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都弩

    客觀上說冉閔的貢獻並沒有想象的那樣大,雖然其版圖控制了中原地區,但是其統治根基很不穩定且時間太短,真正保護了華夏血脈的是沒有南遷的北方漢族地方豪強勢力,他們以建立塢堡、乞活軍、參與胡族政權等自保的方式留存了下來,並且最終漢化了北方各個胡族。

    漢族豪強建立塢堡一般都極其險要,胡族軍隊要想攻破之一般要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所以他們一般會與這些塢堡堡主妥協,而普通漢族人口為了保命,一般也會採取投靠依附塢堡的方式,這就進一步加強了塢堡的勢力,很多塢堡即使是在胡人最殘暴的時期依然獨立存在,塢堡機構保護了大量漢族人口。塢堡的性質是什麼?就是地方武裝組織,東漢的割據勢力,唐代的藩鎮,清代的團練與之性質相同,考慮到清代湘軍淮軍勢力之大,這類民間武裝勢力不可輕視,一般不到朝廷生死存亡,朝廷一般不會允許這類民間武裝出現。

    乞活軍也是留存了很長時間,冉閔本人就是出自乞活軍集團,冉閔滅亡之後,各種乞活軍依然存在,胡人政權一般會採取招降政策收編乞活軍集團,因為其戰鬥力很強完全消滅代價太大,收編之可以充當爪牙,冉魏政權就是起源於被石勒收編的乞活軍團,乞活軍團客觀上也儲存了大量的漢族人口。

    參與胡族政權也是重要的存活之道,畢竟漢人文明相對很高,但凡雄才大略的胡族政權統治者都會收編一大批漢人人口用於擴編勢力,維護漢地統治,緩解漢人與胡族的矛盾衝突,如符堅徵用王猛,一統北方,在王猛死後忘記其遺言進攻東晉卻一敗塗地;殘暴的石趙政權也是徵用漢人謀士張賓之後才勢力大增,石勒將其比作張良而自己以漢高祖自居,張賓過早去世就是石趙政權最後悲劇的重要原因。後世蒙古政權大力使用漢人世候,武將如張弘範,史天澤等,文臣如重用耶律楚材等,清朝在前期即收編重用范文程,洪承疇,吳三桂,施琅等漢族人士,雖然某些氣節上比較無恥,但是客觀上確實儲存了漢人血脈,亂世之時漢人豪強一般都會庇護大量漢族百姓,不一定是他們有多麼偉大的民族主義情緒,而是從儲存自己的軍事實力,保全自己的財富與身家性命的目的。

    北魏政權在統一北方之前即收編大量漢族人口,甚至在自編史書中冒稱黃帝后裔,北魏歷史上出現多個漢族太后主政,甚至皇帝一度強推漢化政策,改漢姓,言漢語,著漢衣冠,遷都洛陽,強制推行與漢族豪族通婚,這都是參與胡族政權建設的漢族人口的貢獻,所以衣冠南渡是怯懦的滅亡之道,因為從來沒有南渡之後還能收復中原的,留下來的漢族豪強才是漢化胡族以及最終恢復中華的根本力量。

  • 2 # 月光如水人如蝦

    這是一個偽命題。漢朝就有匈奴內附,五胡亂華之前,也是內遷之後。五胡亂華之後,北朝政權都是少數民族政權,更別提唐朝之後的民族融合了。所以有沒有五胡亂華,漢族都是不斷融合的,一直到今天。

  • 3 # 金陵太史令

    導語:

    關於冉閔,我對他的生不逢時感到惋惜,對他的軍事才能感到敬佩,對他對漢人的維護感到淚目。但是,即使“五胡十六國”時期沒有冉閔這個英雄豪傑,沒有他頒佈的“殺胡令”,五胡仍然不能夠統治整個中國,更不可能改變龐大的漢族人血統。

    “諸胡逆亂中原已數十年,今我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暴胡欺辱漢家數十載,殺我百姓奪我祖廟,今特此討伐,犯我大漢者死,殺我大漢子民者死,殺盡天下諸胡,匡復我漢家基業,天下漢人皆有義務屠戮胡狗,閔不才受命於天道特以此兆告天下。”

    ---冉閔《殺胡令》

    上圖 冉閔畫像

    古代歷史上,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一直是對中原政權的最大威脅,但即使再怎麼強大,也逃脫不了兩種命運:一是被中原政權打敗,遠遷沙漠或臣服;而是短暫統治中原,終被被漢族文化同化。

    晉朝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五個少數民族,趁中原“八王之亂”而崛起,攻城略地。五胡曾經將中國北方的漢族人口屠殺殆盡,造成大量人口“衣冠南渡”。

    “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殺百姓數十萬,石勒其侄石虎更加殘暴。”

    ---《晉陽秋》

    “勒並統其眾,潛自石橋濟河,攻陷白馬,坑男女三千餘口。”

    ---《晉書·載記第四》

    上圖 五胡亂華,攻城奪地

    但五胡想徹底改變漢族血統,根本不可能,因為落後的少數民族具備自身的劣根性,加之漢族中能人志士頗多。

    一、五胡早期雖然擅長攻城略地,但根本不會對佔有的土地實施有效的統治。

    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五個少數民族先後在北方建立十六個國家,政權更迭頻繁,這些國家很多都是皇室手足相殘、大將造反奪權的產物。五胡在佔領北方大片土地後,彼此之間利益衝突更加嚴重,根本不思當地百姓的戰亂之苦,更不會實施長久有效的統治。所以這些政權很多都是曇花一現,十六國的皇帝更是異常短命。

    上圖 東晉和十六國形勢圖

    二、五胡建立的政權之間各懷異心,總想著吞併對方。

    從西漢武帝時期到東漢末年,北方少數民族一直是處於被漢族政權吊打的狀態。東漢末年雖然中央政權沒落,但一個曹操就能滅掉烏桓,其他少數民族更是不敢滋事。

    西晉“八王之亂”後,這些長期被打壓的少數民族,覺得機會來了,紛紛脫離中央政權的約束,趁亂而起。在舉兵之初,這些少數民族之間還是相對團結的,知道共同的敵人是漢人統治的晉朝。可是,一旦佔領某個城池之後,就個個都想嚐嚐當皇帝的癮,建國自立。同時,這些少數民族的慾望和野心也更加膨脹,彼此之間互相看不順眼,開始互相廝殺。

    三、東晉政權雖然虛弱,但軍事實力很強,不斷有東晉名將率領士兵北伐。

    胡人強佔北方後,東晉皇室不思進取,只想著偏安江南。但東晉從始至終,軍事實力很強,不斷有愛華人士率領士兵北伐,如祖逖、庾亮、殷浩、桓溫、劉裕等。北伐軍曾經橫掃五胡軍隊,中原王朝也近乎統一,劉裕的兩次北伐,前後滅南燕,破北魏,亡後秦,收復山東,河南,關中等地。但是東晉權力更迭,終未能北伐完全成功。所以說,五胡只能在北方亂亂,要想揮師南下,攻佔漢族人最後的生死之地江南,是根本不可能的,五胡南進,只會像苻堅一樣悲劇收尾。

    “裕呼秦使者謂曰:語汝姚興:我克燕之後,息兵三年,當取關、洛。今能自送,便可速來!”

    ---《資治通鑑》

    上圖 劉裕伐南燕慕容超

    結語:

    “五胡亂華”時期,雖然少數民族曾經禍亂北方,但落後的少數民族具備與生俱來的民族劣根性,嗜血濫殺,不善治理。即使沒有冉閔這樣的民族英雄,面對軍事強大的江南集團,他們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更無可能徹底統治漢族,改變漢族血脈。

  • 4 # 亭安讀書

    很可惜地說,並不會!而且武悼天王冉閔的影響,的確被誇大了太多。要知道,就連“武悼天王”這個諡號,都是胡人前燕皇帝慕容儁殺死冉閔之後才追加的。

      冉閔之所以被認為是“民族英雄”,與其頒佈的“殺胡”詔令分不開。

      後趙石虎死後,後趙內部爭奪權位鬥爭不斷,在這種情況之下,冉閔逐漸崛起,因而受到了其他各方勢力的忌憚。

      後趙龍驤將軍孫伏都和劉銖,糾集三千兵力在鄴城,想要除掉冉閔,反而被冉閔殺入城中,隨後冉閔認為胡人並不為自己所用,便頒佈了所謂的“殺胡令”,其實就是僅限於鄴城內外的清除異己的命令——

      ①“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

      ②“與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

     

     這三條殺胡詔令釋出後,鄴城內外胡人被屠戮數十萬,甚至冉閔還親自出去殺戮鄴城內外的胡人,一時間鄴城內的胡人紛紛外逃,外面的漢人紛紛入城。

      但是,冉閔這看似在“五胡亂華”時期的屠戮胡族的“民族大義”,就真的是為了徹底斷絕胡族在北方的統治,保證漢族血脈的延續嗎?

      或許真的不是。

      閔率步騎十萬攻石祗於襄國,署其子太原王胤為大單于、驃騎大將軍,以降胡一千配為麾下。光祿大夫韋謏啟諫甚切,閔覽之大怒,誅謏及其子孫。——《冉閔傳》

      

    冉閔殺胡佔據鄴城之後自立,但卻並沒有徹底斷絕與胡族的關係。在冉閔率領十萬步騎攻打襄國的石袛時,任命他的兒子太原王冉胤為“大單于”,並把降服的一萬胡人配給他做部下。當時的光祿大夫韋謏建議殺掉這些投降的胡人,冉閔便大怒,誅殺了韋謏及其子孫。

      這說明了什麼?

      從冉閔配投降的胡人給兒子,並讓兒子冉胤擔任素來是胡人統領的“大單于”,還殺掉了建議繼續“殺胡”的韋謏,其實正說明了當時冉明並非完全地與胡族決裂。

      

    歸根結底,冉閔看似大義的“殺胡”,其實就是為了清除異己而已——鄴城內部的胡人不為自己所用,那麼清除掉,再任用可以為自己所用的胡人便是了。

      由此來看,冉閔的出現,雖然是五胡亂華期間,北方少見的公開反抗胡人,殺戮胡人的“壯舉”,但其實並非我們後世大多數人認為的那種單純“胡漢不兩立”,故此也就與五胡亂華是否改變漢族血統關係不大。

      並且,一個冉閔,其實決定不了當時漢人血統的延續與否。

      一方面,江左東晉和南四朝是漢人血統儲存最完整的存在,冉閔一個胡人養孫,其實決定不了什麼;  另一方面,冉閔建立的冉魏在五胡十六國當中尚算“小國”,之後前燕等胡族依然強盛,並未因冉閔而發生什麼大方向上的改變。

    更多具體關於冉閔殺胡的內容,可以參照我曾經發布的文章《冉閔之死:並非東晉見死不救,而是冉閔殺胡卻不禁胡的決斷有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練了幾個月的八段錦為什麼還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