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樹的世界觀
-
2 # 流年Leoyoe
英國和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大主要參戰國,一個是盟國的三號主力,一個是軸心的二號主力。長期以來,人們對英國和日本哪個實力強一直爭論不休。由於英華人在東南亞戰場被日軍打的雞飛狗跳,因此很多人認為日本實力要強於英國。事實上,恰恰相反,英華人的實力強於日本人,而且強的不是一點點。
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殖民地遍佈全球,包括加拿大、澳洲、南非、印度、紐西蘭等地,殖民地總面積約為300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4,總人口超過4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6。同時,英國控制著全球除了巴拿馬運河以外的所有關卡,勢力遍及全球的各個角落。而日本人勢力最大時勢力範圍也不過控制了中國的東部和東南亞大部以及太平洋的部分地區,而且日本人的統治非常不穩固,和英華人差的不是一點點。
英華人經濟、工業等各方面全面超過日本。1937年英國GDP為263.50億美元,而日本僅為67.51億美元;英國工業生產佔世界的10%,而日本僅僅佔到3.8%,且重工業基礎薄弱,遠沒有英國工業發達、工業體系完整;開戰時,英國的戰爭潛力為10.2%,而日本的戰爭潛力僅為3.5%。
英國資源豐富,遠遠超過資源貧瘠的日本。二戰的時候,小半個地球在給英國輸血,英國的原材料生產是日本的9倍,鋼鐵產量是日本的3倍,煤炭是日本的8倍,石油產量是日本的18倍,不管是原材料生產還是主要工業產品指標,日本人都望塵莫及。戰爭後期日本連私人住宅外面的鐵柵欄都拿去鍊鋼了,而英華人的鋼鐵堆積在工廠都長鏽了。
英華人在工藝和自動化程度等方面非常發達,日本人無論是生產能力還是技術水平都遜色英華人不少,英華人至少高了一個檔次。
二戰中,英國生產了12萬架飛機,其中4發重型戰略轟炸機就有上萬架,日本的空中打火機到後期就是給盟軍刷經驗的,遇到英國的颶風和噴火就是靶子;英國年產坦克8000多輛坦克,日本人的小豆坦克不僅數量少,而且在丘吉爾面前簡直就是小玩具;英華人年產汽車40多萬輛,而日本從1930年到二戰結束都沒生產40萬輛;就連日本人最引以為傲的海軍都比英華人差了一截,二戰中英華人建造了航母31艘,而日本僅僅建造了12航,巡洋艦和驅逐艦方面英國的產量是日本的四倍,護衛艦產量日本和英國的差距更大。1942年英國最衰的時候,跑到太平洋上也照樣不怕日本。
英華人的武器裝備、火力、機械化水平以及後勤補給都遠遠強於日本。舉個例子,英華人軍艦上有雷達,而日本人竟然用眼看,“貓眼神功”再厲害,對於日本海軍來說,也是個“然並卵”的結果。二戰後期日本訓練有素的貓眼瞭望員傷亡殆盡,美日海戰的場景就變成和抗戰神劇一樣了。
英華人擁有世界頂級的科技和人才,雷達、聲納、計算機、噴火式戰機、4發重型轟炸機包括合金管技術(原子彈),連美華人都垂涎,日本人能拿得出手的並不多,雖然日本得到了德華人的幫助。
日本人唯一可以和英華人比的就是戰鬥力。不過事實上,英軍戰鬥力也不差。英國殖民聯軍在東南亞被暴揍並不能說明問題,因為英華人的重點和主力在歐洲和北非,留守東南亞的是英國的三流的殖民部隊,日本人在英帕爾遭遇英國主力後,被英華人揍得滿地找牙,十萬主力傷亡過半,機動部隊被打殘了,再也無力發動進攻,被迫轉入防守。不是英華人菜,是英華人顧不上日本,真要一對一單練日本還真搞不過英國。
戰爭打的是國力,英華人是當時能與美蘇並駕齊驅的三大巨頭。日本這個暴發戶想和積累了幾百年的老牌殖民帝國英國掰手腕還真不夠格,說到底日本底子還是太薄了。
-
3 # BMW987
歷史沒有如果,只有曾經戰爭不是拍電影,被戰爭之神眷顧的,雖弱必勝,否則雖強必敗。勝負只在彈指一揮間,轉瞬間的成敗卻往往是源於意外與突發。所以,此題偶真的沒法給你準確的答案。
-
4 # 古今那些趣事兒
英國呀,單單後勤部分打生死日本就先沒了,更不用說英國老本雄厚
低下的煤炭開採與生產能力將嚴重限制鋼鐵冶煉產業的燃料供應,從而影響造艦造船造飛機造坦克所大量需要的優質鋼材。自然也限制日本國家補充與擴充其軍艦隊和飛機坦克。單從海上實力來說,商船隊的任何重大損失都將導致日本無法充分利用原英美荷法殖民地的戰略原料,從而因為原料不足限制日本的造船工業,削弱海軍的實力,海軍實力的削弱帶來戰場上的失利和制海權的喪失,這又導致商船運輸線的境況進一步惡化。最後成為一種無法擺脫的死迴圈。
飛機生產的嚴重缺失,也會嚴重影響到日本海軍和海軍航空兵在戰場上的表現。雖然他們在1944年成功地使飛機年產量超過了英國,然而很多飛機都是質量堪憂的不合格品,並不堪用。更不用說英國佔據著整個“租借法案”將近一半的份額,接受著源源不斷的美國成品飛機和航空原材料零部件供應,長期處於歐洲戰區和太平洋戰區的次要戰場也讓他們的飛機損失不是那麼嚴重,自然也能保持一支龐大、良好的機隊和飛行員群體。
-
5 # 而知而行的歷史
二戰是全球大戰,每個戰場都不能割裂來看,尤其是作為失道寡助的軸心國集團勢力,他們的軍事實力被各方勢力掣肘,無法形成統一的戰略,因此越到戰爭後期就越顯得被動,是典型的“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的案例。
(日本帝國二戰時最大控制區域)
如果單獨看待英國和日本,他們如果生死對決,誰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英國和日本都是典型的島國地形,海軍實力很強大,陸軍實力一般。不過,我們需要看到,日本在二戰前的國勢蒸蒸日上,國民的精神面貌熱烈進取,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國家。日本透過兩次戰爭冒險,獲得了大量的戰爭紅利,成為亞洲最強國家,在東北亞、東南亞獲得了相對優勢的戰略地位。這可算是日本的天時,在與英國決戰時,日本的國運達到鼎盛。
其次,英國與日本的勢力分界線在東南亞一線,如果爆發戰爭,可能的爆發地點即是東南亞。因此,日本的優勢地位主要體現在本土作戰環境的地利之上。日本在二戰時擁有北韓、東北作為戰略基地,同時擁有臺灣(薩摩亞)作為前沿基地。日本本土的工業基地距離臺灣也不算遠,相比於英國的萬里遠征,日本能夠就近支援戰場,戰爭成本要比英國低廉得多。
(大英帝國全盛時疆域)
很多同學可能會認為,英國殖民地遍佈全球,資源稟賦要比日本強大的多,怎麼可能在東南亞比不過日本呢?還是那樣一句話,遠水解不了近渴。英國雖然有印度、東南亞能殖民地,可是英國的工業基地卻在本土,純粹的東南亞原材料基地無法具備工業的力量。英國當初即是因為在亞太地區實力不濟無力應付咄咄逼人的俄羅斯帝國,不得不選擇亞太地區的日本建立同盟。
最後,即是人和的因素,日本也佔據了不少優勢。英國作為世界殖民帝國,在很多地方採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大量招收各地武裝。英國的本土軍隊人數很少,大英帝國的軍隊更像是雜牌軍,猶如一戰時的奧匈帝國一樣,一支軍隊裡連語言都統一不了,何談指揮?尤其讓英華人難堪的是,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普遍存在帶路黨,而且為數不少。與此相反,日本執行的“亞洲人的亞洲”,“大東亞共榮圈”等政治概念極具欺騙性,在東南亞地區擁有大量粉絲。
(日本軍隊在東南亞)
同時,日本國內,在國運昌隆的表像下,日本國民空前狂熱,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被極大調動起來。日本信心滿滿地走在建立大日本帝國的道路上,這在日本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上是第一次距離大陸帝國如此觸手可及,這種狀態下迸發的戰鬥意志和熱情是無法估量的。與此相反,英國雖然在歷次戰鬥獲得了大量紅利,可是在霸主的地位上待的太久,英國的紳士們已經迷失在紙醉金迷中了,他們有太多的罈罈罐罐需要顧慮,已經步入了老大帝國的狀態。
所以,儘管英國依舊有著世界霸主的體量和資源優勢,但是這隻能證明英國有著強大的戰爭潛力。戰爭潛力轉化為戰鬥力,不僅僅是需要工業體系這麼簡單還需要時間。日本在與英國的決戰中,在起初階段,日本仍將是摧枯拉朽,把英國的罈罈罐罐徹底打爛,將英國趕入印度。隨著戰場正面的逐漸擴大,日本資源不足的劣勢才會表現出來,最終日本會在印度的某個地區與英國形成對峙的局面。
在這之後,兩國的勢力達到均勢,雙方暫時都無力進攻,要拼的就是英國把殖民帝國的戰爭潛力發揮出來的效率與日本消化新佔領土地“以戰養戰”的速度誰高誰低了。
相較於日本消化新佔領區的資源“以戰養戰”,英國建立的殖民帝國的整合難度明顯要小的多。日本在戰時狀況下經常“下克上”,缺少戰略大家,日本的“以戰養戰”的策略難見成效。(二戰時日本海軍)
所以,長期來看,英國還是有機會翻盤,而且是越打越強。日本最好的辦法,是在佔據了東南亞之後,與英國進行海軍決戰,徹底打消英國的殖民地整合計劃,逼迫英國求和,這是日本獲得與英國對決的最大戰略利益的唯一途徑了。
不過,回到現實世界中,英國可打的牌比日本多的多,其中最大的變數就有英國的堂兄弟美國。日本在二戰中,可以與之相拼的牌即是希特勒的德國打殘了英國,拖住了美國,從而給日本創造出戰略視窗。然而,即便如此,山本五十六也只是說日本的戰略視窗只有六個月時間。
作為小國,日本已經盡了很大努力,也達到了不低的成就。但是,如果想再進一步,日本除了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還需要有戰略家。可是,精明的日本人卻從來不出產大道無形的哲學家。這可能也是日本的宿命吧,精於世故,短於機謀。
-
6 # 一線天
兩個島國,一個在大西洋,一個在太平洋。二戰期間,如果日本島與英國島單挑的話,我認為,日本的勝算比英國的大的多。在二戰期間,日本的軍事力量在世界排第四位,在德國、美國、蘇聯之後,而英國只能屈居第五。二戰時,日本的海軍、陸軍、空軍都明顯強於英軍。從1941年底珍珠港偷襲到1945年8月投降,日本的海陸空軍能夠在太平洋戰爭中與美軍抗衡近四年之久,而且同時還在中國和東南亞進行了長達八年的戰爭,如果不是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估計日本還不會過早地退出二戰舞臺,由此可見日本在二戰期間的軍力是非同凡響的。如果換成英國軍隊的話,幾乎很難會像日軍這樣殊死搏鬥,能與強大的美國軍隊抗衡數年之久。二戰時,英國陸軍在東南亞與日軍也交過手,的確不是日軍的對手。至於英國的海軍和空軍,更不是日軍的對手。在珍珠港偷襲、中途島海戰、太平洋諸島爭奪戰動作戲中,如果讓英軍來扮演日軍的角色話,與美軍對擂,我想,很難說英軍能打出日軍那樣的水平。說起來,在士兵作戰的頑強、兇狠、亡命方面,英軍都比日軍差一大截,這也要算是英軍鬥不過日軍的一個重要因素吧!
-
7 # 空氣世界
英國和日本不會打仗,因為離開了日本英國得累死。英國俄羅斯西班牙是地球白細胞日本德國義大利是地球巨噬細胞,就這麼說吧在地球。白細胞巨噬細胞清水血液。永遠不會打仗,而且還經常合作,只要表演就玩命往外幹細菌。他幾個要合夥乾的那個玩意兒。那指定是生命公敵。
回覆列表
小樹的個人觀點,是英國!下面我舉幾個原因:
1.英國是在一、二戰後才沒落的,請注意時間節點,二戰前,英國還是有名的強國!
2.英國皇家海軍在二戰前還是號稱世界第一的,再加上印度、澳洲海軍,打日本聯合艦隊還是沒壓力的!
3.德國三次都沒打贏英國,而德國是最強軸心國!所以……
4.英國當時背後站著整個英聯邦。加拿大在二戰的工業產值嚇死人。而且英軍的空軍科技水平虐爆日本,海軍積累也根本不是日本可以比的!
5.以當時日英兩國國力來說,日本可能在前期可以和英國打個平分秋色,但說到底,一個是世界百年霸主,一個只是崛起了三十年的暴發戶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