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文ing

    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可能完全消失,只能慢慢的改善。

    我們的性格都是受原生家庭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是我們身體靈魂組成的一部分,難以磨滅

    即使父母不在了,也依然在受影響,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存在,畢竟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

    只能靠自己的人生經歷去改善,而非旁人的三言兩語

    我們都是在不知不覺中成長改變,而非一蹴而就,那畢竟是少數

    只有在心理上大起大落的人,才會有明顯的改變

  • 2 # 輝常愛家庭教育

    原生家庭的不幸福,父母的忽視和虐待等都會導致孩子性情大變,從小就埋藏仇恨的種子。這當然不是說將什麼鍋都甩在原生家庭身上,但太多案例告訴我們,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更容易變壞走上錯路。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不需要過多贅述。很多父母的所作作為,不僅傷害了童年時期的子女,而且持續影響子女成年後的生活。只是原生家庭和親人都是我們無法選擇的,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的人又是如何療愈的呢?當我們不幸的受困於原生家庭帶來的阻礙的時候,我們該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是一部振聾發聵的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不僅分析了各類“有的父母”的行為模式,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的主旨並不在於控訴這樣的父母,而在於傳授具體的對策,使那些受過或仍在承受父母傷害的人們獲得勇氣和力量,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模式中解脫,恢復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原生家庭》作者蘇珊·福沃德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在書中上半部分,她透過在工作中她接觸到的大量真實素材來分析“有的”的家庭行為模式帶來的負面影響。

    父母不過是普通人,也有很多他們自己的問題。只要他們平時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理解,大部分孩子還是可能原諒他們偶爾的怒氣爆發的。但有很多家長,他們的負面行為模式是持續存在的,始終支配著孩子的生活。這些就是傷害型的父母了,書中稱為“有毒”的父母。

    這些父母加之於孩子的情感傷害,就像化學毒素一樣蔓延至孩子的整個身心,而孩子遭受的痛苦也會隨著成長不斷加深。書中的下半部分則提供一些具體的做法和行為策略,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在我看來,要想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識別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看到家庭模式對自己的傷害,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喪失的是什麼;發現人際關係相處的新模式,打破舊有的家庭模式,保護好自己的孩子。

    一、識別有毒的家庭模式,透過原生家庭看到自己中的毒

    書中一共介紹了7種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

    1、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這類父母打著為子女好的名義,認為自己永遠是正確的。子女中的表現是構建一個完美父母的假象,極力為父母開脫:他們當時只不過是想幫我

    2、不稱職的父母

    這類父母沒有承擔起做父母的責任,讓子女沒有得到相應的關愛與照顧,被剝奪了童年。稱職的父母必須履行5項基本職責:滿足孩子的基本物質需求;保護孩子免受身體傷害; 保護孩子免受感情傷害;滿足孩子對愛、關懷和更深層次的情感需求;在倫理道德方面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這型別家庭中的子女要反過來照顧父母,為父母擔心。

    3、操控型父母

    這類父母希望子女離不開他們,對子女的影響是子女無非正常的過自己的生活,或是叛逆或是順從,都在和父母糾纏。

    4、酗酒型父母

    這種家庭行為模式下的家庭成員會做出”正常家庭“的偽裝,這會讓孩子否定自己的情感和感知能力的正確性。這類父母對子女造成的影響是,其子女至少有四分之一也會成為酗酒者。另一種情況是其子女的配偶也常常酗酒。

    這裡有兩個個重要的概念,一是每個人都有重複熟悉的情感模式需求,無論這些情感是多麼痛苦又或者對自己有多麼大的傷害。二是抱有修復過去的神話幻想,重複過去的衝突以希望事情進展順利。

    5、身體虐待型父母

    這種型別的父母有的是因為自己的焦慮、恐懼、壓力,將憤怒和挫折發洩到子女身上,有的父母認為,體罰是讓孩子更加恪守道德或行為準則的有效手段,體罰可以讓孩子更加堅強更勇敢也更強大。而研究表明,就算是懲罰孩子某種具體的不良行為,體罰也不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它的震懾作用只是暫時的,但他引起孩子的憤怒情緒、復仇心理以及自我仇視卻異常強烈,對孩子造成的心理、身體的傷害遠遠超出了短暫的約束效果。

    這種家庭模式下的子女極度缺乏安全感,他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事;還會造成自我厭惡感(都是我的錯)、對父母的依附、無處宣洩的憤怒、難以戰勝的恐懼、對他人的信任缺失等心理問題。

    6、言語虐待型父母

    這種型別的問題一種是直接公開地用惡毒的語言貶損孩子,一種是透過長期的取笑、挖苦、取侮辱性的綽號或是拐彎抹角的羞辱來對孩子發起攻擊。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所以,如果你無所不知的父母認定你是個壞孩子,那你就一定是。如果母親常說"你真蠢”,那你就是蠢的。如果父親常說“你真沒用”,那你就 一定沒用。這種形式的言語虐待除了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也會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7、性虐待型父母

    亂倫受害者所蒙受的屈辱是獨特的,這種難以啟齒的經歷,他們無人傾訴,他們認定這種行為是禁忌和恥辱的。

    而受害人之所以保持沉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們害怕使父母陷入麻煩並最終導致家庭解體。亂倫固然可怕,但親手毀掉自己家庭更加可怕。

    和言語虐待型子女一樣,亂倫受害者也會自責。然而這種自責還伴隨著恥辱。亂倫受害者堅信“這一切都是我的錯”,這種想法比任何人都強烈。除了必須設法應對實質性的亂倫,他們還必須保護“骯髒、下流”的自己,以防被人發現並公之於眾。

    這7種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都讓子女處於一種有毒的家庭體系當中,沒有被尊重、平等的對待,喪失了自己獨立的思想、界限、安全感、以及被關愛的權力。為了保持家裡的平衡不被打破,有毒的父母會透過否認淡化自己的毀化行為,推諉指責孩子,阻撓孩子療愈,保守秘密來維繫有毒家庭的體系,這也對子女造成了深深的傷害,讓子女像中毒一樣否認自己的價值和對生活失去信心。

    當子女能更進一步地回憶了理解了父母那些有的行為,也理解了自身行為的原因,改變一些早期的自我認知,人生軌跡也會隨之改變。

    二、理解自己,重新界定自己,重建全新的自信和自我價值。

    1、理解你的觀念和感受之間的關係,是停止自我毀滅性行為的重要一步

    透過審視你的內心感受,你會開始理解帶來這些感受的觀念和由這些感受所導的行為。無論是順從還是牴觸、叛逆都說明孩子和父母之間是相互糾纏的親子關係。這中間包含有很多錯誤的觀念。

    比如說:“我永遠都不可能戰勝父母,我的父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樣的錯誤觀念會讓你無助、害怕、煩惱和不知所措。你努力想克服這些消極的感受,於是就會退讓,屈服,順從。

    比如說:將父母的感受看作你的責任。如果你的觀念是這樣的,那麼你就會覺得你有讓父母-----或者是其它任何人-----高興或悲傷的能力。

    當你不順從父母的意願意時,例如與她不認同的人結婚,去外地工作,如果父母感到受傷害,傷心難過。你會內疚,最後有可能你會為了母親的心情而忽視自己的需要,你並沒有給你自己和母親帶來任何好處。稍後你會不可避免地憤怒,會埋怨她,這些情緒最終會影響你和母親的關係。當你積極努力地解決問題,卻仍不能使你的母親高興時,你會更加自責和不知所措。

    還有很多的錯誤觀念,比如“孩子不應該和父母頂嘴”,或者“父母是病人,父母也不容易,我應該照顧他”。這些深藏的錯誤觀念,會讓你做出一些反應時,快速劃過你的腦海,影響你的感受。

    多去練習,深入理解你的感受觀念之間的聯絡,你會意識到行為產生於觀念和感受時,你就會明白自己某些行為的原因。改變自己的觀念和感受,從而改變規矩和行為。

    2、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進行自我界定。

    情感上的獨立並不意味著你要同父母徹底斷絕聯絡,而是說你既是家裡的一分子,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意味著你可以做自己,你的父母要不要改變他們的樣子他們自己決定。

    如果撇開父母或其他人的灌輸和影響,你仍可以自由地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或行為,那麼你就進行了“自我界定”。

    比如書中桑迪的故事。她的父母因為家裡裝修要過來一起住,她丈夫很崩潰,因為最近在處理一個大專案,客房已經被用作辦公室。她的拒絕讓母親火冒三丈,訓斥她,說她忘恩負義,自私。

    桑迪為了向父母證明自己並非自私,她甚至願意讓自己的夫妻感情和婚姻陷入危機。

    現在作者蘇珊教桑迪自我界定,就是承認她對自己的大部分看法其實來自父母的說法----來自他們對她的界地。這個定義的負面界定包括父母判定桑迪的自私,忘恩負義的卑劣。很多人像桑迪一樣花了很多年的時間來內化這些別人負面評價的自我形象。

    所以,要改變這些錯誤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形成對真實的自我更為實事求是的看法,以取代父母對她的定義。

    放棄他人判定,而是自我界定的方法是:做非辯護性迴應

    比如桑迪對母親的迴應:

    母親:“我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居然建議我們去住賓館,我簡直不敢相信。”

    桑迪:“讓你傷心了,我很抱歉。”

    母親:“你到底同不同一部電視劇我們搬過去住?”

    桑迪:“我得考慮一下”

    母親:“我要你的答覆”

    桑迪:“我知道,媽媽,但是我需要考慮一下”

    非辯護性迴應,和道歉,證明、解釋不同。它放棄了“讓父母明白”的無謂努力 。只要我們還在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就得受人擺佈。如果想要脫離掌控,無糾纏的親密關係中脫離,就要採取非辯護性迴應。

    以下是一些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的非辯護性迴應語言:

    哦,我明白了。

    這樣啊

    你當然有權堅持你的意見。

    很遺憾,你不贊同這一點

    讓我想想

    很抱歉讓你傷心(生氣、失望)了。

    當我們完成了自我界定的時候,當我們習慣做出迴應而不是反應的時候,我們明確表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時候,當你對自己願做和不願做的事情設定限度的時候-----我們與父母間的關係必然會有所變化。

    3、自我負責,責任歸還

    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中,子女受到傷害,有過喪失,至今還在受影響,最可怕的是很多子女在為童年所遭遇的不幸承擔責任,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學會不再自我懲罰,將責任歸還責任人。

    書中介紹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是大聲說出:我不需要為(他們的忽視 /他們酗酒/他們毆打......)負責,改為我的父母應該為((他們的忽視 /他們酗酒/他們毆打......)負責!

    在我看來,自我負責,責任歸還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如果不能認清主要的責任方,你就會一直責任自己,一直有價值感,你的內心就會永遠充滿恥辱和自我憎惡,你就會不停地懲罰自己。

    將責任歸於父母,並不是將你自損行為的責任全部一腳踢開,也不是鼓勵你抱怨全是他們的錯。將童年的自己身上的責任免除,並不意味著同時免除了成年的自己全部責任。

    作為一個成年人,在和父母的關係中,我需要為.......負責。然後將以下列表的每一條內容加上。

    誠實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面對童年的事實

    勇敢地承認自己童年的經歷程成年後生活的關係

    勇敢地向父母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面對並消除父母對自己生活的控制,無論他們是否健在

    當自己的行為殘忍、刻薄,傷害到別人時,改變自己的行為

    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治癒內心的童年創傷

    重新獲得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權力和自信

    這以上每一條都是需要儲出努力 去實現的目標,當我們不斷努力學會自我負責,我們的重點就從過去的痛苦轉移到了現在的新生和未來的目標上。最終,傷口總會變成傷疤。

    閱讀《原生家庭》,瞭解我們的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才能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只有釋放了內心的悲痛和憤怒,只有將責任歸於那些應該負責的人-----你的父母之後,真正的解放才能降臨。

    學習和看到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不是一味指責任父母,讓我們的原生家庭來為我們的不幸和不如意來“背鍋”。我們可以原諒傷害過自己的父母,但應該在理清自己的情緒之後再來做這件事,而不是在之前。

    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所謂沒有歸還的,便會轉移。如果你不想辦法解決自己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你將會把它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 3 # 如如閱讀

    原生家庭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都挺好》的蘇明玉、《安家》的房似錦、《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塔拉的故事無不讓人震驚和憤怒。

    但我認為完全不受原生家庭影響是不可能實現的,每個人從搖籃到墳墓都會帶著原生家庭的產物,或多或少,程度不一罷了。

    其次,我們還要將這影響區分好與壞。接受優秀積極的家庭道義成長起來的孩子身心健康並且能對家人朋友社會充滿責任感,為之付出貢獻,這值得代代相傳。但是,不健康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果也會吞噬一代又一代人。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那些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往往需要一輩子去消化,但請不要甘心淪為原生家庭的囚徒。真正的擺渡人永遠是你自己。我們仍然可以透過自我救贖完成重生的旅程。第一要做到與這樣的家庭和家庭成員保持距離,不被荒謬可怕的言論和行為左右。其次多學習多閱讀多接觸外部世界,使自己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對人和事物保持客觀評價態度,不偏不倚。第三學會放過自己,不要因為自己的善良和真誠而飽受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的困擾。最後,如果身心收到傷害,一定要學會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最後一句是提醒父母的,孩子到來之前你們是否認為自己做好了養育孩子的準備?我想大多數是沒有的。

  • 4 # 幸福家庭密碼美麗心情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收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知道,在原生家庭被養育的過程中,有兩個方向:一,無意模仿;二,刻意對抗;無論是哪種,最後都會成為你模仿或對抗的樣子。就像<都挺好>裡的蘇明玉,她那麼對抗她的媽媽,最後卻成為了她媽媽的樣子。

    所以,一個人要想盡可能少的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能做的就是發現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原生情結"或"心理痛點",正確看待並接納,不斷透過學習成長,從而實現與原生家庭的和解,最終實現與自己的和解,這是唯一的有效途徑。祝福你[玫瑰][玫瑰][玫瑰]

  • 5 # 狼浪天涯

    一個人完全不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是不可能的。但我們需要明白,原生家庭的影響也並非全是負面的,也有正面和積極的一面,要客觀地認識這個問題。確實,幾乎所有原生家庭都會受時代和自我的侷限,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能一味責怪求全於原生家庭,要明白的是,如果存在問題,自己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責任人。首先需要界定問題,第二步結構化分析和診斷問題,第三步找到問題的癥結何在,第四步制定方案,第五步實施方案。如此就會一點點、一步步地解決原生家庭對自己某些負面影響的問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歲了,為什麼還是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