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泉50
-
2 # 王可強
謝好友邀請,不僅古代文官是這種風格,現代有些文人或者是官員們也一樣。風光時唱高調。有多高調唱多高調。一旦經受一點挫折,有上吊的,有投河的,有跳樓的。有摔死的,有摔殘的。其實他們所經歷的那點挫折和苦難早己成了底層人民的家常便飯,百姓苦不苦?守衛邊彊的土兵難不難?可他們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呀!在那些經受一點挫折和苦難的文人和官員們眼裡,別人的苦不是苦,只有他們的苦才是苦。
-
3 # 東方白542
古代士兵定然苦,
冰天雪地少衣裝。
夏日炎炎無遮掩,
春秋也是盡淒涼。
粗茶淡飯不飽腹,
飢寒交迫思故鄉。
文官流放才知苦,
寫詩只為話悲愴。
士兵有苦誰與訴,
無可奈何保邊疆
-
4 # 旭陽人
文官流發雖辛官,肯定要吃不少苦,在官不一樣,流發肯定不一樣。說實活,守邊疆計程車兵更辛苦,辛苦到那個程度,想一想我們現在軍人,就可想而知,守邊疆計程車兵辛苦的程度。因我兩者我都未見過,只憑想象而已,寫不出更多內客。
-
5 # 小LL一個人
一古代文員被流放是很痛苦的事情,意味著一生的財富與身份從此消失,這不僅僅是流放,更大的是有的文人被誣陷,官場如戰場,懷才不遇,對於想為國家貢獻的人來說,是如此的痛苦,他們滿腔熱血,一生抱負,想著為國家拋頭灑人生,正如李白的著名文人曾被流放,寫了數不清的詩,他們寫詩也是主要寄託自己去情感。
二守衛地計程車兵肯定苦 做的基本是苦力活 如修大壩 修長城等
-
6 # 城市比較師
單單從物質角度,士兵更苦。文官畢竟是官,基本待遇還是有的,物質生活普遍比當地要強的
但不能只從物質角度分析,重點要從精神角度,從心理學角度分析
一、士兵戍邊
自古以來,就有崇高的榮譽感在內,比如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講述的第八團烽燧堡之戰
他們是有強大的精神信念支援的
今天,我們也有在南海高腳屋上駐守計程車兵
也有在雪域高原守衛的將士
二、文官流放
文化人講究的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文官流放意味著政治生命的終結,所以文官們哭是有道理的
典型的文官心態是,李白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省西部)
所以做詩《上三峽》曰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字裡行間,就明顯感覺到,很痛苦,每一步都很難,不願意走。
但是,行至白帝城,得到赦免,李白一下子就很開心,作詩《早發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所以,苦不苦,完全是精神念力的影響。
-
7 # 仁愛星星qA
回答古代文官流放總寫詩哭可憐,首先說怎樣當文官的。古時講究的是學而優則仕,凡錄用的文官,都是在全國考試中錄取的進士。即前三甲。到了宮裡後,有的感到自己挺有能耐。做事少了約束,上司看不慣,就要貶他。攆出宮去到地方去做官,象蘇軾、李白等不都這樣嗎?所以他們的詩哭可憐,愁或借酒消愁的詩較多。這些詩人和士兵的苦不同,士兵沒有這樣的愁,只是為國盡忠而已。
-
8 # 梨城雅士
當地守軍,背井離鄉,
枕戈待旦,寒來暑往!
保境安民,以死相拼!
剿匪抗敵,名垂青史!
-
9 # 紅達哥
階層不一樣,高官貶低到邊關的失落感,心情肯定不一樣,提筆寫文章傾訴悲憤的情緒,能緩解一下思緒的憂傷。守衛計程車兵就是現在當兵的戰士,保家衛國,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底層百姓,養家餬口,沒有患得患失的優思。
回覆列表
當兵的肯定苦,而且比流放的官員更苦!可是他們又苦“說”不出啊,不識字,怎麼“訴苦”流傳給後世?哈哈。
寫入青史的都是王侯將相、名仕匪寇,不出名,不是“網紅”,誰理你?
杜甫的“三吏三別”就寫了普通大眾的苦難生活,但向他這樣能書寫底層社會,為勞苦大眾“發聲”的文人太少了。所以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失落文人自身的生活感受。
我的回答不太正經,請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