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動感光波8888
-
2 # 俇攘
萬曆十五年稍微好一些。
明朝那些事兒,是根據文官寫的歷史和作者的一些推論臆測而寫的。據有一定的偏向性,好壞分明,帶有作者的情感路線,卻不算客觀。
萬曆十五年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將歷史學分析得很透徹,寫出了國家的危機、社會的矛盾和政治衝突!但是卻明顯注重學術,而對人物人性思考不夠。不過,就真實性,強於明朝那些事兒。
其實要了解明朝真實的政治人物,需要聯合明史和自己的思考。瞭解明朝民間,可以參考哈佛教授宋怡明寫的一些明朝相關的作品,還有就是讀讀明著金瓶梅,對於明朝民間真實情況有著很詳細的描寫。
-
3 # 楊醫生講健康
首先需要說明一點,當年明月是看過《萬曆十五年》的,並且將這本書列在了《明朝那些事兒》的參考書目中。而在《明朝那些事兒》的後面幾卷,尤其是萬曆十五年以後的部分中,也提到了引用了黃仁宇的一些觀點。
再表明觀點,兩本書都是基本基於史實,但是《明朝》夾雜了比較多的作者個人情感。
我們來看一下《明朝那些事兒》是否為信史野史,先上一段維基百科對這本書的介紹:《明朝那些事兒》是一套網路上連載的中國明朝(1344年-1644年)歷史故事集,作者為當年明月。於2006年3月10日在天涯社群首次發表,其內容始於明太祖朱元璋的誕生,終於崇禎帝朱由檢。《明朝那些事兒》在網路連載期間,每月點選率逾百萬人次。後來,《明朝那些事兒》集結成書籍刊行,在臺灣發行了繁體中文版本。之後被翻譯為日文、韓文及英文等多國語言。中國青年學者歐發偉認為,當年明月用自己的靈魂還原了歷史,而人類在他的歷史裡還原了靈魂。拋開所謂的正負面評價不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看過《明朝》的人都不會認為這本書是基於野史創作的,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有一段文字作者這樣寫“我在外地講學的時候,曾幾次談到張居正,講完後下面遞條子上來提問,總有這樣一個問題:據說李太后(即李貴妃)和張居正有一腿,不知是否屬實。
遇到這種情況,我總是十分認真地回答那位認真的求知者:不知道。我確實不知道,因為即使他們倆之間有什麼冬瓜豆腐,史書也不會寫,至於野史,張大人和李寡婦連孩子都有了,這種事情,亂講小心被雷劈死。”,由此可見,作者其實是骨子裡把自己當成一個史官而非小說家來寫這部書,所以說它是信史野史是沒有根據的。但是當年明月這本書側重於對人物、對政治鬥爭的描寫,我們一路讀下來可能會發現,似乎明朝的興盛與某個人有關,明朝的衰落也與某個人有關,並沒有從國家社會總體發展趨勢來解釋明朝的興盛與滅亡,其實這樣寫也符合我們絕大多數人的歷史觀,人們很願意看到創造盛世的聖君、能臣,更願意罵禍國殃民的奸佞小人,所以這部小說能夠受到這麼廣泛的好評,如果說侷限性,我覺得這應該是這部小說的最大侷限性了,但是,無可厚非,因為當年明月只是個歷史愛好者,我們不能期冀他用社會政治經濟學的原理來分析明朝興盛與滅亡的原因,話又說回來,他真的分析,你會看嗎?
至於《萬曆十五年》,第一次讀,就感覺有一股宏偉的氣場,或許這就是作者的大歷史觀吧,《萬曆十五年》是黃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融會了他數十年人生經歷與治學體會,首次以“大歷史觀”分析明代社會之癥結,觀察現代中國之來路,給人啟發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後,被美國多所大學採用為教科書,並兩次獲得美國書卷獎歷史類好書的提名。
總結:這兩本書基本都基於史實,但《明朝那些事兒》夾雜了較多的個人情感,作者對明朝滅亡充滿惋惜,對滿清帶有鄙夷;而《萬曆十五年》則從社會發展大局出發,從小事分析社會歷史發展趨勢,是非常客觀的,我相信真正懂歷史的人是能夠分辨出來的。
-
4 # 星途史話
相對來講,萬曆十五年要更貼近事實一些。
但除非是對歷史真相要求十分嚴格,個人推薦還是先看明朝那些事兒,畢竟這本書趣味性高,更能吸引人往下讀。
-
5 # 華夏問長安
明朝,是距離我們當代最近的一個漢人封建王朝。因為其史料之詳盡遠遠超出漢唐時代,所以我們能從多個層面不同角度夠更加真切的感受到那個朝代的存在。而近些年來,民間對於明朝歷史的追捧,更多則是體現在《萬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兒》兩本書上,今天我們就來對這兩本書進行一個深入的對比。
一、《萬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兒》內容涵蓋不同首先,我們說《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把撰寫的內容聚焦在“萬曆十五年”這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力求透過對這特殊的一年進行深入的描寫和剖析,從而揭示明朝走向滅亡的深層次原因。所以,可以說《萬曆十五年》是攻其一點。
接下來我們來說《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的內容從明朝建立之前的紅巾軍起義,一直寫到滿清入關明朝滅亡,整個故事貫穿了大明王朝的始終,幾乎將整個明朝的歷史全面的呈現在我們面前。所以,可以說《明朝那些事兒》是全面覆蓋。
二、《萬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兒》的寫作手法不同首先,我們說《萬曆十五年》。這本書的作者黃仁宇是知名的史學家,其文章更偏向於嚴謹的論文體。文章透過典型的事例入手,加以深刻論述,從而最終揭示作者的觀點。這種寫法嚴謹、深刻而且厚重,往往能夠引起人們的沉思。
接下來我們來說《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作者當年明月並非是一個專業的史學家,其寫作手法更像是依據時間線在講故事。透過記敘的方式,讓讀者能夠對明朝的歷史進行了解,同時在這過程中還加入了作者詼諧的觀點和評論,使讀者讀起來比較輕鬆。
三、《萬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兒》的學術層次不同首先,我們說《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以帝國最高統治者萬曆皇帝、首輔申時行、海瑞、李贄、戚繼光幾個代表人物的事蹟為切入點,分別展現了這一時期明朝從皇帝到官僚再到學者和武將層面的狀態。正是透過這些代表人物直接反應出了明帝國社會階層在矛盾交織當中陷入到了一種集體平庸的狀態,而進一步揭示出無論是思想領域的創新,還是行政領域的改革,軍事領域中的強軍都無法解開這個死結,進而造成明朝最終走向滅亡。
此書雖然僅僅聚焦於明朝萬曆十五年這一年的時間,但是其剖析之深入,涉及之廣泛,氣勢之恢弘,讓人不得不歎為觀止。要讀懂此書,必須要有一定的學術水平和人生閱歷不可,故而可以稱得上高階讀物。
接下來我們來說《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全面描述了明朝二百餘年的歷史,從立國、發展、輝煌以及最終走向滅亡都進行了記敘。文中對明朝歷史上各個時期重大事件描寫清晰,文筆詼諧而通俗易懂,讓讀者在輕鬆狀態下總覽大明朝的恢弘曆史,讓人時而會心一笑,時而熱血沸騰,時而雙眼含淚,極有代入感。
不過此書相較於《萬曆十五年》而言,其整體的學術層次還屬於比較基礎的層面。故而其受眾則較為廣泛。
簡單的說,如果大家想要探尋“明朝走向滅亡”這一深刻而複雜的問題,同時深入的瞭解萬曆時期明朝社會各階層所處的實際狀態,不妨認真研讀一下《萬曆十五年》,一定要帶著研究的嚴肅心態去讀,一定能讓你回味無窮。如果大家想要輕鬆的瞭解明朝歷史的大致脈絡,那不妨去讀《明朝那些事兒》,既能帶給你愉快的閱讀體驗,同時也能夠增進你對明朝的歷史瞭解。
-
6 # 歷史長河中的小人物
關於明代,我們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這句話給了我們一種英雄朝代的感覺。因為它離我們現在較近,因此留存下來的史料較多,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介紹明朝歷史的兩本著名的書籍,一本是黃仁宇寫的《萬曆十五年》,另外一套是當時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
讀《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我正處於高中,朋友從家帶來了這套書。當時就對歷史十分的感興趣,就試著看了第一部,然後我就入坑了,每天一到課間就開始沉迷於這本書,看完以後感觸頗深,讓我對於歷史更加的感興趣了,應該說這是我開始接觸歷史類書籍的開始。上大學以後因為看了《人民的名義》這部劇,然後對劇中反覆提到的《萬曆十五年》十分感興趣,然後就入手了這本書。現在我就從我的角度分析一下這兩本書的區別。
1.從大致內容上看
《明朝那些事兒》一整套就是從朱元璋開始打天下寫起直至崇禎吊死煤山結束,涵蓋了整個明朝的歷史,內容之廣泛,細節之生動都是這部書的優點。而《萬曆十五年》只是單獨把萬曆的第十五年提出來,敘述了這一年的事件,將這一年的細枝末節都刻畫出來,因為這一年在明朝歷史上應該是有重要意義的一年。
2.從寫作手法上看
《明朝那些事兒》的寫作風格詼諧幽默,文風十分的吸引人,當讀這本書的時候一點都感覺不到歷史的枯燥感,只會越讀越覺得有意思,迫不及待的想讀下一部。當時在高中的時候我讀完這一套書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上了大學以後又重新讀了一次,每次讀都有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我覺得當把歷史用這樣詼諧幽默的手法寫出來的時候歷史就活了,它不再是死板的待在課本里的知識,而是一種像看電影般的享受。而《萬曆十五年》正好相反,它是一本學術味道很重的書籍,它的文風嚴謹,將全本書分成好幾個模組,每個模組介紹一個人,比如: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等,從他們經歷的事情中剖析萬曆十五年的社會大背景,進而分析整個明朝的轉折點。它的存在適用於學術研究。
3.從讀者範圍來說
由於《明朝那些事兒》是以詼諧幽默的手法敘述的,只要是能認字的幾乎都能看懂,而且它以自己有趣的風格吸引了各個年齡階層和各個工作崗位的人,它的讀者範圍十分的廣泛。但是《萬曆十五年》卻是隻適用於專門研究這方面的人和學者來閱讀,我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就覺得雲裡霧裡,看不太懂,然後我就先讀了好幾本關於明朝歷史的書籍,然後再看第二遍才有了一點自己的感悟。就是讀這本書的時候自己腦海裡應該對明朝的整個社會背景有一個基本的瞭解,才能帶入到書中,理解作者想要闡述的意思。
以上就是我透過讀《明朝那些事兒》和《萬曆十五年》得出來的兩本書的不同之處,各有各的特色,都是不可多得的優秀歷史書籍。
-
7 #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黃仁宇,密歇根大學歷史學博士,師從余英時。
余英時,密歇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克魯格人文餘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師從錢穆、楊聯升。
錢穆,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楊聯升,哈佛大學博士、教師,海外“漢學界第一人”。
當年明月,自讀《二十四史》《資治通鑑》《明通鑑》《明史》等書籍,《明朝那些事兒》首發於天涯論壇,後一炮走紅。
所以,綜上,黃仁宇是歷史的系統學習者,當年明月是自學成才。由於黃仁宇畢生都在研究歷史,而當年明月只是愛好,所以,兩個人對歷史的理解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另,大量歷史機構、文學機構、自媒體平臺明確規定,不能將《明朝那些事兒》中的內容當做資料引源,因為其所記載的內容有大量謬誤和臆測之處 。
但作為明史的入門書籍,《明朝那些事兒》還是不錯的。
-
8 # 聞思雨錄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把這兩本書都重新看了一遍。
先說結論:兩本書都非常好,都能反映真實的明朝。
他們的區別:猶如兩位繪畫老師,同時講解清明上河圖。一位是把整張圖都講解了一遍。另一位,則是抽取其中一個片段,詳細的講解。
前一位老師,便是當年明月。他的《明朝那些事兒》,從朱元璋出生、起兵、建立明王朝,講到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禎上吊,整個明王朝二百多年的故事從頭到尾講了一遍。講的非常精彩。
後一位老師則是黃仁宇,他《萬曆十五年》,只講萬曆一位皇帝和臣民的故事。猶如拿著顯微鏡看大明王朝,細緻入微。
《萬曆十五年》的英文版寫於1978年,中文版1982年出版。《明朝那些事兒》是2006年開始在天涯社群連載的,2009年寫完。
《明朝那些事兒》裡的參考書目就有黃仁宇寫的《中國大歷史》和《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是黃仁宇寫的論文,《萬曆十五年》則是在這篇論文的基礎上寫成的。
黃仁宇和當年明月都認同,中國從盛唐走向衰落,就是從明朝開始的,根源在朱元璋那裡。
朱元璋為了穩固皇權的統治,大力壓制工商業,保護小農經濟,搞了一套極其僵化的制度。
他給每個人定下戶別,分為農戶、軍戶、醫戶和商戶等,一旦定下來,世世代代不得更改。當農民的,一輩子,只能當農民,想做生意萬萬不行。當軍人的,世世代代當軍人,不得更改。這種一眼就能看到頭的日子,想想就很痛苦了。
他還規定,朱家子孫,永遠世襲爵位,領取俸祿。除了當官,不得幹其他事情。這條規定,一開始影響還不大。到了明朝末年,朱家子孫有幾十萬之多。這些人都不用工作,也不能工作,還能領取高額的薪水。他們除了吃喝玩樂造人,別無他用。
幾十萬的朱家子孫,給明朝財政造成極大負擔。明朝末年,百姓名不聊生,朱家子孫,不用做任何事情,卻享盡榮華。極大的反差,讓人們強烈的不滿。不滿情緒的積壓,加上罕見天災,最終導致人們揭竿而起。
最關鍵的,明朝極為強調官員的道德,而非實際工作能力。科舉考試只考八股文,應試者只能用四書五經的話來答卷,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這樣一來,就產生了很多迂腐的書呆子。他們只會照搬先賢的理論和朱元璋立下的規矩,不管那理論和規矩有多麼不切實際。這其中的代表就是海瑞。
明朝給官員的薪水又是歷朝歷代最少的,真靠那份薪水過日子,一家子吃飽都成問題。而地方官員統攬民政、軍事和財政,致富的機會又非常多。因而,絕大多數明朝官員,或多或少都會貪一點。
也有例外的,前面所說的書呆子代表海瑞就是此中的極品。不屬於自己的,他分文不取。如此清廉的代價是,高階官員海瑞死後,連喪葬費都出不起。
由於時間的推移,朱元璋的很多制度都不合時宜。想辦點事情的官員,必須得想方設法繞開他的規定。但由於違反了規定,書呆子集團就會揪住不放,玩命的彈劾,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正是由於這種扭曲的制度,導致明朝上到皇帝,下到臣民,活的都很憋屈。明朝的官員,下場都很悲慘。今天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明天就可能被當成亂臣賊子,滿門抄斬。
最後,特別推薦大家大家讀一讀《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就像小說一樣,幽默有趣。當年明月紮實的歷史知識,又保證了故事的真實性,實屬難得。
回覆列表
都是好書 也都看過 黃寫的更具體 寫出了當時的歷史情況 出現當時情況的必然 以各種角度寫明那段歷史的成因 以及對後來時代的影響 同時也寫出了當時世界上各個國家的狀況 進行了對比 最重要一點 黃仁宇專門挑的萬曆十五年 極具代表性 是中國承上啟下的一年 與世界發展脫軌的開端 而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 以自述小說的方式普及了歷史 並進行了一些個人點評 對於非專業歷史愛好者 是個很好的普及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