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聽了課他們都不如以前了,更推不過別人了,因為他們開始扔東西了,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會越來越弱,所以是不會看到任何效果的,甚至相反,真要看效果,至少3年以後,這就是太極!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因為他們之前練了很多年的東西在遇到真正的太極勁時完全無用武之地。 沒有切身的體驗,誰也不會把自己多年的東西扔掉,因為那是件十分痛苦的事,我也是經歷了這種磨難才過來的! 龍一年半之前來我這體驗後,潛心開始扔掉之前的所有東西,除此如何都不想,整整1年半的時間,現在已經明顯感覺自身產生了新的東西了,這個東西自己以前根本不認識。
13
回覆列表
  • 1 # 清陽易學

    學到的知識越是增多,修“道”的成果就越是減少。要不斷地破除和減少知識,以至於根本不用知識而任其自然,任其自然才能無所不為。要想奪取天下,就應該不做出什麼舉動;如果舉動表現了出來,就無法取得天下。

    【延伸閱讀】

    老子認為,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最終目的,是要掌握“道”。在老子眼裡,越是學習、增加知識,離“道”就越遠。因此,他提出,要真正掌握“道”,就要不斷地破除已有的知識,以達到無為——無知無慾的境界。

    《老子》是辯證的,將“為學”和“為道”區別開來,指出這是兩種認識方式;但它未免又過於極端,將學習知識和掌握“道”對立起來,宣稱學習會妨礙修“道”,而認識“道”是不依賴感覺經驗,也不需要理性思維的。這種神秘主義的“直觀論”,《老子》表述得淋漓盡致。

    那麼,老子把“為學”和“為道”區別開來,有沒有道理呢?各家說法不一。我認為是有道理的。為什麼“有理”呢?因為有些貌似有學問的聰明人,往往被自己的聰明所誤:有的只會尋章摘句,不能把握事物的整體;有的只會高談闊論,不會進行實際的工作。更有甚者,有的用學到的知識去欺世盜名,有的用學到的知識去犯罪害人……這不分明如老子所云,知識越多,離“道”越遠嗎?

  • 2 # 寶妞美搭

    知識就像海洋,可以納百川,為學也是天天在增加。為道應該更簡單吧,就像小樹想成大樹,別亂出枝丫,出來就給你砍掉,叫損吧!道可道,非常道,能解釋就不是道,好好悟吧!

  • 3 # 逍遙遊成歌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求學問要一天天增多,每天都有進步,就如同《大學》裡講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要更新知識。修道則是一天天減少,每天都要減少再減少,以至於全部放下達到無為境界,正所謂“大道至簡”。

    “為道日損”,學道與做學問相反,是要不斷的放下,就是今天丟一點,明天再丟一點,一點點把自己放空。說到這裡又想起了老子說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這就是自然法則,這樣才符合自然規律。

    以上是個人觀點,與同道共勉,勿噴!

  • 4 # 長生之門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

    學習,讓我們知道更多。而知也無涯,而生也有涯。想要透過學習知識來認識世界,從而認識道,是做不到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的世界,是道分化後產生的。管中窺豹,我們永遠只能看到道的一部分。而人為萬物之靈,道在人身,所以,唯有人可以體道,這是生機,即是變數,也是定數。

    所以往外,不如往內。佛祖說,見相非相,乃見如來。

    五色令人目盲。

    我們自以為見到五光十色的世界,卻不知道這五光十色迷惑了我們,讓我們看不到這世界真正的本來面目。

    我們想見道體道,就不能受外界干擾。因為道即無極,見相非相,無有區別。所以金丹脫胎化為陽神,遺蛻而去,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即是處於無極狀態,不受限於物質觀念。

    凡心中還有這世界的一切物質觀念,即受限於這物質世界。所以為道日損,以至於無思無緒,非想非非想,究竟涅槃,證登彼岸!

  • 5 # 波羅蜜行者

    為道的人,要不斷減少對財物、美色、名利等的慾望,減少嗔恚、傲慢、嫉妒等情緒,才能達到無為的境界。清心寡慾才能成道。

  • 6 # 教育我聞

    減少對財、色、名、食、睡的慾望,使心逐漸歸於清淨。繫心一念,復歸本源。

    能量消耗逐漸減少,高能聚集,層次不斷提升。

    私心雜念逐步減少,為國為民,不計私利,與萬物同化,與兆民同體。

  • 7 # 哈灬哈66096005

    從,字面上來講,作為,道,一旦執行,就有損耗,比方,下雨,下,大雨,終存停的時候,那麼,在,其時,人類怎麼去,利用,應用,那是,人類的事了!!!!!!!!!

  • 8 # 顏小二述哲文

    我是顏小二,我來回答。

    要理解“為道日損”,需要結合前面的半句話,即“為學日益”,完整版就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話出自《老子》,是道家經典理論之一。而“為道日損”更多展現的是一種“內化”狀態,即不斷“減損外在的”,將外在的(知識)完全吸收,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如果與道家“無為”思想結合起來的話,在“為道日損”的狀態下,可以達到“無為”。

    “無為”是“無刻意”或者“無私意”(刻意還是私意就看具體議論的語境了)的狀態,而“為道日損”的最終結果,就是將“外在的”轉化為“內在的”。此時,因為一舉一動都是由內而外的知行合一,便無“刻意/私意”一說,繼而能做到“無為”,從身心發展層面來說,這是一種身心合一而自由的理想狀態。

    為了更好地表明“為道日損”的內涵,這裡限定一個議論範圍會比較好一點,下面就以“知識學習”上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來進行議論吧。

    1、理解難點---“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是老子在反對“知識性學習”?

    以前有人將道家老子的這句話,尤其是前半句,用來作為道家老子反對“知識學習”的論據,這是錯誤的理解,略顯淺顯。

    如果就學習或者說修養上來議論的話,老子的“為道日損”,某種程度上,需要建立在“為學日益”之上,而“為道日損”實則就是“內化於心”的過程。

    為了進一步瞭解“為道日損”的內涵,這裡有必要講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大致含義,我們先聯絡下上下文,看看這句話的字面意思。

    在《老子》的48章中記錄: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字面含義是這樣的:

    人求學時,情慾會越來越多,人求道時,情慾會越來越少。減少之後再減少,就可以趨於無為了。無過多物慾且不妄為之下,還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呢?

    乍一看,老子在反對“為學”?畢竟情慾是在“為學”後慢慢變多的。其實這種看法也有其邏輯的合理性。知識積累之下,眼界開闊,眼界開闊,知道的多了,想要的東西就多了。比如,當年我們的世界很小,只有這麼一個小村莊,我們的夢想可能是成為村莊裡面最富有的人;後來,我們透過學習,知道了外面還有大都市,於是,我們嚮往成為大都市裡面富有的人。這大概可以看成是老子所謂的學習之下漸長的“情慾”。(例子粗糙,重要的還是意思,能理解就好。)

    但是,老子又說了“為道日損”,那麼我們就得理一理邏輯。如果老子是在反對學習,那麼不去學習的人,拿什麼來“損”?既然“為道日損”,那麼就有要“損”的東西存在。這個“損”從哪裡來呢?從“為學”來。

    所以,先“為學”,後“為道”,在我看來,才是老子最想表達的東西。

    學習知識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功利性學習,想透過學習升官發財,另一種是修身養性。而人的精神境界是一個逐漸提高的過程。在功利性的學習中,因為書中的“金玉良言”,我們漸漸吸收了這些優秀理論,不知不覺間達到了“修身養性”的效果,於是,我們將從功利性學習,上升到了“修身養性”。這個時候,我們的人生境界,便開始從“為學日益”上升到“為道日損”。

    為什麼這麼說?

    “為學日益”對應功利性學習,這個時候,學習的知識對於自己來說,是外在的“工具”,人不過是在“利用”知識罷了。這時,人和知識,屬於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沒有所謂知行合一說。

    而“為學日損”對應的則是更高的境界,即上升到了知識的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階段,這個時候,學習不是功利新的,而是不自覺間的修身養性。知識和自己處於合一的狀態,沒有利用與被利用一說,二者和諧統一。或者這樣說,能夠徹底理解吸收“知識”,知識對於自己來說,就不屬於外在的東西了。即“為道日損”就是將外在的知識,變成內在的素養,最終的理想境界,就達到類似孔子那種“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自覺狀態。

    因此,“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絕對不是老子在反對“知識性學習”,而是老子眼中修習的兩個階段,即從功利性學習,過渡到修身養性,繼而上達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狀態。

    2、“為道日損”的真正內涵,從修習知識上說,實則是在強調內化階段

    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在“為道日損”之前,有個“為學日益”,這“益”和“損”之間,到底是什麼在“此消彼長”?將這個“此消彼長”的存在,看成客觀知識也成立,看成個人私慾也成立。

    根據上述思路,為學日益階段,屬於功利性求學的階段,這個時候,有兩種東西在積累,一種是客觀知識(屬於知道,但是不認同的狀態),一種就屬於利用知識加官進爵的“功利心”了。

    而“知識”自古以來,都被人稱讚、歌頌,為什麼?因為中國的知識,尤其是古代典籍,裡面記錄了許多修身養性的人文精華,學習得越深入,就越是要理解他們,就越是需要對文字背後的深刻內涵感同身受。而在這感同身受間,人若不“同化”去理解所學,又何來深入修習一說?走馬觀花之下,看得再多,也不過是博學的“無知者”罷了。

    在深入修習時,潛移默化間,人就會漸漸被所學的聖賢書所“教化”,此時,知識對人來說,便不是外在客觀用來牟利的“物”了,而是和自己合二為一,成為自己一言一行、舉手投足之間自然而然的存在。而這種狀態達到理想境界的話,就是孔子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了,這一階段,實則就是“為道日損”階段。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為道日損”的真正內涵,從修習知識上說,實則是在強調內化階段。

    3、總結

    為了思路更加清晰,下面進行一個簡單總結。

    我們需要知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話並非是老子在反對學習知識,而是在反對功利性學習。深入理解這句話,我們會發現,“為學”和“為道”,實則對應兩種學習階段,一種是功利性學習,一種是修身養性。前者“物慾”在增加,後者則是物慾在減少。但是要達到“為道日損”,首先得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即“為學日益”,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的眼界和認知到達一定層面的時候,將會從功利性學習向修身養性過度。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為道日損”其實強調的是一個“內化”過程,內化外在的知識,從功利性學習,過度到修身養性。或者這麼說,與功利性對應的外在知識少一分,個人物慾就少一分,內在素養就高一分,這其實才是老子“為道日損”的意圖所指。

    當然,以上屬個人積累下的體悟,有不同觀點也正常,給大家做個參考。

  • 9 # 天道若龍

    "為道日損"的含義?我的答案是在包含為學日增的前提下,包含四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學習內容上,正確處理量與質的關係。就是在知識性學習上求多;在學道上求少;因為道是天下知識的總根源,根源只有一個,與總根源無關的都應刪了。才能對大道益求精進,而知識是細枝末節,應該益求廣博;

    二是學習方法上,正確處理益與損的關係。學習知識宜積累性地增加;修習大道宜專一精深,不可擴大範圍。因為知識是分門別類的,學一得一;大道是總綱,學一得萬。所謂一綱舉則萬目張;

    三是學習效果上,正確處理短與長的關係。因為知識更新迅速,時效性差;大道與時俱進,永不過時;所以應該把精力集中在大道的修習上,就可能一通百通;

    四是學習內容的消化上,正確處理量與質的關係。學習知識宜廣納多收;消化知識宜萃取精華豐盈大道。萃取就要刪減外在大量無用的知識;消除內在的不符合大道的東西。

    就像圖中鳥食紅果一樣,必須聚精會神才行。你認可嗎?

  • 10 # 靜心匠道

    這是道德經裡面的一句話,要和前一句結合在一起,也就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綜合上下兩句話來看,其結果就是你在學習上過度用腦力過多,你在修行上感悟會越少,特別現在很多的應試教育,讀書出來,但是創新性差,這樣結果其實,作用就不大。

  • 11 # 跪射俑

    “為道日損”,學道與做學問相反,是要丟掉,“日損就是一天丟一點,明天再丟一點,什麼都要放下丟掉。修道的人,經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慾望學道,一方面又不肯放棄讀書,愛讀書就是最大的慾望。

    老子要告訴我們,人生在世能夠學問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兩種能力:“提得起”是做學問要“為學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為道日損”,一切放下。但是普通一個人,能夠具備這兩種能力,兩種智慧,兩種勇氣,所謂智勇雙全,就太難了。普通的人,叫他做學問,才用功讀了一個禮拜的書,便覺得很累,就停下來去玩了,為學不能日益。去修道做工夫的話,放不下,剛打坐幾天,又覺得一天到晚坐著,淡而無味,浪費時間,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為道日損”也做不到。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為學未益、為道未損的情況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樣過了一生。這就是我們讀了《老子》以後,自己應該反省的地方。

  • 12 # 尼古拉斯憶心

    《道德經》中的名言頗多,其中就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話,如今有不少人理解為“治學越多,離道越遠”,也就是把它作因為關係看待。請看原文和簡單解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為學:向外追求學問,透過學習獲得科學技術知識。 日益:一天比一天增加。 為道:向內追求智慧,透過默修開啟潛意識。

    日損:一天比一天減少。 老子在兩千多年前講過的這句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文觸目之處,是將《老子》的話理解為:學問做得越多,道術就越受損害。這真是異乎我之所聞。   這八個字,出在今本《道德經》第四十八章,其文雲: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就文脈來看,老子並不以“為道日損”為壞事,而是認為這正是趨向道的途徑。與上文的理解,真是大相徑庭。老子之意,是為道的途徑和為學是不同的,為學是要日有增益的,而為道是要日有減損的,一直減損到無為,這時就無不為了。為道日損是哲學上的命題,根本不是說道受到損害。

    舊本題河上公撰《老子注》卷下對“為學日益”的解釋是:“學謂政教禮樂之學也。日益者,情慾文飾日以益多。”對“為道日損”的解釋是:“道謂自然之道也。日損者,情慾文飾日以消損。”據其解釋,所益所損者並不是“學”與“道”本身,而是“情慾文飾”這些東西。 今人朱謙之《老子校釋》則將這裡的學限定為學禮,範圍更小,朱氏並引《莊子・知北?》“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故曰為道者日損”為證。 陳鼓應《老子註釋及評介》說:“為學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識活動。這裡的‘為學’,範圍較狹,僅指對於仁義聖智禮法的追求。這些學問是能增加人的知見與智巧的。”

    ‘為道’是透過暝想或體驗以領悟事物未分化狀態的‘道’。這裡的‘道’是指自然之‘道’,無為之‘道’。”所解最切近於河上公。 張如松《老子說解》說:“(河上公)這個註釋,頗得要領,確實揭示了‘學’與‘道’的實質”,其下便說明禮與道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逐步背離。高明非常服膺河上公的說解,說:“其說誠是。‘為學’指鑽研學問,因年積月累,知識日益淵博。‘聞道(帛書乙本為道作聞道,然郭店楚簡《老子》乙篇仍作為道,似仍以作為道為安――引者)’靠自我修養,要求靜觀玄覽,虛靜無為,無知無慾,故以情慾自損,復返純樸。”雖然對“為學日益”的理解較河上公寬泛,但主旨是一樣的。   

    [魏]王弼撰《老子注》下篇則將“為學日益”解釋為“務欲進其所能,益其所習。”將“為道日損”解釋為“務欲反虛無也。”顯然,對學的理解更寬泛了,包括了一切知識與技能。但也更明確學與道是兩種範疇的情形,為學者的途徑就是要日有進益,而為道者的途徑是日有減損。也就是任繼愈所說的“(老子)指出認識總規律和認識個別的東西的方法應有所不同”(見《老子哲學討論集》,轉引自陳鼓應《老子註釋及評介》)。並不是說讀書讀多了,道術就損減了。   

    所以[清]張爾岐撰《老子說略》卷下說:“為學者以求知,故欲其日益;為道者在返本,故欲其日損。損之者,無慾不去,亦無理不忘。損之又損,以至於一無所為,而後與道合體焉。為道而至於無為,則可以物付物,泛應無方,而無不為矣。”[清]徐大椿撰《道?經注》卷下也說:“博聞廣見之謂學,學在於外,故為學必日有所取益。虛空玄妙之謂道,道在於內,故為道必日有所裁損。”

    郭店楚簡《老子》乙編和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兩處“日”字上都有“者”字,傅奕本、範應元本亦有這兩個“者”字。有“者”字意思就顯豁了。不至於會產生上文那樣的誤解。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兩句,並不是因與果的關係,並不是“為學日益”導致“為道日損”,而是並出而對立的關係,是說為學者與為道者途徑相反。如將“學”作最寬泛的解釋,則吳林伯《老子新解》所說相當清楚:“‘學’與‘道’反。‘為學’以求智慧,將‘日’增‘益’,則多而不精,以流於偽;‘為道’以求真知,將‘日’減‘損’,則少而精。

    這些,我只能看成是哲學上的解讀,而不是語言上的訓詁了。這種哲學上的理解,也和上文的理解大相徑庭。   

    時至今日,由於一些學者前期準備知識不足,或者逞其師心,這句話就有些很奇異的解說了。如尹振環的《楚簡老子辨析》一定要說郭店楚簡乙篇的“學者日損”上面沒有脫一“為”字,而且將這一段譯為:“學者一天天增多,[功名慾望與偽行偽善也會隨之增大與漫延],因而遵行大道的人會一天天減少,減少再減少,總要回到無私為上來,無私心無私為,則無所不為。”所說的離譜,對照上文自知,無庸贅言。張吉良《老聃〈老子〉太史儋〈道德經〉》則說:“‘學者’,指學習‘為道者’”,“為道”句解釋成“尋求事理天天分析”,該段譯成“從事學習的人知識天天增益,尋求事理的人材料天天分析。分析再分析,以至於沒有一點主觀的成分。沒有一點主觀的成分,就沒有事情做不成的。”

    “損”何來分析之義?“無為”是“沒有一點主觀的成分”嗎?這種理解,完全脫離語言文字。如今一些推翻古典、別出心裁的解釋,有不少與此類似,實不足為法。

  • 13 # 習坎悟道

    最近剛好在學道德經。我的理解是:大道至簡,大道甚夷。因此只有為道日損,才能損之又損,則近道矣。去掉所有偽,最後剩下道。

    人間大道,必然是順乎自然,符合規律,不能用做學問積累的辦法去悟道。

  • 14 # 滿山文化心得

    這是《道德經》第四十八章裡的一句話,先看一下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一、“為學日益”,是老子用為反襯“為道日損的”。

    我們總以為學習得越多,掌握的知識就越多,相應的技能就就會越厲害。但是,沒想到的是,老子會給持學習增益觀的人大潑冷水。因為,真知只在簡單的客觀事實裡,而不是在廣博的知識裡;“道”就在用心去感悟的“非常道”裡,而不是透過膚淺學習而來的“常道”裡。得道的人憑籍“為道日損”的上乘功夫,做到“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真是厲害到了極點。我們從老子提供的角度去反思“知識就是力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熟知的常理,真的發現“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的實際情況。

    二、“為道日損”,指明人修道的實質就減損自身不合道的東西。

    老子說“道法自然”。但是,由於我們人為妄作太多,使得我們離自然之道越來越遠,根本就達不到“無為而無不為”絕妙境界,是很可惜的。怎麼辦呢?那就要透過減損已經增益的來修為自己,以期達到與道合一的目的。我簡單列舉一些減損的做法吧。

    1、學習上,要損博。老子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博,之所以不好,因為它是在私慾驅使下日益外求的呈現,比如,透過學習得來的已經失道失德的“仁義禮”等等,都要去掉。

    2、言行上,要損多言以至稀言或不言,要損美言為信言;要損爭的行為,不以智治國;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等等。

    3、慾望上,要去甚、去奢、去泰,要知足,要知止。因為“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念頭上,去掉“有身”的想法,秉持“無身,不自生,不自私”的心念。因為,不自生能長生,不自私成其私。

    三、“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指明人修道的過程。

    為道日損,身上不合道的東西就會日益減損。它對治的是我們的私慾和妄作,這是一個極其艱難的甚至是痛苦的過程,所以要損之又損,以防反覆,還要日益精進,最終抵達完全無為的境界,這樣才是完整走完修道的過程。

    例如題主說的,是一種真實的領悟。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因為他們之前練了很多年的東西在遇到真正的太極勁時完全無用武之地。 沒有切身的體驗,誰也不會把自己多年的東西扔掉,因為那是件十分痛苦的事,我也是經歷了這種磨難才過來的!”

    比如在親子關係中,有的父母陷在孩子不聽話的苦惱中。比如孩子不喜歡學習,父母多方教育、要求,孩子還是不聽。父母認為孩子就應該聽父母的(儒家的綱),會相繼地以愛心(仁)、責任(義)、孝順(禮)來要求孩子就範,最後還不行的話,親子關係就徹底破裂了。現在,苦惱的父母怎麼“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呢?就是要認知到綱、仁、義、禮這些只是自己學來的、用來要求孩子的東西,也是自己同步違反了的東西。把這些東西逐一去掉後,就會迴歸到“慈”的本心。原來,之前加強給孩子的其實是自己的慾望和妄作啊。繼而以最深切的、最柔軟的慈愛,去尊重孩子的自由天性和自主生命成長的選擇(道),自己什麼也不做,實質是讓自己勇敢地對治自己的慾望和妄作,讓自己從強力要求而不得的煩惱中脫離出來,相應地孩子也會得到良性的成長。

    至於本章還說到的“無為而無不為”,是指明修道成功後的作用。“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這是本章的主旨,是老子向侯王提明為道的實際功用。但不是本次問答的重點,就不詳述了。

  • 15 # 超凡博弈

    《老子》中有一句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翻譯成現在的語言,是說求知是不斷的增加,求道卻是不斷的減少,越來越少,最後達到無為境地。很多人不明其意。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求知要不斷地增加,求道卻要不斷地減少,越來越少,最後達到無為的境地。

    求道不同於求學,不是增加外在的知識,而是減去內在的慾望思慮。最後達到無所分別,萬物一體,天人合一,才可以隨風而行,自然而為。

    《道德經》第一章有言:“無名天地之始”。

    要能常常回到“無”這個根源,讓後天產生的思慮情慾都放下,一切歸零,方能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

    我們一般人都會在某些方面偏執、於某些事情固著,捨本逐末,得一隅而失大體。這是人生下來不可避免的,因為每個人看到的世界有限,接受的事物有限,所以往往出而不返。

    個體處於天地之間某個小小的角落,生命中一時的得失即能讓我們如痴如狂,恨愛交替,沉溺於片面的貪慾,而拿不起,忘不掉,放不下,看不開。

    所以才有了無窮煩惱,無盡痛苦,產生各種身心疾病。而唯有真正得道之人,才可做到不亢不卑,淡然自持,瀟灑面對一切。

    修道要“損之又損”,不斷放棄你的執著,減少你的偏見,而不再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而可以站在宏觀宇宙的視野,客觀看待機緣變化,塵世興衰。

    客觀分析萬事萬物,又要勘破看透,心不執著於是非利害。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如果可做到“一切歸零”,也就可做到隨時隨地能出能入,能有能無,在事物與大道、現象與本體之間自由往返。

    我們一般人,都會在某些方面偏執、於某些事情固著,捨本逐末,得一隅而失大體。

    這是人生下來不可避免的,因為每個人看到的世界有限,接受的事物有限,所以往往出而不返。

    個體處於天地之間某個小小的角落,生命中一時的得失即能讓我們如痴如狂,恨愛交替,沉溺於片面的貪慾,而拿不起,忘不掉,放不下,看不開。

    所以才有了無窮煩惱,無盡痛苦,產生各種身心疾病。而唯有真正得道之人,才可做到不亢不卑,淡然自持,瀟灑面對一切。

    修道要“損之又損”,不斷放棄你的執著,減少你的偏見,而不再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而可以站在宏觀宇宙的視野,客觀看待機緣變化,塵世興衰。

    這與為學、求知並不矛盾,一方面要能客觀全觀的分析萬事萬物,一方面又要能勘破看透,心不執著於是非利害。

  • 16 # LWDwdxx

    簡單說就是從個別具體認識到一般認識的上升,道上對事物和實踐活動的最一般性本質和規律的認識,術語不同,造成的理解困惑。日損就是抽象,再抽象;歸納再歸納,直到歸納、抽象和總結出事物的本質和一般性規律。認識和實踐是從個別、具體開始,目標是實現對道的理解和認識、掌握,然後再用來指導認識和實踐。

  • 17 # 老魏的詩以及其他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益什麼?損什麼?為什麼非要認為"益"和"損"的是慾望呢?為什麼非要把為學和為道對立起來呢?

    關於學習,華羅庚先生曾經說過,要"把一本書越讀越薄",我倒覺得和老子這句話有相似之處。讀一本書,當我們完全消化和理解,並且將其闡述的內容融化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的時候,書將不書。

    學習的過程,就是知識積累的過程。隨著知識越學越多,我們懂得的道理也就越來越多,我們的境界也就越來越高遠,我們距離悟"道"也就越來越近。這就是"益"。

    沒有一定的知識做基礎,就沒有辦法接近"道"。就好比爬山,知識就是臺階,"道"就是山頂。當我們抵達山頂,臺階的作用也就成為"無"了。這就是"損"。

    所以"為學"是為了"為道"。

  • 18 # 禪坐的太陽

    您說得很好!

    為道日損,是說為道要日損,要做減法。減去什麼?減去執著。

    以太極拳為例!

    注意,此處的太極拳,不是指玩花架子的拳架,而是練出太極內勁。

    為道日損,損去的是僵勁,是區域性力,獲得的是整勁,圓力。

    這需要靠站靜樁為基礎,才能慢慢地出功夫。

    站得全身通透合一了,中上等的根性,大概需要三年。

    之後再練拳架。於運動中,亦不失靜樁中獲得的通透合一,不失中道。

    可以透過互相推手,來幫助體驗找回這種無法言說的圓滿通透,體驗“無意之中是真意”。不以有心推,不以無心推。在離絕一切中,找回自心本具的神感與妙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術後體重增加怎麼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