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薈文

    《笑面人》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

    該作講述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英國。一夥童販將一個10歲男孩遺棄海岸,逃離時遇難,當懺悔他們的罪行,將男孩的身世、證件封在一個葫蘆裡,拋到海上。

    此男孩便是誓死不與王權妥協的克朗查理爵士的兒子。2歲時被英王詹姆士二世賣給童販。童販用手術破壞了他的容貌,使他臉部永遠呈現笑容,充當小丑,被叫做格溫普蘭。

    格溫普蘭歷盡艱辛。從海邊逃生。被江湖藝人收留,並與收留的另一孤女組成3人流浪之家,四處賣藝,維持生計。15年後,兩孤兒成為情侶,到倫敦賣藝,轟動全城。這時,在海上漂了15年的葫蘆落入官方之手,格溫普蘭的身份得到證實。安娜女王藉機製造宮廷陰謀,宣佈格溫普蘭為法定繼承人。

    格溫普蘭在上議院的演說遭到嘲笑。憤怒之下,放棄爵位去尋找親人。此時戀人已病入膏肓,死於其懷抱。格溫普蘭在萬分悲痛之下投海自盡。

    作者運用浪漫主義對比手法,生動地刻畫了眾多人物形象。透過強烈的對比,加強了小說結局的悲劇氣氛,揭露了整個貴族上流社會的糜爛、腐朽和沒落。

    寫作《笑面人》時的雨果,已經是一個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有了豐富實踐的老人。他經歷反覆闢王朝的自由主義思潮的高漲,參加了作為這一思潮一部分的反對偽古典主義的文學運動,成為了這一運動的領袖。

    透過格溫普蘭他們的悲慘遭遇反映了當時的兩個對立的階級的尖銳矛盾:佔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過著貧窮困苦的生活,一小撮上層貴族窮奢極侈,道德敗壞。

    雨果利用了豐富的歷史文獻生動地列舉了當時英國不平等的社會面貌,揭露統治階級的種種虛偽和醜惡。

    在小說裡,作者完全站在同情人民的立場上為貧苦大眾作辯護,描繪底層人民的疾苦。笑面人格溫普蘭在貴族院對一些王孫貴族的慷慨激昂的控訴,該是全書的高潮,該是對這樣一個不平等社會的極為淋漓盡致的描繪:

    人民過著悽慘的日子,無罪的人被定了罪,八歲的小姑娘開始賣淫,煤礦工人拿煤塊填肚子,漁人吃的是樹皮草根,嬰兒睡在地上挖出來的土洞裡。除了貧窮、失業、饑荒、疾病以外,我們看到壓在百姓頭上的還有警察、法律、宗教、秘密逮捕、監獄、酷刑,等等。

    飽經滄桑的於蘇斯就對格溫普蘭這樣說過:“沉默是窮人唯一的朋友。他們只可以說一個字:‘是’。承認和同意是他們的全部權利。對法官說‘是’。對國王說‘是’。老爺們如果高興,就賞我們幾棍,我就被他們打過,這是他們的特權,他們即使把我們的骨頭打斷,對他們的尊嚴也不會有什麼損害。”

    他又指出:“你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家裡:鋸掉一棵三年的小樹,就得安安靜靜地被人送上絞刑架。……主教法庭要是判決你犯了異端邪教的罪,就該活活燒死。”

    在另一方面,統治階級享受種種特權,窮奢極侈,拚命壓榨百姓的血汗來供他們揮霍。女王丈夫的年俸一下子就要增加十萬英鎊。苛捐雜稅一樣一樣地增加。 雨果把笑面人格溫普蘭的悲慘故事,就安排在這樣一個環境裡。

    格溫普蘭在議會里的發言,是對那個社會的一個有力的控訴,其實格溫普蘭和他的兩個親人—一於蘇斯和蒂的悲慘遭遇本身,就是一個有力的控訴。

    統治者的魔手毀滅他們的幸福,即使於蘇斯牢牢守住他的“沉默是窮人唯一的朋友”的信條,他也無法逃避這一隻看不見的、可怕的手。 這幾個善良的可憐的人、他們的命運正是當時英國廣大的勞動人民的普遍命運。

    然而,雨果雖然真實地描敘了一個不平等的社會面貌,但是他對那個社會的本質是缺乏認識的,因此對當時社會的階級矛盾揭露得還是不夠深刻的,也缺少正確的分析。

    例如,他在刻劃反面人物的時候,卻把一個地位屬於次要的巴基爾費德羅寫成了首惡,似乎沒有這個人物從中施展他的陰謀詭計,格溫普蘭的命運可能就不會如此悲慘。

    至於把情節發展過多地建築在意外的事件出現上,偶然性太大,也自然而然地衝淡了一出嚴肅的悲劇的性質。

    從某種程度上講,格溫普蘭的投海是對這個不公平社會的一種最頑強的反抗。而這種頑強,顯然與其自幼同惡劣自然的抗衡分不開。正是在自然中的成長,才使他能夠在與社會較量中也同樣頑強不屈。

    在人與自然的抗衡中,人物的思想觀念日漸成熟。雨果在作品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愛”的思想觀念。無論是孤兒格溫普蘭還是厭世者於蘇斯抑或是“瑪都蒂娜號”上的兒童販子,他們在自然的無情摧殘下同病扼憐,都萌發了“愛”的意識。

    因為“愛”,人物在面對自然的和社會的險惡時才能意志彌堅。

  • 2 # 蕭硯歌

    發表於1869年的長篇小說《笑面人》是雨果的代表作品之一,它雖是一部浪漫主義小說,卻滲透著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我將從小說的主題、小說的主要人物塑造及藝術特色等三個方面說說我對這部作品的理解。

    維克多·雨果

    01小說的主題:揭露英國“光榮革命”後的黑暗社會,展示底層人民的困苦生活,批判腐朽的貴族政治

    《笑面人》的故事發生在十七世紀末和十八世紀初的英國,也就是從詹姆士二世到他的女兒安妮女王統治英國的時期。主人公格溫普蘭的悲慘遭遇和奇異的經歷,構成了小說的基本情節和主要內容。

    小說以十七世紀末和十八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為背景,雨果的用意是十分清明顯的。他在小說的序言中寫道:

    “應該研究‘貴族統治’這個現象”;並說“這部書的真正名稱應該叫做《貴族政治》。英國在十七世紀中葉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後,很快就復辟了封建主義,恢復了封建貴族階級的統治。又經過一七八八年的所謂光榮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與新貴族聯合統治的君主立憲政體。”

    這種政治,就是雨果所說的“貴族政治”。雨果從共和主義立場出發,對不徹底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持以否定的態度;在他看來,君主立憲制的英國和革命前的英國並沒有什麼根本性的差別。《笑面人》反映了雨果的這一思想。

    小說揭露了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後的英國社會的黑暗。格溫普蘭成了宮廷陰謀的犧牲品,他的悲慘遭遇,完全是由於封建貴族階級的罪惡所造成的。

    於蘇斯是“一個有思想的廢物”。他飽嘗生活的苦楚,比較看透黑暗的社會現實,:是個有思想的人。他年輕的時候曾經以哲學家的身份在一個貴族門下做過食客;他通曉民間醫學和詩歌、歷史的知識,然而並無出路,只好終生孤獨、流浪,以賣藝為生。於蘇斯的遭遇正是現實社會的不合理與黑暗的反映。

    女主人公蒂的悲慘一生,更是對黑暗社會的有力控訴。她母親是女乞丐,在寒冷之夜,凍死在雪堆裡;而一歲的蒂也在雪堆裡,吸吮著死去的母親身上的奶。

    格溫普蘭、於蘇斯和蒂的遭遇,就是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的英國廣大人民的悲慘命運的縮影。

    《笑面人》同名電影劇照

    小說透過主人公格溫普蘭以及於蘇斯的經歷、目睹、口述,對革命後的黑暗的英國社會的揭露是極其廣泛的。於蘇斯對格溫普蘭說過:

    “你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家裡:鋸掉一顆三年的小樹,就得安安靜靜被人送上絞刑架……主教法庭要是判決你犯了異端邪教的罪,就該活活燒死。”

    這種情形,格溫普蘭自己也見過許多。在曠無人煙的海岸上,有陰氣森森的絞刑架。吊在架上的遺屍在飄蕩,十歲的格溫普蘭見了心驚膽顫。在繁華的倫敦的貧民區裡,有令人生畏的鐵棒官:他隨意捉人,而不說明理由,假如被捕者反抗,那就得絞死;格溫普蘭被秘密逮捕就是在這種情形下進行的。

    格溫普蘭還親身目睹,活生生的人在暗無光亮的監獄裡被折磨而死的慘狀。嚴峻的現實生活,使格溫普蘭在上議院的議會上不得不向統治者發出告誡:老百姓都在地牢裡。很多無罪的人被定了罪。

    除了壓在老百姓頭上的警察、法律、宗教、秘密逮捕、監獄、酷刑等等以外,貧窮、飢餓、死亡瘋狂地襲擊著下層人民:煤礦工人拿煤塊填滿自己的肚子,哄騙飢餓;漁人在捕不著魚的時候拿樹皮草根充飢;小姑娘從八歲就開始賣淫;貧窮的婦女凍死在雪地裡,懷裡還抱著嬰兒……這是一種怎樣的慘景。

    小說還從另一角度揭露英國革命後的社會的黑暗:貴族階級窮奢極侈,過著極度荒淫的糜爛生活。

    安妮女王僅僅為了修繕住所,就從人民身上榨取了一百萬英鎊;女王的丈夫原有鉅額年俸,卻又增加了十萬英鎊。約瑟安娜公爵小姐的內室設定,更顯得生活得極端無恥;這位被作者稱為“夏娃”的公爵小姐,每年要從窮人身上吸去三千萬法郎,才能把身體保養得這麼好。

    在小說中,作者指出了過寄生蟲生活的貴族階級存在的基礎:

    “有錢人的幸福是建築在窮人的痛苦上的。”

    貴族統治階級透過議會的決議,規定了名目繁多的賦稅:諸如人頭稅,酒稅,皮革稅,馬車稅,肥皂稅等等。格溫普蘭在議會上指責貴族老爺們說:

    “你們知道什麼人繳納你們透過的稅捐嗎?在死亡邊緣上掙扎的人……你們用加深窮人貧困的辦法,增加有錢人的財富……拿勞動者的東西賞給遊手好閒的人;拿衣不蔽體的人的東西賞給衣食無憂的人;拿窮人的東西賞給王子!”

    雨果在小說《笑面人》中企圖向讀者說明,造成英國革命後的社會黑暗的根本原因。他借主人公格溫普蘭的口說:

    “你們(貴族老爺們)騎在別人頭上,這不是你們的錯兒,這是社會混亂的罪惡。建築物的結構不好,自然一切都是歪歪斜斜的。”

    在雨果看來,革命後的英國社會之所以黑暗,是由於“建築物的結構不好”,是由於社會仍然儲存著革命前的國王和貴族階級;換句話說,是由於帶有封建殘餘的君主立憲政體所造成的。

    他在小說中勾劃了安妮女王、大衛爵士、約瑟安娜公爵小姐等貴族人物醜惡的形象,目的就在於說明:貴族是寄生蟲,又是害人蟲,無益於社會,卻要社會供養;把他們餵飽了,人民反而受害,這樣的階級該退出歷史舞臺了。

    他透過主人公格溫普蘭在議會上質問議員們說:

    “要國王有什麼用?你們把王族這個寄生蟲喂得飽飽的!你們把這條蚯蚓養成一條蟒。你們把這條蛔蟲變成一條龍。”

    雨果批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徹底,揭露革命後的貴族階級繼續為非作歹的罪行,在當時是極有進步意義的。

    02 小說主要人物形象塑造:格溫普蘭、於蘇斯和蒂格溫普蘭:笑面人,正義的化身,人民的代言人

    小說中的格溫普蘭、於蘇斯和蒂都是正面人物的形象,其中灌注著作者雨果對苦難人民的真切同情,同時也表現了作者的浪漫主義的藝術魅力。

    2歲時的格溫普蘭受政治上失敗的父親的株連,被賣給兒童販子。他被兒童販子破壞面容成為畸形兒:臉上永遠呈現出一付狂笑的面容。

    《笑面人》同名電影劇照

    他跟隨兒童販子一起流浪四方,充當他們的小奴隸。後來兒童販子為了逃命,在一個嚴寒的晚上,把他遺棄在一個荒涼的海岸上。幸虧,善良的民間藝人於蘇斯收留了他,從此他開始了流浪和賣藝的生活。

    雖出身貴族家庭,但他從小就生活在在社會底層,這也養成了他堅毅的性格和品性。頑強是格溫普蘭性格的最大特點。這種性格,使他能夠抵抗各種災難和經受苦難生活的折磨。

    他不是暖室裡栽培的花木,而是經受風吹雨淋、嚴寒冰雪摧打過的勁松,富有生命力。他在冷酷無情的環境中生活著,他被拋棄在荒涼的海岸時,已養成了抵抗一切的能力,所以,黑夜的恐怖嚇不倒他,寒冷、飢餓和風雪摧不垮他。

    十歲的格溫普蘭踩著一條石縫,石頭塌了,人滑倒了之後;他在深淵的邊緣上,跟成年人一樣,沒有大聲喊叫;定了定神,接著一聲不響的又往上爬。

    格溫普蘭從小就具有頑強的性格。窮人的命運是相通的,所以,窮苦人間富有同情心。格溫普蘭從小就具有這種品質。他是一個被人拋棄的孩子,在冰天雪地裡,赤著腳,身上只罩著一件水手穿過的破衣服,下鑼垂在他的膝蓋上。他用跑步換得身上的一點點暖和;自己離死亡不遠,然而他發現有人被風雪覆蓋著,積成雪堆,他忘記自己的困境,立即前去搶救。

    《笑面人》同名電影劇照

    他用小手扒開雪堆,面前是一個乞丐,還有一個女嬰兒。她們是母女一對,母親死了,嬰兒尚未斷氣。他脫下自己身上的水手給他的上衣,包裹著女嬰兒,並把她抱在懷裡。

    這個抱嬰兒的孩子,差不多光著身子掙扎在冰天雪地裡。童年的格溫普蘭的這種同情心包含著捨己為人的高尚精神;他的行為又是英雄主義的表現。

    雨果賦予主人公有一顆同情心,使主人公的形象突然顯得崇高起來了。童年的格溫普蘭與惡劣的荒野搏鬥時,雖然顯示出他的頑強,然而留給讀者的感覺是:彷彿他是個小動物,出於生存的本能,他頑強地同惡劣的氣候、環境搏鬥。

    但是他營救嬰兒的蒂以後,他的形象突然開朗了:他不是一個受苦而麻木不仁的孩子,他具有無限豐富而崇高的精神世界。

    雨果對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不在於描寫他做多少好事,而是注重揭示格溫普蘭的精神世界。忠誠於蒂的純潔的愛情,也是格溫普蘭的高尚的精神世界的組成部分。格溫普蘭和蒂已長大成人了,他們之間產生熱烈而真摯的愛情。

    他們從小就是一對同命相依的人兒,比親骨肉兄妹還要親近,在此基礎上產生愛情,是再自然不過了。但是,在格溫普蘭方面,在愛情和幸福面前總是縮手縮腳,顧慮重重;他愛得越厲害,膽子也越小。

    《笑面人》同名電影劇照

    格溫普蘭知道自己是個畸形人,“笑面人”,因此,他在愛情上有時責備自己,他認為讓一個看不見他的女人愛他是一種欺騙行為。蒂是他在黑暗中的星星,他愛的沒命了,然而他猶豫起來。他反覆地對他所深愛的人—雙目失明的蒂說:

    “你知道,我長得很醜。”“你聽到大家都在笑的時候,他們的笑是因為我長得可怕。”

    這不是格溫普蘭的自卑感,這正是表現他對蒂的純潔和無私的愛情。

    雨果還透過主人公抗拒瘋狂女性—約瑟安娜公爵小姐對他的引誘,又進一步表現了格溫普蘭在愛情上的專一和把他的高尚的精神境界又推向更高的境地。

    雨果在格溫普蘭的形象上塗上了濃厚的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格溫普蘭的經歷越奇異,他的命運越悲慘,然而越顯示出他的精神世界的高潔。

    後來,格溫普蘭因女王的陰謀重回王宮,雨果透過安排這個情節,一方面為了表現主題,揭露統治階級內部的黑暗;另一方面,也為了把主人公的思想、精神境界推上最高峰。

    成長於社會底層、飽嘗人間疾苦的格溫普蘭,進王宮後並沒有充當女王的陰謀工具。他放棄爵位甘當社會平民,唾棄公爵小姐,愛他的親人於蘇斯和蒂。

    格溫普蘭離開王宮之前,上議院的議會上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揭露統治集團的累累罪行。議會上的格溫普蘭已不是畸形的“笑面人”,而是正義的化身,人民的代言人。

    於蘇斯:“一個有思想的廢物”

    如果說格溫普蘭的形象富有浪漫主義的濃厚色彩,那麼,於蘇斯的形象則是比較現實的。於蘇斯是一個令人感到親切、動人的形象。他是一位經受生活磨難、有智慧有經驗、十分善良的老人。

    於蘇斯是以“一個有思想的廢物”的形象出現在小說鐘的。說他是“廢物”,是作者的反語。他通曉民間醫學和歷史、詩歌等方面的知識,作為民間藝人,他還有卓越的口技專長,能寫民間喜聞樂見的演出劇本。

    他不是一個無能的人,然而他所生活的那個社會,使他成為“廢物”,只好到處流浪,以賣藝為生。他的生活孤苦伶仃,在格溫普蘭和蒂未成為他的“家庭成員”之前,他唯一的夥伴是一條狼狗。

    《笑面人》同名電影劇照

    他的不幸遭遇就是他所生活的那個社會的黑暗與不合理所造成的。經受生活的磨難,飽嘗人間的疾苦,使於蘇斯看透現實生活的黑暗本質,形成他的一套人生哲學。由於他看破現實社會,厭棄它,作者故意說他是“厭世者”,當然這也是反語。

    於蘇斯的經驗之談,對格溫普蘭的思想的成熟起了很大的作用。為此,作者稱他是格溫普蘭和蒂的“啟蒙師”。於蘇斯的人生之談,似乎有點不正經,實際是揭穿現實黑暗的真理;作者透過他的話語,對黑暗的社會進行冷嘲熱諷。

    可以認為於蘇斯的人生哲學回避多於反抗,他作為一個自由職業者的民間藝人,不可能有更多的反抗精神。從這一點來說,作者是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塑造於蘇斯形象的。

    於蘇斯性格的最顯著特點,就是為人十分善良。他外表惡聲惡氣,心地卻異常善良。他是走江湖的賣藝人,但他不以賺錢為唯一目的。他賣藝兼行醫,以行醫接濟窮人。

    《笑面人》同名電影劇照

    他的善良品質,尤其表現在:他寧願自己捱餓,收養兩個孤兒—格溫普蘭和蒂;他還培養他們長大成人。格溫普蘭和蒂都稱他“爸爸”。他“差不多是格溫普蘭和蒂的父親和母親”,對他們什麼也關照到。

    格溫普蘭被秘密逮捕後,他去監獄前打聽訊息的動人情景;格溫普蘭被秘密逮捕後,他怕蒂知道了經受不住沉重的打擊,就故意偽裝演出,以瞞真實情況的情景;以及在蒂病危的時候,對蒂作苦口婆心的安慰的那種動人情景;都表現了他是一位善良的老人。

    於蘇斯的生動形象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善良品質的體現;他的痛苦遭遇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普遍命運;作者還透過他的言談,對黑暗社會和統治者進行冷嘲熱諷,這一切都是於蘇斯這一形象所具有的思想意義。

    蒂:命運悲慘,卻心向“太陽”的動人的少女

    女主人公蒂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少女。作者富有詩意地通過於蘇斯對狗說話,讚美少女蒂:

    “你代表人,我代表畜生,咱們屬於地上的世界;這個少女將要代表天上的世界。”

    作者給蒂賦予了絢麗的浪漫主義色彩。少女蒂長得很美,雖然雙目失明。她從小就沒有見過太陽,但她的眼睛卻充滿了亮光。她看得到明眼的人所看不到的東西,那便是“笑面人”格溫普蘭的內心的美。

    格溫普蘭對她說自己長得醜,她的反應是:長得醜,這算得了什麼?做壞事才叫做醜。格溫普蘭只做好事,所以他最漂亮。

    她一心愛著格溫普蘭,她把格溫普蘭視做她的“太陽”。蒂是一個純潔、天真的少女,然而她的命運卻十分悲慘。

    就蒂來說,母親是個乞丐,在行乞中,死在風雪之中。那時她不滿一歲,在雪地裡,在已死去的母親身上吸吮著奶,也就此時瞎了她的眼睛。殘酷的冬夜風雪,殺死了母親,弄瞎了孩子。

    幸虧,“十歲的巨人”格溫普蘭救了她,又得到善良的老人於蘇斯的收容,她才在人間活下來了。但是,十六歲的美麗、純潔的少女的生命,又被罪過的社會斷送了。

    她對格溫普蘭的愛情那麼純潔、專一。然而格溫普蘭被秘密逮捕了,這對她來說,是失去了“光明”和“太陽”,一切都黑暗,她極度悲傷、得病而後離開了人間。蒂的生活經歷是對罪惡的社會最有力的控訴。

    03 小說的藝術特色

    雨果作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他在理論上也有建樹。而他的創作正是他的浪漫主義理論的實踐。他的小說《笑面人》在不少方面體現了他的理論主張。

    “美醜對照原則”的運用

    “美醜對照原則”是雨果的浪漫主義創作論的核心。他在《<克倫威爾>序》中說:

    “且就是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後,惡與善並存,黑暗與光明相共。”他主張表現美、優美、崇高、善、光明,必須以醜、畸形、粗俗、惡、黑暗來襯托,這就是所謂對照原則。”

    在小說《笑面人》中貫徹了這個浪漫主義原則。例如,格溫普蘭的外表醜陋與內心美相對照。就品質、精神世界來說,格溫普蘭似乎是個完美的人,然而他的儀表卻是畸形、古怪的,有一副讓人一見就發笑的“笑面”。

    《笑面人》同名電影劇照

    這種內美與外醜的強烈對照,產生了極好的藝術效果。格溫普蘭的外醜是人為的,是統治階級陷害他的結果,是黑暗社會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它引起讀者對格溫普蘭的遭遇更加同情,而對他的敵人和他所處的那個社會更加憎惡。

    又如,在愛情上蒂的純潔專一和約瑟安娜的放蕩不拘的對照。在格溫普蘭的生活中似乎只接觸過兩個女子:一個是純潔專一,一個是放蕩不拘。由於後者的存在,前者顯得更為高尚;也由於前者的存在,後者顯得更為可恥。

    蒂和約瑟安娜這兩個對照性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兩個階階的道德對立:窮苦人民高尚純潔,統治階級墮落。

    奇特與逼真結合

    《笑面人》的奇特風格主要表現在,寫非凡的人物和離奇的情節。格溫普蘭的經歷構成小說的基本情節。

    這個故事情節的發展是讀者難於事先想象得到的:一個富豪的貴族後代淪為畸形兒、小奴隸?一個十歲的孩子就能在荒涼的原野上戰勝了那麼多的困難,還能營救別人?格溫普蘭明明是秘密被捕、送進恐怖的監獄,怎麼一下子就急轉為他來到皇宮、併成為受人敬畏的貴族了呢?

    一個傲氣十足的公爵小姐怎麼就那麼瘋狂地“愛上”、引誘醜八怪、畸形人格溫普蘭了呢?一個下賤的賣藝人怎麼一下子就登上了上議院的議會,並在那裡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呢?

    《笑面人》同名電影劇照

    讀了小說《笑面人》有這樣的感覺:格溫普蘭的經歷彷彿是從天堂掉進了地獄,而又從地獄裡直升到了天堂,最後是徹底沉淪。

    作者之所以寫這樣離奇的經歷,是為了表現、強調主題—揭露貴族階級的罪行。格溫普蘭無論是掉入地獄,還是直升天堂,都是由於貴族階級的罪惡陰謀所造成的。

    就小說的整個故事情節來看是奇特的,然而就具體的細節描寫來說,又是逼真的。

    如兒童販子在海上的遇難,格溫普蘭在荒野跟各種惡劣氣候、環境的搏鬥,格溫普蘭等人演出時強烈反晌的場面,監獄中的恐怖場面,鬱茜安娜公爵小姐的密室以及她在密室中的醜態……所有具體場面和細節,都寫得非常精彩,十分逼真。

    奇特與逼真相結合,是《笑面人》的特色,也是雨果的全部小說的共有特色。

    戲劇般的剪裁和結構

    小說概括了主人公格溫普蘭的一生歷史,然而作者只剪取了其中幾個重要斷面,主要是十歲的格溫普蘭在荒野和二十五歲的格溫普蘭在倫敦。

    在倫敦部分,也只寫格溫普蘭在泰德客斯德客店、在監獄、在王宮、在上議院等。以幾個斷面來反映格溫普蘭的一生,這種結構、剪裁與戲劇相似。

    雨果不僅是著名的小說家,又是傑出的劇作家,他把戲劇上的剪裁方法也運用到小說裡,這樣做的好處是:故事緊湊,描寫集中,突出場面,增強藝術形象的強烈感。

    總而言之,《笑面人》雖作為雨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沒有取得諸如《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前作那樣的轟動,但這部小說的創作卻標誌著作家向現實主義邁出了一大步,是他把現實主義融入自己的創作後的結晶。

    回答完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把付出當做幸福,有人把索取當做幸福,你是怎麼認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