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黃帝內經本草養生

    當熟讀內經,精研瀕湖脈學,漢字

    如果不可以自學,那麼傳承或發展中醫要統一性的話,還要從一個老師開始啦,還不知道這個老師是不是正確的,要不,一個老師一個樣怎麼辦,應該是隻有一個是對的,不能小看中國文化,不能小看中國人民,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模仿能力,研究發明,能力都是很強的。

  • 2 # 望洋捕撈

    中醫把脈是為病人確診提供依據,有經驗的中醫可以知道病人的心血管方面的問題。但現在有了血壓計,我們就要學科學用科學,好比有了計算器就沒必要學珠算,把精力用於研究中藥材!

  • 3 # 張元素易水學派孫紅亮

    中醫的把脈,是一名中醫師具備執業尺度。也是悟醫道的尺度!根據自身的情況,因人而異,因為部分的人即便有老師教也很難參悟脈學脈理,部分的人,一點就通,一教就會。老師教只是行醫執業過程中的一部分,脈象,不是老師教什麼脈,患者就出現什麼脈象,同樣脈象,所代表主病,主證是不同的。所以老師,只能做到,領進門,至於後面修行如何!看自身的參悟!其實提問者,提到的自學,言外之意是自學力,而不是表面字義,自學。

  • 4 # 藥師二三事

    這個是真的不建議自學,我們大學學了五年都不敢說自己會把脈,如果家裡有幹中醫的可以和前輩們學學,有師承有實踐才能學會吧,不要自己瞎搞,這是對自己不負責也是對病人不負責

  • 5 # 頓悟人生

    博大精深阿! 中醫的五步學習方法:1.藥性賦2.脈決3.湯頭歌4.中醫礎基5.中醫診斷;

    脈學七言訣

    體狀詩: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

    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

    相類詩: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

    浮脈輕平似捻蔥,虛來遲大豁然空,

    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

    主病詩: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熱緊寒拘;

    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

    寸浮頭痛眩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

    關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體狀詩:水行潤下脈來沉,筋骨之間軟滑勻,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時如此號為平。

    相類詩:沉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著骨尋;

    沉細如綿真弱脈,弦長實大是牢形。

    主病詩:沉潛水蓄陰經病,數熱遲寒滑有痰,

    無力而沉虛與氣,沉而有力積並寒,

    寸沉痰鬱水停胸,關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濁遺並瀉痢,腎虛腰及下元痛。

    體狀詩: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裡,消陰須益火之原。

    相類詩:脈來三至號為遲,小快於遲作緩持,

    遲細而難知是澀,浮而遲大以虛推。

    主病詩:遲司髒病或多痰,沉痼症痂仔細看,

    有力而遲為冷痛,遲而無力定虛寒。

    寸遲必是上焦寒,關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腎虛腰腳重,溲便不禁疝牽丸。

    體狀詩:數脈息間常六至,陰微陽盛必狂煩,

    浮沉表裡分虛實,惟有兒童作吉看。

    相類詩:數比平人多一至,緊來如數似彈繩,

    數而時止名為促,數在關中動脈形。

    主病詩:數脈為陽熱可知,只將君相火來醫,

    實宜涼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

    寸數咽喉口舌瘡,吐紅咳嗽肺生瘍,

    當關胃火併肝火,尺屬滋陰降火湯。

    體狀 滑脈如珠替替然,往來流利卻還前,

    詩:

    相類 莫將滑數為同類,數脈惟看至數間。

    主病詩:滑脈為陽元氣衰,痰生百病食生災,

    上為吐逆下蓄血,女脈調時定有胎:

    寸滑胭痰生嘔吐,吞酸舌強或咳嗽,

    當關宿食肝脾熱,渴痢癲淋看尺部。

    體狀詩: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

    相類詩: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

    微似秒芒微軟甚,浮沉不別有無間。

    主病詩:澀緣血少或傷精,反胃亡陽汗雨淋,

    寒溼入營為血痺,女人非孕即無經。

    寸澀心虛痛對胸,胃虛脅脹查關中,

    尺為精血俱傷候,腸結溲淋或下紅。

    體狀 舉之遲大按之松,脈狀無涯類谷空,

    詩:

    相類 莫把芤虛為一例,芤來浮大似慈蔥。

    主病詩:脈虛身熱為傷暑,自汗怔忡驚悸多,

    發熱陰虛須早治,養營益氣莫蹉跎。

    血不榮心寸口虛,關中腹脹食難舒,

    骨蒸疹痺傷精血,卻在神門兩部居。

    體狀詩:浮沉皆得大而長,應指無虛幅幅強,

    熱蘊三焦成壯火,通腸發汗始安康。

    相類詩:實脈浮沉有力強,緊如彈索轉無常,

    須知牢脈幫筋骨,實大微弦更帶長。

    主病詩:實脈為陽火鬱成,發狂譫語吐頻頻,

    或為陽毒或傷食。大便不通或氣疼。

    寸實應知面熱風,咽疼舌強氣填胸,

    當關脾熱中官滿,尺實腰腸痛不通。

    體狀

    詩:過於本位脈名長,弦則非然但滿張,

    相類 弦脈與長爭較遠,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詩:長脈迢迢大小勻,反常為病似牽繩,

    若非陽毒癲癇病,即是陽明熱勢深。

    體狀

    詩:兩頭縮縮名為短,澀短遲遲細且難,

    相類 短澀而浮秋喜見,三春為賊有邪幹。

    主病詩:短脈惟於尺寸尋,短而滑數酒傷神,

    浮為血澀沉為痞,寸主頭痛尺腹痛。

    體狀詩: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滔滔應夏時,

    若在春秋冬月分,昇陽散火莫狐疑。

    相類侍: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

    欲知實脈參差處,舉按弦長愊愊堅。

    主病詩:脈洪陽盛血應虛,相火炎炎熱病居,

    脹滿胃翻須早治,陰虛洩痢可愁知。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脈洪時金不堪。

    肝火胃虛關內察,腎虛陰火尺中看。

    體狀

    詩:微脈輕微瞥瞥乎,按之慾絕有如無,

    相類 微為陽弱細陰弱,細比於微略較粗。

    主病詩:氣血微兮脈亦微,惡寒發熱汗淋漓,

    男為勞極諸虛候,女作崩中帶下醫。

    寸微氣促或心驚,關脈微時脹滿形,

    尺部見之精血揭,惡寒淌疼痛呻吟。

    體狀詩: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

    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

    相類詩:見弦、實脈。

    主病詩:緊為諸痛主於寒,喘咳風瘸吐冷痰,

    浮緊表寒鬚髮越,緊沉溫散自然安。

    寸緊人迎氣口分,當關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緊為陰冷,定是奔豚與疝疼。

    體狀詩:緩脈阿阿四至通,柳梢嫋嫋貼輕風,

    欲從脈裡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

    相類詩:見遲脈。

    主病詩:緩脈營衰衛有餘,或風或溼或脾虛,

    上為項強下痿痺,分別浮沉大小區。

    寸緩風邪項背拘,關為風眩胃家虛,

    神門濡洩或風秘,或是蹣珊足力迂。

    體狀詩:芤形浮大輕如蔥,邊實須知內已空,

    火犯陽經血上溢,熱侵陰絡下流紅。

    相類詩:中空旁實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

    芤更帶弦名曰革,芤為失血革血虛。

    主病詩:寸芤積血在於胸,關裡逢芤腸胃癰,

    尺部見之多下血,赤淋紅痢漏崩中。

    體狀詩: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旺土應傷,

    怒氣滿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淚淋浪。

    相類詩,弦來端直似絲絃,緊則如繩左右彈,

    緊言其力弦言象,牢脈弦長沉伏間。

    主病詩:弦應東方肝膽經,飲痰寒熱瘧纏身,

    浮沉遲數須分別,大小單雙有重輕。

    寸弦頭痛膈多痰,寒熱症痂查左關,

    關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陰疝腳拘攣。

    體狀

    詩:革脈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脈寒虛,

    相類 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營虛或夢遺。

    相類詩:見芤、牢脈。

    體狀

    詩:弦長實大脈牢堅,牢位常居沉伏間。

    相類 革脈芤弦自浮起,革虛牢實要詳看。

    主病詩:寒則牢堅裡有餘,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頹症痂何愁也,失血陰虛卻忌之。

    體狀詩:孺形浮細按須輕,水面浮綿力不禁,

    病後產中猶有藥,平人若見是無根。

    相類詩:浮而柔細知為濡,沉細而柔作弱持,

    微則浮微如欲絕,細來沉細近於微。

    主病詩:濡為亡血陰虛病,髓海丹田暗已虧,

    汗雨夜來蒸入骨,血山崩倒溼侵脾。

    寸濡陽微自汗多,關中其奈氣虛何,

    尺傷精血虛寒甚,溫補真陰可起痾。

    體狀詩: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

    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猶可少年愁。

    相類詩:見濡脈。

    主病詩:弱脈陰虛陽氣衰,惡寒發熱骨筋痿,

    多驚多汗精神減,益氣調營急早醫。

    寸弱陽虛病可知,關為胃弱與脾衰,

    欲求陽陷陰虛病,須把神門兩部推。

    體狀詩: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

    產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不必醫。

    相類詩:散脈無拘散漫然,濡來浮細水中綿,

    浮而遲大為虛脈,芤脈中空有兩邊。

    主病詩: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飲左關應軟散,

    右關軟散胻胕腫,散居兩尺魂應斷。

    體狀詩:細來累累細如絲,應指沉沉無絕期,

    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卻相宜。

    相類詩:見微、濡脈。

    主病詩:細脈縈縈血氣衰,諸虛勞損七情乖,

    若非溼氣侵腰腎,即是傷精汗洩來。

    寸細應知嘔吐頻,入關腹脹胃虛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洩痢遺精號脫陰。

    體狀詩:伏脈推筋著骨尋,指間才動隱然深,

    傷寒欲汗陽將解,厥逆臍疼證屬陰。

    相類詩:見沉脈。

    主病詩:伏為霍亂吐頻頻,腹痛多緣宿食停,

    蓄飲老痰成積聚,敞寒溫裡莫因循。

    食鬱胸中雙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當關腹痛困沉沉,關後疝疼還破腹。

    體狀詩: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團,

    其原本是陰陽搏,虛者搖兮勝者安。

    主病詩:動脈專司痛與驚,汗因陽動熱因陰,

    或為洩痢拘攣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體狀詩:促脈數而時一止,此為陽極欲亡陰,

    三焦鬱火炎炎盛,進必無生退可生。

    相類詩:見代脈。

    主病詩:促脈惟將火病醫,其因有五細推之,

    時時喘咳皆痰積,或發狂斑與毒疽。

    體狀詩: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勝欲亡陽,

    浮為氣滯沉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

    相類詩:見代脈。

    主病詩:結脈皆因氣血凝,老痰結滯苦呻吟,

    內生積聚外癰腫,疝瘕為殃病屬陰。

    體狀詩:動而中止不能還,復動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猶可療,平人卻與壽相關。

    相類詩:數而時止名為促,緩止須將結脈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結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詩:代脈原因髒氣衰,腹痛洩痢下元虧,

    或為吐瀉中宮病,女子懷胎三月兮。

    脈乃血脈,氣血之先,血之隧道,氣息應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資始於腎,資生於胃,陽中之陰,本乎營衛,

    營者陰血,衛者陽氣,營行脈中,衛行脈外,

    脈不自行,隨氣而至,氣動脈應,陰陽之義。

    氣如橐鑰,血如波瀾,血脈氣息,上下迴圈。

    十二經中,皆有動脈,惟手太陰,寸口取決,

    此經屬肺,上系吭嗌,脈之大會,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為息,日夜一萬,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脈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為準。

    初持脈時,令仰其掌,掌後裔骨,是謂關上。

    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寸陰尺,先後推尋。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腎與肺門,居兩尺部。

    魂魄穀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順男,右大順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大前一分,人命之上,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神門決斷,兩在關後,人無二脈,病死不愈。

    男女脈同,惟尺則異,陽弱陰盛,反此病至。

    脈有七診,日浮中沉,上下左右,訊息求尋。

    又有九候,舉按輕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動。

    寸候胸上,關候膈下,尺候於臍,下至跟蹤。

    左脈候左,右脈候右,病隨所在,不病者否。

    浮為心肺,沉為腎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間。

    心脈之浮,浮大而散;肺脈之浮,浮澀而短;

    肝脈之沉,沉而弦長;腎脈之沉,沉實而濡;

    脾胃屬土,脈宜和緩,命為相火,左寸同斷。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是謂平脈。

    太過實強,病生於外,不及虛微,病生於內。

    春得秋脈,死在金日,五臟准此,推之不失。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脈貴有神,不可不審。

    調停自氣,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則。

    三至為遲,遲則為冷;六至為數,數即熱證。

    轉遲轉冷,轉數轉熱。遲數既明,浮沉當別,

    浮沉遲數,辨內外因。外因於天,內因於人。

    天有陰陽,風雨晦冥,人喜怒憂,思悲恐驚。

    外因之浮,則為表證,沉裡遲陰,數則陽盛。

    內因之浮,虛風所為,沉氣遲冷,數熱何疑。

    浮數表熱,沉數里熱,浮遲表虛,沉遲冷結。

    表裡陰陽,風氣冷熱,辨內外因,脈證參別。

    脈理浩繁,總括於四,既得提綱,引申觸類。

    浮脈法天,輕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來盛去悠;無力虛大,遲而且柔;

    虛甚則散,渙漫不收;有邊無中,其名曰芤;

    浮小為儒,綿浮水面;濡甚則微,不任尋按。

    沉脈法地,近於筋骨,深深在下,沉極為伏;

    有力為牢,實大弦長;牢甚則實,幅幅而強;

    無力為弱,柔小如綿;弱甚則細,如珠絲然。

    遲脈屬陰,一息三至,小駛於遲,緩不及四,

    二損一敗,病不可治,兩息奪精,脈已無氣。

    浮大虛散,或見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細弱,

    遲細為澀,往來極難,易散一止,止而復還,

    結則來緩,止而復來,代則來緩,止不能回。

    數脈屬陽,六至一息,七疾八極,九至為脫。

    浮大者洪,沉大牢實;往來流利,是謂之滑;

    有力為緊,彈如轉索;數見寸口,有止為促;

    數見關中,動脈可候,厥厥動搖,狀如小豆。

    長則氣治,過於本位,長而端直,弦脈應指。

    短則氣病,不能滿部,不見於關,惟尺寸候。

    一脈一形,各有主病,數脈相兼,則見諸證。

    浮脈主表,裡必不足,有力風熱,無力血弱。

    浮遲風虛,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溼,

    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火,浮微勞極,

    浮濡陰虛,浮散虛劇,浮弦痰飲,浮滑痰熱。

    沉脈主裡,主寒主積,有力痰食,無力氣鬱,

    沉遲虛寒,沉數熱伏,沉緊冷痛,沉緩水蓄,

    沉牢痼冷,沉實熱極:沉弱陰虛,沉細痺溼,

    沉弦飲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陰毒聚積。

    遲脈主髒,陽氣伏潛,有力為痛,無力虛寒。

    數脈主腑,主吐主狂,有力為熱,無力為瘡。

    滑脈主痰,或傷於食,下為蓄血,上為吐逆。

    澀脈少血,或中毒溼,反胃結腸,自汗厥逆。

    弦脈主飲,病屬膽肝,弦數多熱,弦遲多寒,

    浮弦支飲,沉弦懸飲,陽弦頭痛,陰弦腹痛。

    緊脈主寒,又主諸痛,浮緊表寒,沉緊裡痛。

    長脈氣平,短脈氣病,細則氣少,大則病進,

    浮長風癇,沉短宿食,血虛脈虛,氣實脈實。

    洪脈為熱,其陰則虛。細脈為溼,其血則虛。

    緩大者風,緩細者溼,緩澀血少,緩滑內熱。

    濡小陰虛,弱小陽竭,陽竭惡寒,陰虛發熱。

    陽微惡寒,陰微發熱,男微虛損,女微瀉血。

    陽動汗出,陰動發熱,為痛為驚,崩中失血。

    虛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陽盛則促,肺癰陽毒,陽盛則結,症痂積鬱。

    代則氣衰,或洩膿血,傷寒心悸,女胎三月。

    脈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順逆,兇吉可推。

    中風浮緩,急實則忌,浮滑中痰,沉遲中氣。

    屍厥沉滑,卒不知人,入髒身冷,入腑身溫。

    風傷於衛,浮緩有汗;寒傷於營,浮緊無汗;

    暑傷於氣,脈虛身熱;溼傷於血,脈緩細澀。

    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澀小,證反必兇。

    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躁,熱甚必難。

    陽病見陰,病必危殆,陰病見陽,雖困無害。

    上不至關,陽氣已竭。代脈止歇,髒絕傾危。

    散脈無根,形損難醫,飲食內傷,氣口急滑。

    勞倦年傷,脾脈大弱。欲知是氣,下手脈沉,

    沉極則伏,澀弱久深。火鬱多沉,滑痰緊食,

    氣澀血芤,數火細溼。滑主多痰,弦主留飲。

    熱則滑數,寒則弦緊。浮滑兼風,沉滑兼氣,

    食傷短疾,溼留孺細。瘧脈自弦,弦數者熱,

    弦遲者寒,代散者折。洩瀉下痢,沉小滑弱;

    實大浮洪,發熱則惡。嘔吐反胃,浮滑者昌,

    弦數緊澀,結腸者亡。霍亂之候,脈代勿訝;

    厥逆遲微,是則可怕。咳嗽多浮,聚肺關胃。

    沉緊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順;

    沉澀肢寒,散脈逆證。病熱有火,洪數可醫,

    沉微無火,無根者危。骨蒸發熱,脈數而虛,

    熱而澀小,必殞其軀。勞極諸虛,浮軟微弱,

    土敗雙弦,火炎急數。諸病失血,脈必見芤,

    緩小可喜,數大可憂。瘀血內蓄,卻宜牢大,

    沉小澀微,反成其害。遺精白濁,微澀而弱,

    火盛陰虛,芤孺洪數。三消之脈,浮大者生;

    細小微澀,形脫可驚。小便淋閉,鼻頭色黃,

    澀小無血,數大何妨。大便燥結,須分氣血,

    陽數而實,陰遲而遲。癲乃重陰,狂乃重陽,

    浮洪吉兆,沉急兇殃,癇脈宜虛,實急者惡,

    浮陽沉陰,滑痰數熱。喉痺之脈,數熱遲寒。

    纏喉走馬,微伏則難。諸風眩暈,有火有痰,

    左澀死血,右大虛看。頭痛多弦,浮風緊寒,

    熱洪溼細,緩滑厥痰。氣虛弦軟,血虛微澀,

    腎厥弦堅,真痛短澀。心腹之痛,其類有九,

    細遲從吉,浮大延久。疝氣弦急,積聚在裡。

    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脈,多沉而弦,

    兼浮者風,兼緊者寒,弦滑痰飲,濡細腎著,

    大乃腎虛,沉實閃肭。腳氣有四,遲寒數熱,

    浮滑者風,濡細者溼。痿病肺虛,脈多微緩,

    或澀或緊,或細或軟。風寒溼氣,合而為痺,

    浮澀而緊,三脈乃備。五疸實熱,脈必洪數;

    澀微屬虛,切忌發渴,脈得諸沉,責其有水;

    浮氣與風,沉石或裡,沉數為陽,沉遲為陰;

    浮大出厄,虛小可驚。脹滿脈弦,土製於木;

    溼熱數洪,陰寒遲弱;浮為虛滿,緊則中實;

    浮大可治,虛小危極。五臟為積,六腑為聚,

    實強者生:沉細者死。中惡腹脹,緊細者生,

    脈若浮大,邪氣已深。癰疽浮散,惡寒發熱,

    若有痛處,癰疽所發。脈數發熱,而痛者陽。

    不數不熱,不疼陰瘡。未潰癰疽,不怕洪大,

    已潰癰疽,洪大可怕。肺癰已成,寸數而實。

    肺痿之形,數而無力。肺癰色白,脈宜短澀,

    不宜浮大,唾糊嘔血。腸癰實熱,滑數可知,

    數而不熱,關脈芤虛;微澀而緊,未膿當下,

    緊數膿成,切不可下。

  • 6 # 赭紅

    三脈九候有專業書籍,相丶理丶操丶感非常清晰。

    實踐印證必須實驗,對理用心丶明師指點。

    最根基還是陰陽人體丶經絡丶臟腑的透徹理解撐握,於脈診時表裡清明於心。

  • 7 # 庚辛太璞會

    自學好學,有書有口訣,會是真難會。脈書不是描述就是比喻。沒有老師在病人身上給你指點,根本就不知道怎麼回事,自己摸你會非常的懵,摸到一個脈象,和背過的脈訣比對,感覺既像這個又像那個,沒人給你把關,就一直弄不清。

  • 8 # 何sy先生

    還會有很多愛好者會拜師。馬保國的這一套,作為鍛鍊身體是可以的有益處的。但是非要吹牛說自己格鬥多牛,而且吹牛久了就真的認為自己牛了,直到瞬間打趴為止。其實,民間有很多“中醫”也一樣,中醫吹和馬保國吹是一樣的。

  • 9 # 使用者3674125787912

    中醫把脈必須要有人手把手的教才行,想自學除非有真正的天份,明白其脈像的味道,然後辨證施治。建議儘量不要自學把脈。

  • 10 # 使用者9599852619

    中醫把脈是最難的科目,你想多了吧,自學,如果一箇中醫把脈好,基本上好大夫了,把脈屬於絕活,你花錢學不來,基本上好的少

  • 11 # ZHGR1949

    中醫把脈是中醫各學科的最後總結並以歸納,對疾病的症狀、病因作出診斷。其方法理念雖與現代醫學(所謂的“西醫”)的診斷方法理念有所不同,但最終仍走不出診斷依據:詢問既往病史、詢問現臨床表現、再根據體查結果、各檢驗報告,綜合各醫學科知識、臨床經驗對疾病作出診斷(中醫的望聞問切辨亦是如此)。而中醫把脈除了熟知中醫各科知識(中醫內外兒婦學,中醫基礎,溫病學、傷寒雜病論,中醫針炙),更要熟悉掌握《脈學大成》、《脈學闡微》、《瀕湖脈學》。除此之外還得需有師傅帶教(也象現代醫學的畢業生後須到醫院實習→進修),方能臨床開展診療。故誠勸欲自學中醫者,中醫把脈不是看幾本脈學相關書籍,參加個把月的培訓班即可學到的!它必須系統學完掌握各科知識,再於實踐中慢慢積累經驗,才能真正運用到臨床中。

  • 12 # 北京中醫藥中醫院主任

    中醫的脈象學,單靠自己本人,一輩子都學不會。不是絕語。

    中醫的四診,望聞問切,以切診最為難學!

    中醫學的精典,難點就是切脈,也稱號脈。

    傳統傳承中醫除中醫理論要背熟外,脈象學是最關建的臨床診斷學標準!

    一個真正的中醫大夫,都是以號脈在先,餘後三診在後。如果一位中醫大夫先問病者,各種症狀問一大堆,這樣的中醫大夫請病者遠離之。

    中醫號脈是對一位病人的病因診斷由為重要!如果只聽病人自訴的症狀,大夫就亡目的診斷開處方,那是對病人嚴重的不負責任!也是一位中醫大夫缺乏醫德的失職!

    網上有很多人在叫學者號脈,並且還發了很多號脈的理論知識和圖片,供學員參考。

    如果中醫學脈診有這麼簡單,那中醫學有那麼神奇嗎?

    可以嚴格的說,中醫脈象學有這麼好學,那不叫中醫。那就是典型的【庸醫】,還不如西醫大夫。

    號脈是一門學文!奇經八脈書中的奇經,是中醫學的難經典!這還只是理論上的難點,真要學好中醫內科臨床,就要誠實的去找民間祖傳郎中,去拜師學習好,手把手教你號脈!現在的中醫老師真會號脈的很少,所以學員派根本不會號脈。只是裝腔呼衍病人壩了。

    所以中醫的精典傳承失傳,靠現代的中醫議器診斷中醫病,完全是誤診病人。

    要想做一位中醫大夫,靠自學號脈只能當一輩子的庸醫吧。中醫師陸文武

  • 13 # 腫瘤時間

    脈者,血脈也,四肢百骸,無處無之!初學脈理,觀古人論脈,於七表八里九道之外,又有三焉,共計二十七脈。如微、細、弦、弱、濡、牢、浮、沉、虛、實、滑、澀、洪、伏、緩、遲、數、長、短、芤、革、結、促、緊、散、動、代等。脈理精微,難以體辨,在心明瞭,一旦診脈,指下難分。故一度自覺天賦欠缺,甚則欲就此放棄。然每觀古今醫案神奇之處,又心嚮往之,自此放棄,無異入寶山空手而返,心甚不甘。

    是故苦思硬記,反覆對比諸脈特徵,一一熟記,及至診脈,心相印之。然縱費時費力,亦尤有晦澀難辨之處!方知脈之為道,最是微渺而難知。方書論脈愈詳,而指下愈亂。遂翻閱諸書,以求變繁為簡。

    一日,讀至張心在先生持脈之法,僅以浮沉、遲數、長短、大小而應病之表裡、寒熱、虛實、盛衰,言簡意賅,以為綱領,簡單而易於操作。遂大喜,以此試之,方知其化繁為簡之神妙,不啻一道閃電,使我恍然開悟!

    自此以後,每臨陣切脈,多以“表裡、寒熱、虛實、盛衰”八字為綱,化繁為簡,必要時再以簡化繁,多有所得。想以二十七脈之繁,又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不惟不能明辨,反有混淆彼此之弊,實不若此化繁為簡之策!

  • 14 # 劉明奇醫生談健康

    首先要弄清脈的搏動原理,二十多種脈像光靠死記硬背可不行。脈動就是動脈的搏動,動屬陽,切脈其實就是感覺體內陽氣的盛衰。靜脈血經下腔靜脈迴流右心房,再入右心室再經肺靜脈入肺,紅細胞與氧原子結合後再由肺動脈入左心房,再入左心室,再進入主動脈供給全身其他器官。切脈中獨取寸口指的就是切手太陰肺經經過的橈動脈搏動開端。三部九侯就是摸身體其他各處臟器經絡循行部分的動脈搏動。肺是紅細胞和氧原子結合的地方,人體執行就是一個不斷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的過程,所以肺脈的變化反應了身體內的整體變化,所以可以用來指導如何調節人體陰陽。你可以把血管想像為水管,正常情況水透過水管,靠近管壁就會壓力明顯可看做陽氣,管道中央壓力較小可看做陰血,如果陰虛輕輕摸就能感覺到搏動(浮脈,毛脈)。如果陽虛管壁壓力小,要用勁按的比較深才能感覺到搏動(沉脈,石脈)。如果血不足,氣失血養,氣也少,血也少,就會流動不順暢(澀脈,芤脈)。久病氣虛搏動壓力小(細脈,小脈),血液流動緩慢(遲脈,緩脈)。陰虛陽亢(疾脈,長脈),血行不暢有瘀阻(結脈,代脈)。風屬陽邪,會使脈跳過於有力,寒屬陰邪,有收引的性質會使脈跳動緊繃,火屬陽會使脈快速跳動,溼屬陰邪會使脈緩慢或出現停頓,暑為陽邪但多夾溼會使脈緊小慢澀。

  • 15 # 謝安偉

    20天完成了。 每個人堅信自己,疫請巳經沒了!!!朋友們,冰磚要沒了、 冰棒少了、沒了、......汽水沒了沒了……爆米花沒了變了沒了.......老虎灶沒了沒了沒了......巳親沒了沒了沒了、巳情沒了沒了沒了......巳清沒了沒了沒了......疫請沒了沒了沒了.

  • 16 # 寒月孤鶩

    真要想學中醫,還是拜個師父的好,不然你自己學到最後就是心中了了,指下難明,好像什麼都懂了,但是到了實際用的時候又什麼都不懂。在《瀕湖脈學》中,總共有27中脈象,除了浮沉遲數這四種脈象容易理解外,剩下的脈象其中的差別很細微,怎麼區分?當然是自己去摸摸了,這就提現出了師父的重要了,跟著師父臨床看病,每天都會見到很多病人,每個人的症狀不同,脈象也不同,加上師父的指導,會掌握的很快,當然這也和個人的天分,悟性有關係,古代中醫講究非其人勿授,天分不好是學不了的,曾經聽過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一位教授的講座,他說如果一個學生在臨床學習脈診,他要是一個月都掌握不了的話,那他這輩子也掌握不了。講個故事,具體哪個朝代和人名忘了,說的是有一個很有名的醫生,在他跟著師父學習的時候,有一次師父跟他講,當病人汗出如油或者出現絕脈的時候,這個人就基本沒救了,他問師父,什麼是汗出如油?絕脈又是什麼脈?師父說你記著就行了。他雖然不懂但也照著師父的話做了,多年後,師父病了,在師父彌留之際把他叫到床前,叫他摸摸自己的後背,又叫他摸摸脈,就在他疑惑不解的時候,師父用最後的力氣跟他說:記住了,師父的這種汗就是汗出如油,脈象就是絕脈。說完師父就走了。說這個故事只是想說,學中醫有人教真的很重要,畢竟人命關天啊。

  • 17 # 鄉間有路

    中醫最難學的就是把脈,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並不是人人都能學中醫的,尤其把脈,這是靠個人秉性和天賦才能領悟的,當然積累經驗也很重要。總之,自學可以,但真正能學好把脈除了個人因素還需付出時間和努力。

  • 18 # 哇哈哈

    脈學會給你答案,怎樣摸脈書中自有,比如實脈為有火,脈搏九十下以上,有虛實之分,寸關尺各指什麼部位等等,

  • 19 # 小馬快跑鴨

    能讓內行人指導你,你就別想著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就像你現在餓了,你會直接買饅頭,回家熱一下就能吃,而不是從種小麥、磨麵粉開始。

    自學確實也能學成,但是你要走很多彎路,很容易誤入歧途,甚至是在歧途上越走越遠而不自知。

    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把理論知識學紮實,方劑、中藥、中醫基礎,內外婦兒,都學一遍。

    最後跟著老師在門診,老師把完脈你也去給患者把脈,看看老師開的什麼方子,用的配伍和藥物加減

    把門診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結合起來,相互印證,你會進步很快

    永遠不要閉門造車,在網際網路時代,要充分利用資源,交流資訊。吸取別人的行醫經驗。化為己用。

    同時整合摸索出自己的行醫方式,診療思路,用藥習慣。經方派和時方派都有療效,但是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20 # 都市狂客吳光煒

    沒有經驗豐富的老中醫指導,脈搏從三個手指間滑過時出現細微的變化,一般人都無法辨別的出來!自學,成功的希望微乎其微!再就是,不同的時辰,人的呼吸的氣息走向也不一樣,同樣也會反映到脈搏上!因此說,中醫診斷,是最嚴謹,最高階的最科學的學科,是西醫及其所使用的電子遊戲儀器所望塵莫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生日送什麼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