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秋畫嘮
-
2 # 甲殼蟲騎士
少數民族的興起因學習中原文化,結合自身的特長,去大刀闊斧改革主持新政融合發展創新,超越了中原王朝,最後卻能一統中原及天下,或者吊打中原王朝,原因有三如下:
1.少數民族地區大都具有遊牧文化特色,騎兵是其特色,居無定所,經常遷徙,好勇鬥狠是其天性使然,好學上進野蠻,但卻有其信仰,團結一致合作也是血液中天性使然具有的,比如春秋戰國時代,再比如西漢時期匈奴,五胡十六國時代更甚於此……中原王朝禮儀之邦,文化科技都比較先進於少數民族,但保守固守成就,不思進取,守祖宗之法,行萬年之基業,一成不變,就是其弊端。
2.中原王朝都是一家之天下,一般開國皇帝或者有為之君主,都設定好了祖宗家法,條條框框束縛了後來之君,禮儀之邦,儒家思想文化已經主導整個封建社會制度,忠君愛國,三綱五常,小農經濟自給自足豐衣足食,天朝大國,少數民族都是野蠻人,沒有優點可以去學的思想觀念,政治制度,軍事力量訓練,經濟更是比少數民族優劣更多,自古君王皇帝一般都是和親,談判,安撫,最後迫不得已或者迫於形勢才會武力軍事解決……
3.最主要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都是人治,強權手段……一言不合就是種族滅絕,殺無赦!比如元朝忽必烈,滅南宋,大金,大理,西夏,……一直打到北冰洋,南邊到南海,西到喜馬拉雅山腳下……好橫!地域範圍廣,橫跨歐洲亞洲國土面積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的,但統治了98年,就滅亡了,所有少數民族統治中原王朝必定會被中原推翻,但少數民族的王朝學習先進文化,學習中原王朝結合實際自身的做法,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發展,卻是中原王朝所不及!
總結以上:學習使人進步,守舊保守就是落後,落後就要被捱打,強大才能保護好自己,創新就要永不止步,改革就要科學科技去鞏固和發展生產力!讓我們人類自身去享受科學技術成果的生活和大自然帶來的幸福和快樂的饋贈!
-
3 # 流星淺月
一般來說,這些少數民族學習中原王朝,是因為制度的先進,但是吊打中原王朝我覺得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還是中原王朝自己作死。
舉個例子,宋朝早期開展馬市,培養了很強的騎兵——邊塞軍,結果不知道宋真宗是腦袋進水了還是被驢踢了,在澶淵之盟後把馬市取消了,邊塞軍就此沒落,等到不想要你錢,要你命的人出現,肯定完蛋,北宋就是這麼沒的。
其次,少數民族一開始學習中原王朝,但是他骨子裡的血液不會很快從遊牧變為農耕,所以他們還是具有原本強大的騎兵力量,然而農耕文明主要是種田,所以必須培養一直強大的軍隊來保護自己的文明,但是一旦這個軍隊被打殘,農耕文明再次培養這麼強大的軍隊卻很難,首先是馬匹的問題,畢竟在冷兵器時代,有強大的騎兵,事情會好辦很多,接下來是訓練,農耕文明是要是種地,沒有遊牧民族那種訓練基礎,軍隊訓練難度大,到了最關鍵的一部,實戰經驗,但是新兵上去基本是送死,如果有好的將領和武器倒是兩說。
總結一下,遊牧民族的先天性優勢和中原王朝的制度性優勢,以及中原王朝的騷操作,是遊牧民族吊打中原王朝的原因。
-
4 # 走刀口讀史
一句話答覆你:中原王朝是一個農業社會國家,安居樂業,堅守本地;草原王朝是流牧民族,環境惡劣,機動性強。對比之下草原王朝戰鬥力、機動力遠遠超過中原王朝,所以諸多中原王朝當然被吊打。
當然,話不能說死,中原王朝在聚集足夠力量後,也是吊打草原王朝。
下面詳細分析一下。
一、民族文化
中原民族自秦以來,一直遵從的是儒家文化,講究以和為貴,走的是一條和平發展的路子。另外農業經濟需要守在本土,種植收穫,這樣的侷限性也讓整個中原民族形成了一種家國天下、守土有責、沒有開拓疆域的動力和文化基因。
反觀草原遊牧民族,他們講究的是馬背生活,吃住四方,沒有文化和信仰,講究的就是誰的拳頭大,誰的力氣大,誰打贏了,誰說了就算。翻遍史書,發現每年只要草原發現了蝗災或者是旱災,草原民族吃喝不夠用的時候,肯定就會發動戰爭掠奪中原財產。
所以中原民族和草原民族就像一個是君子,一個是流氓。君子只能講道理,流氓就能用拳頭,講道理的,最後肯定打不過用拳頭的。
二、軍隊文化
中原講的是家國天下所有的土地都是皇帝的,立了戰功,皇帝給升個官兒加點賞。這些封賞與戰功相比應該是遠遠不夠的。
但草原民族就完全不一樣,打了勝仗搶到的,掠奪到的東西全都是自己的,不需要與他人再分。所以戰鬥力相比較而言,遊牧民族的戰鬥力更強,戰鬥慾望更高。
三、中原民族攻打遊牧民族成本太高。遊牧民族在草原上天高地廣,化整為零之後,躲藏起來都找不著人影。中原部隊到達草原之後,戰略物資補給線太長,成本太高,這就導致了每次中原民族出兵攻打草原民族,想剷除草原民族勢力的時候都會得不償失,花了大力氣,最後草原遊牧民族還會死灰復燃。所以每次在遊牧民族攻打中原民族的時候,中原民族都會選擇性的給一點物資,賠一點錢才了事,這也直接間接的助長了草原民族進攻中原的信心。
縱觀歷史,每次草原民族征服了中原民族之後,在中原建國,都會遵照中遠國家的制度方式,行中央集權制(比如元朝,比如清朝),其草原遊牧文化最後也會融入到中原文化之中,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部分。
-
5 # 小李講史
少數民族的興起並能順利的入主中原,主要是有三個方面原因。
一、議事制度優於中原王朝北方少數民族都會有一套自身的民族民主的議事制度和議事機構。像契丹的貴族大會制度、金朝的勃極烈大會制度、蒙古的忽裡勒臺大會制度和後金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會議制度。都是他們興起之時的議事制度。他們有共同點就是:
議事範圍全部可以討論,軍事、政治、後勤補給、法律制度甚至可以議立君主。議事人員貴族話。民族民主議事大會的與會人員基本上是少數民族貴族成員。皇族宗室較多。議事內容機密話。議事的內容屬高度絕密,不向外部透露。二、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基本上都是兵農合一的,出則為兵,入則務農。像金朝的猛安謀剋制和後金的八旗制度,都是這樣運作的。這樣的軍事制度往往會造就一批軍事實力強的軍隊。草原民族初興之時的戰力往往會大於中原王朝的戰力。
三、中原王朝內憂不斷北方少數民族能順利入住中原其外因主要是中原王朝自身的腐朽統治和民不聊生的生活所擾。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會順勢而入,攻克中原王朝政權。
綜上所述,這就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能入主中原的主要原因。 -
6 # 歷史和現實
第一少數民族的興起,並不都是模仿中原王朝。少數民族也有很多種,有遊牧民族也有半遊牧半農耕的民族。他們的政治制度也都不盡相同,所以談不上模仿中原。
第二說少數民族吊打中原王朝也不準確。其實中原王朝吊打少數民族在歷史上可能更多一些。只不過我們容易記住痛苦,容易忘記那些勝利。
第三,少數民族確實不好對付。尤其是遊牧民族。中原王朝的漢族人是農耕社會,需要的是穩定,因為土地帶不走。而遊牧民族流動性非常強,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中原的漢族人就是取勝,往往也是小勝,只是把人家打跑了,很難消滅他們。
-
7 # 凌煙閣論史
題主說遼和元這些“少數民族的興起是因學習模仿中原王朝”,因此能吊打中原。這個不完全對。
遼和元在保持自身特色基礎上,借鑑了中原的有利之處,才能吊打中原的。比如大遼,建立了“一國兩制”制度。
大遼在草原上實行草原部落和部落聯盟制度,在農耕區則實行中原制度;大遼最高統治者面向草原部落時,身份是大可汗;面向農耕區時,身份則是皇帝。
一國兩制,讓遼國既保持了草原的機動性、戰鬥力,又能有穩定的農耕區,為帝國提供穩定的財富;因此,大遼成了第一個突破二百年的、像樣的遊牧民族政權。
大元則繼承了大遼的制度創新,並且在一國兩制的基礎上引入了宗教因素。
因此,遼和元這樣的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既有中原農耕地區的財富,同時又具備了中原王朝所沒有的軍事能力(強大騎兵),這是他們吊打中原的基礎所在。
全面模仿中原的遊牧政權,卻容易衰敗。但是,全面學習模仿中原王朝的遊牧政權,卻反而容易失敗,比如北魏。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中原的一整套政治制度、習俗禮儀都是為農耕區的生活方式準備的。人要定居、要種地、要編戶齊民,這樣才好收稅管理。
如果拿這些制度要求遊牧民族,首先就要求他們改變生活方式,從遊動變定居,從放牧變農耕,這就太難了。
即使勉強把人固定下來了,成為農耕民族了,但這又帶來一個重大影響:遊牧民族的機動性消失了、戰鬥力沒有了。這樣就成了邯鄲學步,農耕沒怎麼玩得轉,又遊牧不起來了,夾在中間不上不下,就變弱了。
北魏是這樣,後來的金朝也是這樣;包括遼、元、清的後期都是這樣(當然,王朝後期戰鬥力下降的原因更多、更復雜,此處不展開論述了)。
結束語少數民族學習模仿中原王朝而變強,一定是部分學習,不是全面模仿,因為生產方式存在巨大差異,能吊打中原王朝的都是這樣。
反而是全面漢化的,卻因為喪失了遊牧民族的特性而失去了戰鬥力。
-
8 # 此去晴空萬里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這個舞臺你方唱罷我來唱!不管哪個朝代,都有漢族與少數民族相爭的身影,不能說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總是被吊打,只能說在它衰落的時候被欺負!
1.少數民族,一般是指匈奴,突厥,還有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女真,契丹等!這些少數民族的共同點,就是他們是遊牧民族,他們的人從小就會騎馬射箭,在冷兵器時代,中原王朝只是步兵厲害,少數民族的騎兵處於先天優勢!他們能射殺天上飛的鷹,地上跑的鹿,更何況人!所以春秋戰國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一舉成為霸主之一!
2.少數民族從小舞刀弄箭,馬上技術嫻熟,所以他們可以說是全民皆兵,而且機動性很強!中原王朝,把農民緊緊的綁在了土地上,從小生下來要麼種地,要麼讀書!畢竟農民要交很多的稅給統治階級!所以,一旦打仗,如果沒有好的將領,面對少數民族簡單粗暴的殺傷力,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3.既然說到農民,就說到軍隊打仗的後勤!中原王朝的軍隊一般是吃五穀的,打仗時要從內地運到邊塞!而少數民族肯本就不需要後勤,他們渴了喝奶,餓了射鵰殺鹿牛羊等!所以,中原王朝糧一斷,仗就沒法打了!甚至打贏了戰爭,中原王朝也要付出很大的成本!
4.中原王朝對遊牧民族的地方不感興趣,而遊牧民族對中原地區的富饒很感興趣。有慾望就會有野心。而且中原王朝是群居制度,少數民族以部落為單位隨水草氣候等而居。一旦少數民族部落合在一起,就能發揮巨大的軍事實力!所以,秦時只能被動的建長城來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
5.秦漢三國,基本是漢王朝吊打少數民族!晉五代十國之後,就漸漸的被少數民族壓制!秦有蒙恬使匈奴不敢南下,漢有衛青霍去病,打得匈奴聞之名而喪膽,三國魏吳蜀,把各自的邊塞異族打怕,直接佔領他們的地區!因為這些時期,中原王朝騎兵也發展起來了,再加上優秀的將領和人數佔優,隨便吊打烏合之眾的少數民族!
晉五代十國之後,中原王朝經過戰亂,士族被滅,大量的軍事策略知識丟失。統治階級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揚文抑武,尚武之風消失殆盡!而少數民族學習中原王朝的先進技術和知識,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軍事實力!兩宋時還能對抗,蒙古時少數民族直接建立蒙元。最後一個漢王朝明朝,皇帝被少數民族抓去,最後被女真族建立清朝!
所以,在秦漢三國時,憑著騎兵技術提高,少數民族是打不過中原王朝的!晉五代十國以後,中原王朝各種被少數民族花式吊打!
說明了,學習是一個民族保持活力的根本。
-
9 # 豪森林
你的問題有誤,少數民族一般是度過興起的第一階段後才開始效仿中原王朝,而非效仿中原王朝後才興起,應該說,少數民族興起後效仿中原王朝,可以使其延續和穩定興起態勢,而不會像流星劃過天際。而少數民族興起的第一階段,常常是天命真人一般的神級英雄,統合部落力量,連戰連勝,開始崛起。
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纏鬥貫穿冷兵器時代的整個過程。如果雙方軍隊同等規模,則大機率農耕民族處於劣勢。因為冷兵器時代,戰馬是主要戰略資源,而遊牧民族擁有幾乎無限的戰馬;同時,他們生長於馬背上,騎術近乎渾然天成;並且,他們常常打獵射箭,部落間也經常征戰,因此,他們的箭術和戰技有機會持續提升,可以說,他們是天生的戰士。這些優勢農耕民族均不具備。
但是,多數時候遊牧民族並不能成為中原王朝的強大威脅,這是因為他們很難完成內部整合。遊牧民族居無定所,難以形成穩固的統治秩序;同時,作為天生的戰士,他們桀驁不馴,部落之間鬥爭激烈,互不服從,組織性和紀律性較差。各自為戰的部落,力量較小,無法威脅中原王朝。
然而,也正因為他們是天生的戰士,他們更崇拜英雄。如果一個部落戰士表現出無可置疑的能力,他們會甘心歸順追隨,奉其為領袖,從而完成部落之間的初步整合,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此時,遊牧民族若開始效仿中原王朝,可以建立較穩定的統治秩序(還能解決繼承人問題),資源整合和利用更有效率,組織性和紀律性大大提高。也就是說,此時他們補上了他們最致命的短板,而仍然保持他們天生戰士的優勢,以及充足的戰馬資源,自然可以吊打中原王朝。
-
10 # 盧溝曉月xy
少數民族政權能夠南下入主中原,個人認為可能在於他們採取的二元混合體制。
他們既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向先進的中原王朝學習,同時也看到中原文化的一些弱點,試圖在軍事方面保有北方民族的傳統優勢。
總結起來說就是:既行“漢法”,又存“國俗”。
像早期的北方遊牧民族,如匈奴和後來的突厥等,他們雖然也受到中原王朝的影響,但其政權組織形式仍然是遊牧民族傳統的鬆散的部落聯盟體制和軍事貴族民主制,經濟上也以較為脆弱的遊牧經濟為主。因此,這些遊牧民族雖然能夠依靠其靈活機動性,經常南下劫掠,但是談不上吊打中原王朝。當漢、唐等中原王朝強大起來,有足夠的實力全力進行反擊時,這些遊牧民族是無力進行對抗的。
但是從北魏開始,北方民族政權入主中原,向中原王朝學習,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並依靠農耕經濟獲得穩定的財政稅收支援,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遊牧部落的特色,保證草原民族的戰鬥力。後來遼、金、元、清,從某種程度上都帶有這種二元性特徵。
只不過這種二元制的平衡並不容易維持。比如北魏,雖然我們站在中原和當代的角度,對於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總體上成正面評價,但恰恰是孝文帝的漢化,導致二元結構中代表軍事的草原力量與代表政治文化的中原力量失去了平衡,動搖了國本,為後來的六鎮兵變和北魏分裂滅亡埋下了禍根。
而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少數民族王朝的清朝,實際上最後形成了一種超越單純農耕文明的,包含中原、森林、草原乃至高原和沙漠綠洲的多元一體的體制。只不過他後來面臨的對手變成了更高層次的工業文明。
-
11 # 無極宗師
我認為:文化和技術是可以學習的,但是資源卻是先天的。
歷史已經證明,近代之前,騎兵力量是最強的進攻力量,擁有培養騎兵力量的資源多寡和軍事政略是否得當,決定了綜合的軍事實力。
我們在歷史上也一樣吊打過遊牧民族,漢武帝時期,我們能吊打匈奴,歷史書常常將功勞歸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的頭上,然而,武帝時期騎兵力量勝過匈奴,卻被忽視了。
在漢高祖時,丞相蕭何作漢律九章,創加廄律,制定了有關養馬的法律。呂后時,又明令禁止母馬外流,以防止軍資遺敵。漢文帝即位後,晁錯建議"令民有車騎馬者,復卒三人",鼓勵民間養馬。漢文帝接受他的建議,下令用免役的辦法促使民間養馬,史稱"馬復令",民間養馬之風再興。漢景帝時,衛綰建議,"禁馬高五尺九寸以上,齒未平,不得出關",史稱"馬弩關"。漢景帝又在秦邊郡牧馬苑的基礎上,"益造苑馬以廣用",擴大邊境遊牧地區軍馬牧場的規模。國家的軍馬養殖因此有了長足的進步。
漢武帝親自創立了期門衛士和羽林軍。期門衛士最初是在郎衛內部選拔的。但漢武帝很快就把期門作為一塊特殊的試驗田經營起來。他在關東、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兩河等六郡良家子中,開始選拔新的期門衛士。這六個郡都距離長安不遠,而且歷來以出優秀騎兵著稱,即所謂“六郡騎士”。
羽林原本是二十八宿之一,屬於北方玄武,在中國的古星象學說中代表軍隊。羽林軍總兵力約2500人,羽林軍計程車卒叫“羽林郎”,首領叫做“羽林令”,副職叫做“羽林丞”。他們全都是漢匈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子弟,因此又號“羽林孤兒”。他們從小在軍營中長大,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長大後編入羽林軍。
漢武帝希望親自訓練期門和羽林,培育出懂兵法的中層騎兵將領和精銳騎兵。
騎士與良馬齊備,便是出征之時。漢武帝橫掃匈奴,是高祖、呂后、文帝、景帝、武帝五位當家人培養馬匹和加強騎兵建設的結果。
事實上,我們歷代大一統政權除了北宋(北宋也可以看做大一統政權),任何一個政權都可以透過正確的政略和軍略吊打遊牧民族,主要的原因是①我們的人口是遊牧民族的數十倍,②我們有河套平原和燕雲十六州等適合繁育戰馬的土地。各朝代若按照漢代騎兵力量培養的方法,也可以作為攻方戰勝全民皆兵的遊牧民族。
北宋正是因為石敬瑭割了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河套平原又被西夏所佔,徹底喪失了適宜繁育馬匹的土地,訓練騎兵也就無從說起。宋太祖得位不正,宋朝各代皇帝只好愈發重文抑武,文官掌兵必圖貪,逐漸造成了冗兵多而無戰力的後果。
少數民族力量的興起也是靠部落的統一實現的。統一的少數民族力量才能掌握更大的草場,管理更多的人口,所以一旦草原民族的土地達到了蒙古的大小,就能訓練出足夠數量的騎兵和任何不重視發展騎兵的中原大一統王朝分庭抗禮。
至於少數民族滅大一統的中原王朝,若不趁亂,也並不可能。主要原因是大一統王朝的實力不可輕視,此外騎兵有短板,不利於攻城。蒙滅南宋前,南宋只有不到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因中原土地已失,故不算大一統王朝),儘管如此,已經橫跨亞歐大陸的蒙古攻打襄陽六年未果,要不是最終呼叫了攻城利器回回炮,也絕對滅不了南宋。
-
12 # 寶樹白石
民族矛盾最尖銳的時候往往是社會矛盾最尖銳的時候,也是壓迫最厲害的時候。
同時也是政治最腐敗,最無能的時候。
在這個時候,國內矛盾已經激烈化,人民起義到處風起雲湧,當然少數民族也是被壓迫最不能忍受的時候,這個時候,各地都會燃起烈火,少數民族與主流民族會同時發難。
明朝就是這樣,李自成,張獻忠,努爾哈赤,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暴動,拉起大旗,天下大亂。
那裡壓迫最深那裡暴亂最厲害。
苗人暴亂,人數較少,不成氣候。
而北方少數民族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夠有強大的凝聚力,他們很團結,能夠聚集起一股很大的勢力,滿族就是這樣。
雖然人數也不多,但是人心齊,拳頭握得緊,又熟悉騎射,一但成為氣候勢不可擋。
滿族還有一個特點,互相不會計較利益的得失,總會團結在一個首領的旗下,所向披靡。
他們也要取得天下,這個天下就是推翻皇帝,取而代之。
在封建王朝鼎盛時期,他們是藩屬關係,耕耘放牧於自己的草原,進貢物資與美女,在壓迫深重時,封建王朝腐敗無能時,他們也會和主體民族一道造反,取天下。
明朝就是封建王朝最突出的藍本,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同時造反,而少數民族本身的特點團結,不內鬥,而力量強大獲得最後的結局往往是他們。
一支力量是烏合之眾,還是一個拳頭,決定了得天下的結果,與天下的最後歸屬,歸屬於誰。
甲申三百年很好的詮釋了中國這一段的歷。最後的歸宿,歸宿於滿清。
北方少數民族做生意往往是弱者,不懂的計較一分一文。但是打仗取天下他們是強大者,中國的皇權往往都是北方人取得,這在中國歷史上比比皆是。
他們的謀略眼光往往看的遠,胸襟開闊,能夠容納是非,而不斤斤計較,這也是能夠凝聚團結一致的原因。
所以滿人不過萬,過萬,移山填海,勢不可擋的民間俗語。
中國歷史上有最顯著的兩個朝代,元朝,與清朝,這兩個朝代開疆擴土,使華夏民族的疆域遼闊無邊,而善於內鬥的族群,往往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各霸一方,互相劃定疆界,而成為不同的權利範圍。又互相爭鬥,沒有一個完整的天下,領土不完整,分裂出各自的小政權。
形成李自成坐北京,張獻忠坐成都的局面。
這就是族群差別。
而滿清皇太極蕩平天下一統江山。
中國歷史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演繹的淋漓盡致。
-
13 # 龍眼9555
其實這個問題只是關注了特定時段的一個點、一個片段,如果你把這些具體事件放到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會發現這也只是在一個時代裡,由盛轉衰的一個節點或標誌。中國人是最早的樸素唯物主義者,早就總結過了盛極而衰、物極必反的事物發展規律,翻看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歷朝歷代都不約而同的經歷過這一規律,以此應證世界歷史,發現世界各國曆史也沒有脫離這樣的規律,只是世界上還沒有那個民族像華夏民族這樣,依著這個的規律經歷這麼多朝代而依然延續著民族的血統和文明,也證明了華夏民族和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血脈相承和強大的生命力。華夏民族的歷史上發生了太多次入侵與反入侵的戰爭和衝突,即便有時被外族所謂吊打、甚至最終失去了國家統治權,但是放在歷史長河中這些事件也都是短暫的,最終這些少數民族或融入成為中華民族一份子或分崩離析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唯有華夏民族都會撥亂反正延續民族正統、並依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巔,抗日戰爭期間毛主席發表著名的《論持久戰》,那是他老人家對中國歷史熟悉於胸,是毛主席在總結歷史經驗、並針對日本侵略戰爭的本質和分析了中日兩國國情而做出的戰略指導思想,回頭看我們的先輩是多麼的睿智及善行,正因為此中國永遠不會被異族真正佔領也不會被真正統治,中國人用智慧和勇氣維護了自己民族的獨立、繁榮!
-
14 # 沉睡的天堂
在我國古代,經常對我們中原王朝發動戰爭的是來自北方蒙古高原的少數民族。其實他們是屬於兩個大的系統,一個是匈奴系統,包括匈奴、突厥;還有一個系統是東胡系統,包括契丹、女真和蒙古。今天來跟大家說下這些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戰爭對比,看下為什麼我們中原王朝總是打不過人家。
首先第一個原因是,這些少數民族基本上全民皆兵,他的生產和戰鬥其實是一回事。少數民族的孩子,基本上從小就開始練習弓箭、騎馬、摔跤,打起仗來不還是這一套嘛。彎弓射大雕,天上飛的雕一箭就幹下來了,飛奔中的鹿也能幹掉,就不用說兩條腿在地上跑的人了,那人家射起來,多輕鬆啊。再說了,匈奴人口最多的時候150萬人,能拉弓打仗的人是30萬,也就是說每五個人就有一個士兵;反觀當時的漢朝,人口6000萬,軍隊人數最多的時候是60萬人,也就是說每100個人裡面1個士兵。我們中原王朝的老百姓平常手裡拿的是鋤頭,讓一個農民學會殺人打仗是需要時間的,而人家匈奴呢,從小就是這一套,所以打不過人家很正常。就像現在的人寫毛筆字肯定沒有古人寫的好,一個意思。
第二個原因就是騎兵打步兵。匈奴基本上全是騎兵,而漢朝大部分是步兵,那打起來還不跟玩似的啊。人家是匈奴是快如風,咱是兩隻腳板跑,肯定跑不過人家。
第三個原因是,匈奴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打仗不需要後勤。匈奴每個士兵三匹馬,一個戰馬,這匹馬只有在衝鋒的時候才能騎,平常是不能騎的。還有一匹是走馬,這匹馬是平常行軍的時候騎的。最後是一匹馱馬,最要是用來馱運物資的。士兵們渴了就喝馬奶,餓了天上飛什麼,地上跑什麼,一箭就搞定了,這還需要什麼後勤啊。再看中原王朝,出兵20萬,其中就得有5萬人來押送糧草,如果糧草一斷,那這仗基本也就沒法打了。
第四,從這個氣候的問題上說,匈奴人打中原王朝,是從北向南打,越打越熱,可以光著膀子打仗,而中原王朝打他們,是從南向北打,越打越冷,凍都凍的差不多了,還怎麼打仗啊。
另外,其實中原王朝根本就對匈奴所佔領的地方不感興趣,因為不能種糧食,所以一直處於的是被動的狀態,而匈奴等少數民族由於落後,所以生活物資稀缺,只能動不動就去騷擾一下,搶點東西。
-
15 # 八零後茶哥
中原王朝剛建立時,軍事很強大,例如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明朝的朱元璋,都是馬背上的皇帝,哪個少數民族敢來騷擾就打誰,都是中原王朝衰弱的時候少數民族才有了空了鑽。
-
16 # 湟水河畔
我們華夏民族興起於黃河,長江流域,屬於典型的農耕文化!北方少數民族,興起於漠北草原,屬於典型的遊牧文化!農耕文化的特點是保守,內斂,崇尚權威。遊牧文化的特點是開放,豪爽,崇尚武力。他們逐水草而居,視掠奪為天性,善於騎射,但缺乏制度,文化。
所以當他們意識到自己不足時,就會向中原王朝學習。他們本來軍力就比中原王朝強!又把經濟呀,文化呀,制度等等中原精華學到了,這時候,說明他們已全面超越中原王朝了,當然就可以實現吊打了!
咱們中原王朝,沒有強大的騎兵,又沒有進改性文化與價值觀,因此,只能修長城以自保。然而長城何曾真正起到過防禦作用,所以往往被南下的遊牧民族吊打了。
特別是兩宋時期,最具代表性,兩宋的科技,文化,商業,在中國曆朝歷代中,都是無與倫比的!經濟總量可能佔到全世界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然而卻常常屈辱地簽定求和條約,納貢稱臣!甚至出現像岳飛這樣的能征善戰的將軍時,他們也會自毀長城,以“莫須有”罪名殺害!
所以說,我們的文化,價值觀決定了我們往往被動挨打!
-
17 # SuperMan_LEE
我個人認為,某一少數民族的崛起一方面有其個人英雄主義的影響在裡面;另一方面也有積極學習中原先進的文化和政治體制,發展建立屬於自己民族的文化、政治體制和軍事組織。
不可否認,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忽必烈都對其民族的崛起或鼎盛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就耶律阿保機而言,他北擊室韋,東伐女真,西南破奚,南掠河北河南,奠定了遼國的疆域;同時他消滅了七部酋長,推翻氏族社會推選可汗制度,建立了直屬皇帝的軍隊,加強了皇權統治;並且他根據漢人律法和漢人文字,制定了成文法律,創造了契丹小字。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這些少數民族都就建立了完善的政治體制和軍事組織。遼國的耶律德光取得了幽雲十六州後,在中央設定“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依“漢制”統治在幽雲的漢人;北面官以“契丹國制”統治契丹人,頗有些像現如今我國的“一國兩制”。同時遼國還建立獨特的“頭下軍州”的行政機構,是由遼國的宗室、外戚、大臣透過軍功以及戰爭掠奪而獲得的人口所設定的,這些人口一方面向本主繳納實物地租,另一方面向遼政府繳納課稅,最後演變成“二稅戶”。這不僅有利於遼政府控制人口,增加稅收,另一方面也刺激了遼國貴族和大臣南下征戰和劫掠的積極性。
金國的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推行了猛安謀剋制度,猛安謀克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組織,其規定三百戶為一謀克,十謀克為一猛安。凡猛安謀克戶,平時從事農業漁業生產,戰時則自帶武器裝備,以猛安謀克為單位,編成軍隊對外征戰。這一軍事組織倒跟“府兵制”有異曲同工之妙。
蒙古的崛起一方面得益於成吉思汗早年建立的千戶制。千戶制是一種軍政合一的軍事單位,打破舊有的部落組織而建立起來的。透過千戶制,全蒙古百姓都被納入千戶之內,並被固定在指定牧區內,不得任意移動,戶口登記入冊;凡年滿15歲至70歲男子都要服兵役,並隨時根據國家命令,自備馬匹、兵仗、糧草,由千戶、百戶長帶領出徵;所有男性公民,“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既是牧民,又是戰士。正是憑藉完備的軍事組織,才幫助成吉思汗打下了龐大的蒙古帝國。同時元朝建立以後,忽必烈根據宋朝的政治體制“兩府三司”設立“一省兩院”,即中書省、樞密院和宣政院,並獨創了對後世影響力極大的“行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所以由此可見,少數民族的興起並吊打中原王朝,一方面是其民族愚昧落後造就的剽悍屬性;另一方面的確吸取了中原王朝大量的先進文化和體制結構,使其軍事動員能力進一步加強,為侵略和掠奪提供了經濟基礎和軍事基礎。
回覆列表
個人感覺,少數民族的興起,可能並不是模仿中原王朝。比如說匈奴、突厥等等遊牧民族,他們有自己的政治制度和體質。反觀被漢化的少數民族,都被中原王朝同化了,同化以後就沒什麼戰鬥力了。比如北魏、契丹/遼,女真金,蒙古的元。在建立類似中原的政權後,反而戰鬥力不行了。為什麼呢?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從遊牧到農耕,雖然生活有保障了,富裕了,但凡是都是雙刃劍,得到一樣東西,同樣也會失去另一樣東西!
看看遊牧打農耕的幾個有利條件,1、騎兵打步兵,機動性沒人強!人家打不過跑了,你乾眼望著。你打不過人家,跑也跑不掉。
2、人家兵力動員高,全民皆兵,根本不用培訓。而中原王朝培訓一個兵出來,估計最少也要月餘。
3、後勤補給上,中原王朝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還要武裝力量押運。而遊牧民族可能多帶一匹馬就解決。
4、氣候問題,北方南下,是熱,南方北上是冷。熱脫衣服就好,冷不好解決。因為天氣。拿破崙打俄國敗了,希特勒打蘇聯敗了,當年隋煬帝高句麗同樣也因為天冷敗過。
綜上所述,這不是政權的原因,是遊牧打農耕,本身就有先天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