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安8476447605365
-
2 # 東龍十八子
打仗,最終拼的是經濟實力嗎?
我認為經濟實力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而決定戰爭勝負是由很多的因素構成的。還有如下:
一:決定戰爭勝負的第一因素是人。是人的民族精神,信仰,意志,決心等等。大家知道為什麼而戰,為誰而戰。有了信仰就會拼盡全力,不怕犧牲,赴湯蹈火,排除萬難去爭取最後的勝利。
二:
軍隊的整體素質。官兵各方面的素質不是一朝一夕就可養成,而是靠長期的不怕苦不怕累,經過摸爬滾打流血流汗的艱苦訓練和系統練習而培養而成。只有自身的拳頭夠硬,就不怕有事,只要一有戰爭就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三:科技水平和武器裝備的優劣。在現代戰爭的環境裡,網路,電子資訊和武器的優劣佔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如果沒有一定的科技水平也是難以取得勝利。
四:綜合國力。包括人口基數規模,國土面積,國家的動員能力,國家資源,工業水平,經濟實力等等,如果是打持久戰的話都有很大的關係。
五:經濟實力再好,人不行的話照樣吃敗仗(如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武器裝備先進也不一定就能打勝仗(如抗美援朝,美越戰爭)
道千說萬,認為還是人的因素決定一切!
例如毛主席時代的抗日戰爭,抗美援戰爭,抗美援越戰爭,中蘇珍寶島自衛戰,中印反擊戰……那時的武器裝備,經濟實力,工業水平等那一項能和以上各國可比。可就是能勇往直前,百戰百勝!
但願世界永遠和平!
-
3 # 東義義
對!打仗最終拼的就是經濟實力!打仗靠軍事實力、軍事實力來自於經濟實力。2019~2020年度美國軍費開支高達7300億美元,是全球軍費開支前14國的總和。美國靠什麼敢於在軍費上投入怎麼高?美華人的底氣來自於強大的經濟做後盾。2019年美國的GDP達21.3萬億美元,佔全球經濟總量的23%,2019年中國的GDP也達14.4萬億美元,實際軍費開支也達2400億美元,其兩項均據全球第二。但是我們的軍費也不足美國的1/3,但是,印度和俄羅斯的軍費開支也只是我們的1/4左右。看來軍費開支是靠的經濟實力,別無他法!1、二戰勝利的背後是美國強大後勤的支撐;
二戰期間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勝利,是靠強大的後勤支撐的。而美國確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戰期間,美國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向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提供了相當於500億美元的抗戰物資援助。而日本與德國法西斯的失敗,就是失敗於同盟國的強大後勤方面。
二戰期間,美國一共向同盟國援助了30萬架飛機、12萬輛坦克、240萬輛汽車、80萬門火炮、1200艘軍艦等,同盟國在美國強大的後勤物資保障下,迅速從東西兩線將德國法西斯擊潰,到了二戰後期,英國還可以組織起6000架戰機轟炸柏林,而德國的戰略大後方,魯爾工業區,遭到了盟軍的毀滅性打擊,使後期的德軍,1000架戰機也拿不出來。後期補給的缺失,是德國法西斯戰敗在重要原因。
二戰期間,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實際是德、法、英三國的總和還要多。在二戰前期的1937年,德國的鋼鐵產量為180萬噸、美國是520萬噸,是德國的3倍,石油產量,德國是460萬噸,而美國達到了1400萬噸。在戰爭物資的生產及儲備方面,德國與美國更沒有可比性。而前蘇聯在二戰期間也得到了美國的大量物資支援;1.5萬架飛機、7千輛坦克、1萬門大炮、13萬挺機槍,戰爭物資總額達130億美元,可以說,美國源源不斷的強大後勤支援是打贏二戰的有力保障。
二戰法西斯的戰敗,是敗在了經濟實力方面。2、馬島爭端,英國贏在後勤;1982年,一隻由38艘戰艦及商船組成的龐大“特混艦隊”向著地球的另一端進發,目標是遠在1.2萬公里的馬爾維納斯群島進發。為爭奪一處小島,英華人與阿根廷大打出手,而在後來1個月的較量中,以英國勝利而告終。此次戰爭,英國一個耗費了15萬噸軍事物資、40萬噸油料、出動各種艦船達45艘。僅憑這幾項數字,阿根廷舉全國之力也吃不消。這也是阿根廷失敗的主要原因。為什麼阿根廷在家門口,敗於萬里打仗的英國,就是國力不如人家。
現代戰爭拼的就是實力。大張旗鼓在邊境曾兵的印度,為什麼遲遲不敢動手?就是因為,庫裡沒有貨,就憑印度的生產能力,只能維持半個月的戰爭物資。這就是印度遲遲不敢開戰的根本。 -
4 # 大千世間雜談
打仗最終拼的是經濟實力,這是片面的認識,舉幾例子:
北宋經濟實力遠超遼、西夏,為什麼屢戰屢敗?
法國在一戰、二戰時經濟在世界上也是強國,為什麼和德國交戰不堪一擊?而拿破崙時代的法國為什麼在歐洲軍事最強?
北韓戰爭美國經濟總量佔全世界40%,為什麼讓中國打敗了?
以上事例說明完全靠經濟實力,不一定就能獲勝。我個人認為,經濟實力對於戰爭勝負的影響是顯著的。但是經濟實力與軍事力量並不能直接兌換。也就是說,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軍事力量、經濟實力、政治制度、戰場動員能力、指揮藝術、治安以及一定的偶然因素。在一定經濟支援保障下,必須是軍事過硬不怕犧牲的軍隊,如果軍人都貪生怕死,一開戰就跑,再強的經濟實力也無濟於事。歡迎大家在評論方展開討論。
-
5 # LiaoGY
打仗,最終拼的是聰明的指揮,勇敢計程車兵以及優良、先進的武器裝備。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方能勝,多敵只能亡。
-
6 # 江湖人稱老頑童999
過去打仗,一顆子彈幾毛錢。現代戰爭,動不動飛來一顆(導)彈,見彈不見人。此彈非彼彈,價格不一樣。
所以說,仗是越打成本越高了,沒點經濟基礎還真不中。
但是,(敲黑板)狗大戶(沙特)多麼的有錢啊,打葉門打的那個費勁啊 丟死人了。穿皮鞋的打不過光腳的,愛國者見到彈彈飛來,居然就是睜眼瞎,再新式的武器到了王爺們手裡咋就不中用了呢?!
所以,打仗要有經濟實力,還要依靠善用武力(器)的人。
-
7 # 神洲俠客行
打仗拼的綜合國力,經濟只是其中一要素,比如兵員動員能力,工業製造能力,後勤保障,通訊,衛星監控,導航指引等
-
8 # 西餐劉顯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根本上是經濟實力,其實如果嚴格的說是綜合國力。
我們常說,打仗打的就是錢。經濟物資才是戰爭的根本保障,從古至今的歷史上也有典型的戰例。
1.中國戰國時期長平之戰。
趙,秦兩國對峙於上黨地區。
此前廉頗運用固守疲兵之術,有效拖延了秦國的推進。
但是我看一般的講解裡面只是提到趙王聽信秦國離間之計,以為廉頗怯戰,遂罷免。
其實那是不得不換。
廉頗主張固守待變,趙括血氣方剛,主張陣前決戰。
但是趙國國力已經拖不起了!
戰國是兵農一體,沒有職業軍人,平時是農民,戰時就上陣。幾乎全國的壯丁都派到了前線,國內經濟荒廢,兩國全靠吃老本。
趙國不得不在守勢有利的情況下,轉受為攻勢,放棄地勢之利,與秦國進行戰略決戰,以求早點結束戰事。
這才陷入白起包圍。
如果趙國國力強於秦國,那麼秦軍在對峙後,就會不戰自退,只能世居西隅了!
2.三國時期蜀國
蜀漢政權才穩定,諸葛亮就開始“窮兵黷武”連續北伐。難道他真的是這樣“好戰分子”?
顯然不是這樣的。
東漢末年,已經不是戰果時期的兵農一體機制了,職業軍人登上歷史舞臺。
也就是說,這些當兵的一旦跟隨主公,那就要佔據一塊地盤與人民,人民勞動生產,軍人整裝備戰。
巔峰的蜀國登記在冊28萬戶,94萬人左右,但是軍士達到了十萬餘人。顯然,十萬壯丁不勞動只訓練,全部依靠其他的老弱,生產力必然落後於曹魏。
倘若繼續固守,那兩國差距只能越拉越大,到最後只能成為魚肉,任人宰割了!
而且蜀地易守難攻,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雖是可以據險而守,自保無憂。但是同樣,也是蜀漢北伐的阻礙。運輸消耗極大,部隊機動性嚴重受阻。
所以好幾次諸葛亮都佔據優勢,但是因為糧草軍械不濟,不得不下令撤軍。
可見經濟基礎對於戰爭的重要性,即使是臥龍這樣的曠世奇才,也不得不面對現實問題。
總結
由此可見,打仗,打的就是錢,就是綜合國力,比誰的錢經燒,誰燒的起。
回覆列表
抗美援朝拼的是什麼?
中蘇珍寶島戰鬥拚的是什麼?
西沙之戰拼的是什麼?
對越自衛反擊戰拼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