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遼寧盤錦管燈
-
2 # 科技虎賁
現在的軍艦的艦體鋼板做得不厚,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鋼鐵的冶煉和板材扎制技術的進步。
現在軍艦的艦體鋼板做的不厚,這是相對於一、二次世界大戰“鉅艦大炮”而言的,尤其是二次大戰時各國海軍的主力艦——戰列艦,厚重的裝甲鋼板和渾身插滿炮管的形象讓人望而生畏。戰後隨著冷戰的爆發刺激世界軍工科技飛速發展,艦船鋼鐵的冶煉和板材扎制技術也迅速提高。過去上百毫米甚至幾百毫米的裝甲鋼板(大和號戰列艦),現在只需要十幾毫米和幾十毫米,就可以達到甚至超過當時的防護效能(尼米茲級航母)。比較著名的艦用鋼材有某超級大國的HY系列,某東方大國的980系列等。
2、反艦武器的發展。
雖說現在的艦體鋼板技術先進、效能優異,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它所面對的已經不是昔日的大口徑炮彈,而是發展日新月異的反艦武器,如反艦巡航導彈、反艦彈道導彈、魚雷、智慧水雷、制導炸彈等等。其中反艦導彈的攻擊能力,已遠遠大於艦體鋼板的抗打擊能力。一枚戰鬥部250公斤以上的反艦導彈,就可以重創一艘8000噸以上的驅護艦(阿利伯克級),令其喪失戰鬥力。如果是戰鬥部800公斤以上的反艦導彈,那就是為航母量身定做的了(尼米茲級)。比較著名的反艦導彈有某超級大國的LRASM-A反艦導彈(亞音速隱身巡航)系列,某東方大國的鷹擊-18反艦導彈(亞超音速巡航)、鷹擊-12反艦導彈(超音速巡航)等。
3、現代海戰體系的變遷。
如此看來,在這些反艦武器的強大打擊能力面前,現在軍艦區區十幾至幾十毫米鋼板的艦體,就像紙糊的似的,根本不堪一擊!事實也未必如此,正是由於自身的脆弱性,反而促進了現代海戰體系的發展。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世界自兩強冷戰開始,在短短几十年裡各種驅護艦、巡洋艦、航空母艦,就紛紛發展出防空、反潛、反艦作戰系統,加上衛星、預警機、偵察機的配合,以及戰時艦載機、遠端轟炸機的支援。這樣哪怕是一艘由“薄弱”鋼板製造的軍艦,只要它融入到現代作戰體系當中,也可以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
所以,在現代海戰體系支援下,現在的軍艦的艦體鋼板都做得不厚。
-
3 # 開著皮卡打坦克
實際需求導致的,現代軍艦的防禦並不完全依靠裝甲(保護重要位置的還是有點的),而是依靠水密艙儲備的浮力。所以加厚裝甲對於現代軍艦的生存能力來說不僅沒有提高相反會下降。
加厚裝甲肯定會增加船體的重量,導致船隻的儲備浮力減少,從而導致船隻的生存性受到影響。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儲備浮力,咱們可以自己折一個紙船,然後在紙船裡裝上重物,由於紙船的浮力有限重物裝到一定程度紙船就會被壓沉,而壓沉紙船之前紙船能承受的最多重物的重量就是紙船的最大浮力。如果我們在正常情況下規定紙船隻裝一部分重物,那剩下來的多餘浮力就是儲備浮力,這些儲備浮力允許紙船進一部分水而保持不沉。
好的解釋完了儲備浮力咱們再來說回現代戰艦,之所以不裝備厚重灌甲是因為厚重灌甲實際上也是過載物,裝甲越厚儲備浮力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以儲備浮力為第一生存要義的現代艦船肯定不會搞這種事。現代艦船上有著大量的水密艙,即使艦船被擊穿艙室進水,那也只需要將被毀艙室的水密門關上就能抑制住進水,然後在船隻另一邊與進水艙室相對的艙室之中透過管道注水,就能配平船隻浮力讓船隻從傾斜狀態恢復,從而繼續作戰。
所以現代衡量船隻的生存能力的重要指標就是船隻有多少水密艙和多少儲備浮力,水密艙越多你就能把進水情況控制在越小的範圍之內,從而使得損失的浮力越少,儲備浮力越多就能使得進水更多的情況下保持船隻不沉。所以當一個船隻擁有極多的水密艙和極高的儲備浮力的時候,其生存能力也就越強了,用這種模式提高船隻的生存能力比用裝甲硬抗收效好多了。
比如之前被撞沉的挪威南森級護衛艦,就因為其用民用標準設計的原因,只有8個水密艙儲備浮力也很少,導致被一撞就沉了。而美國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撞的比南森級還嚴重卻還能保證機動能力拉回去修,這就是現代艦艇防禦力區別最好的體現了。
回覆列表
現在的高強度的鋼板,可能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艦艇鋼板的強度2到3倍,3釐米厚的鋼板,可能相當於二戰時期,八釐米到九釐米厚,作戰艦艇不同部位有不同厚度的鋼板,比如艦首部位要發生碰撞,觸礁,這個部位的鋼板厚度要要厚一些,同時不能一味的追求鋼板的厚度,還要考慮它的航速,以及搭載的武器裝置,不能考慮消極的防禦,把鋼板做厚,就完事大吉,要考慮積極的防禦,包括用導彈攔截近防炮防禦,還可以用電磁干擾的方法,這種多方位的考慮,在設計艦艇的時候,世界各國普遍採用鋼板厚度是2到3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