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月青史

    全讀完不太現實,挑其中寫得不錯的,自已有興趣的,細讀。一般的翻一翻就行了。有正確獨特的歷史觀,比讀多少本史書更重要!因為盡信書本身就犯了亂迷輕信。跳岀三界中身在五行外,才是看懂這個世界這些歷史真假虛實的眼界!只鑽進書裡,迷惑在其中,就算全讀完,頂多佩服你恆心毅力超於百分之九十九的人。

  • 2 # 溫柔第一劍

    作為普通讀者,我只認真讀過白文版《史記》(嶽麓書社)若干遍,讀過幾個《史記》選注本,《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只讀過其中的名篇。

    其餘的因其官修且文字的原因而未主動讀過,但迫於工作的原因讀過一些篇章。從文字考慮,讀過若干遍蔡東藩“二十四史演義”,作為小說,它們拖不動,作為歷史倒是很好讀讀。

    讀陳寅恪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過幹遍,對新舊唐書也瞭解一些;精讀《柳如是別傳》,也瞭解一些《明史》《南明史》《清史稿》。

    讀張祥龍的《拒秦興漢與應對佛教的儒家哲學》《儒家心學及其意識依據》也熟悉了《南北史》《宋史》《明史》的一些內容。

    因個人的在世家中只認為司馬遷、陳寅恪是大師,故不大認可除四史以外的其它史(有意識遮蔽了許多史實,或因編纂倉促而錯訛甚多),有必要時,查閱而已。

    常讀考古類的書考證類的書,也讀呂思勉錢穆的著作,算是彌補史書的不足。

  • 3 # 鑑史小保

    目前我讀了十本,從16年開始讀裴松之注三國志,從那時開始一直讀史書,先後讀了戰國策(不是24史,但涉及資治通鑑部分),周書,北齊書,隋書,舊唐書,晉書,梁書,陳書,魏書,目前在看後漢書。

    開始讀時,因我文言文閱讀能力一般都不算不上,加上三國志裡好多官稱,官職,地名不熟悉,不瞭解,造成我閱讀特別吃力,但就是陳壽的文筆簡勁及書中的思想特別深邃,裡面的計謀百出,所以我堅韌地堅持下來,前後65篇,我看了大半年才看完。

    裴松之注三國志這本書打開了我讀史書的興趣及要追求的目標,那就是看完資治通鑑對應的那段歷史,先看各個朝代的對應史書,再看資治通鑑,目前已堅持五年了,還缺宋書,南齊書,漢書,史記,五代史。目前計劃先通讀一遍,為啥我要這麼做呢?主要有幾個當面考慮:

    1)資治通鑑篇章太大,裡面歷史人物太多,因作者編書目的導致部分歷史人物只介紹了一點點,不利於瞭解其一身,看對應史書能解決此問題,同時也能讓自己記住這個歷史人物。

    2)每個列傳後,都有作者的評語,這個完全就是精華,大大啟發自己的思想,資治通鑑沒有,司馬光只會選擇對方自己思想的那部分,我從源頭看,就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不會人云亦云。

    3)資治通鑑本身難以閱讀,沒有一定的積累和基礎,直接閱讀,說實話就是為難自己,古人能直接讀那是因為他們本身文言文語言能力不是問題,每天讀的寫的都是文言文,現在人不是專業或者基礎特別好的,很難讀懂它,大部分或多或少都有我標榜讀完了資治通鑑的心理,不說這個心理沒有一點用處,實際讀時也是讓自己痛苦不堪,真正愛通鑑的,那都是被它每個字深深吸引和折服,所以我先打好基礎。

    目前就我讀的史書中,其實每本史書都有自己的優點,不像世俗說的是官修的就垃圾,其實認真讀後你就會發現這些書本身都很優秀,只是相對漢書,史記而言會差點,畢竟不是一個人寫的,肯定會有差異。

    現在我越來越覺得讀書不是件輕鬆的事,尤其史書是相當辛苦的,我讀晉書時,裡面辭藻華麗,而且還有好多賦,我都不知道我怎麼一個個啃下來了。

  • 4 # 蘋說

    前四史中只是看過《史記》和《三國志》,看的部分比較多,別的史書基本看的太少,只是想看哪一部分的時候查一下看看。《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

    而最終成書,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豔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

  • 5 # 廣陽梁山

    前四史,是指“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書,即為前四史四本書。包括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東漢班固的《漢書》、南朝范曄的《後漢書》以及西晉陳壽的《三國志》。我還讀過二十四史第十三卷唐代魏徵等人所著的《隋書》、唐代李延壽所著的《南史》、《北史》、後晉劉昫等人所著的《舊唐書》等。尤其對《舊唐書》十分喜讀,因為我對唐代的歷史文化十分感興趣,比如太宗本紀二三我記不清讀了多少遍。還有《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等都是我喜歡閱讀的文章。

  • 6 # 聲聲慢youngman

    身為西安人,以中華周秦漢唐幾大朝代歷史最為引以為傲,煌煌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中,風雲激盪的前半部主場地就是關中大地,古都長安曾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因此,除過《二十四史》前四部外,我還讀過《新唐書》、《舊唐書》,更多瞭解盛唐文明。同時,宋以後,尤其南宋以後,中國文化中心南遷,以杭州為中心,資本主義萌芽,近代商業文明孕育與繁榮,特別喜歡江南文化,因此,也讀過《宋書》。當然,更讀過一些野史。

  • 7 # 回憶裡中人

    應該說讀完《二十四史》很難,確實很難!

    因為不是所有的史學家都是司馬遷那樣的,既是個修史的也是個大文豪,寫得文章可讀性很強。《二十四史》中很多史書由於編纂倉促,文筆不是很好,更有甚者簡單羅列史料,東拼西湊搞出來後草草了事。

    典型的就是《宋史》,篇幅冗長,文筆較差。

    但是沒辦法,那是元朝人編纂的。元朝能保持編纂史書的傳統就已經很不錯了,不能勉強他們在文治上有多大的貢獻和突破。但是還是相當多的史料的編纂是不錯的,文筆還是比較可讀的,例如宋人編纂的《新唐書》、《新五代史》,清人編纂的《明史》等。

    另外一點就是篇幅比較龐大,看也是囫圇吞棗的看,而且文言文很傷腦和傷積極性!很多用句和典故看的是一頭霧水,即使是沉澱了多年的老讀者,也不敢說其中可以全部讀通和讀順。而且其中以訛傳訛的事情不少,很多事情都因為政治緣故故意掩蓋而不談。

    建議把《二十四史》當做工具書,不時的進行查閱和蒐集資料,這是比較靠譜的閱讀的辦法。通讀下來,說實在的傷腦又耗時,很考驗你的毅力和對古文的閱讀能力。

  • 8 # 應作如是觀

    從2012年開始讀《二十四史》,中間因為買書,借書,看電子書等方式。《史記》讀了3遍,《三家注史記》讀了2遍,《漢書》讀了2遍,《後漢書》讀了1遍,《李賢注後漢書》讀了2遍,《裴松注三國志》讀了2遍。

    這是前四史的讀書情況。最後一遍讀完《三國志》後,開始以著書的時間順序讀《二十四史》。

    先後讀了《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以及宋、齊、梁、陳,南四朝組成的《南史》和北魏,北齊,北周,北三朝組成的《北史》。這10本,都只讀了1遍,不是很仔細的讀,但每一個本紀,傳記都讀了。讀完之後,休息了一段時間。然後繼續讀了《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新五代史》是最近才剛剛讀完,這幾天開始讀《宋史》,剛剛讀完了太祖本紀,太宗本紀,正在讀,真宗本紀。

    說說讀《二十四史》的體驗。

    1最難的是堅持讀下來。

    2因為都是文言文,需要一邊閱讀一邊在腦子裡翻譯成白話文再去理解,前邊的翻譯讀完了,讀到後面,前面的可能又忘記了。會出現這種尷尬的問題。當然可能有些朋友的文言功底差一些,讀起來會更困難一些。我的文言功底,還不錯,八九十的內容跟讀白話文區別不大。

    3會有一種發現真相的感覺。尤其《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對照之下,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史書中對各種人物的評價往往與我們現在的歷史課本有出入,也有一種撥開雲霧見天日的感覺。

    4讀史書,相互對照夏,能夠重塑自己的歷史觀。

    現在是2020年5月25日0點27分,躺在床上耍手機看到本問題,隨手一寫。

  • 9 # 劉派封神

    戰國還沒完全捋順,三國略有小成,兩晉五胡很凌亂亂,五代十國更是懵,元清就已經斷了,能讀24史的真是膜拜大神,有空多交流

  • 10 # 二陽山人

    2016年購入中華書局的全套二十四史,共63冊,當年開始讀。前四部讀得比較精,後面讀得比較粗,基本是瀏覽,尤其是雷同的部分基本真的是瀏覽,現在讀到元史,今年可以把明史讀完,完成二十四史通覽。總的感覺,確實如古人說的,前四部為精華,比較差的是南史,資訊量小,最詳盡的是宋史,人物傳記估算有三千多人,有詳細的表和宋朝各方面的內容。二十四史作為工具書查詢資料可以,也有助於瞭解相對真實的歷史,對於一些人云亦云的內容可以看到錯誤和以訛傳訛的內容,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完整地讀不是太必要,因為讀起來太累,太花時間。九年前我花了十一個月仔細讀了蔡東藩的中國曆代通俗演義,對於歷史愛好者推薦這部書,可以當故事讀,也是正史的濃縮,另外是資治通鑑也通讀過,如果作為學術可以讀國史大綱。喜歡歷史的朋友,建議要脫離中學歷史課的固定觀念,教科書的政治性太強,本身是存在偏見的,放空偏見,放下教科書去讀原味歷史,會發現歷史真相許多與你所認知的完全不同

  • 11 # 原上青青草567

    我在多年前讀完過﹤史記﹥、<三國志﹥。讀完一套也不易,註釋應該比正文還多。其他的二十二史加上<清史稿﹥只是作為資料選讀。

    現在靜下心來讀書也難,時間、事務、手機、電腦,佔用了大量時間,還不說讀二十四史枯燥又費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失眠睡不著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