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數學老師要求我們設計題目,設計的好的數學題有什麼特點?
9
回覆列表
  • 1 # 興程課堂

    1、題目題型新穎,讓學生記憶深刻,能認真去思考。

    2、題目靈活不機械化。反覆不斷重複出現的題不利於學生鑽研思考。

    3、緊貼生活實際與操作。數學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圍繞現實生活實際,緊扣時代熱點主題,瞭解應用。

    4、綜合應用思維性強。多個知識點集於一題,需多方點面結合掌握。

  • 2 # 實用記憶網課傳奇

    1、能夠體現學生掌握的知識;

    2、能夠提高學生技能,將學習的技能有效應用。

    3、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解決現實生活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 3 # 千尋千面

    好的數學題應該具有以下特點:

    1. 首先出題考點要結合上課所學知識,並且有一定的針對性和綜合性。

    2.知識覆蓋面廣,能夠提高同學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好能夠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問題應儘可能結合實際生活,讓同學們不至於有陌生的感覺,而且問題不能太難,應該保證大多數學生都能做到有思路,有想法。

    4.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同學們相互提問題,並且相互解答,而不是一直去做傳統的練習冊,因為只有瞭解才可能去提問。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

  • 4 # 卓越數學888888

    好的數學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驅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學習,樂意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在積極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就逐漸地學會了建構知識,理解知識、領會知識、運用知識,並碰撞出閃亮的創新思維火花,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體驗到不同的數學獲得感。當前,教師在課堂上所呈現的數學問題還需值得進一步提煉和思考,充分發揮數學問題的問題價值性,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情感等各方面快速、健康發展。

    筆者圍繞“什麼是好的數學問題”的思考長期實踐探索,對什麼是好的數學問題存在一些困惑:其主要體現為:問題過小、細、淺,重複昨天的舊知;問題流於形式,感覺是師生的課堂迎合,無多大數學價值,浪費時間;問題偏離學生生活實際,不能將課本靜態的生活情境轉化為動態的生活情境進行有效教學;問題所涉及的知識點單一、枯燥,缺乏知識運用的靈活性、綜合性、創新性;問題不能有效促進學生課堂教學和學生數學發展水平的提升,似乎答非所問;問題的質疑不能恰到好處地揭示探討問題的核心價值;問題內容含糊,不能通俗易懂,學生模不著頭腦等。實踐結果證明,好的數學問題應具有以下特點。

    一、好問題貼近學生生活,體現數學問題的實效性。

    【案例一】執教“整數加減法的筆算”教學,筆者設計了以下數學問題:

    今天和大家一起度過了很難忘、很開心的一節課,我作為你們的好朋友,再告訴大家我的幾個小秘密,就要離開你們快樂的小朋友、美麗的學校。注意看嘍:今天我在淘寶網上拍一本《寫作並非難事:寫給小學數學教師》書,付款35元,中通快遞費11元。剛收到移動公司的一條簡訊,說我的手機本月已欠費12元,叫我儘快充值,我趕緊到營業廳交了90元話費。我今天早上來你們學校,路上正好碰上服裝店3週年慶典活動,商品打折處理,我特意挑選了一件新襯衣穿著來你們班做朋友,優惠價79元,優惠了19元。

    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哪些數學資訊?你能根據所呈現的數學資訊提出新的數學問題,並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嗎?請好朋友動腦想一想,動筆算一算,動口將自己想的算的與小組同學說一說。

    你的生活中也有這麼類似的數學問題嗎?與你朋友分享,也讓他提出問題並學著解決嗎?

    【分析】老師呈現當天自身真實的生活數學資訊和朋友間分享數學生活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數學資訊、尋找數學問題、提煉數學問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數學就是為了解決身邊生活中的實際、有意義的問題。

    二、好問題針對性強,能恰當好處地揭示知識的重難點。

    深刻理解教材編寫意圖,摸清學生知識現狀,關注學生學習質疑點,適時提出問題,“擊中要害”直奔中心,突破重難點,有效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

    【案例二】執教“異分母分數相加減”教學,筆者提出這樣一個數學問題:異分母分數為什麼不能直接相加、減呢?

    呈現+、-學生計算,學生透過化成分母是6的同分母分數後計算結果是、,正確。

    師:(緊接著問)異分母分數為什麼不能直接相加、減呢?

    生:分母不同。

    師:分母不同,意味著什麼?

    生:分數單位不同,單位不統一,不能直接相加、減。

    師:+還等於嗎?

    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不對。

    【分析】為什麼不能直接相加呢?筆者設計簡單的問題勝過師生講、練及反覆強調,突破了本節課知識的重難點,讓學生明白異分母分數不能直接相加、減其原因是分數單位不統一,要透過轉換,將分數單位轉換統一,化成同分母分數。

    【案例三】執教“折線統計圖”教學,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數學問題:為啥我們還要學習折線統計圖?

    課堂上讓學生比較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各自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多媒體呈現同一數學資訊用不同的統計圖表示(條形、折線)。學生認為兩種統計圖都能看出數量的變化情況和數量的多少。於是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數學問題:既然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都具有同樣的最突出作用,為啥我們還要學習折線統計圖?教室裡瞬間一片安靜。

    【分析】這樣一問,難住了學生,筆者尊重學生想法,大膽留足夠的空間讓學生思考、交流,從而深刻感悟到二者各自的最突出作用是不同的,突破知識的疑難點,終於“柳暗花明”,明白直條更直觀地表示數量的多少,統計的資料是獨立的。曲曲折折的線更清楚地表示數量的變化趨勢,統計的資料是連續的。

    【案例四】執教“三角形三邊關係”教學,筆者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

    1.如果給你任意三根小棒,你能圍成三角形嗎?

    2.為什麼用3根小棒圍三角形,有的不能,有的能,你有什麼發現?

    【分析】筆者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讓學生經歷透過觀察、操作、比較明白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為達到教學目的,以兩個問題為課堂核心,“問”出了精彩,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激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好問題應具有餘味。

    好的數學問題有一定的探索性、發展性,具有餘味。符合學生知識發展水平,能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得到不同的發展,能引出新的東西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給予數學探討的一種享受、喜悅、成長,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

    【案例五】執教“求圓柱體的表面積”複習教學,筆者設計這樣一個數學問題:求圓柱體的表面積公式也能用字母來表示嗎?

    小學階段我們學了許多平面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圓、平行四邊形等,它們的面積計算均有各自的用字母表示的簡略公式,立體圖形的體積同樣也有。

    師:圓柱體的表面積等於圓柱的側面積+兩個底面的面積,能否也有一個簡單的公式呢?

    生:(小組探討結果)根據生活的實際問題,有三種情況:

    1、像煙囪、鋼管之類的圓柱體(沒有底面)的表面積計算公式為:dπh

    2、像水桶、量杯之類只有一個底面的圓柱體表面積計算公式為: dπ(h+1)

    3、像油桶、加多寶包裝罐之類有兩個底面的圓柱體表面積計算公式為: dπ(h+2)

    【分析】學生根據已有的數學知識經驗,充分發揮圖形的空間想象力,將實際生活中的圓柱體進行分類,並相應歸納出教材中沒有呈現的求圓柱體表面積字母表示公式,簡化了求圓柱體表面積的方法和過程。

    四、好的數學問題具有一定的數學價值。

    有數學價值和趣味性的問題才能從心底裡勾引學生,學生才會在老師的眼皮底下靜心學習,用心思考,迷上數學。有數學價值和趣味性的問題才能感染和打動學生,對學生接受知識和鞏固數學知識起到催化作用,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良好習慣,養成學生數學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總結、學會質疑、學會歸納等數學學習行為。唯有價值、趣味的數學問題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濃厚的探索興趣,並積極踴躍參與其中,提高課堂延伸。在實踐的數學教學中,筆者常設計這樣一些有數學價值和趣味性的數學問題。如:今天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質疑?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不一樣的新知識,你能舉例說明嗎?請你運用這節課所學的內容命制兩道題考一考你的小夥伴?等。

    五、好的數學問題具有趣味性,學生樂意接受,具有學習的動機。

    教學離開了學生的“學”,也就無所謂教師的“教”。教師所提的數學問題沒有趣味性,學生不樂意接受,勾引不住學生,沒有主動學生的動機。如果教師所創設的數學問題針對學生而言,趣味性濃,符合學生學習“口味”,學生表現出來的求知慾就強,更能促進學生的思考,甚至會發現更多的有價值的數學新問題。

    【案例六】執教“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筆者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

    【案例七】執教“異分母分數相加、減”教學,課結尾筆者創設了這樣一個數學問題:

    熊大有2顆水果糖,吃了1顆,吃了,熊二有3顆水果糖,吃了1顆,吃了,熊大和熊二共有5顆水果糖,吃了2顆,它們吃了水果糖總數的,所以+=。這樣的說法正確嗎?

    【分析】有趣的數學問題讓學生立刻有了興趣,開啟學生想象的大門,產生了新知探究的內在動力,提升了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六、好的數學問題解法巧妙,靈活多樣

    好的數學問題具有較大的“開放性”、“探究性”、“綜合性”,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舊知識多樣化解決數學新問題的技能技巧;能鍛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促進學生長知識、長智慧;能開拓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靈活地掌握知識的縱橫聯絡,培養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能拓寬學生的解題路徑,靈活多樣解決新問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

    【案例八】例如:“暑期學校加工新課桌,3天加工45套,按同樣的進度,需要42天才能完工。學校計劃加工多少套新課桌?”教師創設真實的學校課桌換新計劃情境,比比誰的方法多,學生探討出以下解題思路:45÷3×42(歸一法);=(比例解法);45÷(轉化法);X=45(方程解法);45×(42÷3)(倍比法)。再如:“小明計劃16天看完一本160頁的《小學數學教師》(2015年第7,8合刊)雜誌。實際前3天看了33頁。照這樣計算,他能不能按時看完這本書?”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從看書的天數、每天看的頁數、看書的總頁數等去思考解決問題。

    【分析】筆者引導學生用已學的知識從不用角度解決問題,尊重學生的數學思想,多角度引發學生多種解題思路,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開放性

    。“解題方法多樣化”在數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新版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倡全新的教學理念,其中“問題解決策略多樣化”就是對學生解決問題方式的詮釋。提倡多策略解決問題旨在讓學生開拓數學思維、最佳化思想、創新研究,將重視結果教學轉變成重視過程教學。

    以上所述,好的數學問題應走進學生生活、揭示知識的重難點、有餘味、有數學價值、有趣味性、解決問題多樣化等,才能更好地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成為學生主動探索數學領域的動力、好奇心和求知慾。

  • 5 # 流連忘返的老劉

    首先,好的數學題不是以難易和新舊題型來區分的。

    其次,好的數學題確實是能讓人耳目一新,做過之後會讓答題者對知識點有更新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好的數學題敘述準確,不產生歧義。

    第四,好的數學題必是包括了一個或n個知識點的題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找前妻的男朋友聊天讓他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