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劍1985
-
2 # 熙熙光明
大美女,我回答您問題只是因為您是一位女士。尊重你吧。
古代戰爭不是群歐那麼簡單,不是打群架只憑蠻勇就能打贏的。當時冷兵器的發展實際上就想當於今天的飛機大炮槍枝,當年的進攻武器刀矛槍棍弓箭必須裝備精良,防護盾城牆護城河必須構置完備!戰爭思想產生過孫子兵法這樣人類傑出智慧的戰爭指導書!再加上國家後勤充裕供應充足,並且能利國之山川地利,利用自然的水火風之強大自然力來取得勝利!所以說,古代戰爭只是群毆,根本佔不住腳!
古代斬首為證做記功憑證,也有割下敵人一耳數為記數憑證的,後者便於攜帶。假死和臨陣脫逃怎麼能留下殲敵憑證?假死者,在斬首或割耳時會原形畢露。臨陣脫逃者嘛,跑了沒有憑證不能記功。
美麗女士,妳滿意嗎?
-
3 # 跪射俑
確實存在虛報戰功的情況,或者有殺俘虜、殺普通百姓冒領戰功的情況。
以斬殺了多少人頭計算戰功,人頭以石灰浸之。朝廷會派專人來清點人頭。會出現前方將領賄賂朝廷派來的人的情況。
-
4 # 好久不見219
古代的戰爭,軍人的軍功是論人頭的,真正的人頭,或者耳朵,軍人上交這些來論功行賞。所以,殲敵多少都是實打實的。除非有軍官謊報軍情,這種要麼關係硬,要麼發現了會被殺頭的
-
5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全面回答。
古代戰爭的幾點誤區
拜《三國演義》和現代無知導演們所賜,朋友們想象中的古代戰爭(冷兵器時代和火藥兵器早期)和事實上出入很大。
1、將領間的“單挑”,在真實的戰場上基本不會發生
兩軍陣前,兩軍主將出陣,在陣前捉對廝殺,最後誰誰誰斬誰誰誰於馬下,然後將手中刀(或者別的武器)一舉,大軍掩殺,取得勝利……
《三國演義》經常出現的這個場景,在真實的戰爭中根本不會發生。都要是那樣打,還要兵有毛用啊?一個傳說中的呂布豈不是掃平天下了?
事實上“單挑”源於對古代春秋時代以前所謂“致師”的誤解。“致師”就是挑戰的意思,《逸周書》上記載:“王(周武王)將車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帝辛(就是商紂王)出。王使尚父(就是姜尚、姜太公、姜子牙)、伯父(就是周公旦,也就是姬旦)致師焉。”這段話的意思是,周武王率領三百五十量戰車在牧野佈陣,商紂王從朝歌城出城迎戰。周武王命令姜子牙和周公旦致師(挑戰)。
請注意,這裡只是說命令姜子牙挑戰,並不是讓姜子牙和商紂王單挑。真要單挑的話,姜子牙八十多了,商紂王正當英年,而且史書記載商紂王力大無窮,能“掖九牛倒退”(拉著九頭牛的尾巴拽著牛倒退,這或許誇張,但絕對不是虛構的)。單挑姜老頭兒加上週公一起上也死定了!(別告訴餘姜老頭兒會法術……這說的是歷史,不是神話)
後來春秋時代屢屢出現在史書中的某大夫和某大夫致師,也是指兩家約定戰場和時間,各自帶著自己的私兵開戰,而不是說這兩位大夫赤膊上陣倆人單挑。
由於街道辦事處治保主任羅貫中先生從來沒有真的見過戰爭,結果羅老先生就演義出了那些場景……
又由於《三國演義》寫的太成功了,結果……後人就完全理解錯了“致師”的含義……
2、正常情況下,騎兵絕對不會在步兵陣列沒有崩潰之前就衝擊步兵陣列
電視上經常有這種場景,大隊的騎兵揮舞著馬刀衝擊敵軍步兵陣列。而在真實的戰爭中,除非迫不得已(比如突圍等極端情況),騎兵將領只要頭沒被門擠了,絕對不會這麼幹的!
騎兵的優勢就在於速度,戰馬只有在高速賓士的時候才有衝擊力,才能對敵軍造成致命的打擊。但是如果在敵軍步兵陣列沒有崩潰之前,突擊敵軍步兵陣列,那麼首先,你的騎兵不可能比敵軍步兵多——這很明顯,如果你的騎兵數量都比敵軍步兵多了,那這種絕對優勢的戰役基本勸降就可以了。如果用騎兵“換”敵軍的步兵,1個換10個你也不合算。你要知道,訓練一個合格的騎兵需要好幾年,而訓練一個差不多能頂用的步兵,兩個月就能差強人意。再加上戰馬,騎兵換步兵是傻缺行為。
騎兵一旦衝入敵軍步兵陣列,就算開始藉助戰馬衝擊力對敵軍造成了相當的傷害,只要敵軍陣型沒有崩潰,那麼,你的騎兵勢必就會停下來,然後立刻就會陷入四面被敵軍步兵用長矛戳刺的境地。騎兵又不是坦克,那你的損失是不可接受的。
事實上,真實的戰爭,往往是騎兵遠遠的用弓箭射殺對方步兵。由於北方遊牧民族擅長射箭和騎馬,結果就是南方的步兵無法將箭射得象北方遊牧民族計程車兵那麼遠。結果就是步兵一直在敵軍射程之內,而自己的箭夠不著人家。步兵陣型密集、騎兵陣型稀疏,導致步兵一方損失越來越大。
步兵一旦衝鋒,對面的騎兵會立刻轉身撤退,並且邊撤邊回身射箭。人能騎在馬上射箭,你不可能邊跑邊射箭吧?直到步兵隊形散亂,士氣崩潰,騎兵將領才會下令回身衝鋒,給予對方致命一擊。這也就是宋朝歷次對北方政權作戰總是處於劣勢的原因。如果真是騎兵衝鋒宋朝的步兵,遼、金、蒙古才幾個人?宋朝多少人?宋朝死10個他們死1個他們也受不了。
騎兵在連發槍和大炮問世之前,是絕對的戰場上的王者。沒什麼可爭辯的。一兩次戰役步兵靠謀略和地形戰勝騎兵,那是奇蹟、那是偶然現象。將戰爭勝利的希望寄託於奇蹟的出現的統帥,是拿國家的命運以及自己麾下士兵的生命當兒戲。
戰爭,不能存檔,不能讀取進度重來。
3、弓箭是拋物線射出的,不是瞄著對方士兵射的
軍隊中的弓箭手,射箭都是有一定仰角(40°左右),弓箭必須齊射,然後成千上萬的箭矢鋪天蓋地的射向敵軍。這樣才有威力、箭射的也才足夠遠。
除非你手下的弓箭手都是傳說中的後裔、養由基,否則你永遠別指望靠弓箭“點殺”敵軍的某些重要人物。弓箭不是狙擊步槍,箭射出去都是拋物線狀的,不可能打直線。
弓箭手一旦失去建制或者失去統一的指揮,散亂的向外射箭,那麼他們造成的殺傷基本就在戰爭中可以被忽略不計了。
4、火繩槍兵比弓箭兵的優勢僅僅是訓練起來更快
無論射程還是射擊頻率,弓箭兵都完勝火繩槍兵。訓練有素的弓箭兵最大射程超過一百五十米,而火繩槍兵在一百米外基本就只能聽響了。而且,弓箭兵能用於攻城,箭是拋物線狀的,能射擊城牆上掩體後面的敵軍,而火繩槍兵攻城的作用基本等於零。
但是一隊合格的弓箭兵訓練出來要幾年,而一隊合格的火繩槍兵訓練起來頂多倆月搞定。如果戰爭曠日持久,火繩槍兵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兵員補給更容易。而草草訓練出來的弓箭兵的戰鬥力,基本等於零(參見上一條)。
5、青龍偃月刀、方天畫戟……呃,關老爺和呂溫侯的“標誌”性武器,其實是不存在的
騎兵將領的武器只可能是馬刀。青龍刀、方天戟那種東西,屬於戲臺……呵呵,餘也表示很無奈……
電影裡,西方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先是閃閃發光的重騎兵和重步兵上前衝擊;鏡頭立刻一轉,敵我兩員大將肌肉暴漲,狂野的重低音音樂震動耳膜……畫面充滿了野蠻力量的亢奮。電影很好看,但是假的。
重騎兵和重步兵不是用來殲敵的,而是依靠刀砍不入的軟甲(箭能射進去)、自身的重量、密集的佇列,衝散對方的陣形。他們不會停下來肉搏,只是不停地向前走,走到對方後面再走回來,當然手上的長矛也會順便殺幾個。如此反覆。想一想,你勇猛無比,連續殺敵十數人,後面突然衝過來黑乎乎一大群,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不跑還等死啊。整個場面和現代戰爭中坦克和步兵的配合差不多。
重騎兵和重步兵不可能數量很大,一般也就幾百人,上千人就是國力強大了。一個原因是沒有那麼多鐵。第二個原因是軟甲擋不住弓箭。而硬甲一套幾十公斤,誰能穿上它走上一百米。第三個原因是它不靈活。兩隊刀槍不入的重甲兵撞在一起,除了玩兒相撲,還能玩兒什麼?
中國古代沒有出現重騎兵和重步兵,一個原因也是沒有那麼多鐵,另一個原因是鎧甲不適合山地,最後就是沒有戰馬。只有唐和清代有完整的騎兵建制,其他時代西域各國是嚴厲禁止向中原漢人出售戰馬的。《清明上河圖》裡沒有馬車只有牛車。有人考據說北宋全國的戰馬也就兩三千匹,還不都是壯年的。
中國古人的戰陣確實不像電視劇裡那樣,散兵遊勇各打各的。而是五人為伍,十人一隊,五十人一大隊,以此類推。訓練的時候就強調這五個人必須生死相守、不死不掉隊。而且那時候徵兵是一個村子、一個家族編在一起,這就保證了沒人能單獨當逃兵。不過幾萬人的隊伍會在一頓飯功夫潰散,這也是個原因。到了開打的時候,這些不死不掉隊計程車兵會形成十對五,五對三,五對一等等場面。勢均力敵的時候就看誰更勇敢了。
另外還有一隊負責“騰擊”的預備隊。看到哪邊不行了就衝上去砍殺一通,殺殺敵人的威風,壯壯自己的膽氣。
相當數量的古裝題材影視作品和漫畫裡都會用到戰爭橋段,對冷兵器戰爭的描寫很多。但這裡邊有很大一部分作者對古代冷兵器戰爭不得要領。在絕大多數作品中,冷兵器戰爭基本等同於打群架,只是規模放大到幾千、幾萬人規模而已。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描寫佈陣,但佈陣是為了什麼,佈陣以後應該如何行動,基本上都不甚了了。基本的套路是兩陣對圓,雙方將領吆喝一聲,大家對著衝。像《赤壁》那樣的電影,好像知道佈陣這回事,但說句實在話,那個打法比直接對著衝還腦殘。
正是因為對冷兵器戰爭完全沒概念,影視作品中普遍不敢使用全景拍攝。除了戰鬥剛開始用全景拍一下怎麼排隊之外,最多再拍一個騎兵隊撒丫子快跑。接下來就只能用近景,表現某“大將”如何英勇的打倒對手一群小兵,而且對方小兵還不會一群一群上,只知道一個一個送死。
拍戰鬥場面是砸錢的,開銷很大,本來拍這種鏡頭是為了增加電影、電視劇的價值。拍出來應該有歷史感,有臨場感,有代入感,讓觀眾感覺到這就是古代戰爭。但現在這麼拍出來的“戰爭場面”,除了服裝道具之外跟古惑仔搶地盤基本沒區別。
結果就是錢砸了不少,觀眾基本不認賬。對不懂的人來說,他們完全不知所以然,有這段兒沒這段兒差別不大,還不如多來兩段兒能打動人心的文戲或者單挑,拍起來省錢,作用說不定更好。對稍微懂一點兒的人來說,這種“戰爭場面”就是催吐劑,哪怕片子不錯,到這種地方也得趕緊拉進度條跳過去,省的噁心著自己。
實際拍攝中,用現在這種思路拍戰爭場面,控制起來也很困難。多少群眾演員混在一起,兵器亂舞,有一個人站錯地方,動作太大都有可能出現傷害事故。騎兵場面拍起來更可怕,騎兵對步兵,一不留神就可能踩死人,騎兵對騎兵,撞一下說不定就出人命。
因此戰爭場景被很多影視劇視為畏途,寧願站站隊交代過去,然後趕緊跳到單挑那個環節。
實際上,真正讓古裝戲“帶感”的,就是其中的戰爭場景,尤其是戰爭全景。只要對古代冷兵器戰爭有所瞭解,再借助一些電腦手段,戰爭場景並不難拍。
首先,古代戰爭的特點是結陣而戰,這一點必須表現出來。當然,結陣而戰不利於突出主角的形象,不能多用。但是,只要有一兩個鏡頭體現出戰陣的感覺來,觀眾就會買賬。
比如說《斯巴達三百勇士》裡,勇士們掄著短劍胡砍一直是重點,但影片中專門拍了防禦陣形的盾陣,拍了波斯兵如何在斯巴達方陣面前傷亡慘重。有這兩段做鋪墊,整個戰爭就顯得更有歷史感,也更可信。
具體到中國古代冷兵器戰爭應該如何表現呢?
首先,還得從佈陣開始。
中原人作戰,以步兵為主,弓箭為先。佈陣是圍繞強弓硬弩的遠端打擊戰術展開的。因此整個軍陣的最前沿應該是防備對方騎兵衝突的拒馬,其後依次是抵禦弓箭的刀盾兵,起殺傷作用的長矛兵,中距離密集殺傷對手用的弓箭手,以及遠距離精確打擊的強弩兵。
中原騎兵比較珍貴,他們一方面是關鍵時刻的救火隊,另一方面是擊潰敵人大陣之後展開追擊的主力。所以騎兵應該佈置在步兵陣的後方或者側後方。
為了給騎兵留出通道,步兵陣之間要有距離。距離不能太遠,應該以兩邊小陣的長矛手矛尖可以相觸為標準,目的是防止敵人騎兵從通道處破陣。當然,具體到影視作品中,為了拍攝安全,這個距離可以適當放寬。
陣中應該有用大車和木料搭起來的瞭望臺,作用是觀察敵人部隊的運動。主將的指揮位置應該就在瞭望臺下,指揮的主要手段應該是旗號。當然,觀眾不可能瞭解旗號的意義,影片裡要體現指揮官對部隊的控制還得靠傳令兵。但只要在開戰前有一兩個下級將領看旗號移動部隊的橋段,就能體現出戰陣的感覺來。
秘密部隊可以用門旗圍起來,突出神秘感。
作戰時先用弓弩互相射擊,由於有電腦後期製作技術,箭如飛蝗的場面可以後期製作,因此場面儘可以激烈,不會有什麼危險。逼近之後用長矛、大刀按照戰鼓的節奏打擊對手。這種打擊是列隊進行的,完全在控制之中,也可以確保安全。
為了增加戰爭場面的激烈程度,或者表現主角的戰鬥力,可以用“跳蕩”去突破對方的陣線。就是讓敢死隊在器械的幫助下跳到對方盾牌兵的身後,長矛手中間去。真實戰爭中,負責跳蕩的敢死隊多數會被對方長矛戳死在半空中,少數能安全落地的也基本活不過幾秒鐘。但在拍攝中,只要在道具上做點手腳,這個場景只會顯得激烈,不會有人身傷害危險。
草原民族作戰,基本以騎兵為單一兵種。佈陣更簡單,一種是契丹人的分波次攻擊,另一種是蒙古騎兵的小群多路。
契丹人對自己作戰方式的描述是:五百為一隊,十隊當一道,十道當一面。換句話說就是拉長佇列站單橫排,一排一排衝向對手,接近到騎弓射程內以後射箭並快速調頭撤離。這樣一波一波的反覆打擊,什麼時候發現對手陣形崩潰,什麼時候從行進中直接發起衝鋒。
這個方法的難點在於兩波騎兵之間有相向運動,控制不好還可能出危險。蒙古騎兵的衝擊戰術就更為安全。
成吉思汗的“進如山桃皮叢”,意思就是小群多路前進。目的同樣是逼近到騎弓射程內,用弓箭削弱對手,為最終的“鑿穿而攻”創造條件。這個方式的優點有幾個:
進攻的騎兵隊形不再是拉長一線,減少了被彈面,使中原訓練弓箭手射長垛的戰術失效。
騎兵運動路線不再交叉,減少了訓練難度,也減少了事故率。
發起突擊時,衝向對手的騎兵是呈密集隊形的一個整體,不再是一個疏散的平面。
當然,在影視作品中契丹人的陣形更好看,但蒙古的陣形肯定更安全,不僅是反覆接近敵陣射擊的時候不至於發生衝撞事故,表現衝陣場面的時候,為一小群騎兵清出安全路線也更容易。
一定要記住一點,中國人到隋朝以後就不會讓騎兵直接衝擊預有防備的敵軍步兵了。戰爭不是打群架,冷兵器戰爭的主要殺傷發生於一方陣形崩潰之後。要表現冷兵器戰爭,就要著重表現逐步削弱對手,瓦解對方陣形的過程。
因為騎弓的威力比步弓小,步騎交戰時,騎兵一定會迅速接近到自己的弓箭射程內射擊,然後儘快脫離,儘可能“甩開”對方的還擊火力。而步兵則會盡量用盾牌抵禦對手攻擊,並希望弓箭手的一次還擊能覆蓋對方機動中的騎兵隊形。
這種鬥雞式的戰法在真實戰爭中會反覆上演,古代戰爭中所謂的“激戰竟日”,時間差不多都是消耗在這個過程中。影視作品拍攝可以儘量簡化,但只要體現出這個場景,戰爭的氣氛就出來了。
觀眾就會接受導演接下來的場景安排,無論是群架還是單挑,大家都會理解為發生在陣形擊破之後。
還有就是攻城戰。
進攻方不會只拿著長梯子冒著箭雨爬城牆,至少有兩個手法可以很簡單的實現。
一是修築魚梁道,也就是用土袋在對方城下堆出一個直達城上的大土堆,讓士兵可以直接衝上城頭。修築的過程應該是士兵推著頂上帶有防盾的獨輪車(這東西叫木驢)運送土袋,不是揹著土袋往前跑去挨箭射。
二是建造跟對手城牆高度相同的樓車,推到城牆邊,直接上城。這個做法可能要多花道具費用,但樓車可以反覆使用。
除非用計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不然中國古代戰爭中,攻擊方很少把精力浪費在城門上。因為城門裡邊有甕城,突入城門的部隊沒地方展開,基本是被包餃子的命運。即便使用撞城車,主要也是用來撞擊城牆。
防禦方的武器,除了弓箭之外很多人都知道滾木、擂石。但滾木不是直接往城下扔木頭,擂石也不是搬了石頭扔出去就成。真那麼幹的話,圍城三天城裡就得拆房,圍城一個月,守軍能自己把城牆拆了。
滾木擂石是古代的守城器械。擂石相對簡單一點,是栓了繩子的石頭,砸下去以後可以拽著繩子把石頭拉回來。滾木要複雜得多,木頭上要有長釘,兩邊繞好繩子,扔下城頭的時候在繩索的控制下木頭會高速轉動,可以把敵方士兵碾成肉餅,即便只是碰一下,長釘也能扎出幾個血窟窿來。扔完以後可以用轆轤拉回城頭。
這些器械製造起來可能確實有點麻煩,但跟真正的戰爭不同,不會有人努力去破壞它們,造幾臺可以長期使用。
其實古代戰爭的學問很多,絕不是扯著嗓子喊,輪圓胳膊耍片兒刀那麼簡單。
-
6 # jianchi
我們現在已經離古代很遙遠了,我們認知的古代戰爭,大多來至於古代戰爭小說,但古代也有講述戰爭的文章。
就以《曹劌論戰》來看待古代的戰爭: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揭我盈,故克之。”
這也就是說,春秋時期的戰爭,是雙方列成陣勢,然後擊鼓衝鋒,一鼓作氣的撕殺在一起。
這從屈原的《國殤》中也能得到佐證: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凌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抱兮擊鳴鼓。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國殤》中,屈原用細膩的筆法描寫了一場殘酷的戰爭,摧人淚下。
至於題主所說的臨陣脫逃和裝死現象,從《國殤》就可以看出,楚軍全部戰死,無一人逃跑更沒有人裝死。
-
7 # 雲淡風清01
冷兵器時代,設定陷阱利用軍法等等都有人的存在,決戰時也要拼武器拼裝備拼補給拼人。殲敵數目為概數,全屍半屍,還有一些透過目測統計。
-
8 # 開著皮卡打坦克
誰告訴你古代戰爭時群毆的,中國戰功是按斬首算的,史書裡記載戰功重來都是削首多少級,打仗打完之後打掃戰場的時候把你殺的人的腦袋缷下來,然後去領軍功,光史書裡記載計程車兵為了爭奪首級動刀兵打起來的事就不在少數,假死人家照樣過來砍了你的腦袋。至於臨陣脫逃你的選對時機,跑的早了被軍官一刀砍了,《尉繚子》中5人就設伍長,五個人用不同的兵器在伍長指揮下互相配合,你要是還沒大亂時跑了信不信你的伍長追上去就是一刀披了你,西方那邊的拜占庭帝國10個人就設一個十夫長十夫長還有一個壓陣者作為助手,十個人在十夫長的指揮下配合作戰,壓陣者負責督戰你敢跑看看督戰的會不會一刀披了你。
如果敗了軍隊大亂軍官也死了或者跑了,那還得看你跑的快不快,畢竟你脖子上的東西對於勝利者來說那可是金錢和地位,他們會拼了命的追你的。
-
9 # 小強在昆明
古代戰爭是很殘酷的,那是什麼群毆,因為是以消滅對方有生力量有主,失敗的一方几乎沒有生還的可能,而且當時的戰爭沒有固定套路,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消滅對方,所以兩軍交戰,雙方精神壓力都很大,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就是當時打仗最真實的反應。
-
10 # 漩渦鳴人yy
並不是因為古代有一個奇特製度,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也就是。如果把軍隊給殲滅了,算人頭的話是按首級來算的!
這種制度留存的時間特別的長,可能其長度超乎了大家的想象。在大明王朝的時候,戚繼光曾經率領過一批浙江濱區進行抗倭戰爭,後來戚繼光把這幫士兵給辭退了,為什麼?原因很簡單,仗打到最後就是按首級來算的,結果這幫兵倒好,拿自己人的首級來充數!
所以在一場戰爭結束以後,如果殺人過多就會造成一種情況,就是京觀,這種做法,雖然殘忍,但是確實存在,比如說在三國初期黃巾起義的時候,當時為了懲治黃巾賊,所有的腦袋全部送到金城附近,然後把它堆起來像一座小山一樣專門供周圍的人展覽,在這之後司馬懿拿下了遼東地區以後也做了一件類似的京觀。
對於戰場上的很多計程車兵來講敵人那是什麼?那是你能夠獲得功勞的途徑,那是你能夠晉升的階梯呀,你怎麼能夠放敵人走的?就算逃到天涯海角你也把她給殺了,然後拿他腦袋過來換工了!這還只是最開始的時候,人們還比較淳樸一點,等到了後期那什麼樣的腦袋不能拿來用了,敵人的腦袋商定的腦袋,自己人的腦袋,或者是平民老百姓的腦袋,總之能夠用來湊數的就儘可能拿來湊數,只要不被查到那就就算是你的功勞,而至於說殲敵多少,那就按照這個東西直接算就行了。至於說你投降,你最好不要大規模的頭像,因為大規模的投降最後面臨的情況就是死路一條!
秦國在接受了長平之戰的趙國的降卒以後,直接把他給活埋了,好像在這之後!項羽在接受了章邯20萬秦國軍隊的投降以後,又把他們給活埋了,官渡之戰曹操接受了7萬元少軍隊的降卒以後也把他們全部給活埋了,戰場不存在逃亡的情況,臨陣脫逃那也只是在戰爭開始之前,戰爭開始了,以後你就是戰場上面敵人眼中的一塊肥肉,你要想逃,人家還不同意呢!
所以說你說古代戰場是群毆,你是覺得古代戰場上面死亡人數特別少,這點是肯定的,古代戰場,戰死率超過三成,其實軍隊就已經可以潰敗,但是你如果說這個殲敵數量有問題的話,那你就真的是大錯特錯。這個東西那是實打實的計算出來的!
-
11 # 我的團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你死我活的鬥爭。這樣一種關係到生死存亡的鬥爭形式,怎麼可能成為群毆這樣的兒戲呢?!
中國古代歷來都有“將門”這個說法,正面形象有楊家將、岳家軍等等的稱呼。到了近代才真正被人承認並發展成軍事學術,“戰爭有著自己的規律,當戰爭爆發後它會按照自己的規律行進,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才成為人們的共識。
為什麼國內近年來許多反映戰爭的影視劇會被冠以“神劇”的稱呼。無非是這些編劇、導演沒有根據例項為基礎編寫劇本,更是為了迎合觀眾而加入了許多人為的因素,再加上他們缺乏基本的軍事常識、歷史常識,這就使得這些影視劇像幼兒園的小朋友過家家一樣顯得非常荒誕。
取得一場大規模戰爭的勝利不會是某個奇遇,而是比較方方面面做誰做的更完美、誰犯的錯誤更少。
就像《亮劍》當中李雲龍所說:沒有足夠好的裝備,能擊敗坂田聯隊?做夢去吧!攻打平安縣城沒有那門義大利炮,李雲龍就是崩了門牙也啃不下城門。可是那門義大利炮只有十七發炮彈,這就是八路軍的現狀。
這和神劇當中一字排開的重機槍不可同日而語,別說那麼多重機槍,就是有也不可能都拿出來,因為沒有那麼多的子彈。
比如有些編導查閱歷史資料,得知某個作戰連隊擁有二十挺機槍。但是他不知道的是,這二十挺機槍有完好的也有不能使用的。比如有些機槍膛線感到虛假磨平了,射擊精度極低,但是其它部件完好,那麼這支槍可以給其它機槍做零件備用,平時也可以用於訓練,但是打仗卻用不上它。或者在今後的作戰中繳獲了合用的槍管,恢復它的作戰能力。
還有一種情況,比如正常編制中一個連隊有十二挺機槍,而實際上這個連有十八挺完好的機槍。那麼在作戰中也不會將十八挺機槍全部用上,因為作戰繳獲只是可能不是必然。多出來的機槍可以用於作戰時補充,也可以用於作戰後補充。
這就是當時我軍的狀態,如果不瞭解直接把二十挺機槍搬上銀幕的作戰鏡頭裡,絕對會讓人感到虛假。
這些在部隊裡屬於常識性的知識,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是不瞭解的,否則也不會有人輕率的做出古代戰爭就是群毆這種話。
回覆列表
群毆?那計謀 陣法 武器都是白用的?任何戰爭都是殘酷的,有人說群毆是殘酷的嗎??
計算殲敵多少肯定有誇大,但古代受傷容易感染也很容易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