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段華為
-
2 # 史良時
水塘乾涸時,一群抓魚的人,一陣子折騰的肢體語言和淤泥被腳亂踩,手瞎抓的痕跡。這個"痕跡"即大草狂草。海灣、湖沼、河灣退水後環境中留下的微生物參與作用所形成的沒有被抓魚人破壞的一些沉積物畫面場景,似章草或行篆隸。
-
3 # 弄墨人3476384831199
正如晉衛恆在《四體書勢》中說:“漢興而有草書。”明確地指出了草書的興起年代,那麼什麼是草書呢?所謂“草書”顧名思義就是草率的書寫。從這個層面上講,廣義的草書也包括隸書的草寫,還包括篆書的草寫。從狹義講,指書寫上有一定規範法度並能自成體系的草寫漢字,如章草、今草、狂草。草書的主要特點就是結構省簡,筆畫連貫,書寫流便迅速,但不易識別。
(一)章草:亦稱“急就草”,其特點是字字獨立,不相連屬,行筆波磔顯著而猶帶隸意。存世最早的章草紙本墨跡是西晉陸機的《平復帖》。唐張懷礶《書斷》中:“章草者,漢黃門令史游所作也。”章草的創造者一般都認為是漢元帝時的黃門令史游,但事實上我們已經在大量出土的漢竹、木簡中看到了許多書寫簡潔而草率的草隸,由於它不受成法的規矩約束,書寫隨意,在民間已先被大量應用。這種民間使用的“俗體”被當時文人所喜好,而漢元帝的黃門令史游以它作急就章,便奠定了章草的規範,所以後來把經過規範的草隸稱為章草。由於漢章帝對當時的章草推崇倡導,使章草書有了迅速發展,至張伯英時達到了極致。張伯英又變章草為今草,這也給王羲之父子留下了豐富的資料,並對他們進一步確定今草的風格起到了積極的先導作用。
(二)今草:今草始創何時在唐代說法不同,歐陽詢和虞世南認為起源於東晉。歐陽詢說:“草聖張芝,皇家八絕,並是章草,西晉悉然,迢乎東晉王逸少與從弟洽變章草為今草,韻媚婉轉大行世,章草幾將絕矣。”那麼章草和今草的區別在那裡?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有無隸法。今草已完全脫離了隸法而變為今草,它是連點為畫,以點畫為性情。其筆勢流暢險峻,縱任牽逸,韻美婉轉,使轉有楷法,取縱勢。時有牽絲縈帶,血脈不斷。但比“狂草”的連綿不斷而規範。
(三)狂草:大草又稱狂草。因其書體極其放縱姿肆,有如顛狂而得名。
縱觀整個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草書的興起是極具重大意義的一件事情。草書不僅為書法藝術的百花園增添了一片令人驚炫的奇葩,而且極大的豐富並拓寬了書法藝術本身的表現形式和發展空間!
-
4 # 書法有云
草書包含著章草、大草(又稱為狂草)和小草(又稱為今草)。
我們都知道,草書是由隸書演變過來的,而隸書則是漢代的官方文字。
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使文字的書寫更加快捷,於是產生了章草。
章草,我們把它認為是隸書的一種快寫字型。
章草的出現並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家們在書寫過程中不斷地積累和豐富書寫技巧,於是出現了大草和小草。
當然以上說的只是一個大體的脈絡,期間還有一些細節的變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些專業書籍前往檢視。
圖片:索靖章草史孝山出師頌(區域性)
-
5 # 千年蘭亭
關於草書,我們往往有個錯誤觀點,以為先有寫得比較規範的楷書,然後才有相對潦草的草書。
(章草《月儀帖》)
其實正好相反,字型的產生,往往先出現相對潦草、不規範的寫法,然後才逐步規範。
比如隸書。在小篆出現後不久,人們在抄寫的過程中,為了趕時間,不可能每一筆都寫得很到位,越寫走越草,於是在秦代末期就產生了隸書的雛形。
(早期隸書)
但是,隸書在出現後,又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發展,在經歷了西漢,直到東漢時才完全規範、成熟並發展至頂峰。
草書的出現與此類似。隸書產生後,人們覺得一筆一畫擺開架勢來寫還是費時間,於是加快速度,簡化筆畫,於是出現了草書的雛形。
(王羲之早期帶有章草意味的草書)
書法的發展,其實我們最應該感謝那些愛“偷懶”的人,他們為了更方便書寫,往往不經意間喚醒了另一種書體的萌芽。
早期的草書與現在的草書有較大區別,字字獨立,波折分明,帶有很濃厚的隸書意味,稱為“章草”。
(王羲之的今草)
王羲之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與王獻之一起,規範草書的寫法,增加字與字之間的連帶,於是出現了“今草”。
至於楷書,則是草書出現很久以後的事了。
(懷素的草書)
-
6 # 山間小蘭草
草書,不就是書寫潦草的字嗎?有字的時候,就應該有了草書!但是~,作為一種特定的字型,它形成於漢代,從隸書演變而來,初衷也很簡單,只是為了書寫方便!東晉時候,又出現了一種叫做“新體草書”的草書,也叫今草,又分大草和小草”,於是漢代的草書被叫作章草,目的是為了和今草區分開來。而實際上呢,他們都是草書!
早期的草書,與隸書平行,又叫隸草。什麼意思呢?就是漢初出現了草書,被稱為章草,來源於隸草。隸草有別於隸書的規矩,有草草急就,好似奔逸之感,就叫作了草書。之後,可能真的是因為趕時間,或者有的人急性子,或者有人領會到了草書不拘章法,狂放的美感,這種被稱為隸草的字型就流傳了開來。慢慢地演變成了章草,其中,比較有名的:三國時期的《急就章》就延續了章草的筆劃省變,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草書看似是草草急就的,其實呢,他的筆劃省略變化都是一定的,有章可循的。實際上就,隸書有隸書的規矩,草書有草書的規矩。所以才是章草這一字型,而不是書寫潦草的字。提到了章草,就要提到一個人,草聖,這並不是他的名字,這是後人對他的尊稱,他的名字叫張芝,別人也叫他草書之祖。他的書法有一個獨特的名字,極好地詮釋了草書這一涵義,他寫的字叫作“一筆書”。寫法上下牽連又富於變化。想想也是,別人好幾筆,他一筆就扭完了!不過也只能想想,他並沒有墨寶留下,真是十分遺憾的事情!我們的書聖曾經自嘆不如,說張芝寫字猶如雁過,可見王羲之也是十分虛心的人,也從側面上說出了張芝書法的飄逸無與倫比!既然張芝的章草沒有留世,那就說一下有留下來的,《月儀帖》傳為索靖所作,是十分有名的古章草作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
章草在西漢宣、元年間形成,興盛一段時間,比如東漢、三國及西晉。到了東晉,作為今文字新體的行書、楷書、草書全面成熟,章草就被取代了。取代後的草書就叫作今草。今草不拘章法,講究流暢,他是章草的進一步草化,這樣說,可能比較容易理解,章草就是點地飛奔,今草差不多是能凌空而起就凌空而起!招式更少了,姿勢卻更飄逸了!今草就是章草去盡波挑而來。今草,主要要說的是“二王”,二王是誰呢?王羲之、王獻之,這兩父子中,王羲之更被後人尊為“書聖”,《初月》《得示》更為人推崇。今草盛行於魏晉,到了唐代,你想想,唐代人作風何等開放,於是,今草更是放開了自己,更加放縱,放縱到了字形有些奇變,有人點評為點畫狼藉,更是被叫作狂草,大草!說起狂草,張旭和懷素的作品就很有了代表性,完全脫離實用,達到了為藝術而創作的高超境界!其中,張旭《肚痛》還有懷素《自敘貼》,都是現存的珍品,看得出來,這兩個名字就完全體現出了狂草的放縱程度!然而,就算是這樣,也擋不住狂草迷對於他們的尊敬,張旭史稱“草聖”。從那時到現在,學習借鑑他們字型的人愛好者比比皆是。
基本上,現在的草書就是這樣發展過來的!
-
7 # 文娛驛站
草書,有廣狹二義。廣義的,不論年代,凡寫的潦草的字都算作為草書。狹義的,即作為一種特定的字型,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大約從東晉時代開始,為了跟當時的新體草書相區別。把漢代的草書稱作章草。新體草書相對而言稱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
8 # 方圓居文化
草書是中華書法的主要書體之一,尤其深受現代書家的喜愛。從廣義講,包括各個時期、各種形式的草書,如草篆、草隸、章草、今草、狂草等。《宣和書譜·草書敘論》:“草篇之所自,議者紛如,或以為‘稿草"之草,或以為赴急之書,或以為中草昧之作,然則謂之‘草’,則非‘正’也。”宋張拭《南軒集》:“草書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筆札以來便有之,但寫得不謹,便成草書。”從狹義講,指書寫上有一定規範法度並能自成體系的草寫漢字,如章草、今草、狂草。草書的主要特點是:結構省簡、筆畫連貫,書寫流便迅速,但不易識別。草書歷代能書者,章草有崔緩、杜度,今草有張芝、二王,狂草有張旭、懷素。
大草與“小草”對稱,指今草中字形體勢較大、筆畫更省簡、風格更縱橫奔放者。唐代張旭、懷素所作“狂草”,最為豪放,一般也稱為“大草”。
小草與“大草”對稱,指“今草”。草書的一種,始於漢末,是對章草的革新。筆畫連綿迴繞,文字之間有牽絲連綴,書寫簡約方便。為東晉王羲之所發展完善。唐代張懷瓘《書斷》載:“(王)獻之嘗對父雲: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合窮偽略之理,極草蹤之致,不若藁行之間,於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今草是一種在繼承章草的基礎上,適應隸書向楷、行體發展趨勢和形體上的變化,進一步省減了章草的點畫波碟磔,成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體。我國最早的今草大師,是東漢的張芝。
狂草最為您肆豪放的草書。“狂草”筆勢相連而圓轉,字形奔放多變,在今草的基礎上將點畫連綿書寫,形成“一筆書”,在章法上與今草一脈相承。唐張旭所創。韓愈《送高閒上人序》:“喜怒、窘窮、憂悲、愉秩、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庭露霧,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其特點是筆畫極盡省簡連綿,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很難辨認。明趙宧光《寒山骨談》捲上《權輿一》:“狂草,如張芝、張旭、懷素諸帖是也。”意狂草自張芝始,實混稱大草與狂草。
標準草書近人于右任主持創造。於氏為近代草書大家,三十年代在上海成立草書社,集合海內專家,根據易識、易寫、準確、美麗四原則,制定“標準草書”。於氏認為歷史上有三系草書,即章草、今草、狂草,故標準草書又稱第四種草書。
回覆列表
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型。其內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草書是指各種規矩字型的潦草書寫的書體,例如草篆、草隸以及日常各種速記、快寫等;狹義的草書專指章草和今草,是有統一規範的成熟字型。一般而言,書法與文字學界所謂的草書,都是指狹義的草書。
草書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日常實用書寫對速度的要求。任何書體在使用中都有簡便易寫的要求,產生省簡筆畫和潦草的趨勢。這種趨勢是文字演變的主要原因。戰國到秦末漢初,政治、軍事、獄訟事務繁忙,公私文書往來交馳,文字應用日益頻繁,對於書寫速度的要求不斷提高,篆書的草寫應運而生,這便是草篆。漢代又在草篆的基礎上融入通行字型——隸書的筆意,同時進行了規範統一,章草由此形成。歷代對章草的名稱有不同的解釋,有一種說法認為其來源於西漢史游書寫的草書教材《急就章》;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漢章帝愛好草書,曾下令用草書寫奏章,甚至還有漢章帝創造草書的說法。一般認為,章法之“章”與章程書、章楷的“章”同義,為章程、法度之意,這符合早期草書略存隸書筆意、字與字不相牽連、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的事實。
章草是隸書初步的快寫,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章草對隸書結構做了一定程度的省並。第二,筆道有很多圓轉、曲折的處理。第三,除波磔主筆外,起筆、收筆多為露鋒、放鋒。第四,筆畫之間出現了簡單的連筆。
但是,章草對隸書的減省筆畫比較有限,結構上大體與隸書接近,主筆橫畫(或者主筆捺畫)的收筆保留了隸書的波磔;字和字之間沒有連綴,字字獨立。漢魏時期是章草的黃金時代,名跡有西漢史游所書《急就篇》,三國時期東吳皇象所書《急就章》(見左圖),晉代索靖所書《月儀帖》、陸機所書《平復帖》,但在史游、皇象之後的時代,章草總體上呈現頹勢。西晉陸機、東晉王羲之、南朝蕭子云、宋代黃伯思、元代趙孟頫,明朝宋克和祝允明等是歷代屈指可數的較為擅長章草的書法家。到了漢末魏晉時期,經過張芝、王羲之等草書大家的進一步探索,逐步去掉章草的波磔筆意,字與字之間出現或多或少的連帶,書寫更加便捷,章法更加流暢,今草便逐步形成了,這個過程便是“章草今化”。
東漢末年,草書頗為時尚,張芝在書法上的重大貢獻就是創法今草,被尊為“草聖”。張芝的今草與傳統的章草有較大區別,唐代張懷瓘《書斷》雲:“章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如流水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幷包,若懸猿飲澗之狀,神化自若,變態不窮。”“字之體式,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張芝的小弟張昶,任黃門侍郎,也擅長草書,雖筋骨天姿不如張芝而華實兼美,但風格與張芝近似,當時人稱之為“亞聖”。東晉王羲之等人的草書使今草使用更為普及,其草書風格嫵媚飄逸,新妍流便。但王羲之草書仍然缺乏一些驚心動魄的恢弘氣勢,張懷瓘在《書議》中評論:“雖圓豐妍美,乃乏神氣,無戈戟銛銳可畏,無物象生動可奇。”他認為今草的基本要素都已具備,只是體勢不夠開張而已。今草取消了“波磔”等隸書的典型用筆特徵,把隸書固有的筆畫進一步簡化,更加連筆化,很多字的區域性結構省略,寫得和過去完全不同,更荒率苟簡。就漢字的書寫使用來說,簡化的目的是為了快速,但是過度的簡筆使人很難看懂,因而降低了它的實用價值。從書法史的角度來說,草書使漢字擺脫了完全實用,而有了主動的藝術追求;但站在漢字書寫的立場,可能如同東漢趙壹《非草書》中所說:“(章)草本易而速,今(草)反難而遲。”今草被視為炫奇耀技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