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ILLSON39
-
2 # 記憶中的歷史
管仲和鮑叔牙都是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齊國人,他倆年輕時就成為了好朋友。
他們合夥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錢,分紅的時候卻拿很多錢,鮑叔牙毫不計較,因為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負擔大。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管仲參軍,衝鋒時跑得很慢,撤退時跑得很快,大家都笑話他懦夫,只有鮑叔牙理解他,知道他之所以不敢拼命,是因為家有老母,無人照料。管仲被俘投降,大家都笑話他貪生怕死,只有鮑叔牙理解他,知道他是想要為天下做大事,而不羞於小節。管仲感嘆地說:“生養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瞭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後來,管仲和鮑叔牙都從政了。當時齊國朝政很亂,王子們為了避禍,紛紛逃到別的國家等待機會。管仲輔佐在魯國居住的王子糾,而鮑叔牙則在莒國侍候另一個齊國王子小白。不久,齊國發生暴亂,國王被殺死,國家沒有了君主,王子糾和小白聽到了訊息,都急忙動身往齊國趕,想搶奪王位。兩國隊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為了讓糾當上國王,就向小白射了箭,誰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帶的掛鉤上,沒有傷到小白。後來小白當上了國王,歷史上稱為“齊桓公”。
齊桓公想讓鮑叔牙當宰相,幫助他治理國家。鮑叔牙卻認為自己沒有當宰相的能力。他大力舉薦被囚禁在魯國的管仲。齊桓公終於被鮑叔牙說服了,把管仲接回齊國當宰相,而鮑叔牙卻甘心做管仲的
助手。在管仲和鮑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
國家,齊桓公成為諸侯王中的
霸主。
管仲病危時,齊桓公向他詢問誰可繼任宰相一職,問他鮑叔牙行不行,管仲一口否定說:“鮑叔牙最大的毛病就是人品太好,太清廉了,當宰相的人必須能包容一切,包括一些骯髒的東西,鮑叔牙不合適。事後鮑叔牙知道了,心裡非常高興,他覺得管仲懂他,瞭解他。
管仲與鮑叔牙之間的深厚情誼已成為代代相傳的佳話。人們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摯友之間彼此瞭解、彼此信任、危難中不離不棄的關係
-
3 # 天馬山房
沒有人說管仲很差,只不過管仲看起來有些私心(和鮑叔牙比起來)。鮑叔牙德高懂得讓利,可戰國時代需要的不是讓利、包容而是爭、強、佔。
面對霸道、強盜,包容、忍讓只會讓其更強大。
-
4 # 江湖夜雨孤影行
這要從兩人的關係說起。
飽叔牙與管仲是都是齊國人,他倆是忘年之交。管仲年輕時家境貧寒,雖然他很有才能,卻無處施展,周圍的人都瞧不起他。當時的鮑叔牙是齊國大夫,偶然的情況下結識管仲,並且發現他是有大能之人,將來如果他遇到明主,一定可以成就一一番事業。所以,鮑叔牙和他關係很好,而且常常資助他。
管鮑分金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管仲由於家境貧寒,只能拿出一點的本錢。但在分紅利的時候他卻比鮑叔牙拿得還多。於是有人對鮑叔牙說,想他這樣見利忘義的人根本不值得深交。但鮑叔牙卻辯解道:“管仲家裡貧困,急需用錢;而我家裡又不缺錢,那些紅利是我自己願意分給他的。
管仲參軍後來管仲參軍了。在進攻時管仲總是想方設法地把自己排在後面,退兵時他卻跑得特別快。為此,有人說管仲是貪生怕死之輩,肯定成不了大事。而鮑叔牙說:“管仲家中有一一位老母親,體弱多病,他需要留著性命去為老母養老。”管仲知道後感嘆道:“生我雖然是父母,但是知我之人唯有鮑叔牙!”
總得來說,管仲是匹千里馬,而鮑叔牙是伯樂。
-
5 # 明貞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管仲可能屬下德的層次,無私而有我!所以,他有讓人可親可疏的兩面性!其實,人世間那有幾個完人?老子釋迦蘇格拉底耶穌是吧,但也為世人所不容!管仲很不錯的有德之士了,諸葛不是自比管仲樂毅嗎?我們地球生態即能量場七千年前已被黑暗存有異化滲透,正智慧大愛心之人並不太容易生存並傳德佈道!當下好了,正能量已蒞臨地球,正撥亂翻正!轉化湮滅驅逐異常!
-
6 # 西風悍馬
我是潘多拉效應,感謝邀請!在春秋時期的時候,齊國曾經出現過一對這樣著名的忘年之交(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他們就是飽權牙與管伸。管伸年輕時家境貧寒,雖然他很有才能,卻無處施展,周圍的人都瞧不起他。而當時的鮑叔牙是齊國大夫,偶然的情況下結識管仲,並且發現他是有大能之人,將來如果他遇到明主,一定可以成就一一番事業。所以,鮑叔牙和他關係很好,而且常常資助他。
不久兩人便成為了經商的合作伙伴,管仲由於家境貧寒,只能拿出一點的本錢。但在分紅利的時候他卻比鮑叔牙拿得還多。於是有人對鮑叔牙說,想他這樣見利忘義的人根本不值得深交。但鮑叔牙卻辯解道:“管仲家裡貧困,急需用錢;而我家裡又不缺錢,那些紅利是我自己願意分給他的。
後來管仲參軍了。在進攻時管仲總是想方設法地把自己排在後面,退兵時他卻跑得特別快。為此,有人說管仲是貪生怕死之輩,肯定成不了大事。而鮑叔牙說:“管仲家中有一一位老母親,體弱多病,他需要留著性命去為老母養老。其實,他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當知道自己在他心裡的評價是這樣以後後他便說道:“生我雖然是父母,但是知我之人唯有鮑叔牙!”
幾年之後,管仲更是做了公子糾的師父,鮑叔牙則是做了公子小白的師父。當時齊國制廷權力鬥爭比較嚴重,兩個公子害怕自己會被哥哥齊襄公殺害,分別逃到鄰國避難。沒過多久齊國內部便發生了,齊襄公更是在內部爭鬥當中被人殺害,當兩位公子得到這個訊息以後更是快馬加鞭的趕回來爭權奪位。回國的時候管伸為了能夠阻止小白快速的回國,更是直接接向他射了一箭。可最終公子小白還是提前回到了齊國,被立為國君即齊恆公。但是成為國君後齊桓公想要直接殺死管仲,來報他射自己的一情之仇。
可是鮑叔牙卻極力阻止,不僅如此他還希望齊恆公儲夠重用管伸,讓管仲做齊國的相國。聽了鮑權牙的話,齊框公非常不解,他說;“之前在返回齊國的路上,管仲對我射箭,整點兒要了我的性命。現在先生不讓我殺他也就算了,又怎麼能讓我重用他呢?”鮑權牙解釋說;“那時管仲是公子糾的師父,我們各為其主他當然要想辦法阻止您回齊國。可如今您已當上國君,如果能夠寬恕他的悉尼更為,並加以重用相信他一定會忠心侍奉您的。”聽完鮑叔牙的解釋,齊桓公點點頭,但隨即說:“即使不殺管仲,也不需要他來做相國啊!先生已侍奉我多年,做事深謀遠慮,相國一職肯定要由你來擔任。將來,我們可以共圖齊國霸業。
看到齊恆公態度有所轉變,鮑叔牙又進言道:“臣雖然有幸輔佐您坐,上國君但卻不適合做齊國的相國。因為說起治國的本領,我根本比不上管仲的智謀,如果您想要在諸侯中稱霸的話,就必須要有賢才輔佐,而管仲就是最合適的人。”齊恆公雖然以前也曾經聽說過管仲才智超過別人,但卻不相信鮑叔牙還能比不過管仲。於是齊桓公又問:“在我看來,先生如此才學淵博,還有哪裡會比不上管仲呢?”鮑叔牙回答:“在治國方面,臣有五處不如管仲:其一,寬惠待民;其二,治國家而不失其權柄;其三,忠惠可結於百姓;其四,制禮儀可推行於四方其五,為三軍主帥可使百姓勇氣倍增。這五方面臣都比不上管仲,所以他比臣更適合做相國.”齊桓公見鮑叔牙的進諫如此懇切,想來管仲確實是個賢才。就這樣在鮑叔牙的推薦下,他放棄了報那一-箭之仇,拜管仲為齊國相國,掌管齊國的軍政要務。而鮑叔牙甘願屈己,做了一名普通的上卿。
管伸成為相國後,齊桓公問他,如情伸回道,何才能讓齊國稱霸各諸儀?”“想要謀圖霸業,首先要治理好國家。只要百姓能夠順應您,齊國才能夠真正的國富兵強後,方才可以考慮稱霸之事。”齊恆公點頭費許,確實,稱霸諸侯不能急於一時。從此,管仲開始幫助齊機公整頓國政,齊國很快變得富強起來。之後,在管仲的輔佐下,齊祖公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並制定了一系列的稱斷諸侯的策略。前656年,齊恆公終於如願取得了霸主的位置。在齊桓公做霸主期間,管仲曾幫助他教邢、救衛、救北燕,並阻止了我狄的侵犯,為此,齊桓公尊稱他為“伸父”
-
7 # 小太拾
請問春秋戰國時期道德聖人孔子、孟子、莊子、在人們心中地位如何?它們對當時整個周王室,名義上的管轄之地又做了什麼貢獻呢?
到處宣傳仁義道德,其實在勸說諸侯自私自利,而自己卻總想為其中一國謀私利,反而最終卻得不到任何君主的認可和重用。
-
8 # 尋根拜祖
大才之人,成功之前往往非議頗多,比如韓信受胯下之辱,蘇秦被妻嫂鄙視,陳平只能娶個N婚寡婦,劉邦被人稱作流氓。人們只會以世俗的眼光,盯著私德,沒有看到他們真正的才具,和博大的胸懷。
如果光盯著私德,管仲就是個小人,貪財、背主、貪生、好奢,哪一條都足夠把他踩扁。但是鮑叔牙最懂管仲的價值,不光寬容他,還竭力把管仲推上相位,成就了一段“管鮑之交”的美名。
事實證明,鮑叔牙雖才具不如管仲,但是在識人方面,卻獨具一格。管仲在新的平臺上,展現了他遠超於那個時代的才華,就連對德行要求極為嚴苛的孔子,也不得不承認:沒有管仲,華夏早就被夷狄吞了。
管仲為何被世俗認為很差勁管仲祖上很輝煌,是周穆王的後人,姬姓管氏,家族世代官宦。可惜到了他父親那一代,家道中落,到管仲這一代,家裡成了貧困戶。
管仲有一句被後世奉為經典的話:“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恐怕只有他這種經歷過生活窘迫的人,才能說出如此深邃,穿透人性的話。
倉廩不實,衣食不足的管仲,被人詬病不知禮節,不知榮辱,也就不奇怪了。
1.管仲的貪財
為了解決生計,管仲放下士族階級的架子,與好友鮑叔牙合夥經商。以管仲的家境,估計也拿不出多少本錢,可是每次分配紅利時,管仲總是面不紅耳不熱地拿走大頭。管仲後來自己回憶說:
“吾少窮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多自與。”
好在鮑叔牙為人大度,從來不計較,而且還為管仲找理由:他家太窮了,應該多拿點。鮑叔牙的大氣,反而更加反襯了管仲的貪財。
2.管仲的貪生
管仲年輕的時候,和鮑叔牙一起服役,領導了三次戰鬥,每次都因為自己貪生怕死,導致失利。
這種貪生的行為,讓管仲飽受爭議。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生,他家裡有老母需要奉養,他死了老母就無法生存。
如果這個理由成立,哪個士兵不都是這樣?誰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
3.管仲的背主
後來管仲與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與公子小白。在爭奪君位的過程中,因為管仲的疏忽大意,公子小白,也就是齊桓公,登上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後,逼迫魯國殺掉公子糾,交還管仲。
主人罹難,僕眾盡忠,這是古人基本的思想。與管仲一起追隨公子糾的另一位臣子召忽,就選擇了為公子糾盡忠,他自殺於魯國。
管仲很聰明,知道齊桓公之所以堅持要回活著的自己,是鮑叔牙的話起了作用,想讓他改換門庭,為齊桓公服務。管仲沒有學習召忽,回到齊國後,立刻拜倒在齊桓公腳下,變臉速度奇快。
4.管仲的好奢
管仲為相後,生活那是相當的奢華,一切向齊桓公看齊。
齊桓公為了表彰管仲的功勞,賜谷城給他作食邑。管仲不滿足,在府中築“三歸臺”,所謂三歸,即“民人歸,諸侯歸,四夷歸”。管仲在三歸臺置酒器,常常與公卿在此宴飲縱樂。
在世俗眼睛裡,管仲的這些行為不光汙點,簡直不為人齒。
管仲的治國之才體現在哪裡事實證明,鮑叔牙的眼光非常獨到,他看到的不是管仲的小節,而是內質。管仲雖不是諸子百家的學術大佬,卻是第一個把他的法家思想,運用到治國的能臣,造就了那個時代,最璀璨奪目的政治成就。
1.尊王攘夷,確立霸主地位
春秋禮壞樂崩,西周的禮制社會受到嚴重挑戰。自鄭莊公對王室用兵,並與周桓王互質,王室威信一落千丈。
但是管仲卻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尊王攘夷。客觀來說,管仲的尊王攘夷,本質上不是為了維護周王室,而是齊國。不過,能準確地判斷形勢,以反潮流的大格局,積極充當王室的擁護勢力,並藉由王室大旗,做“國際警察”,維護中原道統,這種眼界獨領風騷。
管仲為相期間,多次仗義疏難,出兵幫助燕國、邢國、衛國,征討入侵中原的戎狄,幫已經被滅的衛國和邢國復國。同時又對抗窺視中原的楚國,維護了中原諸國的生存空間。
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今天都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但是在春秋時期,那是外來族群的入侵,所以孔子才說: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中原服飾,男人的服裝是右衽,左衽是夷狄習俗。被髮就是披頭散髮,中原是束髮,只有未成年的孩童才會“被髮”。孔子的意思是說,如果沒有管仲,我們這些人都是披頭散髮,穿著夷狄服飾的人。言下之意,沒有管仲,中原文化早就滅亡了!
春秋霸主輪番上場,齊桓公稱霸,是那個時期影響力最大,受到的美譽度最高。管仲成就的不光是一個名垂青史的齊桓公,也不僅是一個強大的齊國,而是中原文化的傳承。
2.超脫於時代的經濟理念與政策
在恥於談論錢財的古代社會,管仲第一個提出了物質文明,對精神文明的基礎性作用,他毫不掩飾地主張,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離開了物質文明,一切都是空的。所以,管仲一直把齊國的經濟建設,作為國家強盛的基礎。
齊桓公想迫不及待地稱王稱霸,管仲表示反對:
“(齊桓公說)‘吾欲從事於諸侯,其可乎?’管子對曰:‘未可,國未安。’桓公曰:‘安國若何?’管子對曰:‘修舊法,擇其善者而業用之;遂滋民,與無財,而敬百姓,則國安矣。’”
國家安定是稱霸諸侯的先決條件,國家安定的先決條件是資育民眾,讓老百姓有經濟能力。這段對話裡,透露了管仲的兩個思想:一是藏富於民,二是民富是國強的基礎。這種思想,提出於封建等級制社會,真是光照日月。
為了實現他的理想,管仲改革了一系列經濟政策:
①改革商業稅收政策
古代對商業稅基本上走兩個極端,要麼放任不管,要麼涸澤而漁。管仲採取“一放一抓”,放掉漁業、牧業、森林資源開發,這一類商業行為的稅收,讓利於民。同時將關乎國計民生的鹽鐵經營,收歸國有。
②展開“國際貨幣戰爭”
管仲的“貨幣戰爭”,各種資料最精彩,比如石壁謀、楚國購鹿、衡山之謀等等。以衡山之謀為例,簡述一下。
齊國計劃征討衡山國,為了削弱衡山國經濟實力,管仲想出了一條計謀。他先花數倍的價格,從衡山國大肆購買兵器,導致衡山國舉國集中財力製造兵器。接著管仲又以數倍的價格,購買糧食,衡山國的糧食儲備,迅速流入齊國。
等這些工作做的差不多了,管仲立刻停止收購,並大舉進兵衡山。這時候衡山國才發現,兵器賣光了,糧食儲備也空了,想點兵抵抗,根本沒了力量,只好舉國投降。
司馬遷的《史記》有一片《平準書》,詳細描述了西漢時期的經濟政策,其中以國家資本,調控經濟走勢的政策,就叫“平準”。
具體方法就是,當市場出現供大於求的時候,國家出錢,以較低的價格收購商品,以保證價格不至於大幅下滑,保證生產者基本利潤。當市場求大於供的時候,將儲備拋向市場,以平抑價格,保護消費者權益。
④國家管控貨幣發行
古代貨幣鑄造,很長時期都是市場行為,民間可以介入。管仲是第一個注意到鑄幣權,對國家經濟大勢影響的政治家。為此,管仲制訂了一系列的國家貨幣發行機制。
⑤土地租稅等級制
以前土地租賦的徵收很粗狂,唯一的標準就是數量。可事實上,土地的肥沃程度,適合的經濟作物,以及受到水害災害的威脅程度,差距很大,一碗水端平,看似公平,其實很不公平。
管仲實施了“相地而衰徵”的土地租稅徵收法。
⑥資源環境的保護性開發
管仲規定“山澤各致其時”,意思是山澤這些自然資源的開發,必須按“時”而行。所謂按“時”,就是在合適的時間進行。比如伐木,只能在冬季,捕魚射獵,不允許在春季。也包括,不允許射獵魚苗、懷孕的母獸、不允許無節制地砍伐森林等等。
管仲的這些經濟理念和政策,即便在其後的兩千年裡,都一直領先於時代。
3.領先於時代的內政治理
管仲的內建治理涉及很多方面,我們僅以兩條影響較大的為例。
第一條:叄其國而伍其鄙
周初年,是部落邦聯制到分封制的過度。邦聯制的基本形態就是部落,所以那時候不存在行政區域劃分,只有“山頭”式的部落自治。管仲向齊桓公建議設立“叄其國而伍其鄙”:
“制國以為二十一鄉:商工之鄉六,士農之鄉十五。公帥十一鄉,高子帥五鄉,國子帥五鄉。叄國故為三軍。公立三官之臣:市立三鄉,工立三族,澤立三虞,山立三衡。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十軌為裡,裡有司;四里為連,連有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三鄉一帥......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六軌為邑,邑有司;十邑為率,率有長;十率為鄉,鄉有良人;三鄉為屬,屬有帥。五屬一五大夫。武政聽屬,文政聽鄉,各保而聽,毋有淫佚者。”
按照行政區域劃分,實現“定民之居”:
“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其事亂。是故聖王之處士必於閒燕,處農必就田野,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
所以,今天的行政區域劃分管理辦法,這個看起來司空見慣的東西,在當時是一個創舉,發明人就是管仲。
第二條:任人以能
“任人以能”今天聽起來是廢話,在那時候卻是神話。因為封建制下,官員選拔是“世卿世祿制”,爹當官,可以傳給兒子,平民是沒資格當官的。
管仲卻超越時代限制,提出以“慈孝”、“聰慧”、“拳勇”為標準,令各地舉薦人才。“慈孝”就是品行,“聰慧”就是學時,“拳勇”就是才能,很像西漢的“舉孝廉”、“賢良方正”和“茂才”。
這不光是理念的突破,更是對制度牢籠的突破。
“管鮑之交”的偉大格局可以說,沒有管仲,就沒有齊桓公的霸業,沒有管仲,中國的歷史就要改寫。所以,管仲不光是齊國的柱石,更始中國歷史的重要奠基者。鮑叔牙不被世俗眼光所困擾,堅定地舉薦管仲,是這段光輝歷史的關鍵人物,管仲評價“管鮑之交”時,曾經說:
“吾少窮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大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鮑叔牙對管仲的舉薦,已經遠遠突破了二人的個人關係交往,而是著眼於社會價值的成就。
若干年後,管仲病危,齊桓公請教管仲,誰可以接替他為相。管仲反問齊桓公,自己相中了誰?齊桓公說鮑叔牙。沒想到管仲卻對自己的恩人鮑叔牙,投了反對票,他說:
“不可。其為人潔廉,善士也;其於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聞 人之過,終身不忘。使之治國,上且鉤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於君也將弗久矣!”
在管仲的眼裡,鮑叔牙是好人,但是太過於嫉惡如仇,不知變通,對上得罪君主,對下又不被老百姓喜歡,這樣的人用不了多久你就會討厭他。
如果不是因為管仲的歷史地位,世俗恐怕又要批評管仲忘恩負義了。事實上,後來齊桓公還是用鮑叔牙當了宰相,可惜結果正如管仲所料。
我們常說,朋友之交重於“義”,可是我們在“管鮑之交”中,沒見到太多相互之間的義,尤其沒見到管仲對鮑叔牙的義。其實他們的交往,是突破了個人之間低層次的“私義”,把國家“大義”置於其上,這種相互成就,才是最高層次的交往
-
9 # 月影卿樂
任何史書裡都沒有任何人說過管仲差.你覺得有人說管仲差,是你信口開河.
管仲是真正的百家宗師,《管子》是唯一一本包含了儒家,道家,法家思維起源的書,而且管仲比老聃孔子他們大一百多歲.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道德經,論語,法經,孫子兵法,都借鑑了管仲思維.
管仲人生只有兩個汙點,第一是當過逃兵,第二是擔任上卿時生活奢侈,和齊桓公享用相同的生活標準.
孔子年輕時罵過管仲,那是因為孔子年輕不懂事,後來孔子瞭解管仲之後,自己修正了這個錯誤,開始狂贊管仲.
中國古代要選十大偉人,無論採用任何標準,管仲都可以入選.
-
10 # 青陽太史令
【觀點:管仲和鮑叔牙都是齊桓公的左膀右臂,後世用“管鮑之交”來形容兩人交情深厚】
《史記》中記載了管仲之所以被人質疑的兩件事。第一件事是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做生意,他出力少,卻拿大頭。第二件事是兩人同時領兵作戰,衝鋒時,管仲總是領著自己的部隊躲在後面,戰鬥結束後卻跑到前面。
總之,他在人們的眼中就是幹嘛嘛不行,所以都瞧不起他,覺得他是個庸才,只有鮑叔牙理解他、欣賞他,認為他只要時運一到,“所料無不中矣”,並且向齊桓公推薦,任命為相國。
鮑叔牙之所以會對管仲有這種失明式的信任,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01.深入的瞭解。鮑叔牙與管仲相交多年,兩人一起做生意,一起當兵,一直是一個戰壕裡的兄弟,可以說,沒有誰比鮑叔牙更知曉管仲的能力。所以管仲發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的感嘆。這是鮑叔牙一直力挺管仲的前提。
02.敏銳的洞察。鮑叔牙自己認為,管仲的能力勝己十倍,但在知人之明方面,鮑叔牙並不比管仲遜色。管仲做生意拿大頭,鮑叔牙知道這是因為管仲家貧,管仲打仗躲後面,鮑叔牙知道管仲是因為要奉養老母。這都是因為鮑叔牙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所以沒有對管仲產生誤會。
總之,管仲的才能到了他登上相位後才真正得以展露,成為後世頂禮膜拜的偶像。但毫無疑問,沒有鮑叔牙的信任和推薦,管仲也可能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所以,朋友相交,貴在相知。
-
11 # 使用者46401212138824行
一般人的判斷,是普通人才智的優劣。因此看不懂別人的潛質才華。洽洽在這一點上,鮑叔牙別具慧眼,發現超越普遍人先標準的另類人才管仲。所以包容,忍耐,等待機會的到來,這是鮑叔牙的識人智慧。
-
12 # 史詩集
主要是因為鮑叔牙和管仲為深交知己,更因鮑叔牙慧眼識人、為人寬厚、才能出眾,長期的交往深知管仲的治國之才,才讓管仲的才能完美施展,他們二人的交情也被後世稱“管鮑之交”。
早年管仲生活貧困,鮑叔牙為人寬厚,時常接濟他,二人的經歷中就出現過多次管仲較為狼狽,而鮑叔牙一直不離不棄、不斷施以援手的情況:
一、分金不均。管仲和鮑叔牙合夥做生意,在賺錢後分金時,管仲因家裡窮,就多拿一部分。在旁人眼中是貪婪,而鮑叔牙卻知道他家生活困難,且有老母要贍養。
二、辦事不利。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可事情沒辦好。在旁人眼中是少謀,而鮑叔牙則認為是時機不好,不是管仲的問題。
三、仕途不順。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因故被罷免,在旁人眼中其不適合為官,而鮑叔牙不認為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明主。
四、臨陣脫逃。管仲曾經帶兵打仗,進攻時躲後,退卻時跑前。士兵們都瞧不起他,而鮑叔牙知道管仲家裡有老母親,他是為了能侍奉母親,並不真是貪生怕死。
總之,這些在旁人看來都是很差勁的行為,只有管仲自己深知原由,外人怎能瞭解:
沒有錢則家人生活難以為繼;沒有時機則良策也無所施行;沒有伯樂則千里馬不常有;沒有命則家人無所侍奉。
管仲正是有大智慧且懂得取捨才做出這些“差勁”行為,若沒有大氣度怎能無視他人眼光,君子能屈能伸,韓信曾受漂母之食、受胯下之辱,因蕭何月下追韓信,也輔助劉邦成就了漢家天下。
鮑叔牙一次又一次替管仲辯護,從背面掩蓋管仲的缺點,不斷將他保全,這除了深知其生活境況、盡朋友之義,更是愛惜其罕見的才華。
當然,一般的好友就算知道朋友的家境、遭遇的困難,也難從這方面去為其考慮、辯護、幫助,甚至可能落井下石;
鮑叔牙之所以發現管仲的治國之才,除了長期以來的交流,深知其才能,更重要的是其父親鮑敬叔是齊國大夫,有一定的家庭教育優勢,且才能出眾、為人寬厚、有識人的眼光。鮑叔牙本人就有治國之才,自然惺惺相惜,其在齊國爭儲中還幫公子小白取得最後的勝利,打敗了管仲和召忽兩個絕世奇才輔佐的公子糾,後又隨齊桓公小白南征北戰,最終也拜齊相,不失為一春秋風雲人物!因此,在別人都覺得管仲很差勁時,唯獨鮑叔牙知道他有治國之才,也因鮑叔牙的推薦,使管仲多次得到幫助,更免於爭位被殺的劫難,也造就了管仲千古一相的歷史地位,成就了齊桓公小白的春秋一霸。
所以,管仲、鮑叔牙的生死之交也成了流傳千古的佳話。
管仲自己後來也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回覆列表
摔破瑤琴鳳尾寒,子琪不在為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己難上難。
卻說古今朋友無數,人人皆有,但能如俞伯牙與鍾子期、鮑叔牙與管仲者,實在是世間稀有。
齊國的鮑叔牙與管仲,初時一起合夥做生意,管仲總是多取利,鮑叔牙知是管仲家貧;後一起參軍,臨戰時管仲三次跑了,鮑叔牙知是管仲家有老母無人贍養;後二人各輔佐齊公子,鮑叔牙輔佐者繼位,而管仲還射擊之,鮑叔牙認為各為其主也。待鮑叔牙臨死,推薦管仲為相,蓋因只為國強民富計,無私也。管仲繼位,使齊國強盛,成就五霸之一,顯示了鮑叔牙之眼光、管仲之才德,世間難得也。世間的無私和真朋友,誰又能比過他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