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觀評
-
2 # 小太拾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釋的只是自己嫡系手下兵權,而其它人,包括所有節度使的兵權都是他弟弟趙光義釋的,不過趙光義這時候已經不是釋了,是直接從手裡奪了。
-
3 # 一碗高沫兒聊歷史
趙匡胤登基為帝建立大宋,就是因為自己掌握了兵權,他明白自晚唐藩鎮之亂開始,最為將領們看中的就是手中的兵權。因此作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要解除這些悍將們的兵權,必定有著十分成功的把握,才會請他們來喝這頓酒。下面就來分析一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底氣在哪裡?第一、自身戰功卓著鎮得住
趙匡胤出身官宦世家,父親趙弘殷就是一員猛將,從小受家庭薰陶,兵法武藝無一不精。
21歲從軍既跟隨時任後漢樞密使的郭威,征討割據陝西自稱秦王的李守貞,初上戰場便屢立戰功,受到郭威的器重。
三年後郭威在澶州“黃袍加身”建立後周,此後被郭威看重的趙匡胤,被安排到唯一的皇位繼承人,時任開封府尹的柴榮手下。
後周世宗柴榮在位的六年見,趙匡胤征伐北漢、三徵南唐,北伐契丹,從一個小小的軍使積功升為殿前都點檢。
柴榮是史學家公認的明君,在他手下僅用六年時間,從市武警總隊長升為衛戍區司令,由此可見趙匡胤戰鬥力之強悍。
而且石守信、高懷德這些將領多是跟隨著他南征北戰的。
所以面對這幫驕兵悍將時,趙官家“罩”得住。
第二、前車之鑑就在眼前在趙匡胤稱帝的建隆元年,昭義節度使李筠、成德節度使李重進相繼發動叛亂,但很快叛軍就被擊敗,二人皆自焚而死。
緊接著建隆二年,罷黜慕容延釗、韓令坤的兵權,僅保留節度使的虛職。
不到兩年時間,四位統兵大將,兩人身死、兩人被罷。
這些發生在眼前的例子,參加酒宴的將領們內心的壓力可想而知。
第三、充分運用心理戰酒席宴前,先是一番憶苦思甜,將宴會氣氛充分帶動起來,每個人都心情輕鬆愉快。
緊接著說出自己的憂慮,點出擔心自己皇位不穩,雖然你們都是忠心耿耿,但難保你們的手下不去想搏一個富貴,給你們也來個“黃袍加身”。
這種趁人不備突然襲擊式的方式,很符合心理學的談判技巧,直接就擊潰了眾人的心理防線。
結合剛剛處置過的李筠、李重進等人的例子,此時的趙匡胤已經完全佔據談話主動權。
隨後一番良苦用心的金銀富貴換兵權的教誨,心神被奪六神無主的眾人這時能做的也只有唯唯諾諾,擁護官家了。
由此看來,這段“杯酒釋兵權”的千古佳話,並不是一杯酒那麼簡單。
這其中既有宋太祖自身的實力鎮壓、也有發動前的鋪墊,最後運用了心理戰術,一番苦心之下,才有了宋朝與歷朝不同沒有大肆屠殺功臣的情況出現。
-
4 # Zh上善若水W
宋朝是我國曆史上的封建王朝之一。趙匡胤發動歷史上著名的政權更迭--陳橋兵變後,正式建立起了趙宋王朝。提起趙匡胤,他以一介武夫崛起與亂世之中的逆襲形象被後世所熟知,但同時,和他緊密相連的,除陳橋兵變外還有一件事情,那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以鞏固封建王朝統治。今天,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與各位談談歷史上的杯酒釋兵權為何能夠成功?難道趙匡胤真的只是請其下喝了頓酒嗎?
一、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原因?
宋朝建立以後的一段時間,趙匡胤這個皇帝感覺壓力很大,他十分清楚自己的皇位是如何得來的,他也十分清楚兵權在廢立皇帝,改朝換代方面的巨大能量,為防止“廢止天子,變易朝廷”之類的政變再次上演,也為防止趙宋王朝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第六個短命王朝,他便自導自演了一出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一日晚上,朝會散後,趙匡胤傳令召集幾位曾與自己並肩戰鬥的功臣入宮,且專為他們擺酒設宴,君臣歡聚一堂,開懷暢飲。至酒興正濃時,趙匡胤忽然屏退侍從,故作愁眉不展狀,愁腸百結地說:“吾現雖貴為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又未嘗敢安枕而樂也。”諸將領忙詢問何故,趙匡胤繼續說到:“是不難知亦,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眾人聽之,皆驚慌失色,趕忙像趙匡胤表示自己的忠心。
但趙匡胤又說到,你們雖然沒有這個心思,但倘若有朝一日,你們的下屬也硬將黃袍加在你們身上,就算你們不想,到時候只怕是也沒有其它辦法了。此言一出,眾將領當即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到第二天上朝時,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那些朝臣全都稱病未至,並上奏請求皇帝罷免自己所擔任的軍中要職,趙匡胤假意挽留,無果,最終成功將軍權收回。無疑,趙匡胤此計已成。
二、杯酒釋兵權為何能夠成功?
趙匡胤的帝王權術雖修煉的爐火純青,一來想要成功的將大柄從昔日同生死共患難的將士們手中不傷和氣的收回,又能保全自己的清譽,這並非是件容易的事,二來,如何讓他們心甘情願的交出自己手中的權利也需要趙匡胤仔細地琢磨。那麼宋太祖究竟是如何辦到的呢?
1、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帝王規勸,趙匡胤為功臣設宴,在宴席上他先是同群臣暢飲,情到濃時,他便開始飽含深情的回起憶征戰往事,讓群臣知道他是一個顧念就情的皇帝,在他說出自己顧慮之後,臣子不由得擔心這場與皇帝的信任危機會傷害到自身利益,但趙匡胤很快解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他一面寬慰眾人,一面勸誡眾人:“人生如白駒過隙,所謂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使子孫無貧乏耳。爾何不釋去兵權,為子孫立無可動之業。”
群臣一方面為能保住性命而沾沾自喜,另一方面又感嘆皇帝的重情重義,回想自己與皇帝征戰的光輝歲月,不禁紛紛感嘆到:“陛下念臣至此,可謂生死而骨肉也。”遂拜謝皇恩,並於次日辭去兵權。這便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第一個原因。
2、帝王的仁德之心的重要作用,想要剖析趙匡胤成功收回兵權的第二個原因,就不得不提歷史上另一位帝王劉邦對兵權的收割,他在奪取霸業之前,對功臣是推心置腹,親如兄弟,但奪取王位之後卻換了一副面孔,生怕這些人把王位搶走,於是就有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功藏的故事。
但趙匡胤的集權與劉邦有著本質的區別,他並非是以“兔死狐烹”,“卸磨殺驢”的方式殘忍的收回兵權,而是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來和平集權。俗話說的好,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趙匡胤深知他能夠坐在身下的龍椅上絕對離不開那些在他完成大業之前與他同生死,共進退的好兄弟,倘若他在霸業完成之後就大殺功臣,這不僅有損自己的清譽,更會讓功臣寒心,讓天下賢士不敢再為大宋王朝鞠躬盡瘁,甚至還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的政權更迭的狂潮。
正是這種仁德之心,讓群臣沒有起兵造反的動因,在給那些功臣一條生路的同時,也讓趙匡胤以一種雙贏的和平方式贏得了這場軍權爭霸賽。
3、優厚的待遇解決群臣後顧之憂,顯然,想要群臣心甘情願的交出手中掌握的權利,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對於到手的既得利益,人人都是貪慕的,而趙匡胤無疑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在酒宴中就承諾眾人,雖然收回他們手中的實權,但仍賦予他們虛職,讓他們仍然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並許諾賜予他們良田百畝,歌姬傭人無數,讓他們擁有無盡的榮華富貴。
還承諾會善待他們的後世子孫,他甚至還與臣民們聯姻,將他們的女兒或收入後宮,賜予高位,或將其嫁如當時支系龐大的趙氏家族,以此來顯示他願同臣民們世代交好,親上加親,並希望以此來表示他的誠意。聽到這些誘人的價碼,群臣自然願意接受,雖然實權已無,但終其滿門仍能享受到如此優渥的待遇,而且再無被殺頭的隱患,倒也不失為是一場穩賺不賠的買賣。因而,這場集權活動就算是以這樣一種雙方皆大歡喜的方式完成了。
三、趙匡胤為此做了什麼?
這場集權雖然是以酒宴的形式展開,趙匡胤也是藉助酒意表達收歸兵權的帝王意願,並且成功的在實質上在宴席上完成了對軍權的集中,解除了國家內部隱形憂患,但想要完成這些事考的可不僅僅是一杯酒。
1、酒局最關鍵的不是酒,而是局。趙匡胤出身武將,被自己的部下擁上皇位,但是這成功易而守功難。想要維護一朝政權談何容易?自趙匡胤登基後可謂是夜不能寐,擔心一旦有朝一日自己昔日的部下也效仿自己來個黃袍加身,於是,他在宮中設宴,名為酒宴,實為奪權大局。趙匡胤在酒宴中問道,如果有一天這黃袍加在你們身上了,你們這皇帝是做還是不做呢?下面眾人何等精明,他們當即就領會了趙匡胤的意思,次日就稱病,主動要求接觸軍職。
至此,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背後隱含的權力制度設計才初露端倪。他將曾經擁兵掌權的一部分人調到外地當節度使,使其脫離原來所掌控的軍隊,另設有“統兵之重”,卻無“發兵之實”的“三衙”,並確立禁軍唯一的統帥就是皇帝本人。至此,杯酒釋兵權的權利制度設計將統治權牢牢收回趙匡胤手中,趙匡胤寢食稍安。
2、趙匡胤親釀香醇可口的“美酒”,對於歷朝歷代的皇帝來說,強化中央集權,收歸軍權都是他們的心中的頭等大事,也是千古難題。但趙匡胤卻把這一問題處理的很好。主要原因就在於他請群臣喝下的是榮華富貴加身,子孫後代安樂的“美酒”,而非兔死狗烹,人財兩空的“毒酒”。試問,昔日眾人眾志成城成就大業,今日皇帝卻只願意共患難而不願意同享福。我想哪位臣子也無法接受這樣的君王,甚至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下還會乾脆再次推翻那不仁義在先的皇帝所建立的政權。
趙匡胤是厚道的,他沒有像漢高祖劉邦一樣屠殺功臣,而是在飯桌上用一杯酒就說服了這些開國功臣,巧用贖買政策,罷免了他們的職務,收回了他們的軍權。這也就體現出趙匡胤的高明之處,他與群臣共飲,藉助酒意一袒心聲,在收回軍權的同時還實現了臣子利益的最大化,意在表明,雖然軍權我趙匡胤給不了大家,但我顧念大家與我一起浴血疆場的功德無量,特許你們此生衣食無憂。此言一出,不僅封死了對於自己不利的言論,也最大程度上讓群臣感受到了自己的恩澤。同時,在群臣心中,皇帝願意做此舉動已是出乎意料,何不就坡下驢,雖說沒有什麼實權,但能安度晚年已是心中所期。
杯酒釋兵權的歷史意義在於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開國皇帝與開國功臣之間能以如此完美的結局收場,趙匡胤這一做法隨不能說是“絕後”,但絕對可以算得上是“空前”。這對於皇帝和功臣來說,可是說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趙匡胤的言而有信和智勇雙全讓人民對他充滿敬重,這使得他在百姓中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最重要的是,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既不傷君臣和氣,又接觸了大臣的軍權威脅,對趙匡胤來說可謂是一舉多得,更可謂是歷史上有名的安內方略。
不僅如此,宋太祖宴席之上的杯酒釋兵權還體現出了中國人自古便善於並且習慣在宴會之上解決問題。這種思維時至今日仍然影響頗深,在今天的中國,雖然早已不見冷峻的刀光劍影與政治上的激烈角逐,但中國人仍舊喜歡並習慣透過宴會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或許也有賴於這場堪稱精彩的宴席之上的杯酒釋兵權吧。
-
5 # 軫念信箱
宋朝是我國曆史上的封建王朝之一。趙匡胤發動歷史上著名的政權更迭--陳橋兵變後,正式建立起了趙宋王朝。提起趙匡胤,他以一介武夫崛起與亂世之中的逆襲形象被後世所熟知,但同時,和他緊密相連的,除陳橋兵變外還有一件事情,那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以鞏固封建王朝統治。今天,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與各位談談歷史上的杯酒釋兵權為何能夠成功?難道趙匡胤真的只是請其部下喝了頓酒嗎?
一、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原因
宋朝建立以後的一段時間,趙匡胤這個皇帝感覺壓力很大,他十分清楚自己的皇位是如何得來的,他也十分清楚兵權在廢立皇帝,改朝換代方面的巨大能量,為防止“廢止天子,變易朝廷”之類的政變再次上演,也為防止趙宋王朝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第六個短命王朝,他便自導自演了一出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一日晚上,朝會散後,趙匡胤傳令召集幾位曾與自己並肩戰鬥的功臣入宮,且專為他們擺酒設宴,君臣歡聚一堂,開懷暢飲。至酒興正濃時,趙匡胤忽然屏退侍從,故作愁眉不展狀,愁腸百結地說:“吾現雖貴為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又未嘗敢安枕而樂也。”諸將領忙詢問何故,趙匡胤繼續說到:“是不難知亦,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眾人聽之,皆驚慌失色,趕忙像趙匡胤表示自己的忠心。
但趙匡胤又說到,你們雖然沒有這個心思,但倘若有朝一日,你們的下屬也硬將黃袍加在你們身上,就算你們不想,到時候只怕是也沒有其它辦法了。此言一出,眾將領當即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到第二天上朝時,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那些朝臣全都稱病未至,並上奏請求皇帝罷免自己所擔任的軍中要職,趙匡胤假意挽留,無果,最終成功將軍權收回。無疑,趙匡胤此計已成。
二、杯酒釋兵權為何能夠成功?
趙匡胤的帝王權術雖修煉的爐火純青,一來想要成功的將大柄從昔日同生死共患難的將士們手中不傷和氣的收回,又能保全自己的清譽,這並非是件容易的事,二來,如何讓他們心甘情願的交出自己手中的權利也需要趙匡胤仔細地琢磨。那麼宋太祖究竟是如何辦到的呢?
1、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帝王規勸
趙匡胤為功臣設宴,在宴席上他先是同群臣暢飲,情到濃時,他便開始飽含深情的回起憶征戰往事,讓群臣知道他是一個顧念就情的皇帝,在他說出自己顧慮之後,臣子不由得擔心這場與皇帝的信任危機會傷害到自身利益,但趙匡胤很快解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他一面寬慰眾人,一面勸誡眾人:“人生如白駒過隙,所謂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使子孫無貧乏耳。爾何不釋去兵權,為子孫立無可動之業。”
群臣一方面為能保住性命而沾沾自喜,另一方面又感嘆皇帝的重情重義,回想自己與皇帝征戰的光輝歲月,不禁紛紛感嘆到:“陛下念臣至此,可謂生死而骨肉也。”遂拜謝皇恩,並於次日辭去兵權。這便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第一個原因。
2、帝王的仁德之心的重要作用
想要剖析趙匡胤成功收回兵權的第二個原因,就不得不提歷史上另一位帝王劉邦對兵權的收割,他在奪取霸業之前,對功臣是推心置腹,親如兄弟,但奪取王位之後卻換了一副面孔,生怕這些人把王位搶走,於是就有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功藏的故事。
但趙匡胤的集權與劉邦有著本質的區別,他並非是以“兔死狐烹”,“卸磨殺驢”的方式殘忍的收回兵權,而是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來和平集權。俗話說的好,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趙匡胤深知他能夠坐在身下的龍椅上絕對離不開那些在他完成大業之前與他同生死,共進退的好兄弟,倘若他在霸業完成之後就大殺功臣,這不僅有損自己的清譽,更會讓功臣寒心,讓天下賢士不敢再為大宋王朝鞠躬盡瘁,甚至還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的政權更迭的狂潮。
正是這種仁德之心,讓群臣沒有起兵造反的動因,在給那些功臣一條生路的同時,也讓趙匡胤以一種雙贏的和平方式贏得了這場軍權爭霸賽。
3、優厚的待遇解決群臣後顧之憂
顯然,想要群臣心甘情願的交出手中掌握的權利,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對於到手的既得利益,人人都是貪慕的,而趙匡胤無疑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在酒宴中就承諾眾人,雖然收回他們手中的實權,但仍賦予他們虛職,讓他們仍然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並許諾賜予他們良田百畝,歌姬傭人無數,讓他們擁有無盡的榮華富貴。
還承諾會善待他們的後世子孫,他甚至還與臣民們聯姻,將他們的女兒或收入後宮,賜予高位,或將其嫁如當時支系龐大的趙氏家族,以此來顯示他願同臣民們世代交好,親上加親,並希望以此來表示他的誠意。聽到這些誘人的價碼,群臣自然願意接受,雖然實權已無,但終其滿門仍能享受到如此優渥的待遇,而且再無被殺頭的隱患,倒也不失為是一場穩賺不賠的買賣。因而,這場集權活動就算是以這樣一種雙方皆大歡喜的方式完成了。
三、趙匡胤為此做了什麼?
這場集權雖然是以酒宴的形式展開,趙匡胤也是藉助酒意表達收歸兵權的帝王意願,並且成功的在實質上在宴席上完成了對軍權的集中,解除了國家內部隱形憂患,但想要完成這些事考的可不僅僅是一杯酒。
1、酒局最關鍵的不是酒,而是局。
趙匡胤出身武將,被自己的部下擁上皇位,但是這成功易而守功難。想要維護一朝政權談何容易?自趙匡胤登基後可謂是夜不能寐,擔心一旦有朝一日自己昔日的部下也效仿自己來個黃袍加身,於是,他在宮中設宴,名為酒宴,實為奪權大局。趙匡胤在酒宴中問道,如果有一天這黃袍加在你們身上了,你們這皇帝是做還是不做呢?下面眾人何等精明,他們當即就領會了趙匡胤的意思,次日就稱病,主動要求接觸軍職。
至此,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背後隱含的權力制度設計才初露端倪。他將曾經擁兵掌權的一部分人調到外地當節度使,使其脫離原來所掌控的軍隊,另設有“統兵之重”,卻無“發兵之實”的“三衙”,並確立禁軍唯一的統帥就是皇帝本人。至此,杯酒釋兵權的權利制度設計將統治權牢牢收回趙匡胤手中,趙匡胤寢食稍安。
2、趙匡胤親釀香醇可口的“美酒”
對於歷朝歷代的皇帝來說,強化中央集權,收歸軍權都是他們的心中的頭等大事,也是千古難題。但趙匡胤卻把這一問題處理的很好。主要原因就在於他請群臣喝下的是榮華富貴加身,子孫後代安樂的“美酒”,而非兔死狗烹,人財兩空的“毒酒”。試問,昔日眾人眾志成城成就大業,今日皇帝卻只願意共患難而不願意同享福。我想哪位臣子也無法接受這樣的君王,甚至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下還會乾脆再次推翻那不仁義在先的皇帝所建立的政權。
趙匡胤是厚道的,他沒有像漢高祖劉邦一樣屠殺功臣,而是在飯桌上用一杯酒就說服了這些開國功臣,巧用贖買政策,罷免了他們的職務,收回了他們的軍權。這也就體現出趙匡胤的高明之處,他與群臣共飲,藉助酒意一袒心聲,在收回軍權的同時還實現了臣子利益的最大化,意在表明,雖然軍權我趙匡胤給不了大家,但我顧念大家與我一起浴血疆場的功德無量,特許你們此生衣食無憂。此言一出,不僅封死了對於自己不利的言論,也最大程度上讓群臣感受到了自己的恩澤。同時,在群臣心中,皇帝願意做此舉動已是出乎意料,何不就坡下驢,雖說沒有什麼實權,但能安度晚年已是心中所期。
四、結語
杯酒釋兵權的歷史意義在於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開國皇帝與開國功臣之間能以如此完美的結局收場,趙匡胤這一做法隨不能說是“絕後”,但絕對可以算得上是“空前”。這對於皇帝和功臣來說,可是說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趙匡胤的言而有信和智勇雙全讓人民對他充滿敬重,這使得他在百姓中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最重要的是,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既不傷君臣和氣,又接觸了大臣的軍權威脅,對趙匡胤來說可謂是一舉多得,更可謂是歷史上有名的安內方略。
不僅如此,宋太祖宴席之上的杯酒釋兵權還體現出了中國人自古便善於並且習慣在宴會之上解決問題。這種思維時至今日仍然影響頗深,在今天的中國,雖然早已不見冷峻的刀光劍影與政治上的激烈角逐,但中國人仍舊喜歡並習慣透過宴會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或許也有賴於這場堪稱精彩的宴席之上的杯酒釋兵權吧。
-
6 # 大家喜歡的熱門影片
比比“大殺功臣”的漢初與明初,當時的宋太祖趙匡胤,只是“繼承”了後周王朝的疆域,半壁江山都不安生,離漢初明初那“天下一統”的景象還差得遠。至於“物件”?被趙匡胤瞄準了要“釋兵權”的石守信王審琦們,雖說都是禁軍悍將,還是趙匡胤早年的結義兄弟,但比起韓信彭越英布藍玉們,論戰功和威權,也都是差得遠。
而那支趙匡胤賴以起家的禁軍,早在趙匡胤“老領導”後周世宗在位時,就經歷了強力變革,軍隊的戰鬥力和行動力都空前提高。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又再接再厲,對禁軍各種“洗牌”:慕容延釗和韓令坤兩位禁軍名將都被外調,“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和“殿前都指揮使”等要職上,都換成了王審琦石守信等“把兄弟”。整個禁軍,都被他牢牢掌握在手。
所以,對於當時的趙匡胤來說,請這幾個“老兄弟”喝頓酒然後“釋”個兵權,真不是什麼難事。說哭就哭說“請辭”就“請辭”。大家心照不宣,合力演一齣戲而已。
-
7 # 勾起點陳飯
因為在宋高祖稱帝之前,國家就已經是一個藩鎮割據的局面,而趙匡胤自己就是被部下所捧起來做了皇帝,所謂黃袍加身只不過是因為他當時掌握兵權,所以直接搞了一個皇帝做,而就是這樣出身的他,也怕自己的部下有一天會模仿自己,所以有了“杯酒釋兵權”的事情。
其實所謂“杯酒釋兵權”,表面上是在向自己的部下吐露自己的憂愁,其實深層次的意思就是告訴部下:你們現在掌握兵權,功高蓋主,我已經有所忌憚與懷疑,所以現在要處置你們。這樣的話一出,武將們自然誠惶誠恐,只希望自己可以保住性命。
但是後續的話,趙匡胤告訴大家:如果你們願意交出你們的兵權,那麼我可以把土地分給你們,並且給你們高官厚祿,讓你們好好的養老。而這個時候的眾多武將一聽這個自己可以保住性命,而且還可以獲得財產,趕緊紛紛表示同意交出兵權。
所以說,在這樣的“威逼加利誘”下,趙匡胤就可以輕鬆的透過杯酒之間,不損耗一兵一卒,就可以釋兵權,當然這也與趙匡胤的部下,是他當時做皇帝時親自把他捧起來的人有關,所以削去大家的兵權可以成功。
-
8 # 歷史神秘人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軍權也!趙匡胤一場“杯酒釋兵權”的酒宴,不用流血就太平安穩的收歸了軍權,消除了軍隊對皇權的威脅,真是高明啊,歷代皇帝沒有做到的事,他做到了,真牛啊!
杯酒死兵權為什麼成功,最重要的是趙匡胤的恩威並施,他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威名赫赫,誰都不能逆他的意思啊,都是打天下的兄弟,將軍交出了軍權,趙匡胤給出了彌補的利益,大家交易成功,雙方滿意這個結果,也就沒什麼不可以放棄的,反正都是利益問題罷了,把利益分配好了,也就沒多少矛盾了!趙匡胤建立的宋朝不容易啊,唐朝藩鎮亂國,五代十國有兵就是草頭王,教訓歷歷在目啊,趙匡胤下定決心解取軍權對皇權的威脅,趙家天下才可以安穩啊!他請一起打天下的將領喝酒,開始大家喝的很高興,趙匡胤突然很悲傷流淚,大家問怎麼了,趙匡胤說,自己做皇帝不容易啊,可是自己還是不開心,因為擁兵自重的你們讓我不開心啊!大家不明白了,我們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有什麼困難和不開心都可以說嘛!趙匡胤說哪天你們手下也來個黃袍加身讓你們當皇帝,我該怎麼辦啊!將領們聽了嚇的臉都請客,紛紛跪地表忠心,誓言旦旦說絕不會有反心,如果有自己都自殺了也不會加害皇帝你啊!趙匡胤說我知道你們的忠心,可是你們掌握著這麼多士兵,我怕的睡不著啊!這時將領們明白了,這就是鴻門宴啊,是要收歸他們手裡的軍權啊!
可是白白就交出軍權誰也不願意啊,他們擔心趙匡胤翻臉不認人,這交出了兵權,轉身馬上把他們幹掉,這狡兔死,走狗烹多著呢!將領們不吭聲了,趙匡胤接著說,既然打下了了天下,還守著士兵做什麼呢,應該要好好享受生活嘛,交出了兵權,我賜給你良田千畝,金錢百萬,美妾數十,你們後代也可以做官,總之宋朝在一天,你們家族也榮華富貴一生,你們回去好好想想怎麼做吧!宴會結束,將領們也想了想,就交出軍權吧,反正不交出沒有好果子吃,皇帝都說到這個份上了,也給出了補償,何必鬧翻呢,只要一生和後代都富貴何苦抓著軍權不放呢,擁兵自重不就是為了富貴嘛!所以第二天將領們紛紛上書辭去軍中實職,交出了兵權,趙匡胤保留了他們的虛職,沒有兵權可以白領工資嘛,至於良田美妾什麼的都給了,相當厚道!當然趙匡胤還有籠絡手段,就是皇家和將領們聯姻,軍人的女兒做皇帝的妃子,往後的皇帝,有幾位皇后都是出身軍人世家的!趙匡胤對軍人世家都是優厚對待的,軍人世家後代都做官,犯法了也都挺包庇的!這樣一來,宋朝一朝都沒發生軍隊篡權的事情發生,趙匡胤做的高明啊!
其實趙匡胤最牛的一招就是以文御武,用文人統領軍隊,真正的把武官給死死壓住了,當然好處是沒有武官威脅皇權,壞處也有啊,就是文人統領軍隊,就是外行領導內行,導致有宋一朝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沒佔到什麼便宜,宋朝疆域是中央王朝中比較小的一個,真是有得到就有付出,一點不由人啊!
-
9 # 呆萌望古鏡
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的發生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也有合理的一面,當然也有一定的弊端。這個事件並非喝酒那麼簡單,功夫在酒外,在於他們對歷史發展的反思,在於他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君臣之間的默契,也在於趙匡胤個人的人格魅力。具體說來,有以下三點。
第一,歷史發展的教訓使他們君臣都在反思。唐朝由強盛轉為衰落,皇權在不斷的弱化,武將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安史之亂是一次教訓,朱溫滅唐更是教訓深刻,而到了趙匡胤陳橋兵變,更是用鮮活的事實告訴世人,武將權力太大,危險太大了。絕對的兵權就產生絕對的兵變可能性。這不是危言聳聽。這些史實近在眼前,趙匡胤就是其中的親身經歷者之一,他們君臣對此都心知肚明,只是在天下未定,武將還承擔著重要使命時,誰也沒法提這個事,江山穩固後互相心照不宣,只等著一個合適的機會。這頓酒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喝的,群臣才有一點就通的正確選擇。
第二,趙匡胤君臣長期以來有一定的默契。彼此知道對方在想什麼。當趙匡胤提出自己的擔心時,大臣們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僅是不信任他們,還有不信任他們手下的人。大臣都知道這句話有多麼重。所以對皇上提出的解決方案表示支援和接受。要是沒有長期以來的默契,可能有人不願意交出權力,就麻煩了。
第三,趙匡胤個人有極高的人格魅力。這是保證這頓酒能喝出味道的關鍵所在。大臣們相信只要交出權力能保證自己的安全和生活滋潤,才會毫不猶豫地交權,否則就會搞得像皇上削番引發戰爭那樣,清朝康熙要削番,吳三桂反了,為什麼?他害怕交出兵權後,皇上會殺他,為自保必須反,搏一把。
所以說,以上三個重要因素,缺一不可,才會以喝酒的方式解決最敏感的權力交接問題。
-
10 # 深海有魚與礦
我覺得趙匡胤本身就有一定的實力,有一定的心腹。假如主要將領喝醉後同意請求,副官就算不同意,周圍士兵虎視眈眈,準備踩他們上位。在這種情況下,主將沒醉也得醉,不然怎麼辦呢?好不容易來了個從龍之功,難道要反?反的話還能不能先活著走出去這是個問題哈!有多少士兵能真正跟著反呢?也可能會想先投靠再找機會拿主將的一血,投靠皇帝拿戰功。
所以在這種利弊之下,正常的人都會同意吧!
-
11 # 金棠文化
自從陳橋驛皇袍加身,趙匡胤沒有睡過一天安穩睡。從公元907年朱溫取代唐朝建立後梁政權以來,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直至960年建立大宋王朝為止,短短53年的時間就巳改換成第六個王朝了,這種武將以軍事實力改朝換代的習慣做法是否還會繼續?親身經歷奪權過程的趙皇帝經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著妙棋——杯酒釋兵權。那麼,是什麼原因使他能夠成功解除這些悍將軍權的呢?
首先,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趙匡胤當皇帝前,本來就是武將,對武將的情況再熟悉不過了。加上他當都點檢時,結交了這幫“老哥們”,對他們的所做所為、性格脾氣了如指掌,使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中。
其次,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趙匡胤在酒席上採取突然發難的辦法向諸將提出交出兵權的要求。好漢不吃眼前虧,眾人知道,如當場提反對意見,必遭殺身之禍,還不如順手推舟,暫切答應罷了。待到後來想反悔時,大局巳定,已無可更改了。
再次,趙匡胤採取賄賂手段,以賞金賜銀、廣置田宅為誘餌,使被解除軍權的武將們均成了大地主。老趙家從經濟上對他們進行了補嘗,給他們留了生活後路,使他們打消了反抗的念頭。
最後,完善的制度是政策推行的保障。
趙匡胤在宰相趙普的幫助下,不僅成功完成“杯酒釋兵權”,而且確立和制定了“守內虛外”、“內重外輕”等一系列加強皇權的制度和措施,“杯酒釋兵權”造成的權力真空現象,立即被早巳設計好的新制度所彌補,使國家沒有因重大人事變動而引起躁動。
總之,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行動的開始而不是結束。
-
12 # 以古觀今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成功不是偶然,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會喝酒是一門學問,從古至今皆適用,今人更是將之發揚光大。
喝酒的學問-酒桌上的言語技巧當今社會哪個生意人不喝酒,幾杯酒喝下來,仇人也能喝成親兄弟。成了親兄弟事情就好辦了呀。趙匡胤深諳此道,雖然大傢伙都是並肩作戰的好兄弟,但是坐上了龍椅,就要有帝王的威嚴,說出來的話就是皇權的象徵,不容置疑。
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趙匡胤召集昔日五位好兄弟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一起飲酒,以彰顯對他們的信任和關懷。酒過三巡,就大吐苦水:“沒有你們就沒有今天的我,但是當天子太過艱難,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夜晚都不敢安枕而臥啊!”
石守信等人忙問緣由,太祖才幽幽的說道:“這不難知道,我這個皇帝位誰不想要呢?”幾人聽下來這才明白太祖的意思,忙表示:“陛下何出此言,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呢?”
太祖說:“不然,你們雖然無異心,然而你們部下如果想要富貴,把黃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眾人頓時無語凝噎,第二天在朝堂上就稱病交出兵權。
一頓酒下來,太祖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在加上威逼利誘,許諾好處,這般掏心掏肺,在酒精的刺激下任誰也扛不住啊!趙匡胤可謂是中國歷史上酒桌文化的第一人。
喝酒的學問-喝酒物件的小算盤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這些人都是跟著太祖趙匡胤打江山的人,起初黃袍加身也只是想要功成名就,享一世富貴而已。所以聽到太祖認為他們的部下也會來給自己黃袍加身都嚇哭了,西漢大將軍韓信功高震主,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眾人仍是心有慼慼。現在有句話不是說,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受到皇帝大大的猜忌,委屈也只能受著了,捨棄了兵權,留條小命享享榮華富貴也還不錯。
喝酒的學問-恰當的時機是關鍵如果你等客人和競爭對手已經準備籤合同或者是合同已經籤成功了,再去請人喝酒,一般很難請到人捧你的場。
公元960年,陳橋兵變後,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公元961年就策劃請兄弟們喝酒。此時,五位兄弟才剛剛搖身一變成開國功勳,都沉浸在權貴的喜悅當中,反叛的苗頭還沒露出來,就已經被扼殺在搖籃之中了。
如果假以時日,他們漸漸生出反叛之心,擁兵自重,到那時候趙匡胤恐怕聚不齊喝酒的兄弟了。
喝酒這門學問,你學會了嗎?
結語: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鞏固了中央集權,卻也導致了軍人的地位一落千丈,重文輕武,為亡國埋下了禍根。 -
13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一提起“杯酒釋兵權”,後人往往用來說明宋太祖收兵權,實際上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宋太祖收兵權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內罷典領禁兵的宿將,一是外罷擁兵自重的藩鎮。這裡說的杯酒釋兵權僅僅是關於前者的故事,至於後者將另有細說。
一、內釋兵權的措施
1.親信擔任禁軍將領
五代後期,發動兵變篡奪皇位的,主要已不是在外擁有兵權的藩鎮節度使,而是在中央典領禁兵的宿將。太祖自己就是以殿前都點檢發動兵變取代後周的,他何嘗不明白這點。因而宋代後周不久,典領禁軍的宿將就有一番調整。
韓令坤和慕容延釗分別出任侍衛親軍司和殿前司的最高將領,不過,太祖有意派他們領兵在外,使他們難有作為。石守信和高懷德成為侍衛親軍司和殿前司的實際上的最高長官,石守信是太祖的義社兄弟,高懷德則在當年成為太祖的妹夫。
太祖還把另一個義社兄弟王審琦提為殿前都指揮使,讓自家兄弟趙光義頂替了王審琦出缺的殿前都虞候。這樣,除了馬軍都指揮使張光翰和步軍都指揮使趙彥徽外,禁軍兩司都控制在太祖親信的手中。
到建隆元年歲末,太祖又以義社兄弟韓重贇和心腹將領羅彥瓌取代了兩人。對後周時在禁軍中聲望資歷不在己下的韓令坤和慕容延釗,太祖還是放心不下,建隆二年閏三月,他決定不再任命自己出任過的殿前都點檢,同時以石守信替代了韓令坤,從而使禁軍尚級將領成為太祖清色的系親信。
太祖認為,由親朋故友執掌禁軍,就不再會發生推翻宋朝的兵變。開國宰相趙普卻不以為然。君臣有一段對話。
太祖說:“他們肯定不會背叛我的,你何必那麼擔憂呢?”趙普說:“我倒不是擔心他們反叛,只恐怕他們不能控馭部下,軍伍間萬一有作孽者,到那時就由不得他們了。”這幾乎是以陳橋兵變的前例來提醒,太祖立即領悟了。
2.杯酒釋兵權
建隆二年七月,一天晚朝結束,太祖與石守信、王審琦等故人飲宴,待酒酣耳熱之後,他屏去侍從,對這些禁軍宿將說:“我沒有你們,就沒有今天。但做天子也太艱難了,倒不如當節度使來得快活。我現在是長年累月不敢睡上一個安穩覺呵!
守信等人忙問何故,太祖說:“這不難明白。天子這個位置,誰不想坐坐呢?”守信等都叩頭道:“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敢再懷異心?”
太祖說:“你們沒有異心,你們麾下的人要貪圖富貴怎麼辦?一旦把黃袍加在你身上,你要不幹,也辦不到呵!”宿將們知道受到猜忌,弄不好就有殺身之禍,便一邊叩首,一邊流淚,請求太祖指示生路。
太祖開導道:“人生在世,就如白駒過隙。所以企求富貴的人,不過多積攢點金銀,自個好好享樂,讓子孫也不再貧乏。你們何不放棄兵權,出守大藩,選擇好的田宅買下來,為子孫置下永久的基業;再多收些歌兒舞女,每天飲酒作樂,以終天年。我與你們互結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豈不很好?”
將領們見太祖交代得如此明白具體,次日,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羅彥瓌等都上疏稱病,求解兵權。太祖一概允准他們出鎮地方為節度使,除天平節度使石守信還名義上保留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的空名外,其他宿將的禁軍職務都被擼去了。到建隆三年,石守信的虛名也被剝奪了,從此,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這一職位不再任命。
為了履行互結婚姻的諾言,太祖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分別許配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又讓其弟光義做了張令鐸的快婿。太祖透過政治聯姻,讓這些高階將領消弭離心傾向,共保富貴。這就是罷去宿將典禁兵的“杯酒釋兵權”。
不過,有史家考證,太祖雖有收宿衛大將兵權一事,但酒酣耳熱的那個細節純屬戲劇化小說性的傳聞。我們儘可忽略“杯酒”的細節,而關注“釋兵權”的本質。實際上,太祖在這裡推行的是經濟贖買政策,即以土地財貨收購兵權。其後宋代武將普遍熱衷於兼併土地,貪黷財貨,與這一贖買政策也不無關係。
二、“杯酒釋兵權”後的禁軍
從上表可以發現,杯酒釋兵權後,禁軍發生明顯變化。
1、禁軍將領權勢大為削弱
原先九個將領減為四個,殿前司的正副都點檢和侍衛親軍司的正副都指揮使,不再設定。侍衛馬步軍都虞候長期空缺。僅剩下四個職位較低的將領,朝廷也總是任命資歷淺薄、才幹平庸的將領充任,例如韓重贇、劉廷讓、崔彥進、張瓊,都是比較容易駕馭的,不能對皇權構成威脅。
有一個故事可以為證。乾德元年,太祖曾打算召符彥卿典掌禁軍,趙普極力反對,以為彥卿在後週末已為藩鎮,又是周世宗和趙光義的岳父,名位太盛,不宜再委以禁軍兵柄。太祖說:“你為何總懷疑彥卿?我待他不能再好,他豈能背叛我!”趙普說道:“陛下何以有負周世宗!”太祖默然無語,收回成命。
2、禁軍三衙體制開始形成
由於侍衛親軍司不設正副都指揮使,自然分為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再加上殿前司便合稱“三司”,也稱“三衙”,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和殿前都指揮使構成所謂“三帥”。三衙鼎立,互相牽制,改變了過去由禁軍將領一人統率各軍的體制,成為宋朝一項基本的軍事制度。
三、宋代兵制的若干問題
1.相互掣肘的統兵制度
太祖時代已逐漸形成樞密院、三衙統兵的新體制。這種體制,用宋人的話來說就是:“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而每有出征,則由皇帝臨戰命帥,所任命主帥往往並不是三衙將領。這樣,就把兵權一分為三,各有職守,相互制約,宋朝因此沒有成為繼五代以後第六個由禁軍將領發動兵變推翻統治的王朝。
不過,利弊往往是共生的,由於統制過嚴,政出多門,雖然消除了擁兵悍將對中央皇權的威脅,卻造成了各自為政、動輒制肘、缺乏協調、難以統籌等弊病,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宋軍的戰鬥力。
2.強幹弱枝的募兵方式
禁軍是宋朝的正規軍,是宋軍精銳所在。為了提高禁軍的作戰力,乾德三年(965年),太祖命全國挑選驍勇善戰計程車兵登記造冊送至京城,補充禁軍缺額。同時選拔強悍士兵作為兵樣,分送各地照樣募兵。後來又以木梃為高下之等,散發諸州依樣遴選。這樣就保證禁軍中都是身強力壯計程車兵。
禁軍每隔二三年甚至半年就變動駐地,實行所謂更戍法。這時,將領卻不隨之同行,使得“兵無常帥,帥無常師”。更戍法的目的,一是使士兵均勞逸,知艱難,識戰鬥,習山川,不至驕惰;二是使兵將分離,防止兩者形成根深蒂固的親黨關係,剷除驕兵悍將犯上作亂的內外部條件。
然而,兵將分離,更番迭戍,不利於同心協力的戰鬥團隊的形成,其削弱戰鬥力的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在兵制上,宋代實行強幹弱枝、內外相制的方針。宋代軍隊分禁兵、廂兵、鄉兵和蕃兵四種。禁兵是中央軍兼正規軍,是主力作戰部隊,主要佈防在京師和軍事要地。廂兵在北宋是國家正規軍中的地方部隊,宋初由各藩鎮兵中壯勇編入禁兵以後的老弱者留充,既維持地方安全,也從事各種勞役,因而既是地方軍,又是雜役軍。鄉兵是保衛鄉土的非正規地方軍,一般按戶籍抽調壯丁組成,也有招募的。蕃兵是邊境少數民族組成的非正規邊防軍。
所謂強幹弱枝,即在部署軍隊時,無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京師都比地方要絕對雄厚精良得多,旨在強化京師的保衛力量,弱化地方的武裝力量。
這一方針與內外相制又是相輔相成的。太祖時,禁兵約二十萬,一半駐守京城,一半分駐外地。合京城禁兵足以對付外地諸道的禁兵,因而不會形成外亂;合外地禁兵足以對付駐守京城的禁兵,因而難以釀成內變。此即內外相制。這種內外相制的兵力部署原則,不僅體現在中央和地方的制約上,還表現在京城內外、路州之間和州縣之間的兵力和兵種的佈防上。
總之,太祖削奪兵權改革兵制的一系列措施,有效保證了宋朝軍隊的長期穩定徹底結束武人亂政的動盪局面,其成效是不言而喻的。
但其負面作用也不容忽視。太祖的所有措施,其核心就是“猜防”,猜忌將領,鉗制士兵。前面已經說到因制度人事上牽制而影響到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由此形成了宋代猜忌和抑制武將的所謂祖宗家法。
因而北宋一代,武人以保身全名為大幸,太宗以後幾無名將,唯一值得稱道的狄青也遭猜忌而死。其後在與西夏的長期較量中,在面對女真猝然南侵的凌厲攻勢前,宋朝在軍事上絕無優勢可言,與此也是不無關係的。
當然,我們不能以後來宋朝軍隊的缺乏戰鬥力,來否定太祖削奪兵權改革兵制的必要性。對其不利影響,似乎更應追究繼任者,為什麼不能進—步完善太祖的兵制改革,避免其負面作用呢?
(正文完)
-
14 # 星雨心蕾
“杯酒釋兵權”是君與臣心照不宣的結果。
趙匡胤本來就是靠奪取後周王權而登上帝位的,他為了預防手下臣子也來個“黃袍加身”,他虛心的去求教了親信趙普,趙普給他的建議是奪取權利,控制錢穀,收回兵權,他豁然開朗,瞬間明白了他的意思,也就有了後來的“杯酒釋兵權”。
那麼為何會這麼成功呢,並不是請一杯酒那麼簡單。
趙匡胤將石守信等一批好兄弟招來進宮飲宴,皇帝先曉之以理說自己仰仗各位兄弟才有了今天,當天子太難不如做個節度使逍遙自在。這些兄弟聽了覺得已經當了皇帝,還有什麼可憂慮的,趙匡胤接下來就動之以情,雖然已登帝位,但我這個位置誰不想做呢,石守信等人又說如今帝位天命已歸陛下,誰敢覬覦,趙匡胤有嘆口氣說:你們沒有非分之想,但難免手下把黃袍加到你們身上,他知道這些兄弟心無城府,聽完這些話,都惶恐萬分,趙匡胤就趁機說了肺腑之言,人生來追求不過就是榮華富貴,我把這些都給你們,再結成兒女親家,君臣之間再無嫌隙,你們把兵權交出來,一舉兩得。
說完這一席話,估計再笨的人,也明白什麼意思了,假借的是兄弟之間的酒後交心,實則是君王對臣下的警告,他們也就乖乖交出兵權。
其實趙匡胤用的是攻心計,趙匡胤說話拿捏的恰到好處,這也是他成功將兵權卸下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就是他的那些兄弟心無城府,才能被他說動,如果換作別人或許結果就不會是這樣的。
-
15 # 西府趙王爺
哪有那麼簡單?如果喝一頓酒就能拿兵權,那歷史上就不會有兵變了。
眾所周知,杯酒釋兵權算得上是宋太祖趙匡胤政治生涯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成就了。話說北宋初年,禁軍勢大,而本就是禁軍出身,而後透過兵變上臺的宋太祖趙匡胤,深知其中的利害。既然自己可以黃袍加身,難保不齊日後禁軍的其他的將領也會依樣畫葫蘆,奪了趙家的江山。所以,他必須要把禁軍兵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這便是“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背景,其最終目的是宋太祖趙匡胤想要從禁軍將領手中拿回兵權,從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自己的統治。
在宴會上,趙匡胤和老部下們把酒言歡,喝得正是興起。可突然,趙匡胤屏退了侍從,開始向部下們訴起苦來。稱自己這個皇帝做得並不安逸,每天連覺都睡不著,因為有人惦記著自己的皇位。
石守信等人聽出來趙匡胤這是話中有話,意思是在說他們覬覦皇位。於是趕忙向趙匡胤解釋,說自己絕對沒有二心。
趙匡胤自然是做出一副老好人的樣子,說自己相信他們。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誰也沒辦法保證有朝一日,自己部下不會將黃袍送上來。畢竟當初趙匡胤的陳橋兵變就是這麼一個例子,趙匡胤嘴上說著不要,可這黃袍還是穿在了他身上。
趙匡胤意思說得很明白,只要你們還處在這個位置上,那麼就是我皇位的威脅。而我如果想除掉這個威脅,要麼是將你們處死,要麼是收回你們的兵權。
石守信等人都不傻,知道趙匡胤這是給自己擺了一場鴻門宴,目的就是收回兵權。雖然可能心中不願意,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為了保命,必須得答應。於是他們都乖乖的交出了兵權。
這便是“杯酒釋兵權”的一個大概過程,而這個過程看起來似乎並不難,基本就是趙匡胤三言兩語就搞定了一切。但事實上,“杯酒釋兵權”遠沒有這麼簡單。酒宴上趙匡胤的大獲全勝,其實是經過了多年的謀劃準備並不斷努力而得到的最終結果。
換句話講,“杯酒釋兵權”其實只是一個結果,趙匡胤真正拿回兵權並不是在酒宴上。因為當時石守信等人之所以會答應趙匡胤交還兵權,實際上是因為他們當時手裡已經沒有多少實權,失去了和趙匡胤對抗的權力。
前面提到過,趙匡胤自己就是禁軍出身,並且是透過兵變奪取的皇位。所以他深知禁軍的威脅,早在“杯酒釋兵權”之前,趙匡胤就已經在逐步的掌控禁軍權力。
當時宋朝的禁軍一共分為兩大部分,分別是侍衛親軍和殿前軍,歸屬侍衛司和殿前司統轄,其中大部分將領都是趙匡胤稱帝前在禁軍中的心腹,也是陳橋兵變的主要參與者,屬於北宋的開國功臣,位高權重。所以,於情於理,趙匡胤都是不方便明著解除他們的兵權的。為此,趙匡胤非常有耐心的選擇了各個擊破。
其中,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張光翰和侍衛步軍都指揮使趙彥徽,由於和趙匡胤關係比較疏遠,不屬於義社十兄弟之列,所以成為了被首先清理的物件,從中央貶到了地方。其中張光翰被改封為永清軍節度使,趙彥徽則被封為建雄軍節度使。
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時,北宋不比唐朝,經歷唐末藩鎮割據的教訓之後,五代各國都在有意的治理藩鎮亂象,到了北宋,藩鎮的勢力已經大不如從前,無法形成割據實力,對於中央構不成威脅。
此時趙匡胤登基不到半年,便已經初步掌握了侍衛司馬步軍的兵權。
建隆二年,趙匡胤故技重施,藉著平定李重進有功,將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和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韓令坤二人明升暗降,分別派到山南東道和成德軍當節度使。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透過對慕容延釗升遷,趙匡胤成功拿到了殿前軍這個北宋禁軍最強武力的指揮權。而且趙匡胤並沒有將這個職位再放給外人,而是自己牢牢的攥在手裡。
當然,這也算是迴歸老本行了,畢竟當初趙匡胤再後周禁軍中,也是當的殿前都點檢。而這意味著,趙匡胤其實再度成為了禁軍的事實統帥。
經過著兩次調整之後,趙匡胤已經幾乎掌控了禁軍,剩下的石守信等人已然是沒有了反抗趙匡胤的實力。如此一來,酒宴之上,趙匡胤其實就已經掌握了絕對的主動權。
其實,以當時當時趙匡胤的實力,就算是直接拿去石守信等人的兵權,也是可以的。只是趙匡胤確實人挺好的,他還是顧及了兄弟情誼。和張光翰、趙彥徽他們不同,宴會上的石守信、王審琦、張令鐸、高懷德都是曾經跟著趙匡胤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
如今天下大定,趙匡胤不想直接過河拆橋,這樣未免傷了兄弟情誼。同時著兵權是一定要拿的,正所謂懷璧其罪,宴會上趙匡胤的擔心確實有道理。所以,趙匡胤選擇了和兄弟們喝頓酒,把話給說明,讓石守信等人主動交出兵權。這樣既不傷和氣,也解決了問題。
當然,這兵權也不是白交的。這四個兄弟他可一個都沒有虧待,首先高懷德娶了自己的妹妹,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分別娶了自己的兩個女兒,至於張令鐸,則是直接抬了一輩,成了自家三弟趙光美的岳父。當初酒宴上的四人,雖然交出了兵權,但卻成了皇親國戚,其實也不算虧。
所以總結來講,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之所以能夠成功,第一是他有著絕對的實力,第二是他給予將領們足夠的交換條件,讓他們甘心交出兵權。其實,想要達成這些條件並不容易,趙匡胤更多的是因為自己本身就是禁軍出身,在軍隊內部有著足夠的聲望,使其能夠有信心以及有能力對禁軍做到絕對的掌控。
否則,這些兵權他拿回來也沒用。只要哪天人家振臂一呼,又是一支大軍。所以,“杯酒釋兵權”並不是喝一頓酒那麼簡單,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回覆列表
陳橋兵變以後,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被擁立稱帝,成為大宋朝的開國皇帝。建國初期,趙匡胤擔心手下武將們兵權在握,將來會搞割據培植勢力,待時機成熟學自己當初搞兵變奪江山。為加強中央集權,以及防止澶州兵變和陳橋兵變的歷史再次重演。琢磨著只有把兵權收回來,掌握在自己手裡才能心裡踏實,從而保證皇位坐的穩。
宋太祖
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七月初九這天,退朝以後宋太祖留下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人,設宴犒勞眾將領。酒喝到一半的時候,趙匡胤突然讓周圍侍從退去,對著眾將領表述了一番掏心窩子的苦衷:我雖在天子位,可這江山都是眾將領幫著一起打下的。現在天下已定,朕想停止天下兵戈,使國家能夠長治久安。各位將領也該盡享榮華了。只是現在大家都還兵權在握,保不齊各位以後不會出現兵變割據。就算各位將領沒這心,也很難說下面的人不會將黃袍披在你們身上,到那時各位就身不由己啦,一旦起兵又將天下大亂,遭殃的還是天下百姓呀,每次想到這些,連覺都睡不安穩啊!如果君臣之間沒有猜疑,能夠上下相安那該多好。一番話軟中帶硬,讓眾人不寒而慄呀。
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
此時眾將領心裡明白,這就是要收兵權唄。這頓酒其實就是個坑啊,想必殿外周圍肯定早已設好了埋伏。如果現在交出兵權,還能回去過個安穩日子。如果不交,這明擺著就是跟老趙作對吧,估計今天肯定是無法全身而退了,說不定這頓酒還沒喝完就會招來殺身之禍呀。於是,當即有人稱自己身體有病領不了兵了,有的說年紀大了要求回家養老。眾人紛紛表示,請求皇帝解除自己的兵權,批准回家享清福。太祖趙匡胤皆欣然同意。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一直被傳為美談,不過也有人認為根本就沒有這回事。有關此典故的記載最早出自王曾的《王文正公筆錄》,以及司馬光的《涑水紀聞》等史籍,不過對其事件的描述都不盡相同。而在《太祖實錄》裡卻沒有“杯酒釋兵權”的記載,這也是一些學者提出質疑的原因,認為此事為虛構。1945年,丁則良發表《杯酒釋兵權考》,認為此事“全來自傳聞,不足置信”。1982年徐規等人也曾發文質疑,表示根本就沒有這回事。歷史真相我們已無從知曉,但是作為故事,我還是希望它是真實存在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