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謎團

    韓信是戰略家,是帥才,訓練士卒、排兵佈陣是他的強項,衝鋒陷陣卻不是他的強項。

    項羽是戰術家,是將才,臨機決斷、衝鋒陷陣,正面硬扛是他強項。項羽是中國歷史上超一流的猛將,“喑咽叱吒,千人皆廢”,正面交戰,沒人是他的對手。

    與項羽正面交戰,韓信一樣不是對手。垓下第一輪戰鬥,項羽在已經被包圍、兵力少於劉邦數倍的情況下,韓信合戰,失利;輪流消耗項王后,韓信再殺回馬槍,才打敗項羽。

    項羽與韓信,就像慕容恪與冉閔,曾國藩與石達開;然而只有在戰略上獲勝,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 2 # 沉睡的天堂

    韓信不得不說是三國之中非常出名的一個人物了,而且他還被稱為兵仙。在人們的心中,韓信帶兵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個神級。那麼能力如此出眾的他,為什麼在垓下之戰中以多欺少,用幾十萬兵馬消滅了項羽十萬兵馬?

    第一,對手是項羽。儘管韓信是當時的兵仙,可是此次他面臨的對手卻是項羽,項羽有著不敗的戰績,那麼在面對項羽的時候,韓信並不能像以往一樣以少來冒險。其實這和在生活中一樣,儘管你有著自己的絕技,但是當你在處理一件事情可以用普通的方法來更穩地取得最終的勝利時,你肯定是選擇使用後者的。

    第二,多多益善。其實韓信曾經也對自己帶領計程車兵有著這樣的一個評價,那就是韓信帶兵多多益善。從這兒看來,他自己也是打心底裡就知道帶領計程車兵越多打敗項羽的機會就越大。而且當時在垓下之戰的時期,項羽只有10萬人,但是韓信加上劉邦的軍隊總共有60萬。那麼放著這麼好的資源怎麼不利用呢?

    第三,速戰速決。

    在古人的戰爭中,兵貴神速。這次交戰的雙方是韓信和項羽,項羽是十分強大的,那麼如果兩方的兵力相當,項羽獲勝的機會會更大一些。所以韓信必須利用超過項羽多倍的兵力才能提前穩定最終的局面,同時也可以快速解決戰鬥。畢竟在戰爭之中還有糧草等一系列問題,拖得越久對雙方都會存在不利。

  • 3 # 破曉修羅

    兵力相當,那也要看有多少兵,對吧。

    帶一個兵,那項羽完虐韓信。

    帶百萬兵,那韓信吊打項羽。

  • 4 # 天晴愛睡覺

    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是人情世故;

    莽夫永遠鬥不過陰險小人,項羽為何鬥不過韓信,韓信為何鬥不過劉邦?

    說白了就是腦子不夠,做大哥的沒有誰親自上場砍人,自有他人代勞;

    做大哥靠的就是背後算計,誰算計的精誰最後得勝;

    劉邦曾經對項羽說過:吾寧鬥智不鬥力。

    韓信是不會跟項羽對砍的,有腦子不用,幹嘛要拼武力呢!

  • 5 # 使用者千山暮雪時

    韓信無疑是古代歷史上的軍事天才。

    一個自己養活不了自己的人,一個受盡鄉里小兒凌辱嘲諷的人,一個不見任何軍事學術師承的人,憑赫赫戰功位列王侯,人稱“兵仙”,簡直是歷史上的“靈異事件”。

    除了顯赫的軍功,韓信還為我們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遺產——他為我們貢獻了好幾條著名的成語: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背水一戰

    四面楚歌

    胯下之辱

    十面埋伏

    韓信用兵,多多益善

    但是,雖然韓信最後逼得項羽烏江自刎,主要還是佔了兵力多的優勢,所謂多多益善。如果兵力相當,韓信絕不是項羽對手,甚至可以說,讓他兵力超過項羽兩倍,也不是項羽對手。

    項羽的優勢就是猛和快。

    猛是項羽獨一無二的天賦,正是這種天賦的影響,他部下鐵騎快如風,烈如火,所當者破,所擊者服,無往不利。

    彭城突擊劉邦,三萬破六十萬,就是靠的一猛二快,在項羽的神威感染下,部下將士萬眾一心,懷著必勝的信念,形成一股鐵流,項羽絕對是劉邦方面軍的噩夢。

    武諺雲:一力降十會,力能拔山扛鼎的項羽就是這麼任性,只要身體好,不需要技巧。

    項羽彭城勝利,是在劉邦忘乎所以,毫無危機感的情況下帶領士兵突擊;而垓下之圍,韓信是有備而來,他調動所有兵力,可以說是合原來六國之力,排山倒海,十面埋伏,輪番糾纏,項羽軍士疲憊不堪,又聞四面楚歌,軍心渙散,所以失敗。

  • 6 # 歷史時燒錄

    楚漢之爭,項羽雖然失敗了,但是卻不是失敗在軍事上。而是失敗在政治、失敗在時勢上。

    戰神項羽

    韓信被稱為兵仙,其用兵確實出神入化。但是項羽也不差,我認為他可以被稱為戰神。

    我們來看一下項羽的兩場著名戰役:

    一、鉅鹿之戰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打敗項梁後,發兵鉅鹿,支援王離,大破趙軍。章邯命王離率二十萬大軍圍困趙國於鉅鹿,自己則帶領二十萬大軍駐紮在鉅鹿城南,大有一副圍點打援之意。

    項羽帶兵僅五萬,卻以破釜沉舟的大無畏精神向王離發起衝鋒,九戰九勝,打敗王離二十萬大軍。以五萬敗秦軍二十萬主力大軍,可見項羽的厲害。

    二、彭城大戰

    公元前205年,劉邦趁項羽發兵齊地之時,率領五十六萬聯軍,直取項羽老家彭城。

    項羽知道老家被端後,十分憤怒,親率三萬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彭城。對劉邦聯軍進行閃擊戰,大破劉邦聯軍,前後擊殺劉邦聯軍二十餘萬人。

    這一戰,項羽以三萬敗敵五十六萬。

    而在之後的楚漢戰爭中,項羽也屢戰屢勝,多次以少勝多,大破劉邦。

    無奈的是,項羽越打勝仗,實力反而越來越小;劉邦越打敗仗,實力反而越來越強。最後,項羽於垓下被劉邦軍隊四十萬軍隊圍困,後又於烏江自刎。

    但是,從以上戰役,五萬破敵四十萬,三萬破敵五十六萬,可見,項羽的戰鬥素質,以及其軍隊的戰鬥力。

    所以,才會有人說,若韓信兵力與項羽相當,韓信未必是項羽的對手。

    項羽為何會敗?

    項羽這麼厲害,起初又佔盡優勢,最後為何又會失敗呢?

    很多人說,項羽格局不夠大,不會用人,所以會失敗!

    沒錯,這些都是項羽失敗的原因。但是,我們不妨再放大視角,去尋找一下項羽失敗的原因。

    首先,我們丟擲兩個問題:

    一是項羽是誰?二是項羽要做什麼?

    答:

    項羽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後裔,他要成為西楚霸王。

    這兩個問題不是很簡單嗎?這誰都知道。

    但是,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他背後的意義。

    項羽是舊六國貴族後裔,他代表著舊貴族勢力。這點從項羽滅秦的出發點便可以看出,項羽是為了報仇,報秦滅楚之仇。所以,項羽打進咸陽後,燒殺搶掠,報仇之後便離開了。

    項羽要再次振興舊貴族,恢復舊制。這點從項羽滅秦後,分封天下,幫助六國復國便可以看出。

    而項羽的這些種種做法,無疑是“逆天而行”。

    因為,自戰國到秦統一天下,就是一部貴族消滅,平民崛起的歷史。這是天下大勢,這個世界上已經不允許再有世襲的貴族了。

    六國是貴族政權,所以他們相繼而亡了,與其說是秦滅了六國,不如說是平民打敗了貴族,取代了貴族。

    秦國也是貴族政權,他不久也滅亡了。這更能說明,貴族已經不適合歷史的舞臺了。

    項羽是舊貴族勢力,他欲恢復舊制,所以是“逆天而行”。劉邦是平民勢力,是平民的代表,所以一個他是順應天意。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以,項羽越打勝仗,實力越弱。劉邦越打敗仗,實力越強。項羽最後的失敗是必然的。

  • 7 # HR兵臨城下

    應該這麼說如果兵力相當的情況下,二軍對壘十個韓信也打不過項羽。但事實情況是兵力相當,韓信根本不可能跟項羽打決戰,他只會打些小戰役從側面來消耗你並不斷漲大自己。至到形成絕對優勢下,才會跟項羽打殲滅戰。

  • 8 # 帝國烽火

    韓信是一位軍事集大成者,其戰略、戰術、帶兵、練兵都是頂級,韓信是兵家四聖之人,也是“謀戰派”的代表人物。縱觀韓信的軍事生涯,出漢中,採取的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滅三秦採取的是水攻,水淹費丘;滅魏國,採取的的聲東擊西;打敗趙軍,採取的是背水一戰;滅齊國,採取的出其不意;斬龍且,採取的是過半而擊;戰項羽採取的是十面埋伏。

    每一場戰役打的精彩絕倫,除去最後一戰,其它的基本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而每一戰都是用自己的謀略取勝。但就是這最後一戰,韓信遇到了同時期的軍事天才項羽。

    項羽是那個時代的軍事天才,在他的軍事生涯中,多次以少勝多,其中著名的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都是兵力處在絕對劣勢下,將敵人打的落荒而逃。完成這樣的舉措,單單依靠武力和勇氣是不足夠,還需要配合謀略。

    鉅鹿之戰中項羽先是聲東擊西,將章邯和王離的兩支大軍分開距離,然後破釜沉舟,激勵大家計程車氣。一鼓作氣切斷了王離的糧道,緊接著對王離實行斬首行動,猛攻王離的指揮中心,連戰連捷,從而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

    彭城之戰項羽放棄大部隊,率領精銳起兵,用突襲的方式,進攻劉邦的部隊,一戰斬首十萬,接著直接衝擊劉邦大營,取得了最終勝利。

    項羽的勝利主要在於項羽軍事理念領先時代,在鉅鹿之戰項羽的核心戰術理念是斬首行動;在彭城之戰中,項羽率領騎兵長途奔襲作戰,而漢朝這種大兵團的騎兵單獨作戰,要到70年後的衛青、霍去病時代。故而項羽是一個軍事理念超前的軍事家,擁有超乎時代的戰術理念。

    韓信則不同,韓信雖然是一個軍事天才,但是韓信更加全面,尤其是韓信在戰略規劃上面比項羽高很多。在楚強漢弱的時代,韓信提出了“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最終使楚漢之間的強弱轉變,這才有了4倍於項羽的兵力進行大決戰。

    由於韓信與項羽軍事特長的不同,項羽在戰術理念超前,在同等兵力之下,韓信不是項羽的對手,但是韓信更是一個戰略高手,他會讓自己一步步強大,直到有足夠的優勢才會與項羽決戰。

    項羽就如同二戰的古德里安,擁有超前的裝甲兵團理念,而韓信就如同曼施坦因擁有高明的戰略眼光,而同等兵力的正面對決,自然時戰術理念領先的更加有優勢。

  • 9 # 馬雲字化騰號明哲居士

    這個問題好像問的就不怎麼對。

    對於二人來講,兵少有兵少的打法兵多有兵多的打法,他們的軍事能力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頂尖的存在。

    以多勝少是符合戰爭規律的,真正以多勝少看起來很容易,其實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特別是對項羽這種軍事能力超強的存在,兵力多往往所要思慮的就多,弱點就多,他不像人少那麼靈活,這就特別考驗指揮員的水平。中國開國將帥那麼多,真正有能力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又有幾個人?

    項羽比較有名的兩場以弱勝強的戰役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由這兩場戰役可以看出項羽他以少數軍隊攻擊敵方薄弱環節的能力是非常強的。在垓下之戰的時候,哪怕有著絕對優勢的韓信也不敢放鬆絲毫,雖說以當時的天下形勢來看項羽是必敗無疑,但天下也無一人敢正面面對項羽鋒芒。

    垓下之戰韓信的操作也算是教科書式的操作了,韓信的大兵團作戰能力在當時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項王也在最後的一戰將自己的軍事能力展現的一覽無餘,正如項王所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 10 # 水一白聊歷史

    因為兵力相近的時候,兩人沒打過啊,如果的事情,誰又能說得清呢?

    前線是劉邦在抗的,項羽把劉邦打回老家幾次,可每次劉邦都能在項羽搞定大局之前,又滿血復活,重新站到項羽的面前,活脫脫一個打不死的小強。而就在這時候,韓信在北方一路神操作,先是搞定了魏王豹,又拿下了夏說、陳餘,燕國望風而降,齊國不堪一擊,等項羽重視的時候,韓信已經做大做強了。

    沒辦法,項羽只好派出大將龍且前去抵擋。不能說項羽不重視韓信,畢竟龍且帶走的是楚軍二十萬主力,結果韓信放個水就把龍且給滅了,這時候項羽才真正嗅到失敗的氣息。為了能夠重整齊鼓,項羽同意了鴻溝和議,決定南撤。

    結果,劉邦這廝背信棄義,一路小跑就追過來了,打了項羽一個措手不及,損失慘重。至此,項羽大勢已去。

    整個過程當中,韓信都沒跟項羽下面硬剛一下,也沒誰能夠在跟項羽兵力相近的情況下,直接幹掉項羽,自然也就給了我們無限遐想的空間。不過,怎麼說呢?沒發生的事兒,怎麼說都有理,就好像98世界盃前,又有多少人能想到法國3:0拿下巴西呢?可事實偏偏就發生了。

    與其去爭論韓信與項羽誰能贏,不如去遊戲裡開一局,結果自然就有了。

  • 11 # 南閣水哥

    導言

    很多人有一個迷思。感覺只有在勢均力敵之下的正面較量才能展現出水平。然而這種狀態在絕大多情況下是不存在的,只有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根據敵我雙方的真實水平進行排兵佈陣,並且獲得最終的勝利,這才叫做水平。那麼韓信就是這樣的人。

    韓信對於自己的評價:多多益善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是一個成語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是韓信對於他個人能力的評估。首先能帶1萬人的將軍未必能帶10萬人。這個就是考慮到戰爭中的節度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中國的古代作戰中,超過45萬的作戰人口基本都是敗仗。為啥?因為軍隊人數越多,對於指揮排程的難度越大。在沒有先進的指揮系統之下,確實很難排程。即使在隋唐時期,幾十萬大軍進攻朝鮮還是被打的一塌糊塗,更不要說軍隊糧草供應問題。

    那麼韓信為啥有這麼的自信?因為他認為在當時只有他的排程水平是最高的。可是他真的帶過大軍作戰嗎?好像是有的,但所帶的軍隊數也不到5萬人。這個級別的軍隊數和項羽也差不多。如果真的打起來還可以。

    項羽的軍事優勢在於騎兵

    如果自己觀察項羽作戰。在後期基本上就是3萬人左右的軍隊的長途跋涉。騎兵作戰的優點是快速突進,但是對於圍城佔就辦法不多。所以在對抗劉邦的野戰部隊幾乎是摧枯拉朽。但是到了在京索之間的防禦戰又毫無辦法。這是現實。韓信是騎兵和步兵 的相結合,這種組合雖然軍隊推進速度會慢,可是對於軍隊的作戰很有幫助可以變化不同的搭配。

    項羽最終戰敗就是因為只剩下了騎兵。,他一生認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項羽的騎兵確實很厲害。至少在當時是第一名。可是真的要和韓信對戰還是缺乏一點自信。畢竟我認為戰術水準還是韓信的水平更高。

  • 12 # 歷史的陪伴者

    所謂兵力相當是多少兵力,是一萬?還是十萬?還是二十萬?還是五十萬?我們都知道兵力越多就越難指揮,兵力越多涉及的問題也就越多,這就意味著出現的問題就更多,變數也越大。比如:如何戰術部署、如何分配任務、如何押運糧草、如何統一指揮等問題,假如這些都沒有弄明白,那麼又如何將五十多萬的兵力的力量凝聚在一起?

    戰爭可不是打架,人數越大越好。如何將幾十萬的兵力的威力發揮出來,那才是優秀的統帥。打仗可不是我們認為的面對的死磕,大家面對面的擼起袖子操起傢伙幹架那麼簡單,如果是那樣的話,那不是打仗,而是打群架。打仗講究的是謀略、手段、技術,以及智慧。善於打仗的是一種藝術,是一種以武止武的智慧。因此,影響戰爭的因素也會有很多,聰明的將領知道如何將不良的因素降到最低。

    言歸正傳,假如兵力相當,韓信能否幹得過項羽?我認為十萬之內,韓信幹不過項羽,超過十萬項羽幹不過韓信。縱觀項羽統領兵力的數量最佳值都在十萬以內,比如:鉅鹿之戰項羽用5萬打敗40萬秦軍,彭城之戰項羽用3萬擊敗劉邦56萬聯軍。注意,項羽用兵都不超過十萬,而且都是當時最勇猛的騎兵,一旦超過十萬,項羽好像就發揮不出他的優勢。

    項羽作戰的特點是快、準、狠,他擅長指揮騎兵作戰。他最不擅長的是大兵團作戰,也就是超過十萬兵力,項羽就指揮有點吃力。垓下之戰就是典型的例子,項羽用10萬對漢軍的70萬(韓信指揮),結果項羽卻兵敗垓下。項羽除了戰略上的失誤外,還說明兵力超過十萬項羽就指揮吃力,無法發揮他的優勢。為什麼項羽能用3萬擊敗劉邦指揮的56萬聯軍,卻不能用10萬打敗韓信指揮的70萬漢軍呢?除了項羽不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外,那就敵軍的指揮官從劉邦換成了韓信。韓信明白戰爭的最終目的就是停止戰爭,所以在對方的有生力量還存在的時候,應該慢慢消耗敵軍的力量,於是“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戰術就應運而生,這些戰術就是企圖瓦解項羽的軍心。

    項羽呢,他天生就是一名攻堅戰的將軍,未必就是一名運籌帷幄的統帥。因此,幾萬的騎兵在項羽手中運用得爐火純青,如同項羽手中的一把鋼刀,所到之處是無往不勝。但是,戰爭中除了善於指揮騎兵外,還有步兵、佈陣、謀略、戰略等各方面。很顯然,項羽不是一名合格的統帥,更不是一名戰略家,最多就是一名善於打硬戰的將軍。因此,如果僅帶不到十萬的騎兵與韓信對決的話,韓信肯定不是項羽的對手,那是必敗無疑。因為項羽的戰鬥力強悍到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他把快、準、狠三個特點發揮到極致。

    但是,如果指揮兵力超過十萬,那麼項羽的指揮優勢就失靈。因為項羽最不擅長的是佈局,更不擅長戰略佈局。試想,如果沒有戰略佈局的能力,沒有縝密的計劃,如何指揮大兵團作戰。那可是錯綜複雜的大戰,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影響戰爭的走向。而韓信恰好是這方面的天才,他不怕兵力多,就怕沒有兵力。韓信曾說自己帶兵,兵力越多越好。由此可見,韓信的御兵能力常人望而不及。有人會抬扛,你怎麼知道項羽不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縱觀項羽一生,他指揮的哪次戰役超過十萬?沒有。後來,在垓下之戰好不容易指揮10兵力,卻遇到了軍事天才的韓信,結局只好以失敗告。

    因此,我的結論是:十萬以內的兵力(前提都是騎兵),那麼韓信幹不過項羽;超過十萬的兵力,項羽幹不過韓信。

  • 13 # 吐槽能

    兵力相當,項羽也打不過韓信!項羽打仗,跟劉邦並無兩樣。都是拔劍一指,大家一擁齊上……唯一不同是項羽會一起上,並且衝在前面……他早期軍隊是由一個叫蒲將軍的老將訓練出來的。這個蒲將軍史上記載不是太詳,也沒提他是怎麼死的。估計年紀上比項良還大,是舊楚國正規軍職業軍官出身……應該是年紀大了,滅秦後即正常退役還鄉,善終……而漢軍中除了諸侯部隊,本部都是韓信一手訓練出來的。他打仗要先根據地形列陣,一般是劍盾在前、戈兵在後……弓弩居中!屯騎在左、越騎在右……孫子兵法曰:無擊正正之師……即是此也!項羽還有一個弱點,從其懷糧三日、破釜沉舟,可以看出他對後勤不太重視。必須得打勝仗,經的贏,經不起受挫……而韓信長在後勤,是治粟都尉出身。給他一車黃金,一百多隨從,他能自己拉起一支新兵隊伍,訓練成軍,並不斷壯大……韓信有蕭何千里饋糧,先屯集充足,他才會出兵……項羽家裡沒能吏強將,後勤無保障。兵無糧則潰,並非全是楚歌之故……韓信深諳兵法,知道十則吞之、倍則分之……也就是,知道先集中兵力,殲其一部分。各個擊破,集小勝為大勝……宗上所述,韓信功高滅楚,是必然的……兵力相當照樣得封楚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要過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