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圳成人教育鍾老師
-
2 # 冕悟
素質教育,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要有德智體美勞的基本知識。1.提法沒錯,只是人們總會理解為跳跳唱唱就是素質教育,用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去理論論證什麼是素質教育,到現在也不了了之。有些簡單問題複雜化。2.我們的教育方針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本身就是最好的素質教育,沒有必要去重複,提一個新詞,搞得高深莫測。3.教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教育最開始出現就是一個傳承,,必須注重傳承與創新的研究。4.不是出來一個新名詞就能概括所有問題要與國家、民族、人類、個體的發展密切聯絡。總之,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立足於人的發展,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類的民運!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有什麼樣的未來!
-
3 # 校園大喇叭
素質教育簡單講就是“基礎+全面發展”育人過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當然理論上這麼講,素質教育八十年代末提出,九十年代喊口號,國家副總理李嵐清就曾指出:“素質教育從本質上說,就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可以看到國家意志。
進入新世紀才有了各種實質性的做法,這也是改革開放後,為了新時代對國民素質新要求提出的願景。但面對幾千年的科舉制度以及根深蒂固的“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再加上個學校之間的生存競爭分數大戰,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未來就業等殘酷現實,使得素質教育真正意義上的落實成為杯水車薪。所以要實現素質教育必須要改變評價體系、課程體系、教學體系、課堂模式、制度體系等一些禁錮新思維的老舊套路。
但我們也不能光看弊端,看哪些學校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現實中國家有志之士還是在情況允許的條件下嘗試並堅持一些思想的,從開始的搞一些簡單的體育專案藝術專案“吹拉彈唱跳”等,其實讓人至少除了知識還有一技之長。再往後就是有能力的學校借新課程改革的東風,利用教師資源開發更多課程,把那些過去做不了的,不敢搞得全部納入學校課程體系中並排入課程表,從而漸漸地向全面發展、全員育人、全程指導的邁進。
現實中人們老拿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對比,其實它們是辯證統一相互依存的,沒有應試也不會有素質,光有素質沒有應試那也不能講基礎教育,相對的應試也是一種素質,畢竟各種考核是少不了的。
對於老師“怎麼教教什麼”才是素質教育,要看你們心中是培養怎麼樣的人,明白為誰培養人,知道怎麼培養人,那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
4 # 守常師話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1241頁上對“素質教育”的解釋是:“以提高人的素質為根本宗旨的教育。在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全面實施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993年2月13日釋出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中小學要從‘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1994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基礎教育必須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這是第一次正式使用素質教育的概念。
綜合以上內容,從國家層面來講,對素質教育設計的內容大概應該有這樣六個方面:德育,智育,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勞動教育和美育。強調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也就是老師應該教給學生的東西。
問題是二十七年過去了,素質教育雖然在國家和社會的大力推行下觀念深入人心,在教育中的實施有了一些成效,但總體效果還是不能令人滿意。小平同志1985年5月在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從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命運的高度,強調要把中國沉重的人口負擔儘快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他指出:“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這個目標遠遠沒有達到。現實情況反倒成了一些教育界名人說的: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紮紮實實。
面對嚴峻的現實,我們應該怎麼辦?
第一,轉變人才觀念。改變人人力求成為“人上人”的等級型人才觀念,樹立“人人平等”各展其才的多元人才觀念。當北大學子賣豬肉、清華學霸當網路遊戲主播不再成為新聞,當大國工匠受到普遍追捧,當職業技術學校不再是差生收容所,我們的素質教育可以說真正見到實效了。
第二,改革招生制度。保留少數國立重點研究型大學,將一批地方大學改造成真正能夠培養職業技術人才的職業技術大學。擴大職業技術教育的規模,提高職業技術大學在百姓心目中的價效比,把職業技術大學真正辦成培養大國工匠的搖籃。
大學自主招生,學生志願報考,考生在考試院報考,考生資訊和分數不再通報給教育局和各學校,直接通知給考生。消除高考升學率比賽的基礎。讓中學集中力量,按照教育規律真正進行素質教育,不再搞上學競賽,而是比賽畢業學生十年二十年以後的成材率和對國家社會的貢獻率。
第三,改變對學校辦學質量的考核評估制度。學生培養質量的考核,要讓家長參與,以第三方評估機構參考素質教育各項指標獨立進行。而不是由官僚或者教育行政部門來進行。取消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按升學率排名的潛規則。各級行政部門不再每年召開以升學率表彰評估學校的教育工作會議。
第四,建立學生素質考評電子檔案制度。透過科學的教育指標研究,以紀實的方式,建立學生素質培養電子檔案。用大資料和區塊鏈技術,讓那些想要弄虛作假的學校,無法下手。同時為高校和用人單位錄用學生提供科學詳實的資料。如此,老師和學校必然真正進行素質教育,家長也會對孩子各方面素質的培養拼盡全力,國家和政府費力不大,社會風氣就能真正轉變,把人口負擔變成人才優勢的目標,就可以真正實現了。
一個普通教師的簡單設想,只是依據經驗和常識。我相信,只要國家重視,政府落實,學校行動,這種素質教育的大好局面是可以造成的。我們祈禱著。期待著。
-
5 # 幸福毛毛蟲84151021
素質教育是目前提的很響亮的詞,都在強調素質教育,都在嘗試素質教育。但是,分數決定學生的前途,為分數教育、學習依然是困擾素質教育的羈絆。
素質教育強調的是孩子的全面素質而不是分數。所以,素質教育與高考制度相牴觸。這就是我們強調素質教育而為啥推進如此之難的原因所在。
作為老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神聖指責,當然希望學生素質成長健康,更希望學生分數高漲。面對矛盾,教師還是更注重分數,分數決定著學生的命運,也影響著教師的聲譽。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該怎麼做,來適應素質教育?
其一,正確認識素質教育喝為分數論的現實。再追求分數的同時,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
其二,積極給學生創造勞動、體育鍛煉、課堂外活動,讓學生多鍛鍊,多參與,多創造。這就是除了課堂,學生多參加課外活動,以便提高綜合素質。
其三,在課堂教學中揉進素質干預,在有意無意中滲透素質內容。
總是,素質教育依然緩慢發展,教師責無旁貸。
-
6 # 向陽春木花滿園
一、突然想起偶爾會聽到的一句話“這個人怎麼這麼沒素質啊”…後邊一定帶著插隊、罵人、打架、搶車道、亂丟垃圾、耍橫耍滑等等諸多因由。“素質”這個詞兒在老百姓的生活裡或許更多理解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吧…
而“品德教育”在學校有,卻不是考試科目。我不知道現在學校對品德教育的重視程度,只能看著身邊幾個孩子的好壞對錯來猜想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模樣。
關於何為品德,今天搜尋素質二字時,我才認識了幾個字:“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
至於它們的含義,應該是老師該教的吧…我想,把語文課的考試難度增加了那麼多國學的內容,該不會只是學會認字解詞譯文寫作那些基本的文學技巧吧?語文該學的,最終學的該是華夏五千年的思想和靈魂。
二、國家對素質教育有明確的指導方針,自己不在教育行業中,也不太瞭解其中的內容和教育方法,只是半生戎馬(摸爬滾打)卻是認同幾個點:
1.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是工作中每天都要用到的;
2.自我學習能力和終生學習理念:這是知識大爆炸時代,要學的東西太多了。以後無論幹啥都一幫人在幹,無論做啥半瓢水的程度都是最難混飯吃的;
3.因材施教:還是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特點,學點兒擅長和感興趣的內容吧,這個時代小朋友任性起來,hold不住…,也因為hold不住,才有很多成年人想不出來的創新發生。
4.自我管理:包括時間管理、情緒管理和麵對各種學習壓力、社會壓力的心理調節能力。這些能力,可以受用終生。
5.人生是變化成長的過程:無論是知識、技能還是心態變化,一輩子都會在不斷學習中成長,然後在成長中與學到的經驗結合成為自己的理解,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理解,然後成就自己的人生。
三、回到現實,面對中考、高考,其實每個老師都有太多的學科知識要傳道授業解惑。老師又有多少教學內容和績效考評壓力和自己飯碗裡的米粒較真呢…
回頭想自己老師曾經的所教,那些課本上的知識後來工作用不上的也就忘了。只是忘不掉上課聊天被罰站、搞小動作被同學打小報告等等糗事。
最最懷念和最最念念不忘的,還是高中班主任那些物理課外的“大道理”。很多年後,多希望還有人亦師亦友的,指導我人生前路的對錯與方向啊…
-
7 # 清風梳綠柳暴雨蕩黃塵
關於“素質教育”說幾句。
愚者痴人:
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紮紮實實。
近三十年的“素質教育”仍在“應試教育”的操場上原地踏步走,“素質教育”口號響徹天空!
全國教育都在“探索素質教育創新”教學,形式多樣。但沒有教會學生創新理念;全國的公辦學校都在高喊“學歷十能力”口號,重視的仍是知識理論學歷,而沒有傳授就業生存能力。其實,在市場經濟社會中,教育如何轉變教育方式,適應社會發展,值得認真研究。國家“素質教育方針”制定了,為什麼落實如此艱難?
一是沒有成功模式,必須摸著石頭過河,去探索,探索會失敗,誰承擔責任。
二是傳統教育觀的束縛:應試教育易操作“練,考,練”三步曲。“學生拼命練練,教師輕鬆看看”成了一種默契的模式。
三是教師的工資與學生的成績不掛鉤〈雖然目前績效與成績掛鉤,但幾乎是平均分享〉,班級學生成績合格率〈差生比例〉不與工資掛鉤。教師沒有“因材施教,人人可成才”的崇高教育思想。“只注重優秀生,人為造就差生”導致學生厭學,掇學,放鬆學習。
四是各級教育主管政府部門,拿著“素質教育”的令箭,亂放無“的”。不深度理解,只圖形式:地方教材,京劇進課堂,書法進課堂,法制安全進課堂,校本課程等等。以為這就是“素質教育”。沒有真正從教育意識形態上去實施“素質教育”,只是表面文章而已。
五是教師本人就不是或不具備“素質教育”資質,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都是如此。沒有一個教育行政部門舉辦“素質教育”培訓,提升教師“素質教育”觀的認識,理論水平,能力素養。
因此,學校的教育關鍵是教師,“素質教育”關鍵是教師。實現“素質教育”目標,教育必須轉型,落實好各個年齡段的“素質教育”目標(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在提升“應試能力”的前提下,一定要給學生穿上“素質教育”的鞋子,走的更遠。
個人觀點,就廣泛的教育而言。如果就大學教育談“素質教育”,一些民辦大學比國辦大學做的好。如:北京八維教育,這應該是中國新型,現代,一流民辦大學。學校凸顯“素質教育”特色:辦學理念,人人皆可成才,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師都是雙師型,既是教師又是工程師,始聘邊須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班級的成才就業率與教師本人,工資掛鉤。靈活的聘用和辭退機制。是一所非常好的學校: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社會青年都可以被培養成“二級工程師”,以高薪就業。是真正的“學歷十素質教育”的典範。
-
8 # 張小平
素質教育是指不僅強調受教育者的學習成績,而且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質能力為目標,使其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模式。
素質教育的著重點:
1、重視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無論學生的成績有多好,比成績更加重要的是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素質教育的一方面就包含重視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2、重視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傳統的課堂形式,只注重老師把知識單向灌輸給學生,使學生變成“理論上的巨人,能力上的矮子”,所以素質教育提倡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使理論和實踐結合,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3、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
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促進學生全方位的健康發展,包括心理健康的發展。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無疑是素質教育最有意義的途徑。
擴充套件資料:
素質教育的主要方面:
1、創造效能力的培養:能力的本質是創造性。創造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創造性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文明發展的基礎。
2、自學能力的培養: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劇增。而在中學階段,只能選取最基礎、最基本的知識教給學生。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技能的基礎上,不斷獨立獲取新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的保障。
3、社會公德教育: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都應該遵循的人與人相處的行為準則和規範。每一個人在生長髮育的過程中,必須學會遵守社會公德,完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進化和成熟,從為生存而生存、自私、野蠻的動物本性的禁錮中解放出來。社會公德主要可概括為五個方面。
回覆列表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要達到讓人正確面臨和處理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