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井茶痴
-
2 # 讀器觀心
促使茶文化迅速傳播的更多的是政治體制自上而下的引導,茶經更多的著述茶的由來,生長環境,製法,採焙,品飲,收藏,名勝產地。茶經裡運用到了哲學的一些辯證的思維,比如:“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
3 # 說茶道事
先說觀點:茶文化並非哲學。
《茶經》是最早全面系統介紹茶的著作,對茶文化的推廣與傳播影響至深。。除了陸羽的大力推動,唐代那些牛人,如李白、顏真卿、劉禹錫、柳宗元、白居易、李德裕等在詩文中都有關於茶的內容,有了這些牛人帶貨,當時飲茶風氣愈盛,並且影響至後世,包括一千多年以後的你我。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茶經》是集當時及過去茶文化之大成者。關於茶文化,現在主流的觀點認為:“起於晉,興於唐,盛於宋。”在《茶經》之前,士大夫、僧人道士就有尚茶之風氣。《茶經》中,多處引述了兩晉及南朝時期的史料。
皎然陸羽品茗圖
茶興於唐,除了有當時社會生產力提高及社會相對穩定、唐朝的禁酒措施有關係,也跟當時禪宗的發展有關係。唐代佛教中的禪宗發展迅速,當時學禪者經常閉目靜思,容易打瞌睡,需要飲茶來提神。“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唐朝寺廟中,僧人唸經、坐禪、做功時喝茶,飯後、納涼、吟詩、下棋等各種場合也要喝茶。”--引自《中國茶經》 古時候的寺廟,有田有錢有閒有文化,偏偏他們又愛茶,所以很多寺廟種茶、研究茶、推廣茶。在茶的推廣上,佛教功不可沒,也是茶文化重要的締造者之一。“茶禪一味”就是源自於此。
唐代著名高僧詩僧茶僧-皎然,跟陸羽是好友,兩人時常一起喝茶聊茶,應該說《茶經》的完成他也有部分功勞。《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曰:“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乃是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以茶代酒的。(可能是因為和尚不能喝酒的原因)
皎然最著名的茶詩是《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提到“茶道”。在高僧皎然看來,茶是悟道必不可少的助力。
南朝道家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說:“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
道教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締造者。道教提倡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茶乃清靈之物,透過喝茶可以感悟“天人合一”,所以許多修道之人把飲茶當作必備之物。眾所周知,道教的理論奠基是《道德經》,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道家學說,是我們古代各家學說中最接近現代哲學的。
盧仝煮茶圖
茶文化的第三位重要締造者是儒家。陳宗懋說把飲茶演變成品茶的是士大夫文人,“文人儒士以自己的知識修養和趣味把喝茶品茗推向藝術極致,並注入思想精神”。換句話說,文人也是茶的帶貨人。沒有文人的包裝,茶就是一樸素的小村姑,難上大雅之堂。
唐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節選(全詩太長了,怕有的小夥伴看完睡著)
這是史上最著名的茶詩,江湖人稱“七碗茶”。這首詩體現的正是儒家“修身、平天下”的基本精神。
結論:推動茶文化快速傳播的不只是《茶經》,更重要的是釋,道、儒三家。釋、道、儒都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締造者。飲茶之風日益興旺,茶文化之盛行,都離不開這些高僧大儒,名人雅士超強的帶貨能力。如果哲學為“道”,茶文化不等於道,飲茶最多隻能算是修道時候藉助的小工具罷了。對於任何文化現象,我們不能輕易貶低,同時也不能過分拔高。
“三飲便得道”只能是仙人高僧方有的境界,我等凡夫俗子,只能“滌寐清神”再有解渴吹牛罷了。
-
4 # 望江一亭
好像講了一點道理的思想或做法都叫哲學似的。
哲學是探索世界的本原,只揭示世界是什麼樣的,並不提出我們該如何做。所以我們常說哲學指導我們生活,就是不對的。哲學只是我們行動的基礎,並不是指導。在瞭解世界本質的基礎上,我們制訂的一些行動的原則和方法,這是操作層面,不是思辨層面,這不是哲學。思辨和行動,使道與用的關係,不是但與道的關係。
茶經並全力揭示茶的本質,而是更多地介紹茶如何做如何用。所以也只是用的層面,而不是道的層面。所以茶經不是什麼哲學
-
5 # 茶小寳
陸羽的《茶經》首次把茶事提煉為一種藝術,從而把人文精神與自然境界統一起來。為了 更好地達到“天人合一”,文人雅士在品飲時非常注重環境的幽雅。自唐代以來,許多有識之士 對品飲環境的選擇發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見。人們在幽雅環境中的品飲過程,就是與恬靜的大自然“潤物細無聲”交流的過程,從中我們 可以獲得一種深靜超越的舒暢和輕柔體貼的慰藉。
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對茶文化的影響還表現在:中國茶人接受了老莊思想,在品飲 的同時以茶的清苦、淡泊、虛吸百藹、氣吞永珍的品性自勵、自勉,不計一己之失,而以尋求自然 與人的和諧相合為目標。歷史上,許多文人雅士如歐陽修、蘇軾、陸游等人的品飲就已達到了 “天人合一”的極輝煌的境界。
蘇軾一生,坎坷多難,但茗事是他得以從苦難中自我解脫而至曠 達泰然的精神慰藉,他將人生理想與美學追求並行不悖地融入品茗雅事之中。我國傳統茶文化還認為:茶道即人道,因而茶品與人品總是不可或缺地聯絡在一起,人性中 清虛、簡淡、恬靜的一面就與茶之清淡和雅之品性和諧地統一到一起。
這種自然和人事的高度 契合,彰顯出人類對真、善、美的精神追求,開啟了自然與心靈交融的通途。人們透過品飲來探 求“靜”“和”等茶的精神,並以此來完善茶人的自身人格。茶道與人道、茶品與人品的對應統 一,與“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影響不無關係。
道家主張“天人合一”。“天”代 表大自然以及自然規律。古人認為“道”出於“自然”,即“道法自然”,不把人和自然物質與精神 分離,認為物與精神、自然與人是一互相包容和聯絡的整體,強調物我、情景的合一。
這一學說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規律的認同,對自然美的愛慕和追求。因此,古人常把大自然 中的山水景物當作感情的載體,寄情於自然,順應人與自然的和諧。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學思 想的影響,中國曆代茶人名家都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傳統的茶文化正是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 精神高度結合的文化形態。
-
6 # 秋歌988
茶文化和豬文化沒有什麼區別。屬於中國人的飲食文化。這個和哲學八杆子打不著。
哲學,研究的是世界的本源,人的起源,人的思維與物質世界的關係。是認識和方式。其它,豬文化,喪葬文化,孝文化,都是內容。茶只是其中的一個內容。
唐世,陸羽,他的茶經我閱讀過。
大致講了茶的來歷,功效,然後是與水的關係,火的關係等等。
中國的茶,先為藥,後為食,再為飲。這是它的遞變發展主脈絡。屬於生活範疇,是一種很具體的實物的認知。所以,茶文化,就是人們是怎麼利用茶的過程。
現代科學,化驗出了茶葉的各種物質含量以及對人體的功效。這是內涵。外延是茶的禮道,對人交往產生的作用。
茶,對人體的最主要的功效,就是老百姓總結歸納出來的消化食。有增強冒的消化功效。還有利尿的消化作用。
綜上,茶文化和豬文化,都和哲學不沾邊。它主要和人吃多肉想解膩有關係。就是這麼回事。
-
7 # 吳姐生活茶
茶文化裡蘊含著一些哲學道理但它不是哲學。《茶經》是史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業史料,讓現代人知道唐代茶葉的概況,茶沒有文人墨客僧家的參與行不成所謂的文化,
-
8 # 易凡論卦
《茶經》是唐代陸羽所著,是對唐以前茶文化的總結,對中國製茶業、茶文化的傳播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茶文化主要是一種道德修養及茶道,不是哲學。
茶道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是修身養性之道,烹茶以養德,煮茗以清心,品茶以修身。
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以茶會客,以茶交友。飲茶中品味人生,樂觀心態,放鬆心情,釋放壓力,平和煩躁的情緒,讓心境回覆平和狀態,使生活,工作更有條理。
-
9 # 醉魂入夢
《茶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由中國唐代古人陸羽所著。
《茶經》寫的是關於茶的起源、茶生產歷史、茶的現狀、茶葉的生產技術與飲茶的技藝以及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茶之聖書。
茶文化就是關於茶的文化知識和理解,跟哲學一點關係都沒有。
與其說茶文化是哲學還不如說是養生保健學呢,最起碼喝茶養生保健自身,而且每種茶都有其特點。
俗話說“紅茶暖胃、綠茶清腸、花茶清熱解毒”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多喝茶要比多喝酒好!
-
10 # 文化宣傳欄
茶文化是哲學麼?可以肯定的說:茶是一種文化同時也是一種哲學。在中國,茶已經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質領域,邁入一個精神領域,成為一種修養,一種人格力量,一種境界。中國人透過品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品飲與思想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成為茶道的必要條件,構成茶文化的最高層次,成為茶文化的核心內容。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的文明古國。據傳遠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農氏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發現茶的藥用價值。後來,茶逐漸演化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飲料,有“粗茶淡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俗語。今天,茶已成為“國飲”,可見茶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它與人們日常生活關係也非常密切。悠久的飲茶習慣漸漸形成了內涵豐富的茶文化,而這茶文化中又滲透著中國人神奇的處世哲學。
茶文化中的哲學
統治者哲學。茶是漢唐時期逐步發展起來的重要飲料,自中唐以後,隨著茶葉消費的普及,人們對茶葉的需求日益增大,茶葉商品市場活躍,利潤豐厚。所以,自唐代開始徵收茶稅,以殷國庫,以後茶稅便成了歷朝歷代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自唐代之後,茶稅作為一種專稅,歷代相承,從無間斷。成為國家除鹽鐵稅外的又一固定稅收。
飲茶者的哲學。中國人飲茶,講究品味、講究意境,更講究心情。品茶者最能領悟可使身心獲得放鬆與健康的飲茶真諦。在茶從藥用、祭祀、食用,發展到飲用,茶從物質形態,昇華到精神內涵。茶的每一處變化,每一個階段,無不留下了中國古代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的烙印。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庶民百姓,都能在茶中體會人生真趣。
中國人把飲茶表現為茶禮、茶俗、茶藝等形式。“客來敬茶”是我國傳統的待客禮儀,無論南北,不分民族。給上門的客人敬上一杯香茶,是最基本的待客禮節了。茶又是一種文化形式的物質載體,它在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禮儀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婚、喪、嫁、娶無處不在。特別集中體現在各民族的婚俗禮儀中,在佛教的祭祀儀式中等。
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有著異彩紛呈的飲茶習俗,歷代飲茶的方式、飲茶的藝術,美不勝收。人們的飲茶過程一步一步被賦予越來越豐富的價值觀、審美觀等思想內容,中國人平和、內斂,強調個人內心修養的性格,與品茶需要的平和寧靜的心態相符。茶藝與茶道的最高境界又總是與悠閒、安靜、從容等生命狀態聯絡在一起,成為一種文化載體,形成最高層次的茶文化。
茶道中體現的哲學。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是一種由物質載體昇華出來的精神。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茶文化的精神內涵部分,在品茗的過程中體悟儒釋道的思想從而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在歷史長河的演進中,涵蓋了茶道、茶禮、茶藝、茶儀、茶宴以及關聯的茶詩、茶詞、茶曲、茶歌、茶舞、茶畫、茶書茶室(建築和布飾)、茶器、茶工藝品、文學、戲曲等在內的人文學、審美學的文化體系。茶道的重點在“道”的人文精神,茶藝的重點在“藝”的習茶審美藝術。人們習茶品茶旨在透過茶藝作為媒介已達到修心養性、參悟大道。得到精神享受,是一種心靈的契合,一種自我超脫的態度。
中國茶道—廉、美、和、敬。中國茶道在歷經千年茶史中歷經世事,飽含了中國文化和中國茶的精髓。它內斂平和,決不招搖張揚。越是好茶,就越是內斂。平常的心態是種力量,它可以讓人處世不驚,可以讓人遊刃有餘,也可以讓人持之以恆;如果再注入智慧,即可達到一種令人神往的“境界”。這種境界是時間、空間、自由、知己、理想、主見等,這種境界是茶的極致,也是精神的極致。
在文人的眼裡,茶不同於其他飲品,它是一種將感官和精神融合為一體的“聖物”,是一種精神的滋潤物,是不死的文化精魂。喝茶本身就是一種平靜的選擇,只有在“靜心”的狀態下才能體味其中的奧妙。正如周作人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所說的那樣“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草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低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後繼續修個人得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道片刻優遊乃正亦斷不可少”,茶文化是一種由物質載體中昇華出來的精神,是一種境界。
茶道在中國古老的哲學理念中,是將儒家積極進取的精神和道家無為而治的智慧融合為一體,堪稱東方古典哲學的結晶,“茶禪”文化的精髓。
道家講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所以,更注重將自我的精神與茶藝的形式緊密地結合起來,一杯茶,一縷茶煙,甚至沸泉之一串泡沫,都能引出一片情思。秦漢時期,政治家和文人提出的“倡廉”之風漸起,許多達官顯貴也紛紛作出清廉的姿態,茶便在此時被賦予了“清廉”的內涵。從此,茶作為“清廉”的象徵深入人心。
茶在儒學家的精神世界裡是“窮獨兼達正人正己、潔身自好”的象徵。在中國傳統的禮節、禮數中,講究孝敬尊長。新娘過門後,第一件事就是要向公婆及其他長輩敬茶。客人來了,為了表示歡迎和尊敬,主人一定要捧出香茗,就是在下逐客令的時候,也忘不了斯斯文文地端起茶杯,含蓄地送客,茶的妙用只是在中國才能體現得這樣精深,而這恰恰是儒學思想中一切以人為本的精神在日常茶事中的反應。儒學思想,講究平和、寧靜,而“仁”和“禮”是儒學思想的充分體現。
-
11 # 萬貨行
關於茶文化和哲學。
1.精神層面:
茶葉不單單是一種食物,總有人覺得,茶葉和豬牛羊一樣,就是一吃的,喝的,不錯,茶葉對人的最直接的用途就是喝,但是,喝茶不是為了像吃豬牛羊一樣為了果腹,也不是大快朵頤圖一痛快,喝茶更多的是一種意境,一種的思考,在這種意境中,理智、冷靜、沉著等人的特性,會有新的突破和提升,從而使你善於思考,更加理智,側面也提升你的氣質與沉穩,正所謂: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
2.身體層面:
喝茶有利於人的身心,當一個人的心靜了,境界有了提高,那麼,身體就會健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減少操心和勞碌,使身心放鬆,這是其他飲料,所不能替代的。
3.與哲學的關係:
這個我個人認為,人的一切都與哲學有關,茶裡有哲學,酒裡有哲學,甚至咖啡中可能也會有,基本上只要在世上便逃不開哲學,只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再堅持的或是認同的就是哲學罷了,這個不是別人點播就可以的,就像茶葉一樣,不同的茶葉不同的味道,不一樣的人,能從中體會到不同的哲學,這是屬於個人的,也是一中個人境界。
-
12 # 邁克爾喬丹的球迷
以我的觀點,應該可以劃歸哲學這類!通識性的知識基本如此!
陸羽二十一歲下定決心開始寫作,到他四十七歲正式定稿,前後總共歷時26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鴻篇鉅著《茶經》,而他就此被後人稱作中國的茶聖!
此書流傳盛廣,除了不同年代的單行本,還有日譯本和英譯本遠赴重洋。它的面世大大推動了唐代以後的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的傳播,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它集茶葉的生長、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和技術於一體,加之對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述,對於我們今天依舊有著巨大的影響。
另外,中國的茶經從一開始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茶道與佛教在思想內涵方面諸多的相通之處,在《茶經》中也有很多論述!對於佛教的頌揚和僧人嗜茶的記載,讓我們清晰的瞭解到,從茶事實踐中所產生的“禪茶”!
時至今日,對於陸羽的研究依然懸宕未決,足以證明《茶經》自問世以來對於世界的影響力。說茶文化是哲學一點兒都不為過,而且讓世人覺著更淺顯易懂!
回覆列表
我估計這個問題回答的人不多的,看了兩天仍舊沒有人回答,因為陸羽成書的那段歷史比較複雜,網上大多是吹吹產地,吹噓一下天價的人多,真正考慮來龍去脈的人很少,要不然就沒有普洱的事了。
《茶經》成書的時間是在安史之亂結束後的那段時間,陸羽本身就是戰爭期間隨著南遷逃離戰火的流民一起到江南的,最後居住在浙江餘杭一帶,《茶經》就是在定居浙江以後所著的。
茶葉在秦漢之前的使用只是零星的記載,從最早的藥用到後來的生煮羹飲的食用,到了唐代茶葉發生了幾個變化,首先是皇家貴族的使用 蒙頂貢茶苑顧渚貢茶苑是專門為皇家制茶的場所,其次是茶葉走出了境外,文成公主入藏帶的茶葉,以及賞賜給那些大唐屬國的物品,西域和日本就是那時開始接觸茶葉 第三是茶葉在寺廟的僧侶間以及有了幾百年的使用,從東晉的支遁開始,僧侶們將茶和悟道結合在一起,這是最早的茶禪一味的來源,到唐代江南的一些寺廟中種茶品茶鑑茶已經很常見,並將茶和修身悟道結合在一起。
陸羽從小在竟陵的時候就喜歡調製茶羹,這裡補充一點,陸羽從小是棄嬰,被龍蓋寺的和尚智機收養,而龍蓋寺最出名的是東晉時的高僧支遁講經論學修行,支遁精茶,並在寺中掘井煮茶,歷史真的很巧合,支遁後來在剡縣沃州(浙江新昌)石城寺修行,陸羽也參加了皎然在沃州舉辦的剡溪詩茶會,陸羽在浙江遇到了皎然以後,兩者亦師亦友的關係同樣的與佛教的淵源和對茶葉的嗜好,為《茶經》的創作提供了素材。寺僧和茶葉的關係在中國數不勝數,現在大多數的名茶起源都和茶葉有關,龍井茶與龍井寺,碧螺春與水月寺,廬山雲霧茶與東林寺,松蘿茶與大方,虎丘茶與虎丘寺等等。
陸羽與茶友圈第一次亮相就是上文的剡溪詩茶會,這次聚會在書中的記載都是聊聊數語帶過,卻讓陸羽在那個茶與唐詩,茶與佛教的環境中名聲鵲起(新昌旅遊推出的唐詩之旅,茶葉之旅起源於此李白夢遊天姥山的天姥山也在新昌),也為日後在顧渚茶賽上《茶經》一鳴驚人奠定了基礎。其後,陸羽遊歷大山名川 鑑茶品水為《茶經》提供素材。這裡附錄一點,陸羽也是品水高山,曾經寫過《水品》,同時代的中國第一個連中三元的狀元張又新的《煎茶水記》就是根據陸羽品水心得寫成的。
又是皎然主持的顧渚茶賽,這次還增加了另外一個重量級的人物,當時最有名的書法家顏真卿,這次的茶賽不但《茶經》問世讓人矚目,還留下了皎然陸羽顏真卿三人聚會的三楑亭,從此《茶經》作為第一部綜合茶葉專科的書籍作為經典,陸羽也被尊為茶聖。
上面的文章簡單的描述了一下陸羽著書時候的環境以及一些親友的逸事,在《茶經》問世之前已經有了飲茶的習俗和範圍 ,陸羽是總結了當時的情況,而且陸羽也是在那個環境中不斷結合別人的愛好心得來體會的,像皎然是第一個提出茶道的,而且還著了《茶道》一書(已失傳)。至於茶文化是不是哲學呢,我也說不上來,在古代中國人的理解中是一種融合借鑑的方式,並不像西方學科那樣經緯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