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小張說三農

    蔬菜和水果等農產品,和其他一些商品不一樣,蔬菜和水果基本都是現摘現銷的,儲藏期大多都很短的。

    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這句詩寫的就是荔枝的儲藏期,如果不使用防腐劑,荔枝的儲藏期也就三五天,之後就沒有實用價值了。

    很多蔬菜水果和荔枝一樣,儲藏期都是很短的,採摘下來就必須的銷售,不像其他商品,這段時間價格不好,可以放段時間再出手,至少不會壞掉。

    市場上什麼價格,就必須接受,不賣就只能等著壞掉,這就是大部分蔬菜水果銷售面臨的現象。

    那怎麼避免這種現象呢?我覺得主要有兩種方法。

    第一個是區域特色種植。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交通等條件綜合考慮,決定當地種植什麼蔬菜水果合適,形成當地的特色,就像寧夏的硒砂瓜、吐魯番的哈密瓜、靜寧的蘋果、楊凌的獼猴桃等等。有了特色,就有了知名度,也就有了銷路,價格也不會低。

    第二就是訂單種植。尤其的大面積種植蔬菜水果,一定要搞訂單種植。公司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種植戶簽訂協議,只要農戶種植的蔬菜水果達到協議要求,公司就要照單全收。這樣就不愁銷路和價格了。

    這兩種方法在很多地方都已經在實行,但要想這種方法普及,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因為我國幅員遼闊,農民又很多,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

  • 2 # 長江三農

    其實吧,農貿市場菜價不便宜,與雞鴨魚價格差不多了,可為什麼農民不增收,不掙錢呢?還是銷售環節出現了問題,農民自己沒能力銷售,依賴批發商、經銷商銷售,所以,錢落入中間商腰包了,果蔬從農民手中到消費者餐桌上,至少需要6個環節。去年農民蘋果只賣1元/斤,可到消費者手中需要10元/斤,翻了10倍以上,農民從把蘋果賣給中間商那一刻起,就無法參與瓜分利潤了,被踢出利益集團,只能搬個板凳在旁邊看中間商賺的盆滿缽滿,只能羨慕嫉妒恨。

    01).自主銷售,直銷到消費者手中

    農民最大弱點就是隻會種植,不會銷售,沒有自主銷售觀念,依賴中間商很強,沒有中間商上門收購就不知所措,無所適從,甚至讓蔬菜爛在地裡,也不願運出去銷售。為什麼不把蔬菜收穫賣掉,讓蔬菜爛掉?菜為什麼“賤”,還不是中間商壓價嘛!中間商剝削嘛,既然任人宰割,何不奮力抵制中間商,拋棄了中間商,自己去銷售,過去小農經濟時代,農民不都是自主銷售,為什麼農民對中間商如此依賴,沒有中間商上門,就把蔬菜漚肥了,這讓我說什麼好喲!過去城市農貿市場銷售蔬菜的都是農民,讓消費者吃上便宜菜,農民又掙錢,自從有中間商、經紀人之後,農民不會賣菜了,不會做買賣了,菜價貴得嚇人,農民還掙不到錢,消費者還多花錢。農民想掙錢,仍然要自主銷售,把菜拉到批發、零售市場銷售,讓蔬菜進入專賣店、超市銷售。農民只有搞銷售才能參與利潤分配。

    02).農民群體必須強大起來,不能總是處於弱勢地位

    農民單一個體勢單力薄,沒有話語權,沒有定價權,“一雙筷子易折斷,十雙筷子抱成團”,農民應該有自己的協會,成立合作社、協會、公司、農場,團結起來,自產自銷,自主加工生產銷售,面對經銷商談判,才能唇槍舌戰,針鋒相對,才能處於強勢地位,有話語權,定價權。農民不能單槍匹馬地,一盤散沙地去搞農業,要敢於在利益集團裡分一杯“羮”。有了組織,就可以網路銷售,建銷售平臺,繞開中間商、經銷商,自己得實惠,消費者得實惠。有了組織,就可以把全國專賣網門店建起來,有了組織,就能在全國開超市銷售。可以常年把蔬菜掛在網上銷售。蔬菜基地應該把農民組織起來,成立一個協會,統一銷售,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標準種植,統一加工銷售。

    03).農民不能盲目種植,跟風種植,不能“想當然”種植,要充分考慮市場因素,不能造成市場供大於求

    農民不瞭解市場,不願意瞭解市場,不敢闖市場。大多數農民都是跟風種植,非常盲從,人家種植什麼,我也種植什麼,“想當然”、“隨大流”,結果,種植出來的農產品,供大於求,沙糖桔如此,大蒜如此,蘋果如此,西紅柿如此,這方面教訓深刻。但農民沒有總結吸取教訓,仍然繼續盲目種植,使價格震盪,農產品賣難,農產品倒掉、爛掉,年年都有農民在這樣惡性迴圈著。現在不是計劃經濟時代,種植出來的農產品都能賣出去,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農產品是商品,講究供求平衡,價格才能穩定,供求不平衡,農產品價格就會波動,農產品銷售市場定價,市場決定行情,市場決定我們種植的農產品是否能賣掉。蔬菜爛掉,找市長不如去找市場,找人擔責,不如自己問責,求人不如求己!農民意識形態必須徹底改變!

  • 3 # 合掌指月之發現鄉村

    這個說起來容易,實際操作起來的確有點兒難。

    誰都知道菜市場的菜價並不便宜,而農民賣出的價格卻很便宜。這其中中間商抽取了大部分利潤。

    就拿我們這兒來說,種植的香菇人家來收購最次等的就五六毛一斤,再到菜市場去看有下五塊錢的香菇嗎?

    要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只能是儘可能削減中間環節,最好是直供直銷。但是,農民在時間上又是不允許的,種了菜就沒時間去銷售,去銷售就沒時間去種菜。

    如果讓政府介入出臺一些相關政策,又涉嫌干預自由貿易。

    這個事還真不好做。

    唯一可行的是農民在網上直接銷售,讓外賣小哥跑腿兒。

  • 4 # 豫鄉文旅

    農民寧願菜爛到地裡也不願收割,只能說明農民“很懶”,喜歡“坐等天上掉餡餅”。我不想招罵,請耐心看完。

    你一定聽過那句農村老話“貨到街頭死”,但後半句“人到市中活”才是精髓。菜賤傷農不假,但寧願爛在地裡也不願收割就是自身錯了,賣點就能撈回一點本錢,不賣真的倒貼錢。

    傳統農民的農耕思維模式的限制,註定一直是初級農產品的生產者,而不是商品價格的制定者,更不參與市場銷售。

    知道農民種菜種糧為啥不賺錢麼?有沒有想過?

    一是初級農產品不是商品,是農民從土地培育出來的果實,只能反映產量和質量,二是進入流通市場才有利潤,但與農民已經沒有分潤關係了,三是農民不直接參與自己生產的蔬菜糧食定價和銷售,沒有話語權等於在幫別人打工,有時候還是義務工做慈善,四是農民不願意擔負二次風險,寧願把所有利潤分配給中間商和零售商等,五是種植成本里面的農資化肥農藥等商販,透過各種途徑壓榨農民種地利潤空間等,綜上農民種地是很少能賺錢的。

    貨到街頭死,在地頭都死了還有什麼出路?

    雖然農民種的蔬菜糧食自己沒有定價權利,到了市場就任由商販“宰割”的份兒,但據理力爭還是有多掙錢的希望的。

    那麼好的蔬菜,說不要就不要了,直接爛在地裡或者倒進溝渠。

    人到市中活,農民只要參與市場,總有自己的活路。

    大家可以去超市看看裡面的蔬菜價格,是田間地頭的幾倍或者十幾倍?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差價?

    因為它們過了好幾道手的倒騰!所有的商品只要流通了就會附加更高的價值,這也是催生出農業經紀人和中間商販的原因,其中的利潤空間太高了,等到從零售商手裡到消費者終端,一毛錢一斤的蔬菜可能會以一塊錢一斤賣出。

    但貴有貴的道理,那麼多人參與了商品流通,總不能讓別人虧錢賺吆喝。原糧是食品沒錯,但中間商們會把它做成精美的蛋糕,經過加工包裝再倒騰出去,就賺錢了,各大歡喜,唯有農民成了人家吃肉自己喝湯的局外人。

    賣不動菜別爛地裡,也別找市長,別抱怨別人不給力,自己的賭局自己擔責。

    每年都會發生蔬菜水果滯銷現象,這不僅僅是該由社會思考的問題,農民種植戶也要想想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對賭心理!年年滯銷年年種,用抱有僥倖心理今年肯定能賺錢。就像有農業人士總結的那樣,農民種植蔬菜滯銷還是有原因可循的:

    一是跟風,去年人家種菜賺錢了,今年大家一窩蜂地都上,結果可想而知,盤子就這麼大。

    二是僥倖,對農業市場資訊不靈通,種菜全憑經驗,認為去年賣的好今年也不會錯。

    三是種菜結構太單一了,低端消費市場同質化嚴重,沒有突出的走高階消費群體路線的蔬菜,大家都是大眾菜,給中間商狠狠壓價的底氣。

    然後賣不出去了開始埋怨市場,埋怨當地的父母官不給力,但沒想過自己找自身原因,把希望壓在別人身上的對賭模式,本身就有很多未可知的風險因素。

    當前經濟大環境下,農民不能只做初級農產品的生產者,應該是全能手,把利潤空間掌控在自己手裡。

    也就是說不能再“懶”了,懶得賺錢。如果農民即是初級農產品的生產者,又是自己商品的銷售者,你認為利潤空間有多大?

    我的產品我來定價,有人敢買,我就敢賣!那麼所有的利潤都是自己的。

    但傳統農業太守舊了,想掌控利潤空間必須有強大的資源支撐,比如農民組織專業農業合作社,就說種菜賣菜性質的合作社,一個村子的菜農聯合起來,統一品牌銷售,能不掌控當地蔬菜市場嗎?

    關於種菜成本的降低和管控,由專業農業合作社出面訂購各種化肥種子農藥等農資,批次上去了,能不給批發價嗎?

    思路決定出路,有時候真的是一言難盡,對自己家鄉的父老鄉親有種“恨鐵不成鋼”的無力感。那麼您認為,從根本上解決“菜賤傷農”的出路在哪裡?是走高階消費群體路線?還是大家聯合起來成立走專業合作社道路?

  • 5 # 情滿田園

    近幾年,菜賤傷農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甚至賣蔬菜的錢還抵不上人工費用。在多茬種植區,菜農將蔬菜粉碎翻耕,搶種下一茬蔬菜,爭取利益最大化,以減少年度總損失。而象一年一熟的壩上冷涼地區,農民只能任憑蔬菜爛在地裡放牲口,卻無計可施。

    首先,蔬菜種植面積增加導致的菜賤傷農已經為業界所共知。2019年表現相對突出,去年夏秋季北方冷涼地區的蔬菜價格縮水已不是單一的哪個品種問題, 而是多品種普遍價格下行。究其原因,主要是去年春季和初夏,價格高位執行。刺激菜農增加面積種植,管理更趨積極,蔬菜整體品質好。再加上風調雨順,沒有大的自然災害,使得產量相對供大於求。市場消耗難以承受。散花菜賤到幾毛錢一斤,甘藍低到8分錢。針對上述問題,我們農民一般要根據前一年的或者上一季的種植情況,合理調節種植結構,譬如前一年或上一季蔬菜價格高,由於逐利心理作怪,往往第二年或下季人們會有意識地擴大某一品種蔬菜的種植面積,從而出現菜賤傷農的現象。

    第二個導致菜賤傷農的原因是,茬口疊加,扎堆上市。一般春節過後,我國蔬菜蔬菜的上市時間會由南向北逐漸轉移,但如果發生某一地區蔬菜還未退市,而另一地區提前上市,造成茬口疊加,出現賣難。所以,種菜要選準茬口,尤其是抓住斷檔期,你的蔬菜不貴都難。2016年,夏菜上市快退市也快,而秋菜又遲遲上不來出現斷檔,那年甘藍竟達到了歷年來的高價位,漲到最高1.5元一斤。

    對於蔬菜賣難,有農民也採取了一些措施,譬如自己直接把蔬菜拉到新發地,但苦於不懂就理,往往也會吃虧,記得有一年有閃電河菜農想當然認為自己親自把大白菜拉去北京新發地,會比賣給菜販子價格高,實際上拉到那裡,開始時人家故意壓價,他們當然不賣,等來等去菜要壞了,不得不便宜處理。

    再者,當市場上蔬菜量大時,菜販和菜農往往出現拉鋸戰,菜販想低價收,菜農欲賣高價。但蔬菜屬於即時商品,一旦失去新鮮度商品性會變低,所以菜農最終難以抗過菜商。這就要求農民賣菜要改變一家一戶單打獨鬥的售菜模式,實行規模化組織化,以擴大議價權。

    說到電子商務網上賣菜,小面積的優質蔬菜可以嘗試,但大面積的蔬菜滯銷則很難湊效。

    要避免菜賤傷農,現在我們菜農也面臨新的挑戰,那就是不僅要求包裝精美,整齊整潔,大小勻稱的好品質,口感業已成為評價蔬菜優劣的主要指標。譬如白皮蒜為什麼比紫皮蒜更受收購商青睞就是如此。

    總之,上文我們從不同方面闡述了怎樣從根本上避免菜賤傷農全面剖析,希望廣大菜農朋友能從中受益。

  • 6 # 中國人123qaz

    目前的市場模式沒有辦法,要想不讓菜爛到地裡,只有統一規劃,統一調配,否則單靠市場調節,每年每季總會有某個品種,大起大落,斷供和爛掉的可能。

  • 7 # 馬家花卉

    一是蔬菜的流通銷售有問題。專家們應該去批發市場瞭解一下,是什麼人在左右蔬菜的價格。那些讓菜農這樣幹那樣乾的專家級大師,可以搞一車蔬菜去批發市場經歷一次再給菜農出主意。

    二是菜農沒有多的銷售點。菜農耍想賣菜。就只能進批發市場。市場就那幾個,市場的潛規則是菜農攻變不了的。

    三是建議政府取消城市內的批發市場,讓經銷商零售商直接對接農業合作社。讓菜農生產的蔬菜自己包裝,自己銷售。

    四是政府在城市內建設多的大型農貿市場,讓菜農自己賣菜。

  • 8 # 悠然見東山

    菜賤確實是傷農,但是如果說農民有寧可讓菜爛在地裡也不願意收割的行為,那就是大家對農民不夠了解,也可能偶爾一家半家農民這麼做,引起大家對農民的誤會。

    菜賤傷農,水果賤也傷農,所有農作物太便宜了,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對農民造成一定傷害,但是,極少有農民們把成熟、可以收穫的農作物放任不管,爛在地裡這種做法不可取。

    比如前幾年大白菜的身價卑微到塵埃,幾毛錢一斤都沒人要,那麼大白菜都爛到地裡去了嗎?沒有,農民把菜收割後,會自己想辦法處理,會盡最大努力挽回一點損失。

    比如我們村周大嫂,周大嫂是我們村的“地主”,別的村民不願意種地,看著當年費大力氣整出來的土地荒蕪,周大嫂心疼,於是別人不種的地她都給撿著了,種小麥、玉米、花生,甚至大白菜、蘿蔔、紅薯、老方瓜等等。

    那年風調雨順,莊稼大豐收,蔬菜也長勢喜人,然而大白菜、蘿蔔、老方瓜收穫時,出現了空前絕後的菜價低廉現象,那年白菜好像到了五毛錢每斤,蘿蔔也差不多的價格,老方瓜更別提了,連買都沒人買,周大嫂把家裡空著的老屋裝滿了收回來的白菜蘿蔔和各種瓜類蔬菜,並沒有因為價格便宜放棄不收穫。

    這麼多的菜賣不了,總不能讓它們真的爛掉吧?周大嫂果斷在老院子裡建了豬圈,抓了兩頭豬仔回來,就用收回來的蔬菜,加自己種的玉米,麥麩子,花生餅,這些地裡自產的東西來餵豬,那豬抓的時候就有四五十斤的樣子,加上週大嫂餵養上心,大概餵養了八九個月就賣了,是周大嫂請人在家給殺的,豬肉以比集市上貴兩倍的價格賣了,還算是收穫可以。

    再就是有的農民遇到菜賤時,不僱人收穫,自己累點就累點,收回來的白菜開著三輪車把菜拉到集市上售賣,怎樣都比爛在地裡強,再不濟,忙活不了時,會告訴村民誰願意要自己去地裡收割,因此讓菜爛在地裡的說法並不切合實際。

    想要避免菜賤傷農,那還是需要農民自己來決定,別跟風,去年人家種大蒜掙錢多,所有人都跟風種大蒜,這不,今年出現大蒜滯銷了吧?不要總是眼紅別人種的東西,自己去考察,儘量不要扎堆種植。這是唯一的辦法,因為無論什麼東西,只要飽和了,它一定會落價甚至滯銷。

    再一個就是藉助網路平臺進行交易,地頭髮貨,去掉中間商,這樣銷售方式是比較不錯的方式。再多一個建議,種糧食雖然掙錢不多,但它最起碼不會出現滯銷,農民們可以把土地分成種糧食和蔬菜等多種方式。

  • 9 # 種植世界

    菜賤傷農,這是永遠不變的真理!我們的現實就是這麼矛盾,一邊是城鎮居民花著高價買菜,一邊是農民百姓種的菜不值錢,寧願爛地也不採收。這種供需矛盾,是因為渠道不暢而造成的。這種情況如何解決,怎樣才能避免農民的蔬菜順利到達城鎮居民餐桌而價格又不低呢?

    我覺得這的確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很多年了都沒能很好的解決。但是,還是那句老話,多動腦筋肯琢磨,辦法總比困難多。在這資訊化時代,在這自媒體時代,我們會不會有辦法能幫忙解決這個難題呢?其實,現在已經有人開始做了,那就是網路銷售蔬菜、自媒體銷售蔬菜、社群銷售蔬菜等,這幾大方法還是不錯的。

    網路銷售蔬菜怎麼做?

    這個問題不難,大家可以看看淘寶、京東、拼多多等網上商城,他們是怎麼做的蔬菜銷售?但這隻能做大批次的、價值比較大的,普通蔬菜價值小的、批次比較小甚至沒有批次的,就做不了,因為物流成本太高,沒法做的。透過網路商城展示蔬菜之新鮮、之數量、之品質,而後進行批次銷售,也可以說是批發。對於量小的,價值小的,沒法做。

    社群銷售蔬菜怎麼做?

    這一塊以線下為主,以社群為單位,以社群群為載體,與社群相關人員合作,根據預售情況,將蔬菜批次運至社群完全服務。從目前來看,這種方式是最理想的,效果也不錯啊。這種方法適合於所有品種的蔬菜,但以近距離為宜,這樣既確保蔬菜的新鮮,又確保蔬菜的及時供應。

    總結:

    蔬菜是廣大農民種植的經濟作物,是物變錢而改變人生狀態的方式,但是因為銷路問題而愁白很多人的頭髮。作為三農成員的我們,都要積極想辦法幫助他們,透過各種辦法幫助他們,讓他們的蔬菜不再滯銷,這是我們的責任與業務。同時,也願天下農民的蔬菜從此不再滯銷!

  • 10 # 明日瀟湘

    這個問題很多人作了回答,見解各不相同但出發點都是好的要避免萊賤傷農。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先要分析下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找到為什麼人家種萊賺錢我種的菜賣不出去價賤要爛掉倒掉?下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說:一是市場行情分析準不準是關鍵。什麼商品都象地理長的植物果實一樣有大小年之分,今年價高明年很大程度上會價跌,這就要種殖者很好地去把握。二是自身條件和市場目標因素對接沒對接是重點。如你種的萊想在千里外的市場銷售,你種葉子萊肯定血本無歸。三是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雖然規模種殖有效益但還是要多幾個品種規避一些風險。四是產品投放市場範圍適當要廣。很多人都認為是農民不願參予市場,其實大中城市市場基本是被壟斷的,不信有本事你拉車萊去試試有攤點要你的?中間商的利益鏈條己經形成,他們根本不需要涉黑涉暴,任何人都不能拿他們怎麼樣。農民只能面對現實,但每個城市每個市場的中間商是不一樣的,有的吃相難看也有些有良心的中間商賺良心錢。多找幾個不同城市的中間商,透過竟爭才可獲得一定優勢。五是抱夥成團。把相對地段較近丶種植品種相近的菜農抱團取暖。眾人拾柴火焰高,還可提高議價空間。形式可多樣,合作社丶協會均可。這只是一點粗淺的建議,實際情況要難得多,希望萊農能早日致富從今往後再不致萊賤因請不起摘菜工人而爛掉因付不起運費而倒掉!

  • 11 # 殿忠談三農

    出現農民寧可讓菜爛在地裡,也不願收割的情況,那是因為這種菜太賤了,如果去收穫連功夫錢都不夠,還不如去幹點別的活掙得多,即使收穫來家,無處存放還是要爛掉,還不如不收。

    這樣的情況幾乎年年有,或許是菜或許是水果。今年的大蒜價格就出現了大幅下跌,很多蒜農恐怕要傷心了。

    前些年我們這的柿子和山楂,就出現過這種情況,當時的山楂由二元多一斤跌到幾毛錢,柿子也跌到三四毛錢,已經沒有收穫的價值了,誰願要誰自己上樹去摘,果農如果自己摘,再用車拉到城裡賣,連成本都不夠,也耗不起那些時間,因為還有其它的農活等著做,只能心疼地任其腐爛,毫無辦法。

    出現這些情況,一是種植沒有指導計劃,盲目上馬,看到今年什麼掙了錢,明年就會一窩蜂地都去種,種的多了,市場消化不了,價格自然會出現大幅下跌。

    二是流通環節過多,層層加價,中間商賺取太多,導致產品價格到消費者手中,至少要翻番的現象。

    市場經濟環境下,農民種什麼完全自由,偶爾出現這種情況,也在情理之中,是不可能從根本上避免的,只能靠政府指導,農民自己多研究市場行情,種什麼種多少,作出正確的判斷。

  • 12 # 雍三爺

    這就是農村種植蔬菜不掙錢的原因,農民種植技術不精,跟風種植,在有就是怕地閒著,趕茬種植,只種不董渠道銷售,收穫時人工費過高,在有就是農民在種植投資低,管理不到位,種幾茬還不如種一茬掙錢,在有就是規模不夠,賣不到好的價錢。

  • 13 # 鄉村憶阿姐

    “菜賤傷農”的事件每一年都會上演,菜賤重要因素不過是,供大於求,這是市場原因。老百姓心裡也有一筆賬,當銷售的收入還不夠人工成本時,還不如爛在地裡。有效解決的方法,就是讓地方政府出臺,解決蔬菜流通銷售,看是否可以建設大型農貿市場,讓經銷商零售商對接農業合作社,讓菜農生產的蔬菜自己包裝銷售。讓菜農利潤逐步穩定且上升,慢慢消減中間商不相稱的利潤,讓消費者得到更多的優惠,更好的菜品。流轉環節,提升效率,提升產品服務。人都是要吃飯的,作為農民最好的保障就是,地盡其力,物盡其用,貨暢其流。

  • 14 # 人我行9

    “菜賤傷農”現象,對於種植戶來說,是屢見不鮮的事情。好不容易種出來的蔬菜,卻“爛賤不值”,讓人痛苦欲絕。有時候,農民就是讓菜爛在地裡,也不願意採收。因為收來賣的話,甚至連功夫錢都不夠,得不償失。也許有人會問了,這種現象能從根本上避免嗎?在我看來,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商品都要遵循市場規律。我們只能是有效地去避免這種現象,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那麼,要怎樣做才好呢?

    不要盲目跟風,需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物以稀為貴,任何東西種的多了,就會不值錢了。就像今年的大蒜價格低,與去年的面積擴大是不無關係的。其實,搞種植跟其它行業投資是一樣的,也具有風險性。種什麼,要有判斷能力,不能一味地去效仿。再一點,就是要始終如一些。一種作物,今年行情差,明年就有可能好了,總會抓住機會翻身。如果,這個看著那個好,百變星君,哪一個都可能抓不住,當然也不能過於墨守陳規。

    要有自己的銷售渠道。其實,“菜賤傷農”很大程度上是銷售環節上出了問題。農民往往會種,而不會賣,有時候讓中間商“把控”了。一方面,壓低價格,農民就賺的少了,一般所說的種菜的不如賣菜的,養豬的趕不上賣肉的,就是這個道理。另一方面,東西種出來,但市場供過於求,商販沒利可圖,不願來收購,農民就沒方去賣,僅靠自己零售,是難以實現的。可見,自己有良好的售賣渠道,任何時候,都能有效地減少菜賤帶來的不利影響。

    人與人是不同的,正所謂“術業有專攻”。會種的,不一定會賣。如果會種植,也懂銷售,來一個自種自銷模式,是很完美的。這樣,就能獲得更多利潤,規避風險。另外,對一些農產品而言,目前的直播等線上銷售模式也是不錯的選擇。當然,對於很多農民而言,不一定懂,只能藉助於一些公司等來實現。但只要保證有利可圖,不過於菜賤傷農就可以了。

  • 15 # 外漂的農村人

    菜爛地裡不去收割,根本原因還是因為銷路不暢或人工成本太高入不履出,沒有積極性去收割。

    如何才能避免這種狀況不再發生,建議如下:

    1.品質觀念改變,改變過去那種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錯誤觀念,物美的東西更能吸引人;

    2.合理種植,現在人們對生活質量追求的越來越高,疏菜更是多樣化,反季疏菜正越來越多的走上百姓的餐桌;

    3.良好的銷售渠道。讓種出的疏菜能快的流向所需的地方。

    4.成立合作社,規模化,多樣化種植。

    5.增加附加值。對疏菜進行再加工,比如做成袋裝熟食更方便人們快捷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的多了好,還是想的少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