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芝海棠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和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有何區別?

    “不為五斗米折腰”出自《

    晉書·陶潛傳》:“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東晉末期,朝政日益腐敗,官場黑暗。陶淵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貧困、為生活所計出仕做官。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就辭職回家了。陶淵明少年時也曾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志向。但當他步入仕途後,便發現仕宦之所得,既不能實現其原有的志向,而折腰事人又違拗了自己的質性,所換來的只是“五斗米”“口腹自役”的生活,“傾身”之所得,只不過足以“營一飽”而已,則又何必“屈泥揚波,徒為所汙。”這在陶淵明而言,“志意多所恥”,終“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於是便毅然決然選擇了歸隱躬耕。

    而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與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一句出自《夢遊天姥吟留別》,縱然李白志向遠大“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但他終生不得志願,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政治上的大失敗。離開長安後,又一次踏上了漫遊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遭受挫折憤怨時所作。詩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在長安三年的鬱悶之氣。對於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於對權貴的抗爭,表達了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李白雖然受帝王優寵,也不過是個詞臣,在宮廷裡受盡了屈辱。李白以這首詩所表示的是對於仕途的決絕態度,是向權貴們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

  • 2 # 楚塞江郎

    非常抱歉,此問題在下三天前已回答過,請恕無法再做同樣回答。如老師不嫌鄙俚,想知道在下對此問題的看法的話,請查下我已答覆過的該問題即可,再次致歉,並請見諒!

  • 3 # 南都牧羊

    區別是陶淵明不喜官場,遠離朝堂。而李白有政治抱負,希望建功立業,但自恃才高八斗,傲視權貴而不容,終究只能當作御用文人,抱負難展。兩者性格都不適合官場,難有作為,都蔑視權貴。但一個骨子裡不喜歡,一個想融入立志報國而不如願。

  • 4 # 餘生驛

    一個為求一飽,面臨決擇要不要向鄉里小鄉折腰;一個為了個人的心情,必須選擇要不要向權貴折腰,面臨困境的艱難程度完全不一樣。

  • 5 # 顧隴桃園廣

    有本質區別,“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不為了五斗米而去低三下四地乞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意思是說:怎麼能為了伺候權貴而失去自己的人格和尊嚴呢?這兩句話都是說的人要有點骨氣,但前者說的是不求人;後者說的是不幫人。

  • 6 # 司馬缸繼續砸缸

    陶淵明不折腰,實際上反應的是魏晉時期黃老清談之風。老陶出身好貴,屬於上品門閥。在政治上,老陶能力與他的文學能力差距甚遠,而且心在山水而非官場。不過還好有自知之明,及時退出。從此官場少了一個庸官,文壇多了一位大詩人。

    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是因為出世之心,醉心政壇,符合充滿活力的大唐盛世普世思想。而唐明皇看重他的卻是文采,而且當時正值天寶危機時期,李林甫楊國忠當道,這對他應該打擊較大,自認為在政壇無法出頭無法施展抱負,所以無奈離開。

    老陶是真想離開,他記著家裡的山水美酒。

    小李是不想離開,她還有遠大抱負。

    以上就是個人見解,笑笑而已,不喜勿噴。

  • 7 # 揚光666

    在表面來看,五柳先生陶淵明和詩仙李白,都是不肯屈尊折腰之人但是在深層次裡面,他們二人的不肯折腰,還是有根本性的區別的:區別在於二人的思想理念不一樣的。

    我們可以從以下二方面進行分析探討:

    一,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和李白的“安能摧眉毛折腰事權貴”有區別嗎?

    二,如果有區別,他們各自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

    一、不肯折腰的表現

    (一)陶淵明的不肯折腰。

    陶淵明一生,也有多次官場任職經歷,比較有代表的經歷有如下數次:

    第一次,任江州祭酒。陶淵明因為家道貧窮、父母需要贍養的緣故,不得己才出仕做江州祭酒,但是由於由於不能忍受官場的腐敗現象,沒過幾天就辭官回家了。

    第二次,他剛辭去江州祭酒回家沒幾天,州里又徵召他去作主簿的工作,陶淵明拒絕接受。

    第三次,在公元398年,陶淵明加入權臣桓玄的參謀團隊,但是隻工作了二年,就又從都城回家了。

    第四次,在公元404年,做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雖然人在軍中,可是卻 “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 仍然懷念田園生活,無意官場工作。

    第五次,在公元405年,做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陶淵明早已看透、並且也厭倦了官宦生活,不想再受到束縛。於是就和親友說,自己過絃歌自娛的生活,為隱居積攢一些衣食之資可以嗎?這些話當然很快就傳到上司耳朵裡,領導聽到後,就安排他去做彭澤的縣令。

    這一次,也算是為自己的辭官提前作準備。

    第六次.公元405年,陶淵明任職彭澤縣令。郡裡派遣督郵到縣視查工作,縣吏告訴他應該整齊衣冠去迎接,陶淵明嘆息說:“我不能因為五斗米的緣故,向鄉里小兒行禮折腰。”於是解下官印,脫去官服,當即辭職:老夫不陪你們玩兒了!

    從此,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

    此時的陶淵明,政治理念趨於成熟,人生理想已經明確。

    第七次,公元415年,朝廷又徵召他任職著作郎,陶淵明仍然拒絕,更是從此斷絕同州郡的來往。

    第八次,江州刺史王弘,很仰慕他,於是親自去拜訪他,陶淵明卻假託自己有病不予接見。

    第九次,公元427年,檀道濟聽說了陶淵明的大名,去看望他,並且贈送給他肉、食,並勸他出仕,陶淵明依舊拒絕。

    從上面可以看出,陶淵明在先後多次官場任職的經歷中,

    或身在官場而心思田園;

    或作官不久便辭官回鄉;

    或者直接拒絕朝廷、官員召喚。

    面對官場的誘惑,陶淵明卻堅守節操,心歸田園,確實是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之人。

    (二)李白的不肯折腰。

    李白一生,總共有兩次在官場作職經歷。不肯折腰的典故,來自於他第一次仕途經歷。

    公元742年,李白經由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共同推薦,唐玄宗召見李白並賜以供奉翰林之職,實際上就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替皇帝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剛開始李白確實在皇帝身邊紅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不久便有人眼紅、羨慕嫉妒恨了。

    陪侍皇帝的工作時間長了,李白也漸漸厭倦這樣的工作,這實在與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不符合,於是就開始酗酒放縱,連皇帝的召喚也不領旨進宮。後來皇帝找人把醉酒的李白抬到皇宮裡,李白卻要皇帝身邊紅人高力士給自己脫靴,終因得罪權貴而遭到懷恨和諂謗,最後被賜金還鄉,其實就是被皇帝變相趕走。

    李白被變相排擠出官場,心中憤懣不平,在離開長安後,寫下了《夢遊天姥吟留別》,裡面表達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小結】

    從上面的史實可以看出,陶淵明和李白確實都有不肯折腰的經歷,但是卻有根本不同

    但陶淵明是自己打心裡不想當官,偶爾當官也是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歸隱田園、過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他內心所想,他辭職“不肯折腰”,完全是自己主動為之。

    而李白是因為自己得不到重用、行為不檢點得罪了弄臣,遭到了貶謫,被迫離開京城,在離京後寫出詩文:“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的”不肯折腰“,是因為被貶謫後傷害了自尊,內心憤懣不平。

    那麼我們要問了,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肯為權貴折腰,他們各自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

    二、各自不肯折腰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一)陶淵明為什麼不肯折腰?

    1思想志向。

    陶淵明早年深受道家思想薰陶,喜愛老莊,鐘意自然,他在《歸田園居》其一中說明了自己的志向:“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這樣一個灑脫的人,懷揣自然、無為的思想自然是喜歡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

    2 社會背景。

    東晉末年,外有五胡亂華,內有權臣把持朝政,社會動盪,政治腐敗黑暗。東晉末年,晉滅而劉宋建立,新政權上位後,不外乎爭權奪利、勾心鬥角。

    所以很多士人為了自保,選擇遠離朝廷、避免殺身之禍。陶淵明當然也是明智之人。

    3 魏晉遺風。

    在陶淵明之前就有竹林七賢等風流名士的表率,所以其後的魏晉士人多以此為榜樣,不願意在朝為官的,就選擇遠離朝堂,寄情于山水、縱酒放歌、高談闊論。陶淵明自然也受此影響,遠朝堂而近田園。

    (二)李白為什麼不肯折腰?

    1 出身與志向:

    李白自小也是飽讀詩書,習文練武,屬於全能選手。打小也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有志於黃老。據史料記載,李白是西涼興聖皇帝第九世孫,也算是皇家後裔。雖然後來敗落,但是李白內心,應該還是有一些自恃的資本。並且李白與李唐王權同姓,從族譜上排位,李白與當時唐玄宗還算是一族宗親。

    因此,李白的心性裡,也自然有一些高過常人的想法,有了這樣的想法,自己的理想和志向自然不甘於平凡與普通。

    2 不肯折腰:

    李白是不甘為人下的人,所以當自己只是被用作陪侍娛樂、寫詩文讚頌皇帝的御用文人時,李白心中的落差是相當大的。並且看到皇帝身邊有諸如高力士、安祿山等紅人、奸臣受到寵幸時,李白的內心其實是更加的不平鬱悶:象我這般有才華之人被輕用,無恥小人卻被重用,這讓詩仙內心極為不平衡。所以才會出現酗酒放縱、得罪權臣及皇帝的情況。

    李白出官後所寫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除了是抒發憤懣之情外,也在隱隱表達心懷凌雲之志、他日必上藍天的志向。

    【小結】

    從以上綜合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陶淵明的”不肯折腰“和李白的”不肯折腰“,確實是有深層次思想原因的。

    陶淵明的”不肯折腰“,是因為他骨子裡的老莊思想、社會動盪、前人影響綜合作用,形成了他獨特的安隱田園的思想。

    因此,在陶淵明的思想認識裡,作官只是為了謀一份差事、養家餬口而已,從他本心上來說,是不願意出仕為官的,特別是在他中年以後。

    李白的”不肯折腰“,是因為李白志向高遠。在他內心深處,認為普通的官職是無法與自己的才華相匹配的。因此他才看不起那些在朝堂之上當紅當權、但卻一幅小人嘴臉的奸佞之輩。這才有被諂謗貶官之後,心中憤懣不平,寫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詩句來。

    寫出這樣的不肯折腰的詩文,並不是表明李白就要從此歸隱田園、作一名專職道士了,他只是想表明,自己仍然心懷更高遠的理想!

    三、最後的問題是,他們如此不肯折腰,他們的後來的生活如何解決呢?各自最後的結果是怎樣的呢?

    (一)陶淵明的生活。

    陶淵明在辭去彭澤縣令時,個人的政治觀念已經成熟,個人思想也已經明確,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非常清楚。

    他從任彭澤縣令辭官回家以後,家道中已經不象富裕,並且需要自己親自動手幹活兒了。後來更是發生大火,把家宅燒個精光。

    其間有很多好友、鄰居、甚至仰慕他的官員送糧送錢,賙濟陶淵明。在他生命中最後一年,還有官員去看望他,所送的肉食等物,陶淵明也拒絕接受。

    陶淵明的晚年,雖然生活窘迫,但是仍然自得其樂。按照自己本心的意願自在度過一生。

    (二)李白的生活

    李白被貶謫離京時,懷揣著皇帝賜給的大量錢財,所以算得上是土豪,因此在他隨後幾年中生計是不用發悉的。並且李白當時已經名動天下,詩仙的威名天下皆知,走到哪裡都有粉絲追捧、招待,所以李白的生活並不困難,相反過的應該是相當滋潤。

    但是李白一生的轉折點,就在於他賭了一把不可預知的賭注:那就是擁護永王李璘、並唆使永王叛亂自立為王。最終永王失敗,李白成為重要參與人之一,被李唐治罪流放。至此,詩仙李白的政治生涯基本告終,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

    【總結】

    五柳先生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與詩仙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確實是有區別,根本上是在思想觀念上有很大的區別

    陶淵明:他的”不肯折腰“,是根本就不想從政,遠離黑暗官場、過隱居田園自在生活是他人生真實的理想,所以才“不肯為五斗米折腰”。

    並且他的隱居,也並不是消極的逃避,而是在清醒認識到社會虛偽黑暗之後的批判與吶喊,儘管他在漫長的隱居生活中艱難困苦,但他始終沒有向現實、權貴屈服,寧可窮困終生也堅守高尚節操

    李白:是極力想從政、成就一番事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是因為受不到重用、被排擠貶謫之後,內心憤恨不平,所以才寫詩言志。

    “不肯折腰”的言外之意:是他看不起皇帝身邊那些“小人奸佞”,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本謫仙肯定要有所作為的。

    李白雖然也有歸隱之意,但他的歸隱,是無奈之舉。他雖然身處江湖之時,心中仍然是一心想著有機會東山再起、施展自己的才華。所以才會有後來極力擁護永王自立為王的行為。

    二人不同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造成了他們各自不同的境遇和結果:

    陶淵明雖然生活窘迫,卻瀟灑自在度過一生。

    李白晚年因擁護永王失敗,成為人生一大失誤。

    三百多年之後,詩仙李白,還曾經作詩《九日登山》來追憶五柳先生陶淵明。: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

    詩仙若能以五柳先生的一生行誼自勉,應該不會出現晚年那一招失敗的賭注吧?

  • 8 # 丁一招

    陶淵明看不上五斗,也許是覺得五斗不夠,可能六鬥七鬥就可以折腰。李白是不願意侍奉權貴,可沒說不願侍奉皇帝。都是想賣個好價錢。

  • 9 # 向著太陽出發888

    我覺得沒什麼本質上的區別!要理解這個問題需先知道一個時下流行的段子!馬雲說:我不愛錢!王思聰被稱為“國民老公”!然後你去查查資料瞭解下他們的出身和生活狀況!然後相信你會有很深的感悟!任何時代傲嬌都是需要資本的!

  • 10 # 福寶A

    在我國封建王朝時代,人的等級制度就非常明確和嚴格,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是有嚴格規定的。如皇權高高在上,無人敢越雷池一步。其下有王侯伯子男,具是世襲爵位。朝庭之上,有丞相,其下有三卿六部等各朝庭命官。省有省官,道有道臺,縣有縣令,具各司其職。其交往方式多種多樣,官方有知涵,平素常有拜貼等等烏七八漕,花樣繁多。由於在封建王朝的各個不同時期,社會現象也不盡相同。如陶淵明所在的晉朝,這個時期的社會非常腐敗,就是下級見上級要晉獻禮品或銀子。有一次陶淵明有公事要見上級,但是,上級衙門規定必須上交五斗米方可見到上級,陶淵明一氣之下,辭掉縣令大印,回家過起扎籬採菊的世外桃源生活。這就是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之說。但是,卻有一人不為五斗米發愁,也不為生活所迫,最終棄官,隱居到自己所喜愛的地方,他就是唐朝著名豪放派詩人李白。

    說起李白,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動人故事。由於李白的才華和名望,被皇帝召入內宮,封為翰林供奉一職。其任務就是幫助皇帝起草文章,平時陪皇帝以及皇后貴妃作詩應對,實際就是供皇帝貴妃們開心逗玩約職業。李白非常苦腦,又辭退不掉。後來趁酒醉之名,便讓太監脫鞋,丞相研墨,而被皇帝賜金還山。而李白在翰林供奉職內,很壓抑,寫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待開心顏"的憤世名言。

    縱觀以上所述,陶淵明與李白實有相同之處。但經不起細究,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是廉潔奉公,不開本縣令先河,而且百姓很苦,縣令也不富,憑著文人氣節,棄印而去。而李白是錦衣玉食,陪皇帝吃喝遊樂,從不在乎的就是銀子。但其性格和秉性又決定他不適合做翰林供奉一職,而且都具備文人氣質。其不同的就是思想境界,陶淵明是關心一縣百姓溫飽的縣令,而李白卻是遍訪祖國的名山大川,詩詞劍舞,逍遙快樂的浪漫主義大師,其境界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線上。

  • 11 # 遙望歷史長河

    兩者都不願卑躬屈膝。都才高絕世

    最大的區別是:

    陶淵明生性恬淡,追求本真。官場那迎來送往,仰俯上下,屈心委身與其心性不合。

    李白 熱衷功名,欲以才華施展於治理世間,但也不願屈身俯就不得自由!

  • 12 # 56049320387

    人在困難無助的時候,不得不求別人幫助,畢竟是窮途末路了,求人度過難關,是明智的,才有了湧泉相報的詞句。

    人活著能不求人就不要求人,人情債難還,若是碰上個小肚雞腸的人,那你真的後悔求錯了人。

    不為五斗米折腰,你是家裡還不缺那五斗米,要是沒米下鍋了,上有老下有小,看你志氣重要還是老小飢餓重要,為了家人下跪求助也會願意的!

    李白的安能折腰事權貴,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李白有疏通的餘地,為了達到自己想要的,屈服一下也是可以的。

  • 13 # 文苑漫遊

    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為官清廉,可是上級劉督郵卻是一個貪官,下級如不向他行賭,他就會打擊報復。有一次這個督郵來巡查彭澤縣,陶淵明的手下提醒他準備禮物並穿戴整齊去見督郵,陶很是反感,就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然後就辭官而去歸隱鄉里了。

    李白因為詩名被唐玄宗招入宮中。他看不慣宦官高力士與楊貴妃及其黨羽所作所為,有次醉酒,唐玄宗讓他作詩,他就藉機讓高力士給他脫靴,戲弄了一番,他還寫詩暗諷楊貴妃,不久被玄宗和權貴們冷落,自感在朝中不能施展政治抱負,就辭官而去流浪江湖了。後來李白在詩中寫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了他高傲的性格和對權貴的蔑視。

    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棄官而去顯的更被動些,是由於不能忍受上級的跋扈和索賄,不得已而做的。而李白則是因為看不慣朝中權貴的嘴臉,主動挑釁權貴,後又辭官揚長而去。李白是恃材傲物,氣魄更大。

  • 14 # 烏林老橛

    陶不為五斗米折腰是發自內心的意志,李白“安心摧眉折腰事權貴”是詩人酒後的激忿和狂傲,有於心不甘的憤懣。事實上陶辭官歸隱再無復出“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一朝脫牢籠,歡喜不勝。而李白呢?“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原其本心,熱衷仕途;翰林待詔賜還後四處干謁,不遇;後不惜汙身投靠永璘王當起“反賊”。貪圖功名富貴,何來傲視公侯的風骨?“知人論世”,不能僅憑詩人的隻言片語判斷好惡是非。

  • 15 # 蘆葦微微風悠悠

    陶氏是真正恬淡之人,淡泊名利,自己躬耕於南山,雖然草勝豆苗稀,還是辛勤耕耘,享受內心的桃花源。而李白一生醉心功名,雖有文才,但性格狂傲,不為權貴所容,得罪高力士,參與永王叛亂,最終流放,後死在安徽當塗。用佛家的話說,李白陷入我執,執念太深,而陶氏道法自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初戀那麼難以忘記?都過去好幾年了還是很想她怎麼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