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善若水689
-
2 # 比奇堡的槓把子丶
華人的姓,大多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有人統計,文獻記載和現存的共有5600多個。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劉姓就有五處起源。異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如古、吳兩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的後裔。
傳說
姓氏文化
華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
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係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徵性產物。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裡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
起源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稱。在遙遠的古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於人類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氏是怎樣產生、發展的?這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涉及到社會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字學、地理學、民俗學、人口學、地名學等眾多社會科學。
中國第一部解說方塊文字原始形體及字源的文字學專著是《說文解字》。此書作者許慎(約公元58—147年)解釋:“姓,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姓生。”這就是說,人是母親生的,故姓字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中國的許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這說明我們祖先曾經經歷過母系氏族社會。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內禁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親為姓。姓的出現是原始人類逐步擺脫矇昧狀態的一個標誌。
發展
姓氏宗祠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為從父,氏反為女子家族之用。後來,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姓與氏合一,不再區分,表明姓與氏都是姓,表明個人及其家族的符號。這就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姓氏含義。現在華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有人統計,文獻記載和現存的共有5600多個。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劉姓就有五處起源。異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吳兩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後裔。
分類
中華姓氏,分為兩大類:
單姓
單姓(dān xìng):只用一個字的姓。與複姓相對。
如:“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周、吳、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
據統計,中國有單姓6931個。
複姓
《中華姓氏大辭典》顯示,中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雙字姓4329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69個、五字姓96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7個(如:爨邯汕寺武穆雲籍韝)、十字姓1個(即:夥爾川扎木蘇他爾只多)。
產生
張、王、李、趙、錢、孫……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這些姓氏是如何產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現代我們華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12種類別:
1)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複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
4)以鄉、亭之名為氏。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5)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複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裡、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複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性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7)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莊公之弟莊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8)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丹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9)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11)以諡號為氏。
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分佈
宋朝、明朝和當代三個歷史時期的姓氏分佈反映了三個重要的現象:第一,華人姓氏在歷史上傳遞是延續的和隱定的。它揭示了在歷史的程序中華人姓氏所表現的血緣文化的痕跡與生命遺傳物質,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的進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現。第二,華人歷來有同姓聚居和聯宗修譜的習俗,而且婚姻半徑很小,婚娶地域相對固定,這樣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佈。華人姓氏的分佈實際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佈規律。華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兩種狀態,大姓和小姓,或稱為常見姓氏和非常見姓氏。僅佔總姓氏量不足5%的常見100個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佔總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見姓氏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見100個姓氏的分佈是反映各地區人群的遺傳組成的主要因素,它們決定著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規模和地域人群間的親緣關係的程度。而非常見姓氏人群更為表現其地域特色和相對高程度隔離的現象。第三,人群的遷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華人遺傳基因的流動方向。同時,再一次從群體遺傳學角度證實了中國漢族一直存在著遺傳上異源的南北兩大群體,其1000年來的地域分界線應在武夷山和南嶺地帶。因此,華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佈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華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
下面是各種姓氏的分佈情況:
陳姓是人口列全國第五位的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4.53%,南方地區多陳姓。在臺灣、廣東二省,陳姓約佔本省人口10%以上,為省內第一大姓。
鮑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6%,居第一百七十三位。尤以青海、江蘇、山東、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五省鮑姓約佔全國鮑姓人口的70%。
畢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如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黃驊、阜平,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廣東之吳川,雲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畢姓在全國漢族人口中約佔0.11%,居第一百二十五位。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三省畢姓佔全國畢姓人口的70%。
蔡姓為華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6%,居第四十四位。尤以廣東、浙江、江蘇、四川等省多此姓,四省蔡姓約佔全國漢族蔡姓人口的44%。
曹姓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57%,居第三十二位,為華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大姓之一。尤以四川、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多此姓。
查姓是當代較為罕見的姓氏,但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6%,居第一百七十一位。尤以安徽、江蘇兩省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查姓人口的85%。
楚姓是華人口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2%,居第二百七十六位。楚姓分佈較廣,以河南省為最多。
崔姓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大姓,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8%,居第七十四位,為中國的一百個大姓之一。
戴姓為華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9%,居第五十四位。尤以江蘇、浙江兩省為最多,約佔全國戴姓人口的53%。
刁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佈廣泛,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4%,居第二百零四位。尤以貴州、湖南兩省多此姓,兩省刁姓約佔全國漢族刁姓人口的64%。
丁姓為華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42%,居第四十六位。 東方排行東方是當今罕見的複姓,人數不多,分佈較廣,今北京,山西之太原、長治,山東之惠民,臺灣之臺北等地有此姓。
董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61%,居第二十九位,為全華人口最多的五十姓之一。尤以河北、山東、山西、雲南、遼寧、浙江等省最為集中。
杜姓是中華民族常見姓氏,分佈很廣,尤以黃河沿岸的陝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肅、山東等地集中。其人口約佔漢族總數的0.4%,居第五十三位,為中國最大的一百個姓之一。
段姓為中國常見姓氏,是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3%,居第八十七位。分佈很廣,尤以四川、山西、河北、雲南等省多此姓,四川段姓約佔全國漢族段姓人口的58%。
樊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7%,居按中國姓氏人口多少排序的第一百零二位。尤以陝西、河南、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樊姓約佔全國漢族樊姓人口的50%。
範姓是華人口較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6%,居第六十一位。其分佈很廣,特別是河南、四川、遼寧、山東、江蘇、黑龍江、湖南等省此姓最為集中,上述七省範姓約佔全國漢族範姓人口的62%。
方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佈很廣,約佔漢族人口的0.36%,居第六十二位,為當今中國一百個大姓之一。歷史上的方姓是中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大姓,江蘇、浙江、福建、雲南等省多此姓。
豐姓是當今較為少見的姓氏,人數不多,分佈很廣,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平度、龍口、昌樂、魚臺,內蒙古之烏海,廣西之田林,雲南之隴川、河口,四川之合川等地均有此姓。
馮姓是中國常見姓氏,分佈很廣,約佔漢族人口的0.64%,居第二十七位。尤以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山東、雲南等省多此姓。
高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1.21%,為華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居第十五位。尤以江蘇、福建、廣東、江西、雲南等地為多。
公孫是當今罕見的複姓,人口不多,分佈較廣。 顧姓排行顧姓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25%,居第八十一位,為華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尤以江蘇、浙江等省多此姓。
管姓是當今較常見姓氏之一,約佔漢族人口總數0.09%,居第一百四十位。分佈較廣,但以山東、江蘇多見此姓,兩省管姓約佔全國管姓人口63%。
郭姓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5%,為華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氏之一,居第十八位。萬以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等省多此姓。
賀姓是當今常見姓氏,為華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8%,居第九十七位。賀姓分佈很廣,湖南、山西較為集中,二省賀姓約佔全國漢族賀姓人口的31%。
洪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6%,排中國姓氏人口的第一零七位,尤以浙江、江蘇多此姓,兩省洪姓約佔全國漢族洪姓人口的28%。
侯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也是一個多源的姓氏。侯姓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5%,居第八十二位,為華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尤以湖南、安徽、河南、遼寧等省多此姓,四省侯姓約佔全國漢族侯姓人口48%。
黃姓分佈極為廣泛,人口約佔全華人口的2.23%,在中國最多的十個姓中排第八位。黃姓在要集中於工江以南地區,廣東省的黃姓人口最多,約佔全國漢族黃姓人口的19%。四川、湖南、廣西、江西等省黃姓人口也比較多,以上五省的黃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黃姓人口的56%。
姬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約佔漢族人口總數0.03%,居第二百三十七位。分佈地域較廣,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二省姬姓約佔全國姬姓人口59%。
季姓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佈廣泛,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3%,居第一百一十六位。尤以江蘇、浙江等省多此姓,兩省季姓佔全國漢族季姓人口的59%。
江姓分佈極為廣泛,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6%,在全國一百個大姓中排第七十九位。其主要分佈在廣西、江蘇、安徽、四川、廣州、湖北、福建等省區,這七個省區的江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江姓人口的65%。
焦姓是當代較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0%,居第一百二十八位。尤以江西多此姓,約佔全國焦姓人口的26%。
康姓為華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28%,居第七十五位。尤以安徽、四川、陝西、甘肅、山東等多此姓,此五省康姓約佔全國漢族康姓人口的63%。
賴姓為華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其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8%,居第九十八位。其分佈很,廣東省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賴姓人口的54%。
李姓是中國第一大姓,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一般不足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中,比例僅在4%左右。
劉姓分佈極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5.38%,為華人口第四大姓。北方地區的河北、內蒙古、遼寧、京津地區中劉姓比率較高,約佔該地區漢族人口的8%以上。
柳姓是當今常見姓氏之一,人口總數約佔漢族人口0.10%,位列第一百三十位。柳姓多分佈於山東、四川、湖南、湖北等地。
龍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其人數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4%,居第八十五位。其分佈很廣,湖南、四川、廣東、江西等省較為集中,四省龍姓約佔全國漢族龍姓人口的67%。 魯姓排行魯姓是中國較常見的姓氏之一,人口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2%,居第一百一十九位。尤以山東、安徽多此姓,二省魯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40%。
梅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0%居第一百三十六位。尤以雲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蘇、河南等省多此姓,六省梅姓約佔全國漢族梅姓人口的74%。
孟姓是當今常見姓氏,為華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人數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4%,居第八十四位。其分佈很廣,山東、河南、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南等省多此姓,其中山東省孟姓約佔全國漢族孟姓人口的26%。
倪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4%,居第一百一十一位。尤以江蘇、湖北、上海等省市多此姓,三省市倪姓約佔全國漢族倪姓人口的60%。
鈕姓是當今較少見的姓氏,人數不多,分佈分散,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度,山西之太原,遼寧之清原,內蒙古之烏海,江西之崇江,安徽之蚌埠等地均有此姓。
錢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佈很廣,約葉全國漢族人口的0.22%,在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國姓氏中,居第八十九位。尤以江蘇、廣東、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為多,五省市錢姓約佔全國錢姓人口的65%。
喬姓是當今常見姓氏,為華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8%,居第九十六位。其分佈較廣,河南、山東、江蘇、河北四省較為集中,上述四省喬姓約佔全國漢族喬姓人口的67%。
欽姓是當今罕見的姓氏,人數不多,居處分散,今遼寧之清原,山東之平度、沾化,山西之太原、運城,陝西之韓城,湖北之武昌,貴州之從江等地有此姓。
慶姓是當今罕見姓氏,分佈頗廣,今上海之松江、嘉定,福建之浦城,廣東之吳川,安徽之淮南,雲南之馬關,山東之平邑、新泰、東明,河南之駐馬店,山西之太原、汾陽,江西之豐城,湖南之湘潭,浙江之義烏,臺灣之臺北,四川之武勝、瀘定,陝西之韓城、西安,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邱姓為當今常見姓氏,分佈很廣,其人數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7%,居第七十七位,是華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尤以四川、湖南、廣東、湖北等省多此姓,此四省邱姓約佔全國漢族邱姓的50%。
裘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佈廣泛,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1%,尤以浙江、江蘇多此姓,兩省裘姓約佔全國漢族裘姓人口的61%。 榮姓排行榮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約佔全國榮姓人口的33%。
邵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4%,居第八十三位,為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微、湖北、四川等省多此姓,六省邵姓約佔全國邵姓人口的65%。
盛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7%,居第一百五十九位。尤以湖南、浙江兩省多此姓,兩省盛姓約佔全國盛姓人口的37%。
施氏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6%,居第一百零五位。萬以江蘇、福建、浙江等省多此姓,三省施姓約佔全國漢族施姓人口的58%。
舒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佈較廣泛,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76%,居第一百四十七位。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多此姓,四省舒姓約佔全國漢族舒姓人口的83%。
司馬是當今罕見的複姓,人數不多,但分佈廣泛,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固安,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江西之崇仁,福建之浦城,貴州之普安等地均有此姓。
湯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佈廣泛,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9% , 為華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氏之一,居第九十位。尤以福建、湖南、江蘇、湖北等省多此姓,四省湯姓約葉全國漢族湯 姓人口的56%。
萬姓是華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4%,居第八十六位,分佈很廣。 王姓排行王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大姓,分佈非常廣,約佔漢族人口的7.41%,人口眾多。
文姓在華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氏中居第一百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7%。其分佈很廣,尤以廣東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文姓人口的26%;江西、廣西、湖南、四川等省區亦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文姓人口的53%。
吳姓是當今較常見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2.05%,位居當今華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氏第十位。江南各省吳姓均佔省人口總數的2%以上,尤以福建為高,約佔該省人口5%,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江南大姓。
伍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1%,居第一百二十一位。尤以湖北、湖南、廣東多此姓,三省伍姓約佔全國漢族伍姓人口的64%。
武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8%,居第九十五位,為中國一百個大姓之。尤以河南、黑龍江省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武姓人口的0.37%。
夏候是當今罕見的複姓,今北京,上海,江西之吉安、萍鄉、興國,山西之太原、晉中地區,臺灣台中等地均有此姓。
項氏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6%,居第一百六十三位。尤以湖南、浙江、湖北、貴州等省多此姓,四省項姓約佔全國項姓人口的74%。
嚴姓為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4%,居第一百一十二位。嚴姓分佈很廣,尤以湖北、江蘇、浙江乖省多此姓氏,三省嚴姓約佔全國漢族嚴姓人口48%。
晏姓是當今較罕見姓氏,但分佈頗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27%,居第二百四十一位。尤以湖北、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晏姓佔全國漢族晏姓人口的82%。
楊姓為中國第六大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3.08%,在全國分佈極廣,尤以長江流域的省份多楊姓。
伊姓是當今較少見的姓氏,分佈很廣,但人數不多,今北京、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山東之平度及東平、山西之太原、雲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佈,尤以河北省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伊姓人口的39%。
殷姓是中國較常見的姓氏之一,人口總數約佔漢族人口總數的0.16%,位居全國姓氏排列第一百零四位。殷姓分佈較廣,以山東、雲南、四川、河北、陝西等省為多。
遊姓是當今較常見姓氏,分佈分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6%,居第一百六十六位。尤以貴州、四川、湖北多此姓,三省遊姓約佔全國漢族遊姓的53%。
詹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73%,居第一百五十二位。尤以湖南、臺灣、四川等省多此姓,三省詹姓約佔全國漢族詹姓人口的50%。
張姓是中國分佈很廣、人口眾多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7.07%,華人口第三大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四川四省為最多。
趙姓是分佈很廣、較為常見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2.29%,為當今華人口最多的第七大姓。
周姓是當今常見姓氏之一,分佈極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2.12%,在中國姓氏人口中佔第九位。在長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佔比例相對其他地區要高。
莊姓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93%,居第一百三十八位。尤以廣東、江蘇、浙江、臺灣等省多此姓,四省莊姓約佔全國漢族莊姓人口的60%。
白姓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9%,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居第七十三位。尤以四川、山西、陝西、河南等省多此姓,四省白姓約佔全國漢族白姓 人口的65%。
傅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全國傅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51%,居第三十六位,為全華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主要分佈在山東、湖南等省。
郝姓是當今較炙常見的姓氏,分佈範圍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0%,為華人口最多一百個姓氏之一,居第七十一位。尤以河、山西、河北三省多此姓,三省郝姓約佔全國郝姓人口的59%。
何姓是中華民族姓氏中常見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7%,為華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居第十七位。以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多此姓。
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31%,為華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佔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佔全國漢族胡姓13%。
賈姓為中華民族中重要的一個姓氏,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總數的0.42%,居第四十五位,為華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尤以山西、河北、河南、四川等省多此姓。
蔣姓是中華民族常見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三位,為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國姓氏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在中國歷史上蔣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尤以四川、江蘇、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
金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2%,為華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氏之一,居第六十九位。尤以河南、浙江、江蘇、湖北、四川、上海等省市多此姓,六省市金姓約佔全國漢族金姓人口的62%。
梁姓為華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84%,居第二十一位。尤以廣東多此姓,約佔省人口4.7%,全國漢族梁姓人口35%在廣東。
林姓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8%,為華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居第十六位。尤以福建、廣東、臺灣三省多此姓,三省林姓約佔全國漢族林姓人口60%。
盧姓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大姓,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二位,為華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
陸姓分佈極為廣泛,是中國一百個大姓之一,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1%,在一百個大姓中排第七十位。主要分佈在江蘇、廣西、廣東、浙江、上海等地,這五個省、市、區的陸姓人口占全國漢族陸姓人口的65%。
呂姓為華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位,尤以山東、河南二省多此姓。
羅姓為華人口最多的二十個大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86%,居第二十位。其主要分佈在四川、廣東、湖南、江西、貴州、湖北等省,六省羅姓約佔全國漢族羅姓的70%。
馬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佈很廣,尤以中國西北地區最為集中,其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總數的1.05%,為華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居第十九位,同時也是中國回族大姓。
潘姓為華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分佈很廣,約佔漢族人口的0.41%,居第五十二位。尤以廣東、江蘇、安徽、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區多此姓。八省區潘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69%。
彭氏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49%,居第三十九位,為華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大姓之一。尤以湖南、四川、湖北等省多此姓。
秦姓為當今常見姓氏,為華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6%,居第七十八位。秦姓分佈很廣,四川、河南、廣西、江蘇等省較為集中,四省秦姓約佔全國漢族秦姓人口的54%。
任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38%,居第五十九位。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兩省任姓約佔全國漢族任姓人數的25%.
沈姓是中華民族重要姓氏之一,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總數的0.50%,居第三十七位,為華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大姓之一,歷代多以江南為其主要的分佈地區。
石姓是中國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姓氏,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5%,居第六十三位,為華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
史姓為當今常見姓氏,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人數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5%,居第八十位。分佈很廣,山西、湖北較為集中。
影響
數字姓氏
世界上許多古文化早已連同創造它們的種族一起銷聲斂跡了,而中國姓氏文化則歷經了四、五千年始終延續和發展著。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歷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傳統獨特的中國譜牒學,目前不但在社會科學中得到了發展,而且在生命科學中也得到了重視和應用,並已經形成了中國資源特色的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在多數的情況中,姓氏是世代遺傳的,姓氏人口資料又比較容易蒐集,其歷史跨度也很長,非常適合於大量資料統計性質的研究。我們可以透過各種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佈,來探討人群的遺傳結構、不同群體間的親緣關係、以及人群遷移等。華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佈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華人起源和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和科學依據。
-
3 # 易凡論卦
中華姓氏,源於上古,傳續於今,“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姓氏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離合演化,錯綜複雜。
中國傳統文化,姓是祖先所傳,名字是父母所定。姓氏代表的是家族,宗親和血緣。姓氏文化的一些傳統習俗,如姓氏堂號,堂聯,族姓名望等,也可以上溯至各姓的開姓始祖。
姓氏文化可以解讀古代社會變遷的歷程,載負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尋根認祖也是中華兒女凝聚和寄託情感的方式。
-
4 # 最美正能量傳播
世界上許多古文化早已連同創造它們的種族一起銷聲斂跡了,而中國姓氏文化則歷經了四、五千年始終延續和發展著。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歷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傳統獨特的中國譜牒學,目前不但在社會科學中得到了發展,而且在生命科學中也得到了重視和應用,並已經形成了中國資源特色的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在多數的情況中,姓氏是世代遺傳的,姓氏人口資料又比較容易蒐集,其歷史跨度也很長,非常適合於大量資料統計性質的研究。我們可以透過各種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佈,來探討人群的遺傳結構、不同群體間的親緣關係、以及人群遷移等。華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佈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華人起源和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和科學依據。
立足於姓氏文化,有很多延伸產品,關公坊·中國鑑藏級姓氏文化酒立足於姓氏文化,融合關公文化、酒文化、瓷器及書畫藝術,將姓氏文化、酒文化、瓷器及書畫藝術等融為一體,只為姓氏尊榮專屬定製,彰顯收藏者的主人身份和氏族尊貴,極具禮品及收藏價值。適用於送朋友、送合作伙伴、答謝客戶、送長輩、節日拜訪、生日祝壽、婚慶喜宴、個人收藏等。
回覆列表
華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
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係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徵性產物。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裡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發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氏”這個稱號。傳說,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後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並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但是隻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誌。至於貴族婦女,則無論怎麼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謹性。到戰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表明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
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戰國後期。秦朝時,舊貴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舊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盡。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顧炎武《目知錄》)此後,中國的姓與氏合而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們使用姓氏時簡單省事,也無貴賤之別,因而平民也從無姓到有姓。
唐太宗(627年)的時候,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佈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960年)的時候寫的,裡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複姓30個,一共438個。發展到後來,據說有4000 到6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
英國是:Smythe,Jones,Williams;
美國是:Smith,Johnson,Carson;
法國是:Martin,Bernard,Dupont;
德國是:Schultz,Mueller,Shmidt;
蘇聯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
而中國:有張、王、李、趙,四個大姓,歷史悠久,分佈廣泛,而且都是皇帝賜姓。根據最新的統計,單是姓張的,就有一億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
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上發表過一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
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佔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
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 郭、蕭。佔華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佔華人人口10%。
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 、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佔總人口的10%。換名話說,在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七億人姓了這45個大姓。
另外的三億多人的姓,都是比較少見的,象毛、江、白、文、關、廖、苗、池等等。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幾類: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國命氏。如趙、西門、鄭、蘇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風、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順序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職官名稱命氏。如史、倉、庫、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職業技藝命氏。如巫、屠、優、卜等。
7.以祖上諡號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氏、叱盧氏改為祝、關爾佳氏改為關、鈕祜祿氏改為鈕等。
9.因賜姓、避諱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賜給立有大功的大臣們以李姓、朱明王朝賜以朱姓;漢文帝名劉恆,凡恆性因避諱改為常氏。晉朝帝王祖上有司馬師,天下師姓皆缺筆改為為帥氏。
10.因逃避仇殺改姓。如端木子貢後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並且在不斷髮展,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等,情況十分複雜。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出現新的姓氏。如給孩子取名時,取男女雙方兩個單音姓合成複姓,又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員。
華人一般都習慣地繼承父親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遺傳遞給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內僅僅保留其父親的姓氏,不傳給下一代。因此,絕大多數的姓屬於一種無性別之分、以父系方式傳的“基因”,相當於性染色體遺傳的特殊基因。可以這樣假設,不管是X精子還是Y精子,均攜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顯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精子具有連續傳遞姓氏特徵的效能,而X精子僅僅在第一代顯示姓氏的效能。當然,我們也注意到華人中一直普遍存在著改姓的現象,這包括入贅婚姻、隨母姓氏、避難改姓、少數民族用漢族姓等等。在人群中改姓是突發的和隨機發生的事件,往往發生在遷移過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總人數中改姓人數的比例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改的姓,從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傳遞。這種改姓現象可以認為是姓氏的突變,突變後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傳遞功能。華人姓氏的悠久歷史和相對隱定的傳遞,以及具有中國社會進行特色的改姓現象,不但增加了華人姓氏的多樣性,為追蹤各個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線索和機會;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廣大農村中一直存在著同姓聚居的習俗,加上婚姻半徑小,娶嫁地域相對固定的特點,同姓人群可以認為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遺傳物質,某種程度隔離的群體,這在進代上有特殊的意義。這種與近代人類進化有直接相關的同姓群體。在探討中華中族的起源和進代等研究中將提供有價值的研究模型和線索。
宋朝、明朝和當代三個歷史時期的姓氏分佈反映了三個重要的現象:
第一,華人姓氏在歷史上傳遞是延續的和隱定的。它揭示了在歷史的程序中華人姓氏所表現的血緣文化的痕跡與生命遺傳物質,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的進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現。
第二,華人歷來有同姓聚居和聯宗修譜的習俗,而且婚姻半徑很小,婚娶地域相對固定,這樣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佈。華人姓氏的分佈實際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佈規律。華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兩種狀態,大姓和小姓,或稱為常見姓氏和非常見姓氏。僅佔總姓氏量不足5%的常見100個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佔總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見姓氏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見100個姓氏的分佈是反映各地區人群的遺傳組成的主要因素,它們決定著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規模和地域人群間的親緣關係的程度。而非常見姓氏人群更為表現其地域特色和相對高程度隔離的現象。
第三,人群的遷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華人遺傳基因的流動方向。同時,再一次從群體遺傳學角度證實了中國漢族一直存在著遺傳上異源的南北兩大群體,其1000年來的地域分界線應在武夷山和南嶺地帶。因此,華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佈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華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