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傳海135

    莊子是在清心寡慾的情況下悟得天地萬物執行的規律,即天道,天下萬物無不在天道規律中。普通人滿心的慾望不能實現得到的只是貪痴嗔。最好的例子就是疫情兇猛,美歐人民為自己的自由寧死不居家封城戴口罩,害己害人害國家。

  • 2 # 巽芳公子

    一個社會,黑暗和光明是並存的,這一點毋庸置疑,這是符合傳統哲學陰陽相生的理念的。

    既然社會黑暗面普遍存在,那麼負能量者和莊子的區別在於,對黑暗面的陳述有沒有說到點子上。說到核心了,那就是哲思與反省,沒說到問題上,那就是瞎噴。

    莊子身處戰國亂世,各國諸侯互相征戰,民不聊生,上層間爾虞我詐。莊子看透了這一點,於是說出了“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這樣入木三分的名言。

    同時莊子又看透了宇宙矛盾對立統一的本質,他曾經說你眼中的西子麗姬,在魚鳥看來就是異類,避之不及。魚鳥眼中可愛的雌類,在我們眼中只是難看的動物。所以他主張不拘泥於主觀的是非,放開一切執著,追求內心真正的閒適平和。這一點有些像佛家所說“無分別心”。

    所以負能量的話,說的對不對,是不是在合適的時機說,才是關鍵 ,而非要求人一味得去歌功頌德。

  • 3 # tiger鍾虎

    閣下還真是有點境界的喲。陽炁越多,就陰炁越少;陰炁越多,就陽炁越少。二者可以相互轉化,但是在當即之時,多的一方壓制少的一方。

    陽炁共容而互通共存,故而,陽炁多者,公心多;陰炁私固而相斥自凝,故而,陰炁多者,私慾重。私慾深重而邪惡滋生,各自都只顧滿足自己的私慾,自然就各自都損人利己而相互傷害。惡性迴圈,而致使社會黑暗。所謂黑暗者,慾望深重而致道德墮落也。道德墮落的人數越多,社會就越亂,當大多數人都道德墮落的時候,社會自然而然就無比的黑暗了。

    改變追求的方向。把追求物慾,改為追求道德,則大德光明自至。

  • 4 # 滄海建木

    無論社會是否黑暗,普通人都認為不容易聖人則看到光明。其實社會與人心同樣,一直是明暗交替千古不衰,聖人心中無明暗而用明暗,普通人有心者只見其暗,無心著只見其明。莊子與普通人的心智見識不同,所以後人講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愚者看不清。1、下等人學墨家,中等人用儒家,上等人修道家。以“大漢”為例漢朝不同階段適用不同學說,素質不同的皇帝適用不同學說。2、破舊國立新國時用墨家,平穩上升時用儒家,國家衰落時用道家。3、以人與勢作為標準,和人和勢時必成盛世,人勢不和盛世必亡,和其一者可以守天下。

  • 5 # 姚丹36

    莊子的境界不是你懂的,莊子相忘於江湖,處於有才無才之間,是因為他水平太高,不得不退隱以全身避禍,要不然就成為神廟裡的烏龜。莊子上可為卿相,下可為小吏,在市可為布衣,在山可為隱士,收徒為一代宗師,著書乃萬古傳誦,死後羽化登仙成為南華真人,你拿什麼和他比?

  • 6 # 萬木叢中一片葉

    人心比萬物更詭詐。說黑暗的是他的確感受到了或者看到了黑暗,當然了也有瞎子看不到一點光明。只能是自己的問題了。

  • 7 # 使用者3894280500798

    確是這樣,人生活在國家低層沒有保障,一輩子都不了有權有錢的一年的人生價值,就會從心理產生國度黑暗的心理,,,,,

  • 8 # 阡陌11

    因為一般人都是人云亦云的人,沒有自己的思想,迷信權威。這些人必定是二八定律中的八。屬於韭菜,底層,多一個少一個無關大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 9 # 天氣190523495

    仁者見仁智者見知智,對生活危滿希望,心光明就會看到光,心存善就能看到別人的善,世界的善,而去行善,生活元望,心已死看不到點亮,心黑就只看到一片黑,看誰誰惡,看啥啥不對,他自己也不會善行善使,所以要修,擇善而效,不可一葉障目,阿彌陀佛!

  • 10 # 使用者9594073853760

    如果你有冤不能伸,有恨不雪,有恥不能洗,有理無處講,有仇不能報,你還會感到光明一片嗎?黑暗就是黑暗,只為窮人沒權。有權只愛有錢,胡作非為誰管!

  • 11 # 六呱

    看說的內容是什麼。普通人說社會黑暗,實際是希望別人都是聖人,道德高尚,由著自己佔便宜,世界圍著自己轉。最好老婆是國家給的,房子是免費分的,不用動腦筋就能上大學,工作事少錢多離家近…並不是真心希望世界大同,實現共產主義社會。

    簡單說,能影響更多人就越偉大,聽話的人越多。普通人發牢騷連身邊人都不贊同,也別指望跟莊子比了。

  • 12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莊子什麼時候覺的社會黑暗了?

    從來沒有的事。

    莊子是獲得了“純粹自由”的人,他在《莊子·逍遙遊》中說: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莊子認為,自然界萬物,都是不自由的,都達不到“逍遙”的境界。

    都是各適其性,都要依賴於外界客觀事物,才可以取得保障自己生存的條件和空間,所以都是不自由的。

    鯤魚之大,大小几千里,既可以入海,還可以升空,飛起來的時候,翅膀大的就像“垂天之雲”,

    鯤魚在海上飛行的時候,煽動翅膀激起的水浪長達三千里,它要是往上飛,可以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地方。

    然而,又能怎麼樣呢?

    鯤魚依然是不自由的,它飛行的時候還是要藉助風力飛行。

    大鯤魚尚且如此,人世間的不自由就可想而知了。

    莊子從來的陳述都是“人世間註定的不自由”,可沒有抱怨過什麼社會黑暗。

    後人為什麼要順著他說?多少聰明才絕之人為什麼費勁心理地去註解他?

    因為所有人都感覺到了“沒有絕對的自由”。

    都感覺到了被壓迫!

    莊子行文從來文風奇幻,想象高遠,大膽誇張是他的慣常,人世間的所謂黑暗,他從來都是報以充分的理解——有什麼奇怪的了,整個自然界都是如此。

    莊子騎青牛不知所終,不是躲避人類社會的黑暗!

    他是尋找自由去了。

    當然,他尋不到。

    也許就餓死在了什麼地方,可是他餓死的時候,應該是心滿意足的——他說:“這一切終於可以結束了”。

    如何他還有力氣,一定會“鼓盆而歌”!

  • 13 # 確定性老張

    問題的關鍵點是有沒有解決的辦法。

    如果沒有解決的辦法那就是牢騷,是普通人。

    而莊子不僅發現了社會的黑暗,還指出了原因以及解決之道,這就是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物業不作為還給我發律師涵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