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進取80238858
-
2 # 芥子說
西洋參:苦、味甘,寒。歸心、脾、腎經。
補氣養陰,清火生津。
黃芪:甘、微溫,歸脾肺經。
補氣昇陽,益氣固表。
故西洋參多用於陰虛火旺,熱病氣陰兩傷,倦煩口渴,津液不足,口乾口乾舌燥等證。可見西洋參是以養陰生津之功效居多。
黃芪多用於脾肺氣虛或中氣下陷之證,以及衛氣虛所致自汗和氣血不足所致表虛汗等。以補氣之功效居多。
相較而言,西洋參長於養陰清火,故多用於虛火證,補氣反而少用。蓋西洋參性寒,能傷陽助溼,脾胃虛寒,胃有寒溼者忌服。
而黃芪功專補氣,為補氣之常用藥,便是說成補氣首用藥也不為過。且入脾肺二經,對脾胃虛寒之人亦有補益。但因補氣昇陽,易於助火又能固表止汗,所以表實邪盛、氣滯溼阻、食積內停、陰虛陽亢者均不宜用。
所以二者藥性相反,一寒一溫,需辯證服用。另外就價格來說,西洋參與黃芪足有十倍之差。若真是體質偏熱,不能服用人蔘或黃芪可以黨蔘代替,較之西洋參補氣之功不弱,價格要差不少。
黨蔘:甘,平。歸脾、肺經。
補中益氣,生津養血。
-
3 # 貓爪草歷史
黃芪,原名黃耆,耆老,就相當於以前鄉里的士紳,最擅長調和各方矛盾。所以黃芪在中藥裡頭,地位僅次於甘草,用量卻是中藥裡頭量最大的!
作為一名知名的中藥,黃芪可升可降,既入足太陰經,又入手少陽經,主要入氣分,補氣之功最佳!
單比補氣,西洋參比不過黃芪。
但西洋參有它獨有的用處,它屬性涼,黃芪屬性溫,也就說,當患者有實熱,又急需補氣血的話,這時就是西洋參表現的時候。
另外,西洋參兼有補益氣血,最為重要的是助精神,也就說,沒精力,乾淨含口西洋參,它能迅速提神。還有但凡不能服用人蔘,都可以用西洋參來代。因人蔘屬性寒,且藥性竣猛。不能作為保健品長久服用,西洋參恰好可以彌補人蔘的缺點!
-
4 # 懸壺遠志
黃芪和西洋參均為補益藥中的補氣藥,但二者功效和臨床應用各有特色和不同。對於這兩味藥的應用,更重要的是明確各自的功效特點,發揮各自特色,用得恰當,而不是簡單地縱向比較誰的補氣效果更好。
西洋參甘、微苦,性寒涼,故中焦虛寒者不宜用。西洋參擅長補氣養陰、清熱生津,主要用於陰虛火旺之咳喘血證、虛熱煩倦,以及陰津不足之口燥咽乾。
補氣是個很大的類別,功效和臨床應用有很多學問,並不是縱向比較那麼簡單,一定要學會區別,用在合適的地方,千萬不可濫用。
-
5 # 醫藥行業工作者
您好,我是一名中藥師。很高興為您講這個問題。首先,黃芪和西洋參的藥用功效是完全不同的。黃芪的功效是。補脾胃之氣。如果您脾胃不好,建議吃一些黃芪。西洋參的功效。是。滋陰潤肺。主要治療氣虛,氣短,氣喘,免疫力的這些症狀。祝您健康
回覆列表
黃芪,味甘,性溫。歸脾、肺經。
功能補氣昇陽,生血行滯,固表,止汗,託瘡生肌,利尿消腫。
臨床應用於脾肺氣虛,中氣下陷;血虛發熱,心悸萎黃;氣虛血滯,風溼痺痛,半身不遂;表虛自汗;癰疽不潰,久潰不斂;氣虛水腫;內熱消渴等。
本品又因量與效有很大關係,生與炙用效又有別,固表,止汗,託膿生肌,利尿退腫宜生用,補中益氣昇陽宜炙用。
本品性質溫升,可以助火。
西洋參,味甘、微苦,性涼。歸心、肺、腎經。
功能補氣養陰,清火生津。
臨床用治肺虛久咳,咽乾咯血;熱傷氣陰,煩倦口渴。
本品寒涼,易傷陽助溼。
黃芪與西洋參均為補氣之藥,但黃芪溫升力勝,西洋參為甘寒益氣養陰之品,二者性有不同,故所用治也有異,臨床應根據證型選用,對症下藥方有好效。這裡不能把二者單純的比較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