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QuietGame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去多餘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斷舍離的意思就是透過重新考慮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係,扔掉對自身“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東西。斷舍離的主體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是一種以“物品和自己的關係”為核心取捨選擇物品的技術。它的主體是“自己”,時間軸是“當下”。同時也是透過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產生舒適的行為技術。

  • 2 # 三月的晨露

    讀過,是日本人寫的,思維比較前衛。但是我覺得斷舍離應該根據年齡段來定位。我是屬於老年人的這個層面。老年人當斷一切不利於老年人生活的慾望。過老年人應該過的日子。捨去一切無謂的追求和不能做到的事。離開回憶,活在當下,不念過往,不爭高下,活好每一天。我這個年齡都能接受斷舍離。我兒子找不到東西時就會這樣說:別找啦,讓媽扔了,她現在學會舍啦。就是思維我也努力做到該斷的都斷。離開一切讓我不開心不順意的人。我正在嘗試著斷舍離!可能會越來越好吧!

  • 3 # 紫衣廚娘李亦凡

    謝謝邀請!不知道您說的是不是日本川畑伸子寫的《斷舍離》,如果是的話,這本書在看牙等醫生的時候在一家口腔醫院翻過一下。記得在看序言的時候,特別吃驚於一個整理大師的衣櫥裡一年四季加起來才二十幾件衣服!而從所展示的作者房間的圖片來看,家裡置放的傢俱也非常少,一切看上去都顯得特別簡潔甚至特別簡陋 。

    這是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幾乎絕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擁有更多的財富:一套房子不夠,得有好幾套才安心;擁有一輛車子也是不夠的,去不同的場合見不同的人得要開不同的車,穿不一樣的衣服,背不一樣的包包……我們什麼時候才會滿足呢?好像什麼時候都沒有真正滿足過。

    在這個物質為王的時代,卻有人“不合時宜”地來談什麼“斷舍離”,是不是沒有必要甚至太虛偽了呢?不,我倒覺得這恰恰是像川畑伸子等等一些真正有“斷舍離”精神和行動的人們值得尊敬和佩服的地方。我們表面上是擁有了很多物質和財富,但實質上卻是被這些東西所捆綁和囚禁,而在我們的心裡,也因此已失去了很多很多,比如敬畏,節制,知止,禁慾,感恩等等。這是整個時代都要反思的:我們這一生所要追求的,究竟是越多越好,還是少就是多,精就是美?

    這個暑假小悠哥學校佈置了一個“斷舍離”的作業,讓孩子獨立整理自己的房間和物品,把不要的東西清理掉,讓房子看上去更整潔。老師的出發點無疑是好的,但我更想小悠哥慢慢能夠明白一個觀點:我們在買某樣東西之前,要先想清楚真的是不是有必要,如果是的話,那麼今後不能動不動就隨便扔東西,除非它們已經壞了爛了不能用了。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希望孩子從小就懂得珍惜,懂得敝帚自珍。只要有錢,擁有一樣物品是不難的,難的是我們如何看待物品與自己的關係,到最後是這個世界與自己的關係。小悠哥現在還小,但我希望他今後能夠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凡事不只為自己著想,也能想想自己與這個世界,以及與萬事萬物的關係。

  • 4 # PR傳媒姐姐

    我只讀過一部分,這本書不僅讓我們反思了我們的生活安排和工作的規劃,也給了我們思維一劑良藥。但很多的是從“法”上說明,“道”有關的內心思想體系的、認知的等東西說的比較少。

    其中斷、離,對有些人不適合在其執行中落實,必經我們還沒摸清自己,怎麼就開始斷、舍、離呢?!

    對於創業不知道幹什麼和想賺“睡後收入”做新媒體的人來說,此時他們更多的是在嘗試,每個方向都在體會,是否適合自己長久的發展。例如,對於拍攝影片的人來說,選擇垂直方向是很難的,剛開始時一會要麼拍攝Volg,要麼拍攝職場,其實這都是在嘗試,到此時很不能說捨棄那個。

    還有,有的人家裡東西很多,捨不得扔,或者整理,這本質還是價值觀認知的問題,覺得家裡亂點接地氣,或者東西不扔是因為很節儉,並不能從簡單的方法論上去執行,這是違背自己的一種做法,並不長久。

    如果要真的踐行斷舍離,其實工作、生活頗多的人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累贅在哪裡。

    所以斷舍離並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可能也要摒棄斷舍離。

  • 5 # 飛鴻一現

    很久以前讀過的一本書,書不長,只有五萬字,山下英子寫的,過來人語,精要主義。

    首先我們要知道,這本書是她的一種人生觀,未必適合我們,比如說,她家裡只有一個杯子,一把椅子,一張床,多餘的什麼都沒有,這種生活,我是受不了的,那種極致的生活,近乎,一種修行,我不太能接受。

    並不是說她說的不對,有時候,我們生活過於蕪雜了,需要,靜心整理一下,我是說,沒必要極簡到極致,這,並不可取。

    我們信奉一個理念,往往追求極致,完美,可是,你會發現,極致的完美根本不存在,那往往是一種,致命的缺陷。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獨立的生活,別人的理念,可以吸收,可以認可,可是,並不一定,全盤接受,努力做自己,才能,快樂的活著,活出,無雙的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朴槿惠案20日終審結束,7月10日正式宣判,結果可能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