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大夫幫主
-
2 # 七零八落9527
學醫的時間特別長,大一荒廢一切都是來得及,本科五年呢?怕什麼,接下來努力不遲,努力把大一荒廢的學科慢慢補回來,學醫是持久的,只要自己熬的住就行。
共勉,加油
-
3 # 看不慣我請你先死為敬
大一都是公共基礎課,應該沒啥大問題,但是以後再不能荒廢,醫學真的是差一步以後再跟都難,從醫學基礎課開始就要努力不落下了!
-
4 # 雨塵誒
無可厚非,學醫真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都是平時的積累,想想大學讀書的日子很充實,大一也是新鮮感無比強烈什麼社團都想去參加,基礎課程都上了但是沒有用心,考試都是飄過,大二開始認識到專業課的重要性,會用心學生理生化都很專業需要大量的時間去記憶再理解,畢業後規培三年考證結業也很順利,別灰心,相信自己多學多記以後的你會感謝曾經的付出,加油
-
5 # 護肝保胃戰
臨床醫學本科5年,第一年學的內容是非常基礎的東西,相對來說內容枯燥無味,和一般人想象中的醫生相差十萬八千里。但是一旦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對於以後的課程來說,理解起來更加容易。
不過即使沒有好好學習也不要緊,大學的學習完全不同於初中高中,大部分內容和時間都是靠自主自覺學習。相對來說大學的空餘時間也比較多,在後面的課程中如果意識到自己基礎知識掌握不好,完全可以一邊學習新課程的同時一邊複習大一的基礎課程知識,這樣結合起來學習,其實對於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也記憶的更加牢固。而且越往後,學習的內容月越接近臨床,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
回想當年,我自己以及身邊的一些同學在初上大學的時候,沒有了老師和家長的管束,自以為得到了自由,幾乎都不去自習室,成績當然也比較差。從大二開始,發現很多課程的知識點都是大一的相關內容的延伸。有時候上課都難以聽懂老師講授的內容。於是開始利用空餘時間自習,一邊複習大一課程一邊預習新課內容,我發現即使偶爾沒去上課,也不影響我的學習進度,而且考試成績也明顯提高。最關鍵的是,那些年靠自學理解後掌握的知識比純粹死記硬背的知識點記憶的更加牢固。
從你的提問來看,你能夠意識到自己之前的不足,這一點非常重要。接下來還有至少4年的本科學習經歷,及時醒悟,把精力花在學習上,你會逐漸感受到獲取新的知識的樂趣。
-
6 # 高校輔導員斌哥
你好,結合我的經歷談談你的問題。
從高中應試到大學專業學習的過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生涯規劃不清晰的同學。往往大一時玩的一塌糊塗,大二時迷茫,大三時著急,大四時臨床,大五倉促考研!
作為醫學及相關專業的學生,我們承擔了更多的學時、更長的學制;忍耐著大量的背誦和考試;面臨著醫患關係的彷徨和迷思這正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節奏!
如果我們醫學生都選擇了名利,誰會選擇生命?
如果我們醫學生選擇了光鮮,誰還會選擇奉獻?
如果我們醫學生自己都選擇了妥協,誰還會選擇堅守?
既然作為新時代的醫學生,我們天生就選擇了出類拔萃、與眾不同!
醫學學習是個漫長的過程,只要你警醒,抓緊吧,來得及!
-
7 # 飛天小隊丟丟一號
換個方向說,你大一荒廢了,假若沒救了,你打算怎麼辦?一直荒廢?所以說一個人的成功,並不是自己的先天才分,而大多數的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因為大一的荒廢而放棄了大二以至以後的學習。
所以說,你現在覺醒還不算太晚,大二累一點補上之前的大一荒廢的學業,還是沒問題的。加油!自古華山一條路,唯有勤奮可攀登。
-
8 # 醫學laughing哥
當然有的救啊!
臨床醫學是一門長期學習,終身學習的科學,而大學階段相當於打地基的階段。
大一學習的科目一般還只是比較基礎的一些課程像:醫學數學/毛概思政/軍事理論/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等等這些與醫學基礎相關的課程。
而類似系統解剖/生理/病理/區域性解剖/組織胚胎等,乃至後面的診斷學/內外婦兒才是醫學生需要掌握的重要課程。
臨床醫學重視的是培養臨床思維及實踐能力,只有掌握了基礎,有了堅實點地基才能做到有據可依,有據可行,發散思維,診療兼顧,治病救人。
所以,如果燃起了臨床醫學的心,就好好把握接下來的大學生活,打好基礎,如果以後想繼續深造,則在實驗課程方面可以多下功夫,為將來研究所階段積累經驗。
-
9 # 美麗的風景名勝景點
過來人告訴你、關係不大、學醫最重要是在醫院實習的哪段時間學習到的臨床應用技術、學醫是一輩子的事、越老越吃香!
回覆列表
學醫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荒廢大一沒什麼關係的。
只要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什麼時候重新開始都不晚。
其實對臨床醫學的學生來說,整個大學本科的學習都只是基礎,醫學理論基礎,臨床研究方法基礎,甚至包括做事做人的基礎。沒有誰能夠做到一蹴而就,所有以後可能用到的知識,都會被不斷重複,不斷更新,這是由學科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
所以,只要願意,什麼時候開始努力都不晚。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是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