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憂鬱的薩克斯50902214
-
2 # 小強在昆明
還真沒有,“走向共和”對慈禧和李鴻章等歷史人物評價比較客觀,我們不能以現代人的見識來評價古代人,如果不是慈禧和李鴻章主導的洋務運動,增強了國力,我們今天不會有這麼大國土,早被各西方帝國瓜分成不同的殖民地了。
-
3 # deng花開
其實,一個人的功與過後人給蓋棺定論的依據不過是看到的後來的結果,當時的當事人如何的艱辛,如何在戰勝自己的情況下還在謀劃天下,是我們這些後來人所不能瞭解的,並不是為封建統治者搖旗吶喊說好話,誰在那個位置都一樣不會幹的更好,開國皇帝吃過苦,打過仗,起於微末,更能體察民間疾苦,就算不去微服私訪心裡也明白,這些守業者心思,全部在享受上當然不行了,說著說著不像話了,自相矛盾了,對待任何事情都是要客觀比較好。
-
4 # 舍我談歷史
看了一下這部劇,準確的說第一次是用廣播聽了這部劇,個人感覺還是相對客觀的。
首先,對於歷史人物不能站在現代人視角考慮問題。慈禧太后和李鴻章大約是在距離今天120年前的時候,哪個時候的思想和觀點絕不是現在人的觀點。他們的出發點並沒有考慮後世怎麼看,也沒有關注對100年後的中國有什麼影響,他們更多的是看到眼前利益。他們的大清就是國家,維護大清就是維護國家。他們為了維護這個搖搖欲墜的政權,做的事情被後代不齒,是因為站在大中國的高眼界來看待問題,顯然他們做不到。
其次,就歷史真實角度看,慈禧太后和李鴻章如果不生活在列強入侵,戰亂紛飛的時代,一定能成為非常傑出的政治家。慈禧太后能夠男權世界,透過不斷的聯合皇族和大臣,達到掌握權力的地步,而且實際上她在世時,清朝雖然已經沒落,但還是出現了同光中興,還建立了遠東第一的北洋水師。只不過清朝的衰敗已經深入骨髓,滅亡是早晚的事。而李鴻章號稱東方俾斯麥,在清朝末年,周旋於各大列強間,為大清挽回利益。沒有李鴻章,清朝會敗的更慘,失去的更多。可以說兩位生不逢時。
第三,從整個歷史看,歷史責任還是要負的。作為當時國家的實際掌權者,對於給國家造成的傷害必須要負歷史責任。即使你有再多的無奈和不甘心,賠款和割地是經過這些國家的核心人物弄的,逃脫不幹系,還有戰敗責任。在其位謀其政,既然在他這個位置上就有責任把事情弄好,失敗了就應該被釘在恥辱柱上。
歷史不會因為你冤枉,就放過追究你的責任。後來人更應該關注後來人的歷史評價,踏實為民,踏實為政,才能經得起歷史考驗。
-
5 # 好奇觀古今
是的,李鴻章一派忠心謀國,老成持重的國家棟梁風範,儼然一代偉人。而張之洞,翁同龢,瞿鴻禨等曾經和李鴻章做對的人,那就都是不識大體的宵小之徒了。
如果李鴻章真的能有這麼識大體,深謀遠慮,清朝怎麼會在他當權的時候每況愈下呢?為什麼卻只能一次又一次的打敗仗,籤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始終無法走出歷史的低谷。
從1860年代太平天國起義被剿滅之後開始,李鴻章一手建立起來的淮軍就幾乎承包了清朝的國防,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朝決策層也採取了李鴻章的海防論,將本就不多的經費主要投入了海防,而左宗棠極力要求的塞防,朝廷最後雖然表示支援,但卻並不投入經費。
結果是什麼呢?左宗棠不顧老邁,抬棺出征,平定叛亂,收復新疆,之後又提出了新疆建省的建議,為之後鞏固西北邊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朝廷幾乎舉全國之力重金打造的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也終於登臺亮相了,結果卻是一敗塗地,全軍覆沒,不僅北洋水師如此,國家供養多年的淮軍也敗的敗,逃的逃,一潰千里。
雖然李鴻章只能裱糊,補鍋,而無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推動整個國家進行整體性的改革,但他所擁有的權勢,在晚清三十多年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他還不能有所作為,那麼除了證明他和慈禧太后一樣昏聵之外,還能說明什麼?
看上去精明,能幹,經驗豐富。而看上去輕浮,不識大體,空有一腔熱血的康梁,孫黃等人,雖然經驗不足,而且他們也失敗了,但李鴻章,慈禧太后只是在老路上打轉轉。
-
6 # 史爭朝夕
不談電視劇,我先講一下編劇的用意。電視劇中李鴻章越是鞠躬盡瘁,越舉步維艱,是不是更能顯示出保守派的守舊、頑固、可惡?大清國該完了,這個腐朽的體制應該結束了?是不是更能讓觀眾感到革命的正義和必要性。這就是編劇想要呈現給觀眾的效果。
首先宣告,對於李鴻章我一直認為其並不是“賣國賊”,他只是做了那個時代他所能做的。我深深理解李鴻章的無奈。但在《走向共和》一劇中,李鴻章確實被過度捧高了。人都是有各種缺點的,李鴻章肯定會有那個時代侷限性,而《走向共和》一劇中彷彿李鴻章就是今時的諸葛亮,只要慈禧重要李鴻章,大清立即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躍成為舉足輕重的大國。清朝政權的權利框架不是一兩場變法能更改的,相反清清統治者越是守舊越能使這艘四處漏水的破船多航行一段路。清朝陷入了死迴圈,變法亡的快,不變法反而能多苟延殘喘一會。就拿廢除科舉來舉例,廢除科舉你讓學習八股這些人怎麼辦?怎麼謀生?豈不是要大清把唯一擁躉者拒之門外,沒了士紳支援,大清也就該完了,革命、走向共和是有其必然性的。
因為需要李鴻章來襯托守舊派,而守舊派的頭頭慈禧這個角色刻畫的非常好,我看過電視劇後,感覺慈禧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尤其是在慈禧向八國宣戰失敗後,聽說列強要把她當戰爭罪犯她慌了,老佛爺沒有了往日的威儀。我記不清楚當時的臺詞了,我只記得慈禧的意思,只要不殺我殺誰都行,只要不殺我他們要什麼都行。刀架到自己脖子上了,慈禧說了那句有名“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慈禧是極自私的一個統治者,呂中老師把慈禧這個角色刻畫的很好。之前回答過一個問題,你認為誰扮演古代人物給你像本人的感覺,我回答的就是呂中老師在《走向共和》扮演的慈禧和陳寶國老師在《大明王朝》扮演的嘉靖。恰巧嘉靖、慈禧都是極有政治手段,同樣自私的統治者。而呂中老師、陳寶國老師把這種自私演的恰到好處。
-
7 # 悠然過客
事實可以正反兩面的看,如果慈禧和李鴻章不是一代人傑,那麼又怎麼說,清朝將亡乃是天數,不是人力可以維持呢?
慈禧太后雖然是清朝末年最重要的歷史人物,也在她的手中,清帝國徹底走向了衰敗!無論甲午海戰還是八國聯軍都是一次比一次敗的慘!
但是同樣應該看到徹底平定太平天國,捻軍,西北迴亂和新疆的戰績也同樣出現在這個時期!同樣的清朝最見成效的洋務運動改革也出現在這一時期!
同樣的作為清末的代表人物之一,淮軍,北洋艦隊,乃至整個北洋軍閥的開山鼻祖,李鴻章也是被稱為東方俾斯麥的一代能臣!但是之所以兩個人無法挽救清朝大廈將頃的局面!
就像同時代奧斯曼帝國末代蘇丹對子女說的那樣,你們都是優秀的人物,可惜生在了一個註定衰亡的帝國!
-
8 # 瘋言說史
《走向共和》是不是過分美化了慈禧太后和李鴻章?
說下我自己的觀點,應該不算美化吧。
歷史上的人物,原本也是有血有肉的的真人,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做出的事情是好事還是壞事,其實都是後人的評價罷了。站在他們自己的角度上,一定會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正確的,終究沒人願意去做損人不利己的事。
不管是美化、醜化只是後人給戴的臉譜罷了。具體要戴上怎樣的臉譜那要看後人站在什麼立場上了:
慈禧諂媚洋人,夷犯中華;李鴻章簽約辱國,割地賠款。站在客觀者的角度,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大罪。但假設站在他們本人的立場呢?
慈禧是清庭的太后,清庭就是她家,所以她的立場就是儘量延緩這個家的衰敗;
李鴻章是這個家的外管家,且深受儒家思想影響,那他的立場就是保持現有的綱常不變,其他的都是末節。
咱們明白的道理,能做到他們的高位自然更加明白了,所以做出這些在咱們看來奸惡無邊的事情,完全是立場決定的。
正是如此,他們內心面對的矛盾不知有多少,才有了:離時方知一死難。
共和劇還算客觀,沒把人物徹底臉譜話了。
-
9 # 爍古今
第一次觀看此劇便被導演細膩、高超甚至於完美的表現手法所折服!驚歎之餘也不免對劇中歷史人物的定位去加以深度的量考與揣摩。慈禧與李鴻章不用多作臆斷自然是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誤國害民之敗類、割疆棄土之國賊!此勿容置疑、不需多論!
然而做為影視藝術欲完整表現刻畫人物既要考慮人物的歷史評判,又要考慮人物的歷史侷限!因為做為人物本身既是歷史長河中的嚴肅題材又缺失不了每個常人所具備的喜怒哀樂。這就需要編劇和導演透過藝術的手法把人物客觀、中肯的表現出來,至於是否真實、公正?那唯一評判的標準就得看劇中所展現的歷史事件是否符合史實!
縱觀全劇,歷史背景恢宏浩蕩,歷史事件救露震憾,且巧工細膩,耐人尋味!無論是甲午海戰、庚子國難、百日維新、武昌義舉、二次革命都表現得真實完整、客觀公正!人物性格無論正反鮮明獨特,有血有肉,與以往千篇一律的大謳歌或大批判的歷題材劇天壤之別!令人耳目一新之餘驟起憂國憂民痛定思痛之感!至於慈禧與李鴻章的人物塑造不得不佩服張黎導演選角兒的功力!先說扮演慈禧的呂中,可以說近年來憑此劇確定塑造慈禧人物性格最豐滿、最工整之熒屏地位!史上之慈禧霸道、專橫、陰毒、禍亂!而劇中除囊括上述表現外又融進了常人性格中紛雜,如與李蓮英對話之間對朝臣們的揣摩盡顯平常老婦的嘮叨、怨埋,而在王公重臣之間的論道搏理之間有夾帶著宮貴的驕矜和威淫,在與八國宣戰之際有充斥著無知者的無畏甚至帶著三尺頑童的愚憨!在難後返京屠捕義和團之際其出爾反爾、潑皮無賴之本性一覽無遺!總之一個無知無畏,無志無為,專權拔橫,私歹陰毒而又不失驕狡喜樂,變化無常的慈禧躍然屏上!
李鴻章本一代賣國千年難改!然萬事有頭事皆有因。李本人做為當時當朝一品且為洋務派變革之領袖主觀主動去賣國大可不能,但在其時朝政腐敗一濫到底的清王庭大背景侷限下做了很多被動的有害於國家民族的錯事應該是有的,例如傾其一心而建立起的北洋水師其軍火採購卻依附於大內李蓮英之親腑,而水師提督又任用不懂水戰之丁汝昌統領,1887年水師訪日因自己的綏靖外交而痛失全殲日本海軍之良機為七年之後北洋覆滅埋下伏筆!但所有賣國之責任具歸李鴻章一人未免矯枉過正。正如本片所描述的中堂本人慾進宮面後還須向總管蓮英納進三千兩紋銀,北洋水師後勤斷供不得不燒大同奸商供應劣質的煤,而在出洋朝鮮所必備的軍火資銀被慈禧太后挪用建了園子,在德國訂購速射炮艦的軍費挪為慈禧作壽資用,等等這些舉國之殤,切族之痛豈能歸一將之過一人之罪!王冰塑造的李鴻章楞角分明,氣場豐足,大國格體,張弛有度把李鴻章的無奈、無解、無成最後綜成了無能,而又公正的還原了他尚有一息也要為國家保一尺爭一寸的重臣擔當,尤以《辛丑條約》簽定的一場戲格外濃重,在列強緊逼京師淪陷之境,中堂尚能以一己之力據理力爭力挽國之殘威,此既乃歷史之真實又為劇中之精粹!也為此劇在藝術與史評最具爭議之處!因為很多人認為此處過分抬高了李鴻章而顛覆了人物的歷史定位,那麼既然是歷史真實又何來的顛覆呢?李鴻章既使是賣國簽字就一定會賣的那麼狼狽,簽得那麼難看嗎?況且影視作品是可以在史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的?《走向共和》作為近年來少有的一部歷史精品大劇其製作是頂級的,其表現是顛峰的,尤其其內涵是深遠的!我想這部劇給人們的思考並不是符不符合人物定位而是給現在的我們一個重要的啟迪:我們在此劇中能借鑑什麼?那麼優良的北洋能覆滅?那麼能打的世昌能跳海?那麼幾萬洋鬼子能佔京都?武昌起義來的那麼不易為什麼一夜之間就姓袁?沒有此劇你縱然通曉史書能感受到如此深臨其境嗎?能體會到這麼淋漓盡致嗎?
偉哉!壯哉!《走向共和》!
-
10 # 另類文史
確然如此。從歷史角度來說,慈禧和李鴻章是板上釘釘的賣國賊,就當時當世而言,慈禧太后和李鴻章領銜簽訂的賣國條約,割地賠款,打壓主戰派,都是他倆不可推卸的責任。
然而民族大義並不能決定一切,就好像義和團“扶清滅洋”的口號震天響,卻毫無建樹淨惹事一樣,李鴻章本人對中國鞠躬盡瘁,慈禧太后為了挽救搖搖欲墜的滿清皇朝嘔心瀝血,但事在人為,慈禧太后晚年勵志搞洋務,改憲政,儘管矢志不渝,但因為自身狹隘思想所囿,所謂的同光中興也只是曇花一現,李鴻章搞洋務不亦樂乎,北洋水師冠絕亞洲,但最後還是在甲午海戰中一敗塗地。
從事實成效來看,慈禧太后和李鴻章都是失敗者。
歷史是殘酷的,不會因為你初衷如何如何就給你貼上正義的標籤,所以說,慈禧太后和李鴻章是板上釘釘的賣國賊,他們的歷史功績並不能衝抵他們犯下的惡行。
所以說,《走向共和》過分美化了慈禧太后和李鴻章。
-
11 # 難眠難夢
誰又能知道以後的歷史對現階段會怎樣記載?站在公正客觀立場看待一個樣,站在彼時特定立場又一個樣。流芳千古與遺臭萬年的評價只是某些人喜歡的結果,歷史從來應該是真實柔軟的,不應該為任何一個時代集團服務。所以說,至於是不是過分美化慈禧與李鴻章,還真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的,尊重客觀史實才是最重要。
-
12 # 坐古談今
影視劇從來就不是歷史。就是你帶有很強的歷史,也是藝術。因為古代細節你無法克隆。
這部影視劇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有一種傾向西式的思維。因此對李鴻章、慈禧、袁世凱等多有愛,對逸仙等人多有貶。
如果,真的照某些人所說,為了給現代人真實的歷史。
但你偏不告訴世人,李鴻章口中的自己弱是怎麼來的,這叫真實歷史嗎?例如一貫妥協背後卻仍然是燕舞鶯聲,而不是臥薪嚐膽。一貫妥協為的不過是自己、家族和黨派的物質與精神利益。一貫為國為民,口口聲聲的現代偉人語言,不過是為了自己。
這叫真實歷史嗎?比如李鴻章的貪腐、治軍不嚴、利用公權力為自己家族牟利、結黨營私讓北洋成為李家軍等等,這些不說的話,難道是真實的歷史。
再比如為啥總是李鴻章的政敵們,需要閹割歷史去說他們的壞?而李鴻章卻正好相反。比如修圓明園,翁同龢行賄受賄,卻不給北洋撥軍費。然而,實際這是同治朝的事情,同治皇帝為了給慈禧表示孝心結果被騙。翁同龢和李鴻章都是反對者。
至於北洋買武器,是因為黃河水災,為了救災全天下人除了慈禧和光緒,翁同龢建議所有吃公家飯的人都要節省,特別是海軍的北洋、南洋等所有艦隊不能購買國外武器裝備,請注意國內自主建造的不算。
給翁同龢抹黑不講歷史,那麼給李鴻章就是無限度吹捧了。典型代表就是虛構親信黃某貪腐被殺。實際上這個人因為貪腐即將敗露,李鴻章怕把自己捎上,上奏說他是精神病,把他打發回老家養老去了。而且不是在甲午戰爭。
綜上所述,此劇是在當時歷史環境下,打著全面看待歷史旗號,為所有禍國殃民的人塗白的歷史虛無主義者傑作。
-
13 # 仁杰說史
個人感覺是美化了,但不過分。因為他們二人在歷史上的名聲太臭,電視劇對他們進行了一定的還原,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我還是認為有點美化。劇中慈禧對變法的態度、對光緒的迫害、晚年扶持滿州貴族等方面歷史上的慈禧其實是有私心的。對於李鴻章只是演出了他的無可奈何,卻沒有指出他的過錯。李鴻章是背了許多不該背的鍋。但是他為人詬病的地方卻沒有指出來。雖然他的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
-
14 # 雲夢狂生
客觀的講把李鴻章和慈禧單獨放到中國自己的歷史裡比他們算的上成熟有政治手腕的人,但放到當時的大時代裡比他們只能算末流,倒不能全怪人不行,體制更不行。相比其他政體,中國的政治體制內耗太大,皇帝和大臣之間沒有互信,大臣和大臣之間也沒有互信,彼此提防,根本不能完全放開手腳做正事。
-
15 # 歷史故事分享
《走向共和》有點美化李鴻章,比如他為了辦事要向大臣、太監行賄,要討好慈禧,可見他免不了貪汙受賄,但電視劇沒反映這些細枝末節。
《走向共和》絕對沒有美化慈禧。電視劇裡的她是一個自私、不顧國家安危、權力慾極強、又很奢侈浪費、愛搞平衡牽扯之術的女人。有這麼幾個情節可以說明。
一、慈禧非讓翁同龢兼任戶部尚書。他明知道李鴻章與翁同龢不和,這不明顯是扯李鴻章的後腿嗎?北洋水師要銀子,修院子也要銀子,慈禧不好拒絕給北洋水師經費,就讓翁同龢跟李鴻章對著幹,李鴻章就拿不到經費。
二、李鴻章要和洋人開銀行找慈禧,反正每次找慈禧辦事都要先討好她,先是送鸚鵡,又送咖啡、送顯微鏡等等,李鴻章在翁同龢手裡拿不到銀子,就想著辦合資銀行繞過戶部,慈禧也不準。
三、北洋水師與日本是戰是和、打輸後要不要同意馬關條約蓋章,光緒向他請示,她躲了起來,美其名曰讓光緒做主,因為這種事情是會背鍋被罵的。後面李鴻章被撤職,要選用新人來擔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時候,慈禧太后立馬就跳了出來,因為這是重大人事任免,她要把權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最後她安排了榮祿,他也是太后一黨。
四、戊戌政變是怎麼回事呢?電視劇是康有為他們自作主張坑害了光緒皇帝。首先光緒皇帝密詔給的楊銳,讓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弟商量著辦,之前皇帝還命康有為到上海去,並沒有讓康有為、梁啟超參與此事,也沒有說要殺了慈禧。楊銳拿到密詔卻找了康有為等人商量,神童梁啟超偽造了皇上密詔,想借袁世凱的勢力殺了慈禧。還記得恭親王死的時候嗎?恭親王對皇帝說李鴻章、張之洞堪當大用,但光緒皇帝卻撤了李鴻章,慈禧生氣了,可她和皇帝還沒徹底撕破臉,直到康有人等人自作主張密謀殺後。事實證明康有為真的是小人,他一個人找到伊藤博文逃到日本,沒有通知弟弟、弟子逃走,於是被抓。之後他們又在海外用偽詔和偽造譚嗣同的詩騙人捐款,拿來自己吃喝。如果光緒皇帝重用李鴻章、張之洞、榮祿等人來變法,康有為僅做幕後工作,也許結果不同。
五、電視多次用了對比的手法。日本天皇為了買吉野號,一天只吃一頓飯,但是這邊的慈禧太后卻是108餐,不管北洋水師有沒有錢更新裝置,還說“誰讓她的六十大壽不舒服,就讓誰一輩子不舒服。”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自己太后為了保住自己的命,什麼都不顧。外國人要殺一百多個大臣她也不在乎,還不忘提醒李鴻章談判要回自己的壽服,榮祿聽後心都涼了。
那麼身為最高領導人的慈禧執政能力究竟怎麼樣?
記得光緒皇帝問李鴻章北洋水師與日本水師誰強的時候,慈禧插話日本蕞爾小國,還有不管不顧與十幾個國家宣戰,都顯示了她並沒有多高的見識,電視劇裡甚至不如光緒皇帝。她最愛搞平衡牽扯之術。
回覆列表
我這麼說吧,沒有美化也沒有醜化,個人感覺有點實事求是。慈禧太后本來就是一個政治家但是是一個傳統的政治家,李鴻章是一個半傳統半現代的政治家。慈禧太后想要挽救大清,保護愛新覺羅的江山不過她更想保護自己的權利。 李鴻章是一個瞭解外面世界的政治家,想透過洋務運動改變國家,但同時深受儒家的君臣思想束縛,無法跳出整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