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兔哥愛釣魚

    按名字解讀就好,行程漂就是釣行程用的,在浮漂站立到沉入水底這個過程中下降緩慢,讓魚在中途有吃餌機會,方便打介面魚,但是小魚多的話不適合行程漂。餌容易在下落過程中被吃完

  • 2 # 釣魚人老高

    不管是黑坑,還是野釣,魚因各種各樣的原因,都有起底上浮的時候,這時再採用鉤餌快速著底,釣底的方式顯然不合適。但單純釣浮或釣定層誘魚效果欠佳,遇到這種情況,釣魚人更偏好釣行程,既然釣行程配合行程魚漂效果會更佳。回答釣友的問題“行程浮漂怎麼樣使用”為更全面、更準確回答這個問題,筆者結合多年垂釣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展開闡述,具體如下。

    1、熟悉幾種常見行程浮漂的特點

    2、行程浮漂適用的場合、水域

    3、行程浮漂與釣法、餌料配合,更好地實現釣行程

    熟悉幾種常見行程浮漂漂的特點

    行程浮漂包括行程釣法,顧名思義重點在“行程”,即透過浮漂實現餌料在水中各泳層的緩慢下落,魚有逐食的習性,天性對自由下落的小蟲、藻類食物有較強的興趣,行程浮漂正是利用這點。那麼行程浮漂都是有什麼特點,才得以在水體緩慢下沉。

    長腳長尾短身的棗核型浮漂:最近流行的適合釣行程的一款經典浮漂,翻身快、下沉緩慢平穩。漂身粗段,水阻增加,是浮漂整體、鉤餌緩慢下落的關鍵。加長的漂尾延緩鉤餌、鉛墜在水體各泳層的下落速度,增加鉤餌的滯留時間。浮漂整體長度多集中在50公分作用,具體吃鉛量與適用的水域相關,一般在1.5-3.0克的範圍。

    短身的球形浮漂:最近逐漸被上文的棗核型浮漂取代,但在前幾年是釣行程的主力。同樣這款浮漂翻身迅速、下沉速度緩慢,且擁有較好的穩定性。不同之處就在它略大、醒目的球形漂身,不難理解也是為透過體型結構增大水阻,實現浮漂緩慢下沉。浮漂整體長45-50公分,吃鉛1.8-2.5克。值得注意的是球形浮漂對虛假、瑣碎訊號有較好的過濾效果,下落過程中捕捉截口突出。

    行程浮漂適用的場合、水域

    每種型別浮漂都有特定的使用水域、場所,這樣才能發揮它的優勢,這也是開發設計這款浮漂的目的。那麼行程浮漂適合用在什麼場合、水域呢?

    1、水溫上升或者缺氧導致的魚離底上浮

    冬季、早春整體水溫偏低,魚多棲息在深水區底層,只有在Sunny輻射增強,中上層水溫大幅度提升後,才會離底上浮,但到底魚群活躍在哪個水層,或者中上水體不同位置都有魚群的活躍。這是選擇行程浮漂,即釣行程效果不錯。另外夏季氣壓低,水體溶氧量多有不足的情況,活躍在底層的鯽魚、鯉魚等也會上浮,且大魚、小魚在水層的位置也有高有低,這時更適合行程釣法。

    2、魚層混亂的時候,適合釣行程

    黑坑搶魚,特別是粉末狀窩料使用過多的情況下,魚層極容易混亂,沉底的魚向各水層遊弋覓食。所以再採用釣行程的方法,會錯失許多魚口。這時利用行程釣法的鉤餌緩慢下沉的特點,穿越各個水層,能兼顧各個水層中的魚群。

    3、老滑魚攝食不積極、魚情不佳時

    滑魚自然不必說,攝食謹慎,即便是水溫適宜各方面均利於它,依然保證足夠的警惕。魚的天性使然,包括老滑魚,對自由下落的餌料有較強的捕食慾望。所以利用行程釣法鉤餌緩慢下沉的特點,模擬自然下落的小蟲,很容易刺激魚的視覺神經,促進它們的攝食。

    行程浮漂與釣法、餌料配合,更好地實現釣行程

    行程浮漂的目的是釣行程,但單靠浮漂很難發揮出行程釣法的優勢。所以還需要配合釣法、餌料共同作用。

    首先是浮漂與飛鉛釣法的組合。行程浮漂與飛鉛釣法都是用於釣行程的,兩者搭配使用效果更佳。原本的飛鉛釣法是不改變原有線組,浮漂依然是原浮漂,透過調整鉛墜與八字環的距離,延長子線的長度,從而實現鉤餌緩慢下沉,所以極端情況下需要鉛墜緊貼浮漂下腳。但行程浮漂與飛鉛釣法結合後,可大大縮減鉛墜與8字環的距離,依然有不錯的效果。

    其次是浮漂與餌料的配合。釣行程是為了餌料在水中緩慢下沉,實現動態效果,所以如果餌料在整個過程中,不斷散落、霧化,粉末狀餌料下落時瀰漫在周圍,強化了動態效果,無疑更容易刺激魚的視覺,吸引它們的注意。

    寫在後面

    本文從行程浮漂的特點到適用水域、場所,再到與釣法、餌料如何配合,分別作了描述。行程浮漂,包括行程釣法,是為了適用特定的水情、魚情,也存在一定的侷限性,比如說釣沉底或者無法應對雜魚過多的情況。所以釣友在實際垂釣過程中,需要結合具體環境,採用恰當、適用的釣法,筆者相信這樣施釣,釣友會能遇到更好的水情、魚情。

  • 3 # 丶時光煮酒

    行程浮漂:透過漂尾的加長來減緩鉤墜行進的速度,增加鉤 餌在釣層的滯留時間。理解了這句話,就知道了,即使是7目甚至3目的漂,都存在這個減緩的過程。只是時間的長短不同而已。

    1、行程漂的效能;這類漂的最大特點都體現在那長尾上。

    一般都是11~15目的長尾,長度都在20釐米以上,具體的目數,這和做漂人的思想有一定的關係。比如,現在釣鯉魚的漂或叫釣混養的,在設計目時,1、2、3目都要比後面長些,這是因為我們釣這樣的魚,一般都是用比較長的竿子,把這幾目加長了,在守釣時看漂更清楚。

    而前面的目短則為了更好的看到餌擺落過程時的介面、截口、衝餌等資訊。在我做的類似的漂中也都是採用這樣的設計。還有個技巧就是新增不一樣的比較鮮亮的對比顏色,當然也是為了看漂走水時魚訊更方便些了。

    2、尾的粗細則是具體效能和針對性的表現,一般細的(0.5毫米以下的)是用來釣鯽魚用的,粗的則是釣鯉魚等大魚用的。

    原因是:尾粗可以能更多的承載餌重。一般釣大魚都是搓餌釣,搓上去的餌,一個就有可能壓下7、8目。如果換做很細尾,可能會下去20幾目。這樣就沒有了調、釣空間了。而釣鯽魚等小型魚,餌相對小而且輕,所以尾就可以做得比較細。

    也就是說,----尾越細魚口在漂上的反映就會越大。在一些為很輕魚口設計的漂中,尾有時會達到0.3毫米,再配合上適當身和腳等,拋竿到釣目的走水 時間甚至會達到20秒。---這樣關於行程類浮漂,就可以透過漂尾大體上做一下判斷;首先這類漂都是長尾的;其次;尾粗可以帶起相對大的餌,釣吃口重的大 的魚用,隨著目標魚的變小而變細。還有;很細的尾也可以用來釣很輕的魚口時用,也包括大魚。

    3、行程漂身;一般都是比較短的,一般的規律是;半水用的,釣全層的身都相對粗短。

    而釣底部的則會相對細。短的目的是為增加阻力,增加在釣層的滯留時間,讓魚能追得到餌,也便於看到準確訊號。漂身相對長些的,這主要是為釣底部行程,注重的是破水效能。

    漂肩一般是緩收肩的,這樣對看託餌等魚訊效果比較明顯。相對來說蘆葦材質標訊更好些(與做工有直接關係)。從行程漂的漂身上,我們也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短身可以更好的增加餌的滯空時間,釣定層很適合。長身則針對底層離底的魚更適合。

    4、關於漂腳;主要是為了配合那長尾,只要配比合理就可以,就不多說了。還有要注意的方面是;漂浮力的大小,浮力大了到位快,速度也就快。但可能會使魚追不上餌,造成等口的現象出現,浮力小了,則相反。我不說大家也都知道,操作會很不方便。

    5、行程類浮漂的練習。這類浮漂追求的是運動中的訊號。

    由於效能所限,這類漂都比較遲鈍(漂自身的比重決定這隻漂靈頓),所以釣底訊號不是很好。練這漂,我們一定要注重行進中的訊號。

    一般先練調平水,如果在無魚的情況下走水時總是莫名其妙地加減速度。只給一個忠告---很顯然這是隻很差的漂!在有魚的池子裡,在各個水層,反覆拋。 主要看,加速、停頓、上頂,這幾口。看看哪口抓的最準。另一個練法是帶餌調平水或1目,主要是針對草魚,連魚等半水魚。這樣的釣法,在到釣目後,可以等 魚。看的也是那幾口魚。希望有所幫助,祝魚貨多多

  • 4 # 眼鏡哥說魚

    在臺釣的範圍內,最常見的釣法有兩種:釣底與釣浮。釣底是讓鉤餌觸底,釣浮則是讓鉤餌懸浮在水中。其實除了這兩種釣法之外還有一種更為靈活的釣法,那就是釣行程。

    釣行程是讓浮漂以及鉤餌在水中均勻、緩慢下降,直至鉤餌沉到水底,在鉤餌下降的過程中一旦有離底覓食的魚咬鉤就會被釣獲,如果鉤餌在下降的過程中沒有魚咬鉤,那麼釣魚人還可以在鉤餌沉到水底之後等待魚在水底咬鉤。所以釣行程實際上是將釣浮與釣底相結合,既有機會釣獲在水底覓食的魚,也有機會釣獲離底覓食的魚。

    釣行程所使用的浮漂

    想要實現釣行程首先必須選擇一支適合釣行程的浮漂,最早用於臺釣領域的浮漂都是細長身造型,隨著浮漂製作工藝的進步以及釣魚技術的發展,棗核形浮漂開始出現。與細長身的浮漂相比,棗核形浮漂的漂身直徑更大,因此在水中下降的過程中受到的阻力更大,下降的速度更慢,這樣一來就能夠給釣行程創造出更多的中魚機會。

    除了漂身形狀之外,在釣行程時還要選擇漂尾較長的浮漂。常規的浮漂漂尾目數在9目至13目,這樣的浮漂很難勝任釣行程。目數在15目以上的浮漂用於釣行程效果會更好,因為這樣的浮漂行程更長,能夠創造出更多的中魚機會。

    釣行程的實施方法

    僅僅只是使用了一支適合釣行程的棗核形浮漂還遠遠達不到釣行程的目的,在浮漂的調釣以及餌料狀態的把控等方面還有很多技巧需要注意。

    調高釣低

    釣行程的關鍵是確保鉤餌以緩慢、均勻的速度下沉,所以除了要選擇一支水阻較大的棗核形浮漂之外,還要採用調高釣低的調釣方式增加浮漂對鉤餌的牽引力,只有這樣鉤餌和浮漂下沉的速度才能最大程度減緩。魚在吞餌時準確率也更高,能夠有效提高成功率,如果鉤餌在水中下沉的速度過快就會經常出現空竿以及脫鉤跑魚的現象。

    減輕餌料比重

    拉餌是適合用於釣行程的,因為拉餌更加蓬鬆,比重也更輕,在水中下沉的速度更慢。如果是臨時決定釣行程,或者僅僅只是嘗試性的釣行程,使用搓餌也未嘗不可,但是在搓餌掛鉤時要儘量將餌團搓小,讓餌團剛好包住魚鉤即可。這樣做不僅能夠讓鉤餌在水中下沉的速度更慢,同時也能讓魚吞餌更加輕鬆,成功率自然也就更高。

    適當補窩誘魚

    在釣行程時不能僅僅只是依靠兩顆餌團來誘魚咬鉤,這樣的做法非常被動,無法充分吸引魚的注意力。最佳的辦法是讓少量的窩料與鉤餌同時在水中下沉,以此來增強誘魚效果。例如可以附帶一小團散炮或者是在拋竿入水之後撒一小把酒米或顆粒窩料,這樣魚吃餌的可能性會明顯增加。

    對離底介面訊號的識別

    很多釣魚人對釣行程缺乏足夠的認知,即便是浮漂出現了離底介面訊號也通常會選擇視而不見,因此想要釣好行程還必須積累對離底介面訊號識別的經驗。

    嚴格來說,鉤餌一旦入水無論在多深的水層都有可能被魚吞食,所以鉤餌入水之後釣魚人就必須集中精力觀察浮漂的動向。如果魚在水面附近吞餌,浮漂有可能持續橫躺在水面,無法翻身站立,或者出現橫向移動。

    如果魚在中層或鄰近水底的位置吞餌,浮漂通常會出現加速下沉的訊號,有時也會出現停止下沉的訊號,這樣的訊號都是有效的離底介面訊號,釣魚人應該果斷抬竿刺魚。

    溫馨提示:小雜魚較多時不能釣行程

    釣行程雖然是一種兼顧性極強的釣法,但是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夠實施。當底層魚出現不同程度的離底上浮,或者是窩點中魚的密度過高,魚開始離底上浮時最適合使用行程釣法。此時魚離底的高度不同,而且並不是所有的魚都離底,採用釣行程的方法能夠有效覆蓋到所有的水層,有效增加中魚率。

    在小雜魚鬧窩較為嚴重的魚情下,釣行程的方法就不適用了,因為小雜魚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活動能力,不僅會集中在水底,更容易上浮至水面附近,如果採用行程釣法,鉤餌下沉的速度過慢非常容易被小雜魚攔截,這樣一來就無法釣到底層的大魚。也就是說,釣行程必須根據魚情來決定,而並不是根據釣魚人的意願來決定的。

  • 5 # 野釣愛好者阿強

    其實,所有的浮漂都有行程的效能在裡面,只不過專門用來釣行程的漂更加突出這部分功能。所謂的行程浮漂就是:透過漂尾的加長來減緩鉤墜行進的速度,增加鉤 餌在釣層的滯留時間。理解了這句話,就知道了,即使是7目甚至3目的漂,都存在這個減緩的過程。只是時間的長短不同而已。

    1、行程漂的效能;這類漂的最大特點都體現在那長尾上。

    一般都是11~15目的長尾,長度都在20釐米以上,具體的目數,這和做漂人的思想有一定的關係。比如,現在釣鯉魚的漂或叫釣混養的,在設計目時,1、2、3目都要比後面長些,這是因為我們釣這樣的魚,一般都是用比較長的竿子,把這幾目加長了,在守釣時看漂更清楚。

    而前面的目短則為了更好的看到餌擺落過程時的介面、截口、衝餌等資訊。在我做的類似的漂中也都是採用這樣的設計。還有個技巧就是新增不一樣的比較鮮亮的對比顏色,當然也是為了看漂走水時魚訊更方便些了。

    2、尾的粗細則是具體效能和針對性的表現。

    一般細的(0.5毫米以下的)是用來釣鯽魚用的,粗的則是釣鯉魚等大魚用的。

    原因是:尾粗可以能更多的承載餌重。一般釣大魚都是搓餌釣,搓上去的餌,一個就有可能壓下7、8目。如果換做很細尾,可能會下去20幾目。這樣就沒有了調、釣空間了。而釣鯽魚等小型魚,餌相對小而且輕,所以尾就可以做得比較細

    也就是說,----尾越細魚口在漂上的反映就會越大。在一些為很輕魚口設計的漂中,尾有時會達到0.3毫米,再配合上適當身和腳等,拋竿到釣目的走水 時間甚至會達到20秒。---這樣關於行程類浮漂,就可以透過漂尾大體上做一下判斷;首先這類漂都是長尾的;其次;尾粗可以帶起相對大的餌,釣吃口重的大 的魚用,隨著目標魚的變小而變細。還有;很細的尾也可以用來釣很輕的魚口時用,也包括大魚。

    3、行程漂身;一般都是比較短的,一般的規律是;半水用的,釣全層的身都相對粗短

    而釣底部的則會相對細。短的目的是為增加阻力,增加在釣層的滯留時間,讓魚能追得到餌,也便於看到準確訊號。漂身相對長些的,這主要是為釣底部行程,注重的是破水效能

    漂肩一般是緩收肩的,這樣對看託餌等魚訊效果比較明顯。相對來說蘆葦材質標訊更好些(與做工有直接關係)。從行程漂的漂身上,我們也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短身可以更好的增加餌的滯空時間,釣定層很適合。長身則針對底層離底的魚更適合

    4、關於漂腳;主要是為了配合那長尾,都會相對長,或粗

    只要配比合理就可以,就不多說了。還有要注意的方面是;漂浮力的大小,浮力大了到位快,速度也就快。但可能會使魚追不上餌,造成等口的現象出現,浮力小了,則相反。我不說大家也都知道,操作會很不方便

    5、行程類浮漂的練習。這類浮漂追求的是運動中的訊號

    由於效能所限,這類漂都比較遲鈍(漂自身的比重決定這隻漂靈頓),所以釣底訊號不是很好。練這漂,我們一定要注重行進中的訊號

    一般先練調平水,如果在無魚的情況下走水時總是莫名其妙地加減速度。只給一個忠告---很顯然這是隻很差的漂!在有魚的池子裡,在各個水層,反覆拋。 主要看,加速、停頓、上頂,這幾口。看看哪口抓的最準。另一個練法是帶餌調平水或1目,主要是針對草魚,連魚等半水魚。這樣的釣法,在到釣目後,可以等 魚。看的也是那幾口魚

    大家要注意的是:在漂走水接近調目時會有個假的減速,那不是口,而是墜到位後鉤餌還在下襬的固定訊號。以上是行程漂的一些特性

  • 6 # 孝感戶外釣魚義申

    長腳長尾行程漂,適合魚上浮打截口之類的,到底之前,主要抓鉤餌下落浮漂瞬間的漂相,加速下頓或者頂漂之類的漂相。

  • 7 # 謝金良

    想要知道行程漂是什麼,首先要了解釣行程是什麼,一般在垂釣的時候魚會在水皮到水底之間的水層吃餌,作釣者會根據魚的覓食水層來決定釣餌存在的位置,魚在水皮到底層之間吃餌的水層就是釣行程,行程漂就是釣行程時使用的浮漂。行程漂的漂尾比較長,在15-17目左右,有的目數會更多,被叫做行程漂也主要是因為行程表現在漂尾上。行程漂的漂身多數是下沉的比較緩慢的棗核型,漂腳比較長,因為在下沉的過程需要緩慢錢溫度,所以需要將漂腳設定成比較穩定的長漂腳。

  • 8 # 釣魚人烏蘭

    釣行程顧名思義是釣浮漂站立起來後,在到底之前的這個過程,想達到這個目的就需要浮漂下降速度慢,因此漂身多數為棗核型或者球形居多,漂尾和漂腳也多為長腳長尾,總之一個目的,就是讓浮漂下沉速度慢。

    但很多時候我們是選擇釣底的,如果發現中途有截口,打算釣行程,那麼就需要更換浮漂,這樣比較麻煩,我覺得沒有必要刻意選擇行程漂,正常的小棗核浮漂就可以,當遇到需要釣行程的時候,可以把鉛皮向浮漂位置推動,改成飛鉛也可以達到下降緩慢的效果。

    如果確定使用行程漂,那麼首先是長腳長尾,漂身球形效果最好,子線也可以適當加長來增加擺幅動作,餌料相比較釣底來說要輕質一些,餌球小一點,這樣都可以減緩浮漂下降的時間。

    釣行程需要保持頻率,浮漂到位後抬竿逗2、3下,沒有口後就抬杆重新拉餌,重複以上動作,主抓下落後的下頓和加速,從中魚率來說,加速正口率比較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蒜我用鹽醃製了一下,可以直接用白醋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