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甘戈
-
2 # 庚辛太璞會
您看看《傷寒論》張仲景的原序就知道了,原文片段“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在這本《傷寒雜病論》中,論治傷寒病的部分佔一多半。後人將書分為兩半,一半就是《傷寒論》,因為“餘宗族向餘二百。。。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所以仲景下了死功夫研究治療傷寒,所以《傷寒論》是治療“傷寒”的專著。需要明白的是漢代的“寒”代表邪和不好的東西,不單是寒冷的寒,所以《傷寒論》是專治外邪侵襲人體的書。因此你在書中可以看到風,寒,熱,溼,燥,火等等。治外邪侵襲就是核心了。當然當代有些大醫家用經方治療一些不屬於“傷寒”的疑難雜症也很有效,那是他們對這本書有獨到的心得。
-
3 # 開悟的小石頭
聽別人說過,論述了六經病因 病機 辨證論治,經方的藥物配伍組成生克關係,以及六經病的傳變規律及防治,非常嚴密。張仲景當之無愧為醫聖。[祈禱][祈禱][祈禱]
-
4 # 古今醫鑑
《傷寒論》,書名之傷寒,屬於廣義傷寒,屬於一切外感病的統稱。書中"太陽傷寒"屬於狹義傷寒。是外感寒邪所致的太陽傷寒證的專稱。
《傷寒雜病論》中的傷寒部分,即今之《傷寒論》,是張仲景治療外感疾病及失治誤治變證的經驗總結。
學習《傷寒論》,就要學習牢記掌握其核心,即證侯方劑。證侯方劑才是仲景實實在在的證方經驗。
-
5 # 行者檟肅霜
僅以此文的語境,觀察這整個仲景方書,可以確認,這是無標題醫書。該書以《內經/脈解篇》的流派所總結的辨證體系,詳加察查,規範古人對疾病進入人體的各項反應,相機採用不同種類的本草、部分礦物藥、部分動物藥材,來輔助人體自愈力,幫助對抗疾病、恢復健康。從該系統用藥來說,應當是追隨《湯液經》而來。仔細考訂 金文、甲骨文,在商與周早期,中國文化裡面沒有四時的概念,而湯液經有青龍白虎朱鳥玄武四湯方,顯然應當是週中晚期的著作。而此文從行文用句上,頗多東漢晚期的內容,仲景大先師是後漢三國時期的人,可以互相映證。西晉王叔和編次仲景遺書,在文章內容上,不止多了很多註解,還由於對疾病觀察的不同時代背景原因,把該書人為的一分為二。其中有歷史的傳承丟失,有人為研究的重訂編排,造成仲景遺書被命名為《傷寒雜病論》,一變,又為《傷寒論》、《金匱要略》。這是歷史的被動選擇。
此書是張仲景大先師為中醫學的辨證論治奠定基礎而作。也就是說,採用一種以簡馭繁的體系去應對紛繁複雜的疾病。此中沒有明確規定必然是治療外感或者內傷雜病的。今天的研究者,對此書存疑在所難免。有疑問如下:
1文章前的序,是否即仲景所寫,存疑。概以張家山漢墓、馬王堆漢墓、銀雀山漢墓出土兩漢時期的醫書著作,今本內經必然不是兩漢時期官方內經。這是今人以今本內經《太素》、《靈樞》、《素問》來考據傷寒論的謬誤必然。
2/從語氣語境和歷史上對張仲景身份的認同,無法完全契合。所述非所著,病種以及用藥思維模式不類五十二方。
3/文章中仲景所用方劑,之行文、處方有規律。而論述行文彷彿三、四個人的語氣。則此文當以仲景大先師為主,參雜了晉以後的中醫家的思路了。大約仲景所用之處方,藥少而劑量深廣,炮製、煎煮有規範。非仲景之方大率用藥多而療效模糊。
4/金匱要略是否仲景所著,存疑。此書為對病,而非對證。先賢有以為,金匱要略當是仲景大先師同時代未被採用入著作的東漢醫學遺書。傷寒、金匱可以互參互補。
5/研究仲景思想,單看傷寒雜病論似乎不能得其究竟。有必要以千金、外臺為輔助書籍。但用方必須以仲景大先師為本,傷寒論之方,理法方藥、後期調養具備。可以規範用藥。
張仲景大先師的傷寒雜病論,是祖國醫學對治疾病的根本規範,無論內外各科、無論外感內傷。“雖未能盡愈諸病”,確可以按圖索驥。
-
6 # 路關元
《傷寒論》治病的中心思想是諧和陰陽,即“陰陽自和者必自愈”。陰陽為什麼會不和?必是偏弱偏強。只有補弱損強,才能使陰陽得和。這是中醫學和西醫學在根本上的不同點。若忽視這個根本,不注意正氣變化,只注意邪氣變化,那就和西醫學沒有什麼兩樣。西醫是重點注意病菌病毒和具體病灶。中醫若只注意病邪,如風、寒、暑、溼、燥、火等邪氣的作亂,治以“寒者熱之,熱者清之”等方法,而不注意血液和津液這個正氣的紊亂,那就和西醫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中醫學認為人之得病的根本原因,是陰陽不和所發生的氣血不通。只要氣血通暢,邪氣就沒有在體內停留的空間,邪氣就自然會被氣血的正常執行而排出體外,疾病就自然會得除。桂枝湯為傷寒論第一方,可不是隨意列為第一的。如《傷寒論》曰:“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這正是詮釋桂枝湯證的病機。桂枝湯證營弱衛強,諧和營衛自然是補營損衛。故桂枝湯是諧和陰陽的典範方,所以說核心要點就是平衡陰陽。
-
7 # 玫瑰一號
中醫認為,疾病不外乎外因、內因、不內外因所致。張仲景《傷寒論》就是對治療外感風寒一類的疾病進行了系統的經驗總結。它的核心就是把不同體質不同年齡的人感受了風寒後所產生的共同規律特點歸納為六經辯證論治,成為外感風寒類疾病治療的經典著作,是中醫後世學者必備的醫學知識,凡是不懂六經辯證的人就不可能成為名醫。
-
8 # 博士軒轅
論沒有什麼要點,中醫理論,並不是西方的畢業論文,必須有一箇中心意思,作為論點。
如果非要安一個核心要點,那就是傷寒。他是以傷寒為根本。
-
9 # 地一上是
經過學習《傷寒論》,我覺得他的核心要點為理法方藥四個方面:
1、理:即醫理,包括對疾病的病因,診斷並辯別證型。
2、法:即治法,對疾病證型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3、方:即組方,根據治療原則和方法,制定方劑
4、藥:即遣藥,根據組方原則,和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遣藥組方。
《傷寒雜病論》這本書是對中醫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促進了中醫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完善了中醫基礎理論。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的辯證論治精神,這是中醫理論和實踐的精髓。雖然這本書主要是講傷寒(類似於今天的感冒),辯證也以六經辯證為主,但他絕不僅僅是一本治療感冒的書。
-
10 # 扁鵲醫師
作為一名醫學工作者和歷史愛好者,我想借這個機會和題主和關注本題的各位談談自己的看法。
張仲景編寫《傷寒雜病論》的目的有兩,一是糾正當時社會以追逐名利為核心的糜爛風氣,二是救助被傷寒侵犯的病人。
東漢末年,社會矛盾激化,軍閥混戰,又遇上饑荒和流行病。大人彷徨不知所措,小民衣食不保。於是和寒冷與飢餓相關的疾病反覆大規模爆發,而物質條件稍好的貴族、官員們也對將來一片迷茫,只好藉助名利和縱慾派遣心裡的恐懼和彷徨。整個社會陷於動亂與黑暗之中。
張仲景據傳出身南陽望族,但正史無傳。可以想象,他是一位於時局無足輕重計程車人。唯其無足輕重,故正史無傳;唯其士人身份,可以有文化有理想,憂心天下。因此,我將“糾正當時社會以追逐名利為核心的糜爛風氣”排在前面,作為張仲景編寫傷寒雜病論的深層原因。
而張仲景著手編寫《傷寒雜病論》的直接原因,則應該是大量的傷寒病人出現在身邊並且因傷寒而致殘致死。親人和朋友大量突然的離世,迫使張仲景不得不對其深入思考,尋求解決的方法。
張仲景解決問題的思路如下:
首先,蒐集宗族成員的健康資訊,找出死亡病例,分析死因。
當時宗族是很強大的社會單位,有記載明細的宗譜,從這個途徑進行調研是很踏實很高明的。
然後基於前述分析,有針對地展開研究。
先把研究重點鎖定在傷寒上,以此為中心,廣泛蒐集傷寒主題的古今文獻,並且把傷寒的疑似證,併發症等相關資訊也一併收集。
接著開創坐堂制度,在實踐中應用上一步驟所得的成果。張仲景積極利用其士人的有利條件,組織了對周圍受災百姓的救治,並把救治過程中的細節、得失加以記錄。
最後按照便於使用的原則,把前三步的成果整理成傷寒雜病論,也就是關於傷寒及其疑似證、併發症的文獻彙編。
張仲景的思路里,有兩點值得特別說明:
第一,第二步裡的研究方法,就是我們常常聽說的“勤求古訓,博採眾方”。這個研究方法,不僅收集了東漢以前的寶貴醫學理論、經驗,也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有效方法進行了蒐集整理,是中醫學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
第二,第四步裡面提到的整理,分別有“諸可與不可”和“三陰三陽”兩種思路。其中“三陰三陽”是中醫傳統的思維模式,在黃帝內經裡有廣泛運用;而“諸可與不可”是一種門檻較低的編輯思路,使用者可以透過篇目對治療方法建立直觀的印象。
我個人傾向於認為,“三陰三陽”模式是醫家相傳的經典模式,而諸“可與不可”則是張仲景創造的通俗模式。
回覆列表
傷寒論由漢代張仲景所著。
主要闡述人體感受風寒邪氣所引起的病變及證狀特徵,以及外感病的傳變規律、治療原則和用藥方法。
開創了辯證論治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