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友如林

    關於《紅與黑》的譯本至少有十幾種,到底哪個最好?說實話,作為一個普通讀者,確實不好說,本題所列的這三大翻譯家的譯本也基本都在一個水平線上,很難說長論短。但,既然題意有要求,也只能斗膽將三位譯本的風格略說一二,以便拋磚引玉,錯誤之處,在所難免,萬望大家海涵。

    郝運(別名:郝連棟、祁蒙):出生於河北省大城縣。法語文學翻譯家、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民進會員、中國作家協會、上海翻譯家協會會員。

    曾任上海平明出版社、上海新文藝出版社編輯,上海譯文出版社翻譯,全國法國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代表性譯作有司湯達小說《紅與黑》《帕爾馬修道院》等。2015年榮獲中國翻譯協會頒發的“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2019年6月10日,郝運逝世,享年94歲。

    郝運的《紅與黑》譯本比較近似直譯,比較接近原文。語言敘述比較樸素、平實,很少有華麗的辭藻。尤其是在名詞之前,總愛加很長的定語,顯得有些囉嗦,沉長,似乎不太符合華人的閱讀習慣。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也許更能體現司湯達的白描手法。

    羅新璋: 1936年生於上海,北大西語系畢業。曾在國家外文局《中國文學》雜誌社長期從事中譯法文學翻譯工作,1980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譯有《特利斯當與伊瑟》《列那狐的故事》《紅與黑》《慄樹下的晚餐》及《不朽作家福樓拜》。

    羅新璋的《紅與黑》譯本,字裡行間都能夠看出其文學底蘊:遣詞用句,古雅、凝練。但,似乎文言氣息過於濃厚,甚至時有晦澀難懂之處。

    我認為,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學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外國文學自有其別樣的味道:不同的社會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淵源。自然也催生出不同的文學思想。然而讀羅新章譯本好像在讀一部白話了的中國古典文學,時常忘記這是一個由法華人寫的,發生在法國的,講述法國階級分化的故事。

    張冠堯:(簡介略)

    張冠堯的《紅與黑》譯本似乎取郝運忠實原著、不追求文詞堆砌的長處和汲取羅新璋的辭藻豐富、具有一定文采的優點,同時又避免了郝運敘述過於平實、囉嗦和羅新璋將法國作品用中國古典風格取代的缺點。

    所以,我認為《紅與黑》這三位翻譯家的譯本當屬張冠堯的譯本最好。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的觀感,如有不同見解非常願意聽取,本人不做辯解。

    另外,我想強調的是:我非常尊重翻譯家,藉此機會,感謝他們對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正是有了這些譯者,那麼多外國文學才得以呈現在普羅大眾面前。

  • 2 # 風

    我有張冠堯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還有一本,記不清楚了,是哪個翻譯的,但是看上去很好的!好像是什麼桂林出版的!

  • 3 # 譚習兄123789

    《紅與黑》譯本我看過六七種,個人感覺以聞家駟譯本和郝運譯本為最佳。尤不喜張冠堯譯本,成語連篇,哪是司湯達的用詞風格!實在不明白,人文社為什麼取張譯而棄文譯?

  • 4 # 喜慶的百靈鳥Vr

    每個翻譯者在翻譯作品時都

    含有個人的感情色彩,就像一個角色讓好多演員來演,都會有個人對角色的理解來詮釋作品中的人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易建聯成為男籃核心後,國家隊成績出奇的差?什麼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