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是常態,就像我們成年人工作是必須,但就是有些人不喜歡認真工作一樣.
因此這是很不正常的一種現象,但也不需要大驚小怪,有些小朋友儘管很不愛學習,但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矛,還有一些小朋友很喜歡拿出一定的時間與精力做些自己更感興趣的事情,因此不能一想到孩子不好學,就很恐慌.
若孩子真的不好學,或者偏科很嚴重,這個還真不是更大程度的病因,告訴孩子全面發展,系統學習的好處,因為當下畢竟是應試教育,待他考取大學,才是興趣取向更廣闊的平臺,或者即要照顧自己感興趣的學科,更要照顧自己沒興趣的學科,因為難就難在使自己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並讓其成為一種習慣.
還有一種就是完全的不愛學習,最大愛好的就是玩,那麼針對此類孩子的教育方式無非有如下幾種,主要是這幾種,因為是常態,當然還有很多種,可能我想不出來.
暴力制暴,你不好好學習,而是喜歡玩,這是你對學習的一種暴力,好對你進行其暴力約束,你不聽話,我就打,打到你聽話為止,目的是為了學習.
物質獎勵,做的好,給予一定的獎勵,但不建於表現的比較明顯,以養成做什麼都需要代價,因為作為學生他好好學習是他的義務而不是權利
誘導教育,培養他對學習有興趣,但是要花很多時間與耐力,最終讓他成為一個好學的孩子
還有一種偶像效應,例舉那些偉人讀書的經歷,讓他們知其他們為什麼會成為偉人.
回覆列表
-
1 # 多彩人生心理發展之謎
-
2 # 愛讀書的魚ing
孩子討厭學習其實古人早已告訴我們如何讓孩子愛學習。
比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告訴我們環境很重要!我們父母回到家裡,是什麼狀態呢?家裡的裝修是什麼樣啊?
有位民間教育家,他的家裡佈置的古色古香,掛的許多書畫。平時經常帶孩子去參觀名牌大學,走訪名人故居。
形成精神的影響!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就讓孩子看見什麼,聽見什麼!都是形成無形的影響力。神經自動反應機制。
比如說,孩子放學回來,對孩子說:“做作業沒有?還不洗澡。還玩手機。還不睡覺!玩到什麼時候!”
大人的世界是相由心生。
孩子的世界是心由相生,透過教育才慢慢轉化為相由心生。
-
3 # 至簡1
這是教育改革中邁出的很大很大的一步了。讓孩子去勞動,吃點苦,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們接地氣,認識到勞動的意義,認識到要先有付出,然後才會有收穫,你付出多少,最後就收穫多少。
要讓孩子們在勞動過程中品嚐到勞動的艱辛以及勞動的快樂。一個人如果從未品嚐過艱辛,那麼他將很難真正感知到甜蜜。凡是經歷過苦難的人都懂得感恩和知足,都比較容易獲得幸福感。
一個人一生的黃金時代就是學生時代了,而努力讀書學習的意義就在於,長大後你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可以精緻、精彩的生活,甚至轟轟烈烈,也可以選擇平平淡淡,選擇權在你自己。如果在應該奮鬥的年齡,卻選擇了安逸,毫無疑問會喪失主動權,勞勞碌碌,渾渾噩噩過一生。因此,人生一定要學會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讀書郎,你不讀書,難道你要上天嗎!?
小孩子的學習動力是興趣,成人的學習動力是目的。讓一個人重複做一件事都會厭倦,但只有重複做一件事才能成行家甚至專家,這是孩子不能理解的。有些小孩子學習成績一直很好,為什麼也厭倦學習呢?這就是認識孩子的要點。
孩子的學習興趣來自於父母的賦予
成績好的學生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表揚就是動力。學習是一個艱苦的勞動,學習肯定沒有玩耍舒服。如同吃飯,頓頓重複吃大肉或蔬菜都會反感,要讓小孩子吃出味道來,必須從形狀、味道上下功夫。如孩子需要一個東西,可以天天給她一點錢,錢存夠了才能買,這不是算術嗎?再如帶孩子到公園玩,讓孩子把有趣的事記錄下來,這不是日記和作文嗎?這就叫循序善誘。
孩子對學習的目的性是未知的。可以說孩子的學習都是家長願望的賦予,是家長讓他學習,是家長給他們只有學習好才能受表揚、得到獎勵的認知,而不是孩子的自覺。
玩耍不僅僅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人的本性
家長常犯的錯誤,主要是不認識孩子,總把孩子和成人比。認為自己掏心掏肺都是為了孩子好,為什麼孩子不領情呢?想想我們成人,為什麼在寒冷的冬天,酷熱的夏天也要學習?原因很簡單,正是由於小時候不好好學習,現在不適應工作、不適應形勢的補救措施。成人是逼迫自己學習,是不得已而學習。而且往往出現知識越多的人總感到自己知識不夠用,拼命地學習,知識越少的人越感到才高八斗,不願學習現象。可見,學習都帶有目的性,不同的是孩子不知道學習的目的,成人是為了達到目的而學習。讓孩子好好學習的唯一方法,只能圍繞學習不斷轉換學習的味道,從學習興趣培養上入手,才能讓孩子堅持學習。不要企圖讓小孩子知道學習是多麼重要。
成人學習不是自覺而是逼出來的
所以,讓孩子好好學習的前提是認識孩子。孩子的成長過程是扶著走、牽著走、看著走、放開走的過程。萬不可用成人的思維代替孩子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