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睿讀西遊

    話說從唐玄宗天寶年間開始,南陽張氏女孩被選入東宮,成了太子李亨的良娣。

    “良娣”是個什麼稱號啊?就是皇太子的妾室,太子一般都有很多妾,其中品級較高者、地位僅次於太子妃的妾叫良娣。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逃出長安,西行川蜀避亂,時為太子的李亨隨行,這張氏也在其列。

    車駕來到渭水岸邊,手下大臣以及老百姓紛紛規勸唐玄宗留下太子李亨,號令天下,收復長安。

    李亨是一個忠厚仁孝之人,擔心年事已高的玄宗沒人照顧,就堅持要陪老父入蜀,侍候照顧。

    大臣李靖忠等人針對時局,力勸李亨順應民意,統兵平亂,恢復盛唐氣象。當時張氏在李亨身邊,也竭力勸李亨以社稷為重,並且親自去見唐玄宗,說明太子李亨不能陪伴的原因。

    於是,李亨與父皇告別,直奔靈武,由於安祿山叛軍攻佔了長安,到處都是逃難的人,人心惶惶,隨時都可能有意外發生。

    張氏可以說是一個有膽有識的女人,每到一處,她都親自打前站,來保證李亨的安全。

    李亨感慨地說:“安排護衛去做,這不是女人的事,你不要老是出頭。”

    張氏回答:“國家危亡,時局動盪,你身邊的兵馬不多,萬一倉皇有變,我可以代大家抵擋一陣,你好藉機脫險呀!”

    李亨到了靈武,張氏便給李亨生下一子,才過了三天,就起來參與縫補將士的征衣。

    李亨感激地說:“你還在做月子,要靜養休息。”

    張氏認真地說:“在這重要關頭,國家事大,我怎能休息呢!”

    由於張氏種種表現,等李亨即位,就晉封張氏為淑妃,到了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四月,張氏如願被封為皇后,同時李亨長子李豫被立為太子。

    都說患難見真情,寬厚的李亨也就給予張氏更多的權力。

    張氏是那種不肯寂寞的女人,主動過問朝政,勾結中官李輔國持權禁中,干預朝政,也想當一回“武則天”,開始了弄權之“旅”,也就是要清理那些影響她的障礙。

    張氏小試牛刀的犧牲品是唐肅宗李亨的兒子,皇太子李豫的胞弟建寧王李倓。

    當年唐玄宗出逃西蜀,李倓就是與其兄李豫統率親軍護衛。

    當大臣與百姓挽留李亨留下來平叛,他首先站出來支援,並且激昂地說:如果一味逃亡,國家社稷將非大唐所有。

    因之,他與時為廣平王的李豫護衛李亨於靈武起兵,兄弟倆身先士卒,作戰勇敢,頗得軍心。李亨即位當了皇帝,他與李豫、李輔國等共同統領兵馬,是當時李亨朝中十分重要的人物。

    李倓發現張氏這個女人很有野心,直言勸告父皇,謹慎從事,不要讓女人干涉朝政。

    張氏與李輔國打算廢立太子李豫,就要先斬斷他的羽翼,把這個李倓處理掉。經過密謀,張氏夥同李輔國等人在肅宗面前誣告李倓心有異志,有奪權稱帝的野心。

    唐肅宗聽了,勃然大怒,不問黑白,賜自己的兒子李倓死。

    不久,唐肅宗李亨就後悔了,覺得錯殺了忠勇的兒子李倓,聽信了張氏等人的讒言,追悔莫及。

    恰逢這時,太子李豫統兵收復了西京,派手下判官李泌入朝獻捷。這李泌與唐肅宗是舊交,深知這張氏用心,散佈大量關於李豫的流言蜚語,想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李泌恐怕張氏成了第二個“武則天”,悲劇重演,就講了《黃臺瓜辭》的故事。這個故事是說高宗皇帝李治有八個兒子,唐睿宗最小。當時長子燕王李忠為太子,則天皇后正圖臨朝,便鴆殺了李忠,改立雍王李賢為太子。李賢天天憂心忡忡,深怕得到李忠一樣的下場,就作了一首《黃臺瓜辭》令樂工演唱,是希望則天皇后聽到,有惻隱之心。其辭曰: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

    接下來李泌對唐肅宗說:“陛下今逢一摘了,慎無再摘。”意思是說:已經錯殺了皇子李倓,不能再錯殺了太子李豫呀!這讓李亨深有感觸。

    太子李豫也深知皇后張氏的企圖,處處小心謹慎,恭敬忍讓。真是蒼天有眼,張氏所生的兩個兒子都先後死了,才讓李豫保住太子位。

    但張氏發自肺腑地不喜歡李豫,乘唐肅宗李亨病重,作最後一搏,先下手為強。

    當初與她共同謀害皇子李倓的李輔國,在朝中佔有重要位置,擁戴太子李豫,她就考慮先把李輔國這個攔路虎拿下。

    便假借肅宗旨意召太子李豫進宮,說李輔國久領禁軍,心懷不軌,不久前還矯詔危逼聖皇。而今聖體彌留,十分擔心我們的安危,意思讓我們殺了李輔國,以絕後患。

    李豫擦著眼淚道:李輔國是陛下勳舊老臣,今聖體欠安,我怎麼會做這種事呢?如母后意義已決,容我想想。

    張氏看出李豫不會聽她的“鬼話”,就又把李亨的另一個兒子越王李俊召來,煽動了一番。

    李俊信了,幻想著父皇去世,自己登上皇位。就糾結宮中二百餘人在長生殿埋伏,張氏召李豫入宮侍疾,下手除掉李豫。

    但訊息走漏,被李輔國與內侍程元振知道。

    程元振便組織兵馬在凌霄門迎接李豫,告知宮中有變。

    李豫不信,急得程元振派兵先把李豫保護起來,然後與李輔國率禁軍突入三大殿,把越王李俊及其手下一網打盡,又把皇后張氏幽禁於別殿,隨後以防夜長夢多,殺死了張氏與越王李俊。

    可以說,唐肅宗皇后張氏一生都在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努力,從一個嬪妃攀升到皇后位置,只要她缺少武則天的城府與雄才大略,也沒有武則天的胸襟與手段,歷史無法複製,到頭來失了小命,以悲劇告終。

  • 2 # 跪射俑

    張皇后只是弄權,她的才能比武則天差遠了,她在李亨還是太子時被選為良娣,因此又被稱為張良娣(以下我們就一直稱呼她“張良娣”)。

    張良娣出身於世宦大家,容貌豔麗,身材豐腴,且極為伶俐善言,因此得唐肅宗李亨專寵。然而太監李輔國殺她時,李亨為何不阻止呢?

    一、患難夫妻。

    張良娣嫁給李亨,是唐玄宗的主意。

    在張良娣之前,李亨已經離過兩次婚了,一次是太子妃韋氏,一次是杜良娣。倒不是李亨和她們感情不好,而是她們的家人被誣告說有謀反之嫌,李亨為了不受牽連,於是和她們斷絕了夫妻關係。

    李亨這樣做,也有苦衷。因為奸臣李林甫深得唐玄宗寵信,正是他的誣告,讓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被唐玄宗賜死。

    李亨白撿了個太子之位,卻並不高興。畢竟李林甫初意並非是支援他做太子,所以他活得戰戰兢兢,擔心隨時會步入李瑛的後塵。

    張良娣是個聰明人,她為了保護李亨和自己,一方面不讓李亨和大臣有往來,另一方面事事親為,不留侍女僕人在身邊,以免被李林甫抓住把柄。因此,就連做飯煮茶這樣事,都是她自己來做。

    (李亨劇照)

    二、染指朝政想做武則天。

    好不容易熬到李林甫病逝,張良娣和李亨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卻又趕上了安史之亂。

    在逃亡的路程中,有孕在身的張良娣,一刻不離李亨左右,時刻保護著他。

    當時一些吏民紛紛請求李亨收復長安,李亨卻一直猶豫不決。還是張良娣勸諫,才讓李亨下定決心,與唐玄宗就此別過,轉道靈武,並登基稱帝,遙奉玄宗為太上皇。

    李亨收復長安後,立刻把跟著他吃了不少苦的張良娣封為皇后,不久,張良娣先後給李亨生下二子李召和李侗。

    李亨做皇帝后,有三寵:一是大將郭子儀,二是太監李輔國,三是與他共患難的張良娣。

    由於李亨體弱多病,郭子儀又常年在外,所以朝中事務,多交給張良娣和李輔國打理。

    張良娣是個權力慾很強的女人。自從染指朝政後,便有心想做第二個武則天。她勾結李輔國,不光在朝中重要的職位上安插心腹,還為了得到更多的權力,對大臣們旁敲側擊,想讓他們聯名上疏,請求李亨給她加尊號。

    李亨本是個沒有主見的人。經不起張良娣纏磨,本想依從她。卻有忠臣諫言說唐朝以來,除了韋皇后曾加過尊號,再無二人。李亨驚得冷汗直流,害怕自己會成為第二個唐中宗。恰逢此時又出現了月食,於是李亨便以天神警示為由,沒有答應張良娣。

    (李輔國劇照)

    ​三、盟友反目。

    既然得不到更多的權力,張良娣便打起了太子之位的主意。

    當時太子李俶不光是長子,還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有大功。再加上他賢明,因此深得李亨器重。

    張良娣沒少給李亨吹枕頭風,希望他能廢黜李俶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但讓她萬萬沒想到,她兩個兒子都沒活幾年,便夭折了。

    張良娣並沒因此消停,她變本加厲地誣陷李俶。然而此時,李俶由於常年領兵在外,又有郭子儀等老將擁護,因此絕不是她三言兩語就能被廢黜的。

    張良娣眼見李亨的身體每況愈下,已經臥床不起。她擔心李俶繼位後,她必會招到打擊報復,所以她便想立李亨第二子李係為太子。

    為了能早日讓李系成為太子,她矯詔讓李俶進宮。同時又讓平日依附於她的一眾人埋伏在大殿內,準備等李俶入殿後,將他誅殺。

    然而,一向和張良娣內外勾結的李輔國,有了自己的小算盤。老奸巨滑的李輔國認為,如果能救下李俶,他必在李俶繼位後,保平安富貴。所以他增兵在凌霄門攔截李俶,並把他保護起來。隨後,李輔國率領近衛軍衝進大殿,將埋伏的一眾人等誅殺殆盡。

    四、最後的輓歌。

    然而,李輔國提著刀徑直闖了進來,絲毫不顧病榻上已氣若游絲的李亨,直拽著張良娣的頭髮拖了出去。

    李亨眼睜睜看著這一幕,早已嚇得膽裂魂飛。

    不一會兒,又聽到門外響起一聲女人的慘叫,頓時昏死了過去。

    是夜,在位僅6年的李亨便一命嗚呼,卒年52歲。

  • 3 # 愛妮品歷史

    晚年的唐肅宗身體不好,張皇后還阻止皇帝不讓他接近年邁的玄宗,這份父子之情也慢慢變冷變淡。而且,張皇后還跟宦官勾結在一起,亂權禍國。唐肅宗的兒子建寧王李倓看不下去,向父皇直言稟告,便遭他們的忌恨。張皇后聯合宦官李輔國反誣奏建寧王“恨不得為元帥,謀害廣平王(當時的太子李豫)”。肅宗一怒之下,賜死建寧王李倓。皇家的慘禍不得不再次上演,這是帝王家常有的事,悠悠青史我們也就見怪不怪了。張皇后對於權力的追逐遠不止這些,她的政治野心直接向武則天看齊,她也想成為那樣的人物。如果站在她的角度來看,接下來他的所作所為也就不足為奇了。

    張皇后密謀

    由於當時的太子不是她親生,張皇后便像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承繼大位。但與宦官勢力的老大李輔國意見相左,李輔國是擁立太子李豫的,兩人從盟友關係走向了政治對立。在肅宗病重的那天晚上,雙方的較量有了最終結果。張皇后暗中把越王李系召至宮中,陰謀廢立太子。在試圖借太子之手殺掉李輔國、程元振不成後。反而被宦官勢力反殺,張皇后發動政變的計劃宣告破產,李輔國等宦官勢力率兵逮捕了張皇后與李系的黨羽,殺越王系、兗王僴、張皇后等。當夜,唐肅宗因為驚嚇過度而駕崩。是年寶應元年(762年)。宦官勢力李輔國因為擁立皇帝有功,成為新王朝炙手可熱的顯赫人物,但也為自己買下滅亡的禍根。

  • 4 # 使用者清風細雨

    說的很對。張皇后在肅宗李亨從風翔和父親玄宗分手一直到靈武稱帝,一直跟著肅宗,並且是他最得力支持者。因為她在肅宗還是太子時納為良娣,所以人們習慣稱她張良娣。公元758年立為皇后。

    就像標題說的,張皇后想學武則天,由於李亨晚年多病。她和宦官李輔國勾結,把持朝政,殘害忠良。由於建寧王李倓常指責她,她誣陷李倓想奪太子位,致李倓被賜死。後又想立自已兒子為太子,就又陷害太孑李豫。後與爭權奪利李輔國矛盾尖銳。肅宗死後,繼位代宗李豫廢張良娣為庶人,不久就病亡了。

  • 5 # 付凱91458867

    一、患難見真情

    盛唐自武則天當了女皇之後,似乎給後宮的女人們樹立了榜樣,唐朝的后妃們都用自己的行動來展示自己的能力,不甘於被奴役的地位,玩一回心跳,走一回瀟灑,然而武則天的奇蹟是無法複製的。

    話說唐玄宗天寶年間,南陽張氏女孩被選入東宮,成了太子李亨的良娣。

    “良娣”是個什麼稱號啊?就是皇太子的妾室,太子一般都有很多妾,其中品級較高者、地位僅次於太子妃的妾叫良娣。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逃出長安,西行川蜀避亂,時為太子的李亨隨行,這張氏也在其列。

    車駕來到渭水岸邊,手下大臣以及老百姓紛紛規勸唐玄宗留下太子李亨,號令天下,收復長安。

    李亨是一個忠厚仁孝之人,擔心年事已高的玄宗沒人照顧,就堅持要陪老父入蜀,侍候照顧。

    大臣李靖忠等人針對時局,力勸李亨順應民意,統兵平亂,恢復盛唐氣象。當時張氏在李亨身邊,也竭力勸李亨以社稷為重,並且親自去見唐玄宗,說明太子李亨不能陪伴的原因。

    於是,李亨與父皇告別,直奔靈武,由於安祿山叛軍攻佔了長安,到處都是逃難的人,人心惶惶,隨時都可能有意外發生。

    張氏可以說是一個有膽有識的女人,每到一處,她都親自打前站,來保證李亨的安全。

    李亨感慨地說:“安排護衛去做,這不是女人的事,你不要老是出頭。”

    張氏回答:“國家危亡,時局動盪,你身邊的兵馬不多,萬一倉皇有變,我可以代大家抵擋一陣,你好藉機脫險呀!”

    李亨到了靈武,張氏便給李亨生下一子,才過了三天,就起來參與縫補將士的征衣。

    李亨感激地說:“你還在做月子,要靜養休息。”

    張氏認真地說:“在這重要關頭,國家事大,我怎能休息呢!”

    二、野心的膨脹

    由於張氏種種表現,等李亨即位,就晉封張氏為淑妃,到了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四月,張氏如願被封為皇后,同時李亨長子李豫被立為太子。

    都說患難見真情,寬厚的李亨也就給予張氏更多的權力。

    張氏是那種不肯寂寞的女人,主動過問朝政,勾結中官李輔國持權禁中,干預朝政,也想當一回“武則天”,開始了弄權之“旅”,也就是要清理那些影響她的障礙。

    張氏小試牛刀的犧牲品是唐肅宗李亨的兒子,皇太子李豫的胞弟建寧王李倓。

    當年唐玄宗出逃西蜀,李倓就是與其兄李豫統率親軍護衛。

    當大臣與百姓挽留李亨留下來平叛,他首先站出來支援,並且激昂地說:如果一味逃亡,國家社稷將非大唐所有。

    因之,他與時為廣平王的李豫護衛李亨於靈武起兵,兄弟倆身先士卒,作戰勇敢,頗得軍心。李亨即位當了皇帝,他與李豫、李輔國等共同統領兵馬,是當時李亨朝中十分重要的人物。

    李倓發現張氏這個女人很有野心,直言勸告父皇,謹慎從事,不要讓女人干涉朝政。

    張氏與李輔國打算廢立太子李豫,就要先斬斷他的羽翼,把這個李倓處理掉。經過密謀,張氏夥同李輔國等人在肅宗面前誣告李倓心有異志,有奪權稱帝的野心。

    唐肅宗聽了,勃然大怒,不問黑白,賜自己的兒子李倓死。

    不久,唐肅宗李亨就後悔了,覺得錯殺了忠勇的兒子李倓,聽信了張氏等人的讒言,追悔莫及。

    恰逢這時,太子李豫統兵收復了西京,派手下判官李泌入朝獻捷。這李泌與唐肅宗是舊交,深知這張氏用心,散佈大量關於李豫的流言蜚語,想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李泌恐怕張氏成了第二個“武則天”,悲劇重演,就講了《黃臺瓜辭》的故事。這個故事是說高宗皇帝李治有八個兒子,唐睿宗最小。當時長子燕王李忠為太子,則天皇后正圖臨朝,便鴆殺了李忠,改立雍王李賢為太子。李賢天天憂心忡忡,深怕得到李忠一樣的下場,就作了一首《黃臺瓜辭》令樂工演唱,是希望則天皇后聽到,有惻隱之心。其辭曰: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

    接下來李泌對唐肅宗說:“陛下今逢一摘了,慎無再摘。”意思是說:已經錯殺了皇子李倓,不能再錯殺了太子李豫呀!這讓李亨深有感觸。

    太子李豫也深知皇后張氏的企圖,處處小心謹慎,恭敬忍讓。真是蒼天有眼,張氏所生的兩個兒子都先後死了,才讓李豫保住太子位。

    三、最後的瘋狂

    但張氏發自肺腑地不喜歡李豫,乘唐肅宗李亨病重,作最後一搏,先下手為強。

    當初與她共同謀害皇子李倓的李輔國,在朝中佔有重要位置,擁戴太子李豫,她就考慮先把李輔國這個攔路虎拿下。

    便假借肅宗旨意召太子李豫進宮,說李輔國久領禁軍,心懷不軌,不久前還矯詔危逼聖皇。而今聖體彌留,十分擔心我們的安危,意思讓我們殺了李輔國,以絕後患。

    李豫擦著眼淚道:李輔國是陛下勳舊老臣,今聖體欠安,我怎麼會做這種事呢?如母后意義已決,容我想想。

    張氏看出李豫不會聽她的“鬼話”,就又把李亨的另一個兒子越王李俊召來,煽動了一番。

    李俊信了,幻想著父皇去世,自己登上皇位。就糾結宮中二百餘人在長生殿埋伏,張氏召李豫入宮侍疾,下手除掉李豫。

    但訊息走漏,被李輔國與內侍程元振知道。

    程元振便組織兵馬在凌霄門迎接李豫,告知宮中有變。

    李豫不信,急得程元振派兵先把李豫保護起來,然後與李輔國率禁軍突入三大殿,把越王李俊及其手下一網打盡,又把皇后張氏幽禁於別殿,隨後以防夜長夢多,殺死了張氏與越王李俊。

    可以說,唐肅宗皇后張氏一生都在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努力,從一個嬪妃攀升到皇后位置,只要她缺少武則天的城府與雄才大略,也沒有武則天的胸襟與手段,到頭來失了小命,以悲劇告終。

  • 6 # 浮生若淺

    張氏的祖母竇氏是唐玄宗生母竇德妃(昭成皇后)的妹妹,算起來與皇室也有些許聯絡。安史之亂爆發後,張氏時刻陪伴在李亨身邊,在那個兵荒馬亂的環境中,張氏時常做出挺身而出的姿態,無論真心或是假意,這都令當時的李亨十分感動,愈發信任和寵愛張氏。公元756年,李亨登基為帝,即唐肅宗冊立張氏為淑妃,兩年後正式冊立其為皇后。

    張氏並不是一個甘於在後宮埋沒的人,並且一旦掌握了大權,嚐到了權力的滋味後,想要放手幾乎是很難的事情。她憑藉著李亨的寵愛,她與李輔國等人相互勾結,干預朝政,逐漸形成一股不容小覷的勢力。變相軟禁太上皇唐玄宗,誣陷害死肅宗第三子建寧王李倓,太子李豫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此時的張皇后已經飄飄然了,加上肅宗病重後,她手中的權力和慾望愈發的大。她雖然為肅宗誕下皇子,可長子早夭,幼子年幼,可她並不滿肅宗所冊立的太子,她便想扶植一個自己滿意且聽話的皇子上位,自己便可依然大權在握,操控朝中風雲。

    權力是個讓人迷醉的東西,張皇后的行事作為無非是想效法當初的武后那般,只不過,她沒有武后那般的智慧和魄力,李豫也不是軟柿子,未能很好的權衡局勢,便要逆勢而行,畫虎不成反類犬,終究註定是失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哈登這麼牛逼還有這麼多人不服哈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