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離婚率越來越高的原因我覺得應該分為以下幾點來談:
一、結婚的意義是什麼?
結婚的基本需要或許有這麼幾點。
1.生理需求,說白了就是性需求以及傳宗接代的需求。
2.心理需求,滿足情感交流與依託,以及安全感與身份歸屬的需求。
3.生存需求,分工合作,建立良好的協作關係,提升生存質量的需求。
4.社會需求,塑造正常的社會形象,建立基本的社會單元,規避倫理道德綁架的需求。
但是社會的基本形態發生了變化,故而影響了,人們自身的生存規則,最終導致婚姻關係的改變。
二、婚姻的基本價值的改變
婚姻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形態,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求為第一要義,但外在的生存結構必然影響著人們的生存需求與基本形態發生改變。就比如天變熱了,休息時自然不再需要抱團取暖,同時減少運動會讓人更加覺得舒適。
下面我們來具體聊聊各種元素的改變對婚姻的影響。
1.生存環境的改變
人們都說婚姻是為了生活更加幸福,而且人是群居動物,而群居的本質是為了更好的生存,此前的形態是隻有男女搭配才能建立基本的生存條件,男負責耕種,女負責織布,男女合作完成孩子的養育,以確保養老之用,這樣吃飯穿衣養老的問題都得以解決,說白了分工明確,誰也替代不了誰,只有相互合作才能降低生存成本。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男女的作業分工的邊界變得模糊甚至消失,女人乾的事兒,除了生孩子難得也能幹,男人乾的事兒除了房事,其他的女人也能完成,同時外部有大量的資源可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完美的形成互補,所以誰離開誰都能活得瀟灑自如。如此,這種傳統的婚姻關係就不再顯得那麼牢固。
2.文化環境的改變
人類的解放,更多時候就是女性的解放,就比如紅十字會的最初建立就是為了女性的解放。人類文化的文明會來越來越趨向於性別的平等,但是男女之間的確有一點無法磨平,就是女人永遠也打不過男人,當文明衝突無法解決兩性關係的時候,往往會出現獸性的博弈,所以女性會隱隱中有一些心理弱勢。
同時在中國當年的文化背景中這種男女平等的文化發展有些扭曲,比如,西方的男女平等並不是中國所強調的平等,比如消費方面,兩人約會,男人買單天經地義,女人買單天理不容,這看似是一種對女性的尊重,其實還是一種歧視,因為依然把女人看作弱者,因為男方是給予方,這就如同一個大人跟一個小孩去吃飯,一定是大人買單一樣的道理,但是在我們的文化裡,女人把這種特權當成一種優越感,如此之類比如彩禮啊,男人負責買房買車啊,之類的其實都是一種歧視,但女人卻不這麼認為。不過這不能怪女人,因為這是文化環境造就的,我們無法逾越,所以隨著這種所謂的女性精神獨立的建立(其實是一種過度補償),形成了一種中西方文化雜糅的這麼一種狀態。女人宣告著獨立的權利,但是卻不敢完全的承擔獨立的責任。一邊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一邊是我是獨立女性我要維護主權,最終夫妻之間就長期處於這種博弈的狀態,即影響合作,又影響情緒,最終過的不幸福,然後各自逃離這種博弈的狀態。
3.社會環境的影響
生存壓力是當下普遍人們要面臨的一個問題,其實適度的壓力才更適合婚姻關係的維繫,壓力小,那麼彼此的合作需求就會變淡(比如富人),而壓力大同樣會讓雙方的合作的效能不夠明顯,同樣會把這種婚姻的關係看淡(窮人)。
所以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生活成本過高,壓力大,一般人都難免會出現這種貧賤夫妻百事哀,在日本不婚主義有很高的佔比,為什麼?男的覺得養家難,所以放棄婚姻,而女的怕男的養不起家選擇不婚,所以在日本出現了大量的單身消費商業體,比如單身公寓,單身食堂,單人網咖等。
此外,女性的生活會更加的獨立,主要因為女性的收入不比男人底,而且大多數女性沒有儲存的意識,所以同樣的收入也會比男人過的有滋有味,所以在沒有男人的情況下也能過得很美,同時在這種性文化不斷開放的時代,生理需求與情感需求自然也不會成問題,這種對於生理需求滿足物件的不確定性也給其他原有正常婚姻關係的夫妻帶來了一定的衝擊。
最後,這種不婚主義,以及丁克夫妻,其實都是學習西方的盲目跟隨,因為環境不同,所以生存條件存在巨大差異,而且這種選擇也完全不符合倫理,當然很難維持長久的婚姻關係。
所以基於以上原因,中國的離婚率居高不下。其實筆者要說的是,離婚與否,真的不存在多少問題。有婚姻的夫妻要學會把握好尺度,兩人肩並肩朝前看,而不是面對面,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最後就成了相互挑刺,相互怪罪。兩個人相互包容,相互促進,才能經營好一個家的生活,兩個人的關係,當然這並沒有說起來那麼容易。
此外,離婚的朋友也不用在意,選擇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持續努力,活好自己一切都沒有問題,怕就怕一切都是頭腦一熱,不管是當初的結婚,還是以後的離婚都是腎上腺素在作祟。
最後希望所有的朋友都過的開心,活出那個自己想要的自己。
關於離婚率越來越高的原因我覺得應該分為以下幾點來談:
一、結婚的意義是什麼?
結婚的基本需要或許有這麼幾點。
1.生理需求,說白了就是性需求以及傳宗接代的需求。
2.心理需求,滿足情感交流與依託,以及安全感與身份歸屬的需求。
3.生存需求,分工合作,建立良好的協作關係,提升生存質量的需求。
4.社會需求,塑造正常的社會形象,建立基本的社會單元,規避倫理道德綁架的需求。
但是社會的基本形態發生了變化,故而影響了,人們自身的生存規則,最終導致婚姻關係的改變。
二、婚姻的基本價值的改變
婚姻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形態,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求為第一要義,但外在的生存結構必然影響著人們的生存需求與基本形態發生改變。就比如天變熱了,休息時自然不再需要抱團取暖,同時減少運動會讓人更加覺得舒適。
下面我們來具體聊聊各種元素的改變對婚姻的影響。
1.生存環境的改變
人們都說婚姻是為了生活更加幸福,而且人是群居動物,而群居的本質是為了更好的生存,此前的形態是隻有男女搭配才能建立基本的生存條件,男負責耕種,女負責織布,男女合作完成孩子的養育,以確保養老之用,這樣吃飯穿衣養老的問題都得以解決,說白了分工明確,誰也替代不了誰,只有相互合作才能降低生存成本。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男女的作業分工的邊界變得模糊甚至消失,女人乾的事兒,除了生孩子難得也能幹,男人乾的事兒除了房事,其他的女人也能完成,同時外部有大量的資源可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完美的形成互補,所以誰離開誰都能活得瀟灑自如。如此,這種傳統的婚姻關係就不再顯得那麼牢固。
2.文化環境的改變
人類的解放,更多時候就是女性的解放,就比如紅十字會的最初建立就是為了女性的解放。人類文化的文明會來越來越趨向於性別的平等,但是男女之間的確有一點無法磨平,就是女人永遠也打不過男人,當文明衝突無法解決兩性關係的時候,往往會出現獸性的博弈,所以女性會隱隱中有一些心理弱勢。
同時在中國當年的文化背景中這種男女平等的文化發展有些扭曲,比如,西方的男女平等並不是中國所強調的平等,比如消費方面,兩人約會,男人買單天經地義,女人買單天理不容,這看似是一種對女性的尊重,其實還是一種歧視,因為依然把女人看作弱者,因為男方是給予方,這就如同一個大人跟一個小孩去吃飯,一定是大人買單一樣的道理,但是在我們的文化裡,女人把這種特權當成一種優越感,如此之類比如彩禮啊,男人負責買房買車啊,之類的其實都是一種歧視,但女人卻不這麼認為。不過這不能怪女人,因為這是文化環境造就的,我們無法逾越,所以隨著這種所謂的女性精神獨立的建立(其實是一種過度補償),形成了一種中西方文化雜糅的這麼一種狀態。女人宣告著獨立的權利,但是卻不敢完全的承擔獨立的責任。一邊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一邊是我是獨立女性我要維護主權,最終夫妻之間就長期處於這種博弈的狀態,即影響合作,又影響情緒,最終過的不幸福,然後各自逃離這種博弈的狀態。
3.社會環境的影響
生存壓力是當下普遍人們要面臨的一個問題,其實適度的壓力才更適合婚姻關係的維繫,壓力小,那麼彼此的合作需求就會變淡(比如富人),而壓力大同樣會讓雙方的合作的效能不夠明顯,同樣會把這種婚姻的關係看淡(窮人)。
所以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生活成本過高,壓力大,一般人都難免會出現這種貧賤夫妻百事哀,在日本不婚主義有很高的佔比,為什麼?男的覺得養家難,所以放棄婚姻,而女的怕男的養不起家選擇不婚,所以在日本出現了大量的單身消費商業體,比如單身公寓,單身食堂,單人網咖等。
此外,女性的生活會更加的獨立,主要因為女性的收入不比男人底,而且大多數女性沒有儲存的意識,所以同樣的收入也會比男人過的有滋有味,所以在沒有男人的情況下也能過得很美,同時在這種性文化不斷開放的時代,生理需求與情感需求自然也不會成問題,這種對於生理需求滿足物件的不確定性也給其他原有正常婚姻關係的夫妻帶來了一定的衝擊。
最後,這種不婚主義,以及丁克夫妻,其實都是學習西方的盲目跟隨,因為環境不同,所以生存條件存在巨大差異,而且這種選擇也完全不符合倫理,當然很難維持長久的婚姻關係。
所以基於以上原因,中國的離婚率居高不下。其實筆者要說的是,離婚與否,真的不存在多少問題。有婚姻的夫妻要學會把握好尺度,兩人肩並肩朝前看,而不是面對面,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最後就成了相互挑刺,相互怪罪。兩個人相互包容,相互促進,才能經營好一個家的生活,兩個人的關係,當然這並沒有說起來那麼容易。
此外,離婚的朋友也不用在意,選擇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持續努力,活好自己一切都沒有問題,怕就怕一切都是頭腦一熱,不管是當初的結婚,還是以後的離婚都是腎上腺素在作祟。
最後希望所有的朋友都過的開心,活出那個自己想要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