像FC31這種中型戰機上艦,風險不會太大。而且殲31是一款比較適合上艦的機種,在珠海航展上展示了100多米短距起飛的能力(空載且裝油只有1/3),無奈現在還有太多缺點了,比如發動機太爛,應該還有短腿的毛病(宣傳達1250公里作戰半徑個人一直比較懷疑),只能說以此為基礎發展一款中型四代艦載機式可能的,希望海軍能夠能夠上心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