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要太玄幻哦
1
回覆列表
  • 1 # 老李逸事

    關於二十四節氣,各地有很多民間傳說,其中一個傳說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浪子,家中頗為富有。可這浪子不知時令節氣,不好好種田,成天只知花天酒地,吃喝玩樂,坐吃山空,把父親留下來的一份祖業吃光了,後來只好向親戚借貸。

    時間長了,親戚都不理他了。他只好向舅舅借衣服去當,把舅舅僅有的幾件衣服也當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件稍值錢一點的棉襖了。

    正月初一這一天,浪子名為上門給舅舅拜年,實際上就是為了借這件棉襖。一看舅舅把棉襖穿在身上,天氣又是那樣的冷,也沒好意思開口讓舅舅把這件棉襖脫下來。

    好不容易等到到了二月份,浪子心想:舅舅這些時可能不會穿棉襖了,於是來到舅舅家。舅舅一聽說他要借棉襖,就說:“二月二十八,凍死雞和鴨。”浪子一聽,沒門兒,只得走了。

    到了三月份,天氣逐漸轉暖。浪子心想:舅舅這些時可能不會穿棉襖了,於是來到舅舅家。舅舅一聽說他要借棉襖,就說:“三月三,凍死單身漢。”

    浪子知道舅舅是個單身漢,一聽這話又沒門兒,只得走了。

    到了四月份,天氣更暖和了。浪子心想:舅舅這些時可能不會穿棉襖了,於是又來到舅舅家。舅舅一聽說他還是要借棉襖,就說:“四月二十,凍斷樹枝。”浪子一聽,知道借棉襖又沒門兒,只得走了。

    到了五月份,人們都穿單衣孔浪子心想:現在去借棉襖,舅舅還有什麼話說?誰知舅舅卻說了一句:“吃了五月粽,寒衣不可送。”

    到了六月份,天氣熱得很,人們都打起赤膊來了。浪子心想:我六月三伏天去借棉襖,看你還有何話說!誰知舅舅卻說:“人是不毛蟲,單怕六月天的冷北風。”

    到了七月份,天氣仍然很熱,浪子又找舅舅開口借棉襖。舅舅說:“吃了七月半的飯,放牛兒子堤坡站。”這意思很明白:

    天氣冷起來了,棉襖借不成了。到了八月份,浪子不死心,又去找舅舅。舅舅說:"八月十五雁門開,雁兒頭上帶霜來。”開始下霜了,誰還願把棉襖借出去?

    到了九月份,浪子還是不死心,又去了舅舅家。還沒有開口,舅舅說:“起了重陽風,蟲子螞蟻都要準備過冬—你就不要再打我件棉襖的主意。我以前接濟你,實際上是害了你。你以後借東西典當是沒有門了,我有也不會借給你,你還是好好種田,自己養活自己吧!”

    到了七月份,天氣仍然很熱,浪子又找舅舅開口借棉襖。舅舅說:“吃了七月半的飯,放牛兒子堤坡站。”這意思很明白:

    天氣冷起來了,棉襖借不成了。到了八月份,浪子不死心,又去找舅舅。舅舅說:"八月十五雁門開,雁兒頭上帶霜來。”開始下霜了,誰還願把棉襖借出去?

    到了九月份,浪子還是不死心,又去了舅舅家。還沒有開口,舅舅說:“起了重陽風,蟲子螞蟻都要準備過冬—你就不要再打我件棉襖的主意。我以前接濟你,實際上是害了你。你以後借東西典當是沒有門了,我有也不會借給你,你還是好好種田,自己養活自己吧!”

    後來浪子回頭,勤扒苦做,終於積起了一份家業。

    這則民間傳說中講述的,其實是節氣的故事。“二月二十八,凍死雞和鴨”,講的是雨水節氣;“三月三,凍死單身漢”,講的是驚蟄節氣;“四月二十,凍斷樹枝”,講的是穀雨節氣……

    二十四節氣小滿的傳說故事:

    從前有一戶人家,家裡只有父女兩人。女兒不僅漂亮,而且非常聰明。這天,父親有事要到遠方去,留下女兒和一匹白馬。這馬長得非常健壯,跑起路來日行千里,像風一般地快。更奇特的是,這匹馬十分通曉人性,它懂得人的話語。大家都說這是一匹“神馬”。

    父親出門時,囑咐女兒說,要精心餵養和愛護這匹馬,他不久就會回來的。父親走後,家裡只剩下這匹馬跟女兒做伴兒。每逢她感到孤獨時,就跟馬兒說說話。馬雖不會言語,但它會點點頭、甩甩尾,表示出很親熱的樣子。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父親卻一直不見回來。女兒非常想念父親,更擔心父親在外遇到什麼變故。

    一天,她半認真半玩笑地對馬兒說:“馬兒呀,你懂我的話嗎?如果你能去把我的父親找回來,我就嫁給你做妻子。”誰料姑娘的話音剛落,這匹馬便脫韁而去,一溜煙不見了。原來父親在遠方生了病,正犯愁怎樣才能回去,卻突然發現自己家中的馬奔跑而來,心裡十分驚喜。父親因思女心切,顧不得多想什麼,就跨上馬背,騎馬往家中奔去。

    到家後,久別的父女相聚,自然格外高興。父親覺得這匹馬立了很大的功勞,就特別添草加料,精心餵養。但讓父親覺得奇怪的是,精草細料餵了不少,但馬兒卻一口也不肯吃。每當見到女兒出入時,這匹馬不僅會引頸長鳴,而且更是跳躍不止,發出或喜或怒的聲音。父親偷偷地問女兒是怎麼回事。於是,女兒就把她對馬說過的話,告訴了父親。

    父親聽後,感到十分不安,沉思了一會兒,便低聲囑咐女兒說:“記住,這件事千萬不可張揚出去。如果讓人知道我將女兒嫁給了一匹馬,那像什麼話呢?你暫時不要出房門,也不要到馬跟前去。”第二天,父親便在馬棚周圍,裝上了弩箭,趁馬不防備,把馬射死了。然後,他剝掉馬皮,把馬皮掛曬在院裡的一塊大石頭上。

    一天,女兒正跟鄰家的女伴在院子裡玩耍。她看到曬在石頭上的馬皮,非常不安,伸手撫摸了一下馬皮上的鬃毛,這時,意外發生了。馬皮突然掀開來,像陣風似的把她捲走了。在一旁的女伴們嚇壞了,急忙去告訴她的父親。當父親趕來時,女兒和曬在石頭上的那張馬皮,早已無影無蹤,不知去向了。

    原來,神馬皮捲走了可愛的姑娘,徑直往西南方飛去。在遙遠的西南方,有個叫大踵的地方,那裡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荒野,滿山遍野都是桑樹。但到了那裡以後,披了馬皮的姑娘失去了自己的原形,變成了有著馬頭形狀的、爬在樹上的蠶。她不吃別的東西,只吃桑樹葉子。後來,她成了這片桑林的主人,天帝封她做了蠶神。

    面對這場遭遇,姑娘有說不出的苦處,她日夜想念著自己的家鄉,掛念著自己的父親和女伴。每當這個時候,她會不斷地從口裡吐出長絲,寄託著她悠長不盡的思念。每逢春天的時候,就能看到一個美麗年輕的女子,跪在桑樹枝杈上,口裡不斷地吐出又白又亮的長絲。人們都親熱地稱她蠶神姑娘。

    傳說蠶神姑娘就在“小滿”這天誕生的,所以這個節氣,民間會有祭蠶的習俗。

    霜降吃柿子的傳說:

    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小的時候家中十分貧困,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沒有辦法,只好拿起討飯碗、扯起打狗棍四處討飯。

    有一年霜降節,已經兩天沒飯吃的朱元璋餓得兩眼發黑,四肢無力。當他跌跌撞撞走到一個小村莊時,頓時眼前一亮,村邊的一處爛瓦堆里長著一棵柿子樹,上面結滿了紅彤彤的柿子。朱元璋一見,興奮極了,心裡想,老天爺餓不死瞎麻雀!於是,使出渾身力氣爬到樹上,吃了一頓柿子大餐,這才得以從閻王爺那裡撿回了一條小命,而且一整個冬天沒有出現流鼻涕,裂嘴唇等往年經常出現的情況。

    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有一年霜降節再次領兵路過那個小村莊,發現那棵柿子樹還在,上面依然掛滿了紅彤彤的柿子。面對此情此景,朱元璋思緒萬千,正是這棵柿子樹才使自己免於成為餓死鬼。他仰望著這棵平平常常的柿子樹,緩緩脫下自己的紅色戰袍,又親自爬了上去,鄭重其事地把戰袍披在柿子樹上,並封它為“凌霜侯”,“侯”就是“諸侯”的“侯”,朱元璋高度認可了這棵柿子樹,這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據說是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來後,才逐漸形成了霜降吃柿子的習俗。

    有關於芒種的傳說故事:

    傳說周宣王時,賢臣尹吉甫,聽信繼室的饞言,誤殺前妻留下的愛子伯奇,而伯奇的弟弟伯封哀悼兄長的不幸,就作了一首悲傷的詩,尹吉甫聽了以後十分後悔,哀痛不已。

      有一天尹吉甫在郊外看見一隻從未見過的鳥,停在桑樹上對他啾啾而鳴,聲音甚是悲涼哀悽,尹吉甫忽然心動認為這隻鳥是他的兒子伯奇魂魄所化,於是就說:“伯奇勞乎,如果你是我兒子伯奇就飛來停在我的馬車上。”話剛講完,這隻鳥果真就飛過來停在馬車上,於是尹吉甫就載著這隻鳥回家。

      到家以後,鳥又停在井上對屋哀鳴,而尹吉甫假裝要射鳥,拿起弓箭就將繼室射殺了,以安慰伯奇。雖然故事近乎神話,但伯勞鳥名卻由“伯奇勞乎”一語而得。由此可見,芒種二候鵬始鳴是由於人們將所熟知的伯勞鳥作為記錄節氣的特徵。

    穀雨的來歷 傳說一

      關於穀雨節的來歷,據《淮南子》記載,倉頡造字,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黃帝於春末夏初發布詔令,宣佈倉頡造字成功,並號召天下臣民共習之。這一天,下了一場不平常的雨,落下無數的穀米,後人因此把這天定名穀雨,成為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

    穀雨的來歷 傳說二

    盤古開天闢地以後,人類經過了幾十萬年沒有文字的日子。到黃帝時代,朝中出了個能人倉頡,他立志要使人間擺脫沒有漢字的狀況。於是他辭官外出,遍訪九州,得到了造字的方法後,回到自己的家鄉楊武村,選了一個沒人居住的山溝裡開始造字。歷時三年,終於造出了很多的漢字。這件事被天帝知道了,大受感動,於是決定獎勵給倉頡一個小金人。

    當時倉頡正在睡覺,忽聽聽到有人對他喊:“倉頡,快來領獎。”倉頡迷迷糊糊地掙開眼睛,卻見滿屋子明光耀眼,原來地上立著個金人。他想起夢中聽見的喊聲,明白了這金人是天帝給他的獎勵。轉念又一想,自己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不配受這樣的獎勵。於是,他朝空三拜,算是對神靈的感謝。第二天,他叫來全村的小夥子,連抬帶推地把金人送到了黃帝的宮中。黃帝問起金人的來歷,他只說偶然撿的,並說這是天下之物,理應為天下人共用,自己偶然撿得,不敢佔為私有,特來晉獻。黃帝深知他人格高尚,於是便笑著受下了。可是,過了四五天,正當黃帝和群臣觀賞金人時,突然飛來一道霞光,金人不見了。黃帝心裡非常難受,卻弄不清金人哪兒去了,便派人去給倉頡報訊。

    卻說這天晚上倉頡正在酣睡,夢中又聽到有人大喊:“倉頡,天帝獎給你的金人你不要,你想要啥?”倉頡在夢中說:“我想要五穀豐登,讓天下的百姓都有飯吃。”那人又說:“好,我去報告天帝讓他把金人收回去,給你送些穀子。”聽到這兒,倉頡醒來了,一看窗外,只見滿天繁星,知道是在做夢,也就沒有多想,於是又呼呼地入睡了。

    第二天,天氣晴朗,萬里無雲,倉頡正要出門,卻見滿天向下飄落著穀粒。那穀粒下得比雨點還密,足足下了半個時辰,地上積了一尺多厚方才停住。倉頡既奇怪又高興,急忙跑出門去,只見那穀粒鋪遍了整個村子,鋪滿了山川平地。鄉親們也十分驚異,個個人都向家裡攬穀子。

    這時,倉頡忽然想起夢中的情景,知道是天帝對自己的獎勵,便急忙去向黃帝報告。他走到半路,碰見了黃帝派來的人,相互說清情況,又一塊去見黃帝。黃帝聽了倉頡的一番彙報,也深感倉頡的功勞是應該大力表彰的。於是,他把下穀雨的這一天做為一個節日,叫做穀雨節,命令天下的人每年到了這一天都要歡歌狂舞,感謝上天。從此,穀雨節便一直延續下來了。

    傳說中“穀雨禁蠍”是怎麼回事呢?

    民間視蠍子為“五毒”之一,如果不小心讓蠍子蟄傷了,千萬不能喊”媽呀“,否則會更加痛。那是為什麼呢?其實這並沒有科學的根據,只是來源於一個傳說,一個與穀雨有關的傳說。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吉氏27歲時生下吉升,丈夫進山打柴,不懊摔下山去,連屍首也沒尋回來。從此,吉氏成了寡婦,起早貪黑,白天種地,晚上紡線,用血汗把吉升哺育大。眼看兒子到了上學年齡,仍在幫她打柴拾糞。吉寡婦希望兒子唸書,將來也能謀個好前程。

    心一橫,賣了兩畝地,進了財東門,當了女傭人。吉升聰明好學、吃苦用功,先生也肯花力氣指教他。大比之年,天子開選。吉寡婦傾囊給他湊夠盤纏,送兒子進 京趕考。但是自從兒子一走,音信全無。吉寡婦的東家天降災禍,一夜大風,莊院起火,她撿回一條命。但是因為年邁多病,吉寡婦找不到活幹,只好一根柺棍一隻 籃子,四鄉乞討去了。

      忽有一天聽說吉升中了狀元,坐了大官,近日奉旨巡查就要回縣了。訊息像一陣風似的,刮遍了村村莊莊。縣衙門的胡老爺,急 急忙忙地張燈結綵,惶恐地拾掇著準備迎接欽差大人。沿門乞討的老吉寡婦打聽到這個訊息,精神煥發。是啊,苦盡甜來,兒子當官了,總算熬出了頭。吉寡婦問明 自兒子到本縣的日子,準備去認兒子。

      沒想到,吉升看到母親衣衫破爛,怕當這麼多人認了母親,會讓人笑話。

      他心想堂堂巡按大人,母親是個要著吃的,同僚會瞧不起,被地方官員恥笑不說,一旦傳到天子耳朵裡,說他不孝,怪罪下來那可就麻煩了。於是,吉升毅然決然,不認母親。

      當晚,縣令胡老爺勸他與母親相認,吉升不但不認,第二天還把胡老爺的官給撤了。吉升總覺得母親在世與自己大為不利,為了避免夜長夢多。吉升派心腹殺了吉寡婦。

      第二天是穀雨,吉升沒想到百姓聯名上書幾百條狀子。

      不是替胡老爺明屈喊冤,便是要求捉拿殺害吉寡婦的兇手。吉升無奈,悄悄燒了狀子。匆匆收拾行裝準備溜之大吉。

    關於臘八的傳說故事:

    傳說一: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裡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裡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傳說二: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並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傳說三:據說很久以前有一個極其懶惰的青年人叫寶娃,平素遊手好閒,坐吃山空。他的家人屢勸無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裡斷炊了。寶娃飢餓難熬,遍搜家中米缸、罈罈罐罐,將剩粒遺粉連同可食的殘碎物,入鍋煮了一碗糊狀粥喝下,從此,苦思悔恨,決心痛改前非。後來,過上了豐足的日子。

    關於冬至的傳說故事:

    傳說一: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傳說二:冬至有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傳說三: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

    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 2 # 清曉圖文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很久以前,在黃河邊,住著一個叫阿福的男孩。他和家人靠採摘野果和打獵為生。一天,阿福發現了一匹孤單瘦弱的白色小馬駒,把它帶回了家。小馬駒漸漸長成一匹高大健壯的白馬,成了阿福最好的朋友。

    在田野尋找食物時,阿福發現白馬很愛吃一種植物的穗。他十分好奇,就採摘了一些帶回家。阿福的媽媽把穗殼去掉,用水煮成了粥,粥的味道很好,就給植物起名叫“粟”。阿福和家人都不會種田。他們播下的種子不是不發芽,就是被凍死,收穫的粟一天,白馬忽然開口說話了,對阿福說:“明天黃河裡會出現一件寶貝,如果我們能得到它,你就再也不用為收成不好而苦惱。”第二天,白馬帶阿福來到黃河,它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河水。當河水開始劇烈翻滾時,白馬忽然縱身跳進黃河不見了。沒多久,白馬又奇蹟般從河水中跳了出來,背上的馬毛卻形成了一幅由黑白斑點組成的神奇圖畫。這幅神奇的圖畫就是白馬所說的寶貝!可是阿福一點也看不懂。“這幅圖裡藏著季節變化的規律,”白馬對阿福說,“如果我們順應規律耕種就能事功倍;相反,要是違背規律耕種,就會事倍功半,甚至顆粒無收。”當春雷陣陣,萬物甦醒時,白馬告訴阿福,“翻耕田地的時候到了。”當春雨紛紛,草木泛青時,白馬告訴阿福:“播種的時候到了。”當暑熱降臨,蟋蟀爭鳴時,白馬告訴阿福:“灌溉的時候到了。”當蟬聲消退,大雁南飛時,白馬告訴阿福:“收割的時候到了。”當冬雪遍野,草木凋謝時,白馬告訴阿福:“讓土地休養生息的時候到了。”這一年,阿福耕種的粟米獲得了大豐收,全家人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阿福把自己學到的耕種知識毫無保留地教給了鄉親們。鄉親們一傳十,十傳百,從此也掌握了順應季節變化的耕種的規律。

    立春

    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立春的傳說  啃春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的立春前,人們準備熱熱鬧鬧迎接立春時,瘟疫四起,所有人都傳染上了一種疾病,像喝醉了酒似的,頭重腳輕,連抬抬手的力氣也沒有。

      立春前一天,一個老道打扮的人來到了一個村莊。見村莊裡靜得聽不到雞鳴狗叫,更不見有人走動,覺得奇怪萬分,知道全村人都得了一種病。

      道人來到村東頭的一棵古樹下,面南盤坐,挑起單掌,閤眼靜坐,口中唸唸有詞。他向南海的觀世音菩薩祈求醫治瘟疫的方法。約摸過了三個時辰,道人長噓一口,猛然站起來,飛快地跑回觀院,掄鎬便刨,刨出一袋蘿蔔,又飛快地跑到了村莊。這時已是第二天大清早,從村中一家找到一隻蘆花大公雞,拔下幾根雞毛,紮在了地上。

      道人閤眼祈告著,腦海中又出現了靜坐時與觀音菩薩對話的場面:觀音菩薩告訴他,等地氣通時,讓鄉人百姓每人啃吃幾口蘿蔔,瘟疫便可自動解開。過了約莫有一袋煙的功夫,紮在地上的雞毛突然動了起來,道人驚喜萬分,他喊著:“地氣通了,地氣通了。”奔向了村莊的每家每戶,讓人們啃吃蘿蔔。結果,還真靈驗,人們吃了蘿蔔之後,全都好了。

      人們紛紛給道人跪下,謝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說:“大夥請起,別謝我,應該感謝觀音菩薩。不過,大夥現在應該去救別人。我的觀院裡還有許多蘿蔔,大夥帶著快去鄰近村莊救人吧!”鄉人聽後,帶著蘿蔔奔向了十里八村。

      瘟疫解了,人們又過上了平靜安樂的生活。但是人們不會忘記那位道人,更不會忘記讓他們從苦難中解脫出來的蘿蔔。從此,鄉人便在立春這天啃吃幾片蘿蔔,以求平安。‘咬春’的習俗也就形成了,持續至今。

    打春

      每當春節期間,農村中到處能聽到“咚咚旰”、“咚咚旰”的春鑼春鼓聲,並還伴有節拍的唱詞,原來是有人在打春。

      傳說,在明朝年間,有個知府,在上任的頭一年的春天,氣候非常寒冷,而且時間也冷得很長,雖說立春已有個把月了,花草樹木都未看見發芽。知府心想這不是一個好兆頭,他急於想見到樹草花木發的芽。於是,他立即下令,要百姓去尋找發了芽的樹枝送到知府裡。如誰送得早,就有獎賞。次日,便有一個姓吳的和一個姓周的兩個人,找到了幾枝發了芽的楊木,送到了知府的衙門。知府見了,心裡自然大喜,認為是送來了吉祥。吳、周兩人得到了知府的重賞。知府又要他們兩人明年更早些來報春。恰巧,第二年因冬季比較暖和,正月初一立春,周、吳兩人手持發了芽的楊柳,各入還拿了一面小鑼半邊特製的鼓,一齊來到知府衙門報春。他們一邊敲鑼,一邊唱起自己編的一些好聽的吉利奉承話。知府格外高興,又給了周、吳二人雙倍的獎賞。這樣一來,周、吳受賞的訊息傳到了其他老百姓那裡。來年,其他百姓也仿照著周、吳二人的樣,成群結隊地上衙門報春。知府見到這樣多的百姓都來了,他再也不拿出自己的銀錢賞給百姓。知府便對大眾說:“報春是件大喜事,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回大地早,是萬民之福。你們可以拜吳、週二人為師,到各地村莊的鄉親們家裡去報春。本府從今後,在立春時節辦個盛大的迎春大會,與民同樂。”自從那時候起,各地都形成了打春的風俗。

    雨水

    雨水節氣時段一般從公曆2月18日至20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節氣,太陽的直射點也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近了,這時的北半球,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較快,來自海洋的暖溼空氣開始活躍,並漸漸向北挺進,降雨逐漸增多,但降雨量級多以小雨或毛毛細雨為主。

    古時候,人們都有一個為自己兒女求神問卦的習慣,看看自己兒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個乾爹。而找乾爹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女順利,健康成長。於是便有了雨水節拉保保的活動。此舉一年復一年,久而成為一方之俗。

    驚蟄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

    農曆二月份的開始,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春分

    春分也是節日和祭祀慶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周禮天子日壇祭日。民間踏青的日子。

    趣味民俗 豎蛋

    春分立蛋

    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遊戲”,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清明

    清明是節氣與節日的合體,節氣是“天時”,是純粹的自然時間,節日是“人時”,它是社會文化的時間選擇。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最初主要為時令的標誌,時間在冬至後一百零七日、春分後十五日,公曆的4月5日前後。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則清明風至。“清明”節氣由此得名。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大家萬分焦急。

    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

    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

    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

    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穀雨

    在唐代高宗年間,有位叫穀雨的年輕人,水性很好。有一次他的家鄉曹州發大水,他憑藉著這個本領救出了村民,還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一顆牡丹花,並拜託一位花匠師傅好好地栽養。

    穀雨和一位每天來看他母親的女子日久生情,想提出與這位姑娘成親的時候,卻得知這位美麗的姑娘是位牡丹仙子,而正是幾年前他救起來的那顆牡丹。牡丹仙女和穀雨約定:“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門去安家。”

    後來,牡丹花仙的仇人禿鷹得了重病,逼迫牡丹姐妹為其釀造花蕊丹酒醫病。牡丹姐妹不願取自己身上的血,釀下丹酒供惡賊飲用,卻被禿鷹抓走關押。穀雨歷盡艱險,在自己生日那天,終於闖入魔洞戰勝禿鷹,救出了眾花仙。當大家準備回家時,尚未嚥氣的禿鷹一支暗劍刺中了穀雨。牡丹仙女惱怒萬分,拿起穀雨的板斧,將垂死掙扎的禿鷹砍成了肉泥!迴轉身來,抱起穀雨的屍體,泣不成聲。穀雨以自己的性命救了這些花仙的生命。

    穀雨死了。他生在穀雨,死在穀雨,遇難時年僅二十一歲,穀雨被埋葬在花匠的百花園中。從此,牡丹和眾花仙都在曹州安了家,每逢穀雨時節,牡丹就要開放,表示她們對穀雨的懷念。

    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一葉知秋《五燈會元》裡記載說:“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祖於是將衣缽傳給了迦葉。小桃核牽連著得是大瘟疫,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摩訶迦葉能從佛祖拈起得一朵金婆羅花中悟到普遍宇宙、包含萬有得佛法。以小明大、見微知著是一種大智慧。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白露

    傳說白露是一個手藝十分了得的御廚,蓋世無雙,連最愛挑剔的皇帝都沒有二話。一日,皇帝問白露:“這天下什麼最好吃?”白露答:“鹽!”皇帝本來是想炫耀自己擁有的“山珍海味”,而白露竟然誇的是連平民百姓都看得普遍的“鹽”。鹽怎麼“最好吃”?蔑視皇權,這是“欺君之罪”呀!皇帝一氣之下殺了白露,且告知御膳房,七日內不得用鹽。

    一連七日,山珍海味沒了鹽,變得索然無味。皇帝越吃越想吐,方知錯殺了白露。皇帝好後悔,就用御筆在素絹上寫下“錯斬露七日已無天日”幾個大字。正巧有大臣來拜見,皇帝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後悔”,就慌忙中燒了字絹。這一燒,正好被路過的城隍爺收下。城隍爺上天呈給玉帝,玉帝“准奏”,故就有了紀念白露的“白露節”。

    大雪

    傳說有一種小鳥,叫寒號鳥。這種鳥與眾不同,它長著四隻腳,兩隻光禿禿的肉翅膀,不像一般的鳥那樣會飛行。夏天的時候,寒號鳥全身長滿了絢麗的羽毛,樣子十分美麗。寒號鳥驕傲得不得了,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鳥了,連鳳凰也不能同自己相比。於是它整天搖晃著羽毛,到處走來走去,還洋洋得意地唱著:“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

    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鳥們都各自忙開了,它們有的開始結伴飛到南邊,準備在那裡度過溫暖的冬天;有的留下來,就整天辛勤忙碌,積聚食物啦,修理窩巢啦,做好過冬的準備工作。只有寒號鳥,既沒有飛到南方去的本領,又不願辛勤勞動,仍然是整日東遊西蕩的,還在一個勁地到處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冬天終於來了,天氣寒冷極了,鳥們都歸到自己溫暖的窩巢裡。這時的寒號鳥,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脫落光了。夜間,它躲在石縫裡,凍得渾身直哆嗦,它不停地叫著:“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個窩啊!”等到天亮後,太陽出來了,溫暖的陽光一照,寒號鳥又忘記了夜晚的寒冷,於是它又不停地唱著:“得過且過!太陽下面暖和!"

    寒號鳥就這樣一天天地混著,過一天是一天,一直沒能給自己造個窩。到了大雪時節,北風呼嘯,陽光也失去了往日的溫暖。寒號鳥沒能混過寒冷的大雪節氣,終於凍死在岩石縫裡了。

    冬至

    古人講: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餃子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431353839,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

    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

    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小寒

    小寒,為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五個節氣,標誌著冬季時節的正式開始。當太陽到達黃經285°(小寒)時,對於神州大地而言,標誌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來了。

    小寒正處三九前後,俗話說:“冷在三九”,其嚴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各地流行的氣象諺語,可做佐證。如華北一帶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說法,江南一帶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團”的說法。每年的大寒小寒雖說寒冷,但寒冷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有的年份小寒不是很冷,這往往預示大寒要冷,廣西群眾有“小寒不寒寒大寒”的諺語。

    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鬥指醜;太陽黃經為300°;公曆1月20—21日交節。同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民諺雲:“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大寒在傳統節氣中是極冷的時節。在我國部分地區,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出現在大寒節氣內。

    大寒一過,新一年的節氣就又輪迴來了,正所謂冬去春來。這時候,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和各種祭祀供品、掃塵潔物,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年節就要到了。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21世紀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淨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現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於是,在他29歲那年,捨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苦行6年。

    大約在公元前525年的一天,他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修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復了體力,於是他端坐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曆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

  • 3 # 易學新青年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千百年來這裡留下了燦若星河的文明印記。作為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二十四節氣在數千年來指導和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而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更是這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重要發源地和實踐地。

      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起源於黃河流域的二十四節氣,和洛陽有著極深的淵源。

      一、透過觀察天體,形成具有東方特色的歷法節令

      “我認為二十四節氣起源於洛陽。”近日,在濱河北路附近的一個小區裡,中國先秦史學會原副會長、我市著名文史學者蔡運章,在家中電腦上開啟一篇去年他發表於《洛陽考古》上的論文《“土圭測景”與二十四節氣》說道。

      提到二十四節氣,不得不提太陽和月亮這兩個對人類影響很大的天體。地球圍繞太陽執行一週,稱作一個迴歸年,週期約為365.25天。月亮圍繞地球執行一週,稱為一個朔望月,週期約為29.53天。一年12個朔望月的天數約是354.36天,比一個迴歸年要少約11天。如果積累兩三年,誤差就會達到一個月。這種自然現象,若不在曆法上進行適當調整,就會引起節氣和月份的錯亂,出現“春秋顛倒,冬夏不分”,嚴重影響農業耕作的局面。因此,我國早在夏商時期,就採用設定閏月的方法,再將每月分為大月30天、小月29天,來調整這種誤差。這種曆法被稱為“陰陽曆”,平年為12個月354(或355)天,閏年為13個月384(或385)天。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農曆”。

      蔡運章說,為了彌補陰陽曆平年、閏年日數相差較大的缺陷,更好地服務農業生產,中華先民創造了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本是一個太陽曆,依據地球圍繞太陽執行時,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地面氣候演變次序,將全年劃分為二十四個時段,每段約為半個月,分置在12個月裡,從而形成一種具有東方特色的歷法節令。

      這種曆法節令的關鍵,在於測定每年冬至、夏至的準確時間。蔡運章在論文裡提到,冬至和夏至時間的確定,便是被尊為“元聖”的周公在洛陽測定的。

      二、兩個神秘數字暗合河圖洛書

      蔡運章說,出土於陝西寶雞的何尊,用122個銘文記述了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今河南洛陽)之事,其中“宅茲中國”成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這件事的背景是武王伐紂成功後,希望把王都定到一個“天下之中”的位置上,這樣四方諸侯來朝走的路程都是一樣的,也方便管理民眾。這件重要的事兒,武王交給了自己的弟弟周公,周公透過“土圭測景”,找到了“天下之中”洛陽,同時還確定了夏至和冬至的時間。

      土圭也叫圭表,是中國最古老、最簡單的天文儀器,是用來測量日影長度的。《周禮·地官·大司徒》載:“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

      周公認為,夏至那天日影長“尺五寸”、冬至那天日影長“丈三尺五寸”的地方就是“地中”,而洛陽便是符合這個特殊條件的地方。

      那麼,為啥“尺五寸”“丈三尺五寸”的地方就是“地中”呢?蔡運章認為,這和蘊含了宇宙星象之理、被譽為“宇宙魔方”的兩幅圖——河圖和洛書有關。

      洛書中“縱、橫、斜”三數之和均為“十五”。《易緯·乾鑿度》說:“《易》一陰一陽合而十五之謂道。”因此,夏至那天日影長“尺五寸”(即十五寸),正合“陰陽和合”的“十五”之數。

      河圖是由“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有機組合而形成的宇宙圖式。觀測日影的表竿高“八尺”(即八十寸),加上天地之數“五十五”,即可得出“丈三尺五寸”的長度。因此,冬至那天日影長“丈三尺五寸”的數值,與表竿高度和“天地之數”之和正相符。

      這兩個蘊含著神秘陰陽數理的數字,便是周公在夏至、冬至這兩天,在西周成周城觀測到的日影資料。

      三、這些河洛地區的民俗活動,都和二十四節氣有關

      至此,夏至和冬至的時間確定,加上晝夜時間相等的春分和秋分,就出現了“二至二分”4個關鍵節氣。這4個節氣東西方都有,但西方沒有二十四節氣。除此之外,二十四節氣的命名還反映了溫度變化、物候現象、天氣現象等,其中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4個節氣。

      2016年,“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透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幾千年來深刻影響了我們的二十四節氣,還在繼續影響我們的生活。

      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非物質文化遺產科負責人說,河洛地區是二十四節氣的重要發源地和實踐地,當前洛陽及周邊地區的農耕仍嚴格按二十四節氣運作,並流傳有大量的農諺、俗語及歌謠,一些節氣還和民間文化相結合,成為人們的固定節日。例如我市宜陽縣農村的“冬至習俗”,就是有濃厚民族文化傳統的歲時習俗。

      宜陽縣張塢鎮平泉村有個孔子曬書檯,相傳孔子的生日與冬至是同一天,他的學生總在冬至這天舉行“拜師禮”。後來人們紛紛效仿,每到冬至這天,學校的校董都會同鄉紳、村內主事、家長代表等,籌集善款慰問老師。據當地人回憶,原來冬至這天,學生都要放假,但不離開學校,學生家長集資,在學校蒸蒸肉,師生和家長聚餐,以表尊師重教之意。宜陽人還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老人們常說“冬至吃餃子不會凍耳朵”,該地農諺也說“冬至到,吃水餃”,餃與交諧音,吃餃子的習俗有交好運、交好人的祈願。冬至習俗至今還影響著宜陽人的農業生產、生活習慣、節日禮儀等。

     

  • 4 # 樹德漢碩

    有關二十四節氣的故事和傳說多了,在下先說說穀雨的來歷與傳說。

    穀雨,顧名思義,是播谷降雨。穀雨是表天氣變化,有關降雨的一個節氣,排在二十四節氣中第六位,是春季六節氣中最後一個,穀雨時,太陽到達黃經30°上,這時氣溫回升,春耕已忙,雨生百穀,禾苗茁壯成長。

    在民間,對穀雨有個美麗又有點悲催的傳說:唐高宗年間,黃河決堤,洪水淹沒曹州。有個水性好的青年,名穀雨,他將母親送上城牆,便去救人,救起十多位鄉親,後發現洪水中有一束牡丹花時沉時浮,花如少女臉,似在呼救,穀雨不顧一切,又進水救花,水急浪高,穀雨盡力游去救花,終救了上來交給種花老頭趙老大去種。

    三春後春天,穀雨母得人重病,穀雨是孝子,便四處求醫,但仍不見好轉,一日,一位少女飄然而至穀雨家,說明因由,為穀雨治病,並很快把病治好,母便讓兒去找丹鳳表謝意。但依丹鳳所說尋去,穀雨沒有找到丹鳳,只找到趙老大家的百花園。原來少女丹鳳就是當年自己救起讓趙老大種大的牡丹花。這故事很曲折,後穀雨為再次救丹鳳而獻身。穀雨被葬在趙老大的百花園中,丹鳳與眾花麼也安家曹州,每逢穀雨祭日,牡丹就開花,穀雨日實際就穀雨生逝之日,為紀念穀雨,便稱穀雨。

  • 5 # 賀靖雄易學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故事有很多,這裡給大家分享其中一個。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根據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始於立春,終於大寒,週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很久以前,在我國的黃河邊,住著一個叫阿福的男孩。他和家人常年靠採摘野果和打獵為生。有一天,阿福在河邊的草灘發現了一匹孤單瘦弱的白色的小馬駒,就把它帶回了家。儘管家裡的食物也不充足,但阿福總會省下一些給小馬駒。小馬駒漸漸長成一匹高大健壯的白馬,成了阿福最好的朋友。

    每當在田野尋找食物時,阿福都會發現白馬很愛吃一種植物的穗。他十分好奇,就採摘了一些帶回家。阿福的媽媽把穗殼去掉,用水煮成了粥,全家人都覺得這粥的味道很好,就給這種植物起名叫“粟”。要是能自己耕種粟米,等到收穫的時候,我們就再也不用為食物發愁了。阿福在心裡默默地想。

    可是,阿福和家人都不會種田。他們播下的種子不是不發芽,就是被凍死,收穫的粟米還不夠全家人吃一頓的。阿福非常苦惱。一天,白馬忽然開口說話了,他對阿福說:“明天黃河裡會出現一件寶貝,如果我們能得到它,你就再也不用為收成不好而苦惱。”

    沒過多久,白馬又奇蹟般從河水中跳了出來,它全向身上下沒被打溼一點兒,背上的馬毛卻形成了一幅由黑白斑點組成的神奇圖畫。這幅神奇的圖畫就是白馬所說的寶貝!可是阿福一點也看不懂。“這幅圖裡藏著季節變化的規律,”白馬對阿福說,“如果我們順應規律耕種就能事功倍;相反,要是違背規律耕種,就會事倍功半,甚至顆粒無收。”

    當春雷陣陣,萬物甦醒時,白馬告訴阿福,“翻耕田地的時候到了。”當春雨紛紛,草木泛青時,白馬告訴阿福:“播種的時候到了。”當暑熱降臨,蟋蟀爭鳴時,白馬告訴阿福:“灌溉的時候到了。”當蟬聲消退,大雁南飛時,白馬告訴阿福:“收割的時候到了。”當冬雪遍野,草木凋謝時,白馬告訴阿福:“讓土地休養生息的時候到了。”

    這一年,阿福耕種的粟米獲得了大豐收,全家人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阿福把自己學到的耕種知識毫無保留地教給了鄉親們。鄉親們一傳十,十傳百,從此也掌握了順應季節變化的耕種的規律。後來,智慧的人們根據季節變化的規律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還為每個節氣都起了合適的名稱。

  • 6 # 我是西蕊心裡有光

    這戶人家,家境殷實。丈夫常年在外做小生意。妻子去世。留下個兒子。他又娶了個繼室。又給他生了個小兒子。

    年復一年,二個男孩子又都長大成十多歲少年。

    慢慢的這個繼母就感覺到這個大兒子各方面都比自己的兒子優秀。又是正室所生長子,擔心將來自己的小兒子分不到家產。就開始經常使用手段,破壞大兒子在父親眼前的形象。

    這年小雪剛過,倆兒子都穿上了媽媽做的厚厚的棉襖棉褲去上學。

    父親(大雪)這天回家,在家要住一段時間。每次看見大兒子都是佝僂著腰,縮脖端肩,雙手抄在袖口裡一副貧寒病態,都很生氣。訓斥幾句,讓他注意儀表。別像個窮鬼似的,覺得大兒子長壞了,成不了才。

    這次飯桌上,更加看出小兒子臉色紅潤,飯桌上禮儀周全。站立坐吃都有品樣。再看大兒子,雙手捧碗,大口喝熱湯,不住地吸溜鼻涕。像個討飯鬼。更加厭惡。

    火冒三丈問他:湯這麼熱,你喝這麼急?

    大兒子小聲說:身上冷,喝點熱湯暖和點。

    父親更加惱火。你身上棉衣和你弟兄一樣。他怎麼歡蹦亂跳。一定是你幹了壞事,搞虛弱了身體。不成器了。

    過去拿過馬鞭就讓大兒子,準備挨家法。也沒人敢吱聲,幾鞭子下去。背上棉襖面破了,飄散出來滿屋的白花花的蘆葦花。

    這蘆葦花是輕飄飄白絮,可是不保溫。

    父親震驚拽過小兒子,棉衣撕開嶄新的棉花。

    父親氣極。讓家人拿來紙筆,要休書一封,讓這個狠毒噁心的女人離開。繼母抱著小兒子跪地上哭泣。

    這時大兒子突然也跪下敬拜父親:原諒母親。一旦離開。小弟弟也失去了母親的疼愛,豈不是倆個孩子都要受苦。求父親原諒這一次。

    大兒子表示:自己馬上長大了。弟弟還小。

    …………

    後來這個大兒子,長大成才。考取了武狀元。名揚天下。家裡的那點財產都留給了小弟。

    這是部河北梆子傳統劇目:(鞭打蘆花

  • 7 # 彎腰拾豆豆

    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髓,它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在中國相關資料中,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它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迴圈旋轉,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也就是一年,週而復始,迴圈反覆。

    中華民族的老祖先自上古年間開始,便開始從事農耕生產勞作。他們在這些農耕生產中逐漸發現並掌握了大自然有節律的執行規律。對一歲(年),當中的,時候、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有了系統的瞭解與掌握。對這三種物候的不同變化規律的表達,

    體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到今天依舊如此!

    二十四節氣具體所指: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每個季節都含有與本季節相應的節氣。

    一、春季:

    立春、每年的公曆2月3-5日交節。

    雨水、每年的公曆2月18-20日交節。

    驚蟄、每年的公曆3月05-07日交節。

    春分、每年的公曆3月20-22日交節。

    清明、每年的公曆4月04-06日交節。

    穀雨、每年的公曆4月19-21日交節。

    二、夏季:

    立夏、每年的公曆5月05-07日交節。

    小滿、每年的公曆5月20-22日交節。

    芒種、每年的公曆5月20-22日交節。

    夏至、每年的公曆6月21-22日交節。

    小暑、每年的公曆7月06-08日交節。

    大暑、每年的公曆7月22-24日交節。

    三、秋季:

    立秋、每年的公曆8月07-09日交節。

    處暑、每年的公曆8月22-24日交節。

    白露、每年的公曆9月07-09日交節。

    秋分、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交節。

    寒露、每年的公曆10月08-09日交節。

    霜降、每年的公曆10月23-24日交節。

    四、冬季:

    立冬、每年的公曆11月7-8日交節。

    小雪、每年的公曆11月22-23日交節。

    大雪、每年的公曆12月6-8日交節。

    冬至、每年的公曆12月21-23日交節。

    小寒、每年的公曆1月5-7日交節。

    大寒、每年的公曆1月20-21日交節。

    二十四節氣——彎豆話小寒

    #今日小寒#,小寒到了,就說說屬於小寒的事。

    每年大雪一到,中國大部分地區就真真正正的進入了冬季,不光北方地區氣溫越來越低,天越來越冷,會出現滴水成冰現象。就是處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江南,也開始冷了起來,遇到強冷空氣到訪,看見個冰啊雪的對南方人來說,並不是傳說裡那種十分夢寐以求的難事,特別是對於生活在江南山區的那些人們。

    南方山區在寒冷的冬季夜晚氣溫降到零下十度左右的惡劣天氣也是有的,好在時間不會很長,冷空氣一過,連續幾個大太陽天之後,指不定在那裡你就能看見蜜蜂圍著梅花、山茶舞了。

    今天小寒,今年的江南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氣溫是低的,雖然沒下雪,但下的是雨啊!而且氣溫在幾度之間徘徊也已經有些時日,前兩天還下探到零度以下,讓很多南方人,都興奮的看見冰了,那結在池塘、湖畔、稻田裡的冰。

    在江南小寒天的早晨,早開的梅、茶花之類的會被夜晚的冷,裹上一層晶瑩剔透的花邊,非常好看。其它如草、樹葉上也會結滿霜,顯得非常漂亮,特別是那種大片結霜的草地,遠遠看去彷彿覆蓋了一層雪。太陽下閃會爍出耀眼的光芒、讓人驚歎不已!

    小寒冷不冷?每個人都知道“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一年當中最冷的是三九天,那麼這個三九天是在小寒節氣,還是大寒節氣呢?

    每年數九,都是要從冬至那天開始算起的,比如2020年到2021年三九天的數法。

    冬至是12月21號,一九便是12月21號至12月29號,二九為12月30號至次年的1月7號,三九從1月8號至1月16號,四九從1月17號至1月25號、五九從1月26號至~~這樣按固定天數順序排列著數,就可以知道幾九在哪天了。

    這樣數下來三九天正在小寒節氣上,所以古人有“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之說。冷不冷,到底有多冷?冷、十分的冷!冷到抖、絕不只是簡單個冷字就能代表的那種冷!

    小寒到了,真正的寒冬也正式開始,進入數九天,天氣越來越冷、氣溫越來越低,低的跌入一年最冷的谷底!最冷的三九天之後便是大寒。因此在中國民間俗話裡一直有“小寒勝大寒”的說法。

    小寒的故事傳說

    一:在唐代長安城,小寒時節往往和臘日相鄰不遠。由於天氣比較寒冷,社會上於是就盛行相互贈送禮物。唐代帝王也有賜口脂、臘脂,盛以碧鏤牙桶的傳統習俗。唐中宗景龍三年臘日的時候,中宗在御苑中召近臣賜臘脂,晚上自北門入內殿賜食,又加賜口脂。

      為此杜甫有詩云:“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口脂,即唇膏。面藥,就是在臘脂中加防裂的藥。因此口脂、面藥都是用來塗臉面以防止寒冬口唇凍裂之物。即使到了現在,這些依舊是我們冬天必備物品。口唇都能凍裂,在中國古代,在我們神往的大唐,這是該有多冷!

    二:在物候學方面,我們的祖先基於長時間的認識和把握,提出了著名的“二十四番花信風”說,也就是從小寒到穀雨共8個節氣,有120天,每5天為一候,應一種花信(所開的花),共有24候,應24種花信。花信風指的是應花信而來的風。

      在小寒節氣之內共有3種花信,第1花信是梅花,第2花信是山茶,第3花信是水仙,這3種花在小寒節氣相繼開放。

      依節氣順序,其餘7個節氣地花信分別是:大寒的花信為第1瑞香、第2蘭花……等等等等了

    在中國民間有關小寒的傳說裡還盛傳著一候“雁北鄉”、二侯“"鵲始巢”、三候“雉始雊”的傳說。具體便是:

    一候“雁北鄉”、

    大雁是一種隨陰陽遷徙的候鳥,小寒節氣的時候北邊陽氣開始逐漸顯現,大雁便開始北歸,不過還不是達到最北的地方。

    二候"鵲始巢"、

    顧名思義喜鵲開始築巢。一般喜鵲築巢就是要開始繁衍後代了,不過這個時候還只是準備期,等巢築好,春季到來之際便開始養育後代。這也就說明溫暖的春季離我們不遠了。而事實上確實是小寒節氣之後氣溫會逐漸回暖。最冷時期到來也是溫暖的開始。

    三候"雉始雊"、

    雉是一種長得像雞的鳥,人們也將其叫作"野雞"。雊這裡是鳴叫的意思,是一種求偶的鳴叫。野雞是一種陽鳥,感受到陽氣開始發出求偶的叫聲。觀察上述三候特徵,都體現出了陽氣漸顯、天氣回暖的象徵。

    所以雖然小寒節氣是一年中最冷時期,但是也是氣溫回升的過渡期。小寒之後,天氣逐漸呈回暖跡象,特別是大寒節氣一到 ,回暖的跡象會越發明顯,這種明顯最突出的地方應該是在南方。在那裡隨著大寒的到來,天氣回暖的步伐迅速加快,如果那時你就在南方,你便隨時隨刻都可以撲捉到一種暖,你也會時時刻刻感覺到春光、春風的存在,然後春天,就真的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義大利麵自己可以用專用的麵粉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