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明國亮

    古代中國封建社會,皇帝所下的聖旨中常常會有“詔曰、制曰、敕曰”三種不同的說法,這三種說法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意思呢?

    用最通俗易懂的話來解釋聖旨是什麼,只需要簡單的九個字:皇帝對臣民下的命令。根據皇帝命令的不同內容和要達到的不同目的,聖旨的開頭就有了區別,出現了“詔曰、制曰、敕曰”。漢朝有第四種,名為“戒書”,就是自我警戒的文字。其他朝代非常少見。

    詔曰:

    “詔曰”是詔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須佈告天下所有臣民的,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佈告天下臣民的文書。

    西周時分為“誥命”和“敕命”兩種,原是一種訓誡勉勵的文告。到了秦漢,秦始皇於前221年一統天下後,自以為功績勝過以往三皇五帝,於是稱自己為皇帝,自稱為“朕”,命為“制”,令為“詔”。秦亡後,漢朝基本上承襲了秦朝的制度。詔旨的寫作格式,漢代的開頭大多是“X年X月X日,XX皇帝”。東漢蔡邕在《獨斷》中寫到:“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詔,史官記事曰上。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後曰省中。印曰璽。所至曰幸,所進曰御。其命令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

    制曰:

    “制曰”是皇帝表達皇恩浩蕩、宣示百官時使用的。凡是聖旨中表達皇恩浩蕩時,都以“奉天承運皇帝,制曰”開頭。“制曰”只為宣示百官之用,並不下達於普通百姓。

    敕曰:

    “敕曰”有告誡的意思。皇帝在給官員加官進爵的時,告誡官員要戒驕戒躁,再接再厲,不要驕傲自滿,恃寵而驕。

    “聖旨”由於是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因此其軸柄質地按官員品級不同,嚴格區別: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聖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為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多為祥雲瑞鶴,富麗堂皇。“聖旨”兩端則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誌。作為歷代帝王下達的文書命令及封贈有功官員或賜給爵位名號頒發的誥命或敕命,聖旨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官銜越高。

  • 2 # 風陵流度

    詔書、制書、敕書是經過長期的發展才逐漸成型的。

    在秦漢時期,其實還有“策書”一說。

    4適用的物件和表達的內容不同,才劃分成策書、詔書、制書、敕書等四種類型。

    漢朝恢復了諸侯王制度。

    策書,就是專門頒發給諸侯王的一種官方文書。

    詔書,主要針對下層的具體官員,相對於皇帝直接下發的命令。

    敕書,就是針對官員的一種訓勉告誡的文書。

    後來經過魏晉唐宋元的發展,形式變化各異,一直到明朝的朱元璋,才逐漸形成現在我們所說的聖旨模式。

    制書:頒佈給百官的官方文書

    詔書:頒佈給天下百姓的官方文書

    敕書:訓勉告誡百官臣民、佈告外番邦國、特別拔擢外番官員的官方文書

  • 3 # 路遙lgy

    經常在影視劇裡看到:一太監手拿皇帝的聖旨,讓某某接旨,然後大聲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事實上在古代皇帝下的聖旨很少是太監去宣讀的。太監大多地位低,沒文化。皇帝的聖旨是有專門的機構如翰林院,按照皇帝的意思起草形成文字,寫在聖旨上,有皇帝來審閱,不修改的情況下,蓋上玉璽,派專人去宣讀。

    而聖旨也不都是”皇帝詔曰”,有“制3曰”,有“敕曰”,是有區別的。

    詔曰,是國家有重大事件,皇帝面對全國頒佈的聖旨才用“詔曰”。意思是皇帝昭告天下,比如:漢文帝時,去除坐刑,昭告天下,全國張貼告示,令全國人都知道。

    再比如,唐肅宗因為天氣大旱,下詔書特赦天下,聖旨一下,會最快速度傳遍天下,李白在白帝城很快得到了訊息,才有了“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名句。

    制曰,顧名思義,制度之說。這是皇帝對他手下大臣,或者說體制內的官員用的詞。比如,皇帝對大臣或者是刑部,太尉等有什麼要求,或者指令,聖旨上用制曰。應該是官府行文用的。

    赦曰,赦有寬恕,赦免的意思。所以赦曰一般是皇帝對某位大臣官員告誡,警告時用的。有時皇帝為了褒獎一些大臣,提拔升職,鼓勵其努力或者再接再勵,聖旨也用“赦曰”,意思應該是有不要得意忘形的成分。

  • 4 # 素雅凝輝

    古代的"詔""制""敕"都是皇帝詔令的專用名詞。詔:是吿,上告下。如詔書:是帝王佈告臣民之書。巜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辛未,沼曰:更始破敗棄城逃走。

    詔令:文體名。古代帝王所發命令文告總稱。包括冊文,制,敕,詔,誥,策令,璽書,教,諭等。

    制曰,是帝王的命令。如制誥:制書《史記.秦始皇本紀》:"命為制令為詔。

    制誥:文體名。帝王所下文及命令的統稱。制、誥原都是"詔令"的一體,後又把"制誥"作為"詔令"代稱。

    敕:自上命下之詞。特指皇帝的詔書。如:奉敕,宣敕。南北朝以後,此字惟朝庭專用。 敕命:猶如命令。是皇帝頒賜爵位的詔令。清明兩代贈封六品以下的官職稱"敕命"。據明制"凡四六",《清會典事例.中書科.建置》"六品以下授以敕命"。(我也在學習中,不對的地方請諒)

  • 5 # 蘋說

    皇帝詔曰

    詔書是皇帝佈告天下臣民的文書。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詔字。秦王政統一六國,建立君主制的國家後,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號稱皇帝,自稱曰朕。

    並改命為制,令為詔,從此詔書便成為皇帝佈告臣民的專用文書。

    明代以前宣讀聖旨不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最早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作為聖旨開頭語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皇帝制曰

    河北省臨漳縣文史工作人員在該縣張村鄉張村周姓家族祠堂內,發現一道400多年前的明朝聖旨,聖旨除開頭的"奉天承運"外,下一句不是"皇帝詔曰",而是"皇帝制曰"。聖旨內容是"希望明朝宗室廣安王正妻第五女嫁入周氏周國孚之後恪守淑女之道,整肅閨門,不要驕傲怠慢,做一個模範賢內助。"

    "皇帝制曰"指乾隆"任命大臣的聖旨上,一般用"皇帝制曰"的說法。

    皇帝敕曰

    “敕曰”有告誡的意識。皇帝在給官員加官進爵的時,告誡官員要戒驕戒躁,再接再厲,不要驕傲自滿,恃寵而驕。

  • 6 # 蒲江黎懷義

    古代皇帝的專用文體用於天下之云云,叫詔。在名級官員加官進爵時,告訴官員們要奮發努,敕有告誡的意思。制皇帝指凡是任命大臣之聖旨上,稱為制。

  • 7 # 隨悅而安小富既貴

    看字面意思也能看出一些東西。內容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措詞, “詔曰”是詔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須佈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制曰”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使用的。凡是聖旨中表達皇恩浩蕩時,都以“奉天承運,皇帝制曰”開頭。“制曰”只為宣示百官之用,並不下達於普通百姓。 “敕曰”有告誡的意識。皇帝在給官員加官進爵的時,告誡官員要戒驕戒躁,再接再厲,不要驕傲自滿,恃寵而驕。

    “聖旨”由於是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因此其軸柄質地按官員品級不同,嚴格區別: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聖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為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多為祥雲瑞鶴,富麗堂皇。“聖旨”兩端則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誌。作為歷代帝王下達的文書命令及封贈有功官員或賜給爵位名號頒發的誥命或敕命,聖旨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官銜越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還有兩天覆試,我好累,複習不進去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