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沒去過泰國,但想寫一個泰國風情的小說……
8
回覆列表
  • 1 # 阿拉上海00000

    寫作時,如何寫出好像自己去過一樣的文章?

    也就是說,寫得要真實,如身臨其境般地栩栩如生和活靈活現。

    寫作,寫景寫山水風俗等,一般來說要“有感而發",你對實情掌握得了如指掌,你的靈感就越多,你就會按照你構思的層次按步就般如剝筍殼樣地一層層剝下去,你就會下筆如有神助般洋洋灑灑寫下去,因為你有親身經歷和感受,所以寫出來的東西比較真實能讓大家接受。

    反之,你如對寫的地方和風景比較生疏,一知半解,那你寫起來很困難,因你編不下去啊,總不能胡編亂造啊?編出來的東西人家信嗎?,真實的山水風景擺在那裡,實情會給你一個無情棒!

    所以,寫作提倡真實,要真情流露,切記不能生編硬造,真實的東西才能感人。

    還有,如你沒有實地經驗,而事實需要你必須寫。那你一定要在網上多查閱資料,向去過實地的高知人才多方請教,掌握真材實料後心裡有底了,方可進行寫作。

  • 2 # 痛飲黃龍府

    寫作時,如何寫出好象自己去過一樣的文章?

    首先肯定自己沒去過這個地方,又必須寫這個地方,還要寫得像自己真去過一樣?這是作家經常遇到的問題,筆及天下,而人不可能走遍天下,但是完全可以做到。實現途徑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從書本上了解這個地方。

    知識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不是從親身實踐而是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即是間接知識,但也是知識。

    那個地方自己沒去過,肯定有人去過,也肯定會有文字記載。所以我們要寫一個自己沒去過的地方,就要在案頭上做點功課,翻閱這個地方的史志,看看別人去的遊記,全面瞭解一下這個地方的歷史、現實、人文風物等各方面情況,在頭腦中對這個地方有一個全面地掌握,包括別人去這個地方的評價和感受。

    如金庸寫《射鵰英雄傳》,書裡的萬水千山他不一定都去過,但我們感覺卻如作者真去了一樣。即不能行萬里路,但可以用讀萬卷書去彌補,如同身臨其境一樣。

    第二,充分進行合理想象。

    任何文學作品,都不是完全寫實的,合理想象昇華那部分正是文字、文學的魅力所在。

    在從書本上對這個地方有一個基本瞭解的基礎上,再根據自己文章對這個地方進行描寫的需要,在基礎和需要之間,完全可以展開思維的翅膀,用合理想象去添充這個空間。如果想象的好,可能會比實景更吸引人。

    如天下人都知道北方雪大,但包括北方人在內,誰能說“燕山雪花大如席"不真實、不合情理呢?即使作者沒到過河北,讀者也會認為他是面對燕山山脈萬里雪飄的情景而寫出的。即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真為假時假亦真",更何況文章又允許和提倡有真有假呢!

    第三,要特別注重細節描寫。

    細節決定成敗。對一個地方的描寫象不象,關鍵取決於細節。

    對於需要具體詳盡表述的地方,一定要認真查閱資料,做到千真萬確,絕不能想當然造成烏龍。

    如北方人喜歡吃生菜,而南方人不吃生菜,如果在南方人的餐桌上擺出生菜,可能就出笑話了。

    細節可以少寫,但必須符合實情,這一點十分關鍵。

    總之,沒去過的地方,也完全可以寫得象真去過一樣,只要做到以上三點,那天下就沒有你不可以寫的地方!

  • 3 # 書書阿奴

    要有通感,進入情境,進入文心,而不是停留於技巧層面。唯真方能動人,唯誠方能感人。有些偉大的作家寫小說到最後,角色的安排已經不由他控制,而是他只能按照角色自發的情節來描寫了。文心雕龍是寫作的境界。

  • 4 # 三十三四

    荷塘月色那個臭水溝不也寫的讓人神往麼,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就能讓人身臨其境,拿來主義,把已有的換個方式表達就行了,文章最忌無病呻吟,矯情造作

  • 5 # 胥胥是名故事販子

    關於題主這個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如何透過描寫,讓讀者感覺身臨其境,有一種真實感、代入感。

    對於自己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要如何讓讀者感到描寫真實,有身臨其境之感,這其中涉及兩個方面,一個是對未知地方的知識面普及,一個是關於寫作技巧。

    一、知識面普及

    這其中涉及到題主想要具體些哪個地方,不是單純的一個國家,因為從地域面積來說,國家有點廣,而故事的地點,著落於某條街或者是一個縣城等地。

    如果是泰國的著名景點,那就去找關於哪個景點的照片、大眾點評,看看去過的人是怎麼評價那個地方的,然後擷取合適客觀且符合大家認同的評價,作為寫作的素材。

    涉及到異國他鄉,不同的地方氣候、氣溫也不一樣,可以根據對應的氣象臺,弄清楚自己要寫的那個地方的具體時節,氣候溫度是怎樣的,是雨水多還是雨水少,悶熱還是涼爽,早上熱傍晚寒冷,還是早上寒冷下午炎熱,這些細節都要清楚。

    不同的地方有著自己特有的語言特色,這裡也需要作者自己私下去百度,然後引用到文章中,也不必通篇都是地方方言,可以是作者筆下的主人翁在逛街時,聽到的一兩句路人的話,不必費大篇幅,略寫即可。

    二、從寫作技巧入手讓人感覺真實性

    既然是真實性,那麼一點要符合邏輯,這裡的邏輯有兩面,一面是指的我們身處的這個大環境下的邏輯,比如說窮苦人家每天不可能吃什麼山珍海味,用什麼銀製品的碗筷,這是一種小說外真實世界邏輯上的附和,也是一種常識性問題。

    另一面邏輯指的是小說故事內的邏輯附和。也就是你筆下的故事,是需要附和你所佈置的小說世界觀的,這一點很重要,不然就會讓人感覺不真實。

    也會有一種情況是現實世界的邏輯與小說故事邏輯相矛盾,比如說在生活常識中,大家都知道男人是不能生孩子,但是在耽美文ABO設定下的小說中是可以的。

    要讓這樣的情況不產生違和感,需要的是作者在文章中的鋪墊,對於小說世界觀的構架,有的設定是已經約定成俗的比如說ABO耽美文設定,有的是新的,需要作者自己處理好,但總的來說並不算難,符合邏輯就好。

    除開邏輯,就是一個描寫技巧,讓人感覺身臨其境。

    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是用五官寫,寫一個地方,首先你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象;嗅覺是什麼樣的,聞到了什麼味道;觸感是什麼樣的,比如說氣溫給人的感受;吃東西時的味覺是什麼樣子的;聽到什麼樣的聲音。

    五感寫作,不一定五個都要有,根據具體寫的東西涉及,如果只是走在泰國的美食街,可以寫這路上看到的,人群如何,有什麼攤位,這條街是怎樣的,走在美食街上聞到的香味,聽到商販們的吆喝(之前說到的對應的方言可以在這裡一筆帶過提一下,要清楚細節很重要)等就可以了。

    雖然說細節很重要,但是不是說通篇都寫的很細,有的放矢,才是最合適的。

    還有個寫作技巧叫做“通感”,與上面的利用五感寫作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佳的例子就是《荷塘月色》中的: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這裡就是典型的通感描寫,微風,送來“清香”涉及到嗅覺,然後轉而為聽覺“渺茫的歌聲”,一個物象,透過兩種感覺的描述,將微風描寫得立體,讓人有種身臨其境之感。

  • 6 # 88何明遠

    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1、要寫出這種境界,非資深作者或作家不能為之。

    要有深厚的寫作功力,有過不同場景寫作成功的案例,有身經百戰成敗得失的經驗積累。否則,初涉文場哪怕再高學歷也難於勝任。

    2、有計劃有目標的去調查資料,去學習去熟悉所寫場景的風土人情,民俗習慣,民族特點。途徑應該閱覽當地的史料記載,各種縣誌,瞭解前世今生的來龍去脈。通讀有相關成功作品,加深對當地的瞭解,關於人文地理氣象等多種因素。這過程是長時間費心費力的準備工作,這也是成敗與否最關鍵的因素。

    3、寫作過程要象孕婦懷孕到分娩孩子的過程。通俗的說就是作者寫作時要真情投入,要全身心的投入,要付出很大的精力的忘我的投入。象孕婦分娩一樣有喜悅有激動有愁苦有悲痛的過程。每一篇作品的完成就象生婦生完孩子一樣的艱辛完美的過程。

    做到以上三點,就能寫出尤如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場景。

  • 7 # 紅塵彌勒

    這就叫身臨其境。

    當然還有還原度的準確性問題。

    素材的真實性原則

    我們創作每一篇文章,都力求在文字方面體現一種環境的真實,客觀的真實,情感的真實,事件的真實,還有人物的真實,這些創作元素統統疊加在一起,就構成了我們看到的描述真實,細節真實,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踏實感和落地感。

    細節的真實性原則

    有了生活原型素材,當然還得加工過濾,這就是作者組織、提煉的創作前期準備過程。

    而所謂的細節,就是儘量還原當時的具體狀態。採用最合理的語句和鋪排,讓事件本身充滿正當性、合理性、可信性,使之與人們思想意識深處的認知相互咬合重疊,構成文章中的場景還原與再建。

    讀起來就像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兒。

    這就是文筆的功力了。

    有些人放棄了文字外在文筆的審美追求,反而刻意營造一種玄虛飄渺的幻境,只能是捨本逐末,或者說,他還沒領悟到文筆之於文字的重要性。

    多說一句,一個自詡的老作家說文筆和細節都要服務於文字立意,這個觀點不免有些偏頗,如果沒有文筆的高超能力,怎麼能塑造出令人信服的文學形象,又怎麼能完美呈現文字的主旨立意?

    結語

    文學作品固然要高於生活,但更主要的是必須來源於生活,從生活的本質出發,用文字的張力盡力還原素材本身那種人性的特質,既不能憑空想象,更不能無端捏造,而要充分尊重事實的嚴謹性和客觀性,千萬不要給人以假大空的閱讀感覺,孤懸半空,上不去下不來,要多慘有多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港恆生指數重挫5% ,對此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