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此歌有漢魏之風,又如何理解?
13
回覆列表
  • 1 # 生活一直向前

    陳子昂在人生低谷之際,昂然登上歷經千年風雨洗禮的幽州臺,只為向蒼茫天地追尋人生真諦。從而寫下了千古絕唱《登幽州臺歌》,由此開啟了不朽之路

    ——題記

    曠世傑作《登幽州臺歌》的作者陳子昂被譽為“一代文宗”、“唐詩之祖”。他標舉“漢魏風骨”,反對柔靡纖弱,提倡抒發真情實感。他的詩風骨崢嶸,蒼勁有力,質樸剛健,扭轉了初唐萎靡纖弱的詩風,一掃六代浮華媚豔之流弊。成為初唐詩歌革新的旗手。影響了整個有唐一代。

    韓愈讚許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意即唐朝文學的大發展崛起於陳子昂,他有開創之功。杜甫也寫詩嘉許到:“有才繼《騷》《雅》”、“名與日月懸”。說陳子昂的才情有《離騷》、《詩經》那樣的水準。他的名字將與日月同在,萬古長存。韓杜都極力尊崇陳子昂對於唐詩發展的開疆拓土之功。

    陳子昂

    陳子昂生於四川梓州射洪縣,由於自小體弱,其父便讓他學武。“少而任俠,年十七八,尚不知書”。後幡然醒悟,棄武從文,謝絕舊交,慨然立志,深鑽經史。不幾年便學涉百家,學問已超其父。

    公元679年,陳子昂西出三峽,北上長安,踏上了求取功名之路。經歷兩次挫折之後,終於682年進士及第。時年21歲。後向武皇上《諫靈駕入京書》,因文采俊逸,被則天賞識,隨即授其麟臺正字之職。旋即升為右拾遺。

    右拾遺是諫官,糾正皇帝和朝廷政策的失誤。陳子昂剛正不阿,常犯顏直諫。女皇漸生嫌棄。終於被諂媚者找了個“逆黨”的罪名株連下獄,大約一年半左右出獄。雖官復原職,但依然不被重用。

    因官微言輕,在朝中被無視。於是陳子昂欲效班超投筆從戎,到軍營去建功立業。在他26歲和36歲時,兩次隨軍出征,但都無功而返。在第二次隨武攸宜北征時任參軍。由於武攸宜無能又膽怯,結果屢吃敗仗。陳子昂提出建議,欲改變不利戰局。但卻遭到羞辱,並被解除軍職。成為普通一兵。建功立業的願望化為泡影,還與武家有了嫌隙。

    一連串的打擊讓陳子昂意冷心灰,尤其未能立功以光宗耀祖,更令雄心勃勃的陳子昂萬念俱灰。他遭遇到有生以來最大的困境。何去何從?面臨艱難的抉擇。於是在696年37歲時登上幽州臺,開始了與賢臣明君和天地洪荒之間的隔空對話。

    幽州臺又名黃金臺,是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在易水河畔建立的“招賢臺”。燕昭王“卑身厚幣”,上置黃金,招攬天下英才。於是,樂毅從魏國來了,鄒衍從齊國來了,劇辛從趙國來了,屈庸從衛國來了。君臣團結,兢兢業業,勵精圖治,奮鬥28載,實現國富民強。公元前289年,樂毅率五國聯軍攻破齊國70餘城,幾乎滅了齊國。終於一雪前恥,報了齊國滅燕之仇。燕昭王也因此名震史冊。

    陳子昂在人生低谷之際,昂然登上歷經千年風雨洗禮的幽州臺。只為向蒼茫天地追尋人生之真諦。從而寫下了千古絕唱《登幽州臺歌》。由此開啟了不朽之路。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大意是:向前追思過往,包括燕昭王、樂毅在內的一切明君賢臣、英雄豪傑們已一去不復返。追之弗及,望而不見;向後凝望未來,象燕昭王、樂毅那樣的一切明君賢臣、英雄豪傑尚未出現。盼望不及,等待不來。聯想到天地宇宙時空的漫長和無涯,又想到自己的渺小和孤獨,不僅悲從中來,“泫然而涕下”,獨自傷感的流下了淚水。

    前兩句俯仰古今,寫時間的漫長無限,無始無終。向前追思已空無一人;追尋未來,也不見一人。唯有自己孑然一身,佇立其間,茫然不知所措,一種巨大莫名的孤獨無助之感襲上心頭。

    陳子昂只用兩句詩,就把時間感寫的淋漓盡致,彷彿這詩是從遠古洪荒而來,一直綿延到地老天荒,永無絕期一般。

    “念天地悠悠”。俯仰天地,遙想宇宙,萬古洪荒,面對的空間瞬間無比寥廓。人卻一下子變得微不足道,乃至於可忽略不計。大自然亙古不變,獨立蒼茫,人幸生其間,不過是匆匆過客。生命之短暫,猶如白駒過隙,一閃而過,實在不足道哉!

    獨愴然而涕下”。詩人終於爆發出了這股無法抑制的情感,彷彿整個茫茫天地間都一下充滿了詩人的孤獨與傷悲。詩人空負擎天之才,卻仕途坎坷壯志難酬。不禁悲從中來,熱淚縱橫,恰似決堤之水,一瀉而下。

    總體上看,全詩不假修飾,直抒胸臆,近乎白描。但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蕩曠渺的藝術畫面。先是粗筆勾勒,以浩渺無垠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最後凌空一筆,使主人公慷慨悲壯又蒼涼孤寂的自我形象矗立到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

    這首詩覽天地為經,思古今為緯。詩風遒勁,思情豪宕,讓人無力抗拒。只能心懷激動、感傷,隨詩人縱橫馳騁天地間的思緒而起舞。

    屈原

    其實這首詩是由屈原《遠遊》中的詩句演繹而來,屈原原詩為

    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來者吾不聞

    大意是:想到天地遼闊無窮盡,哀嘆人生勞碌苦無邊。逝去的一切難再追上,將來的一切也無從知曉。

    相比屈原的詩意,陳子昂的詩更加蒼茫遒勁,慷慨悲涼,具有思接千載,凝望萬古之概。

    屈原因直諫而遭放逐,心中鬱憤難平。即便“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為了追求真理,哪怕死多少次也絕不後悔。但終究遭人嫉恨,不被重用,最終抱石投江,為道殞身。

    屈原

    屈原的遭遇引起了陳子昂的強烈共鳴。自己的境遇與屈原何其相視?曾經學涉百家,腹有經緯之才。只為“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隨時願為國家粉身碎骨。但換來的卻是屢屢碰壁,罷職遭棄,無人理會。江山有萬古,人生只百年,韶華易逝,歲月將零,如其奈何?

    茫茫天地啊,哪裡是始,哪裡是終?人為什麼要生在天地之間?人生的意義到底又在何處?難解的困境,讓陳子昂不禁仰天長嘆:“我命由我還是由天”!為什麼自己的命運卻要由別人來主宰?蒼茫天地啊,到底是誰在主宰沉浮?自己的命運究竟掌握在誰之手中?!

    永遠不可追的遠古早已成功空,未來的一切也只是虛幻。詩人自己孑然獨立,面對萬古洪荒的飄渺和蒼茫,讓他近乎絕望,詩人悲憤、孤獨、無助,滾滾熱淚頃刻而下,猶如那滔滔萬古愁。

    天地蒼茫

    此時此刻,陳子昂多麼想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主宰自己的命運,而不是任由他人擺佈。真正的實現“我命由我不由天”。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哪個不是“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最終都為他人做了嫁衣,古往今來,有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傑,儘管滿腹經綸,一生武藝,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不是終老山林,就是遭人嫉恨、打壓,最終一事無成。

    象燕昭王那樣求才若渴的明君早已隨風遠去,進入了不可追尋的蒼茫過去。難道屈原的末路窮途就是自己最終的歸宿嗎?想到此處,陳子昂不寒而慄,極近暈厥!

    命運真的難以琢磨。

    幾年之後,陳子昂被奸人陷害,冤死獄中,年僅42歲。最終走上了和屈原一樣的歸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不有什麼都不做就能瘦身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