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胖啦啦

    一、小麥全蝕病 1.發生規律:病菌主要以菌絲體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混雜於種子間或糞肥中越夏越冬,成為初侵染源。播種後,病菌從麥苗根部、幼芽鞘等處侵入,返青後菌絲沿根擴充套件,侵害分櫱節和莖基部。拔節至抽穗期,造成根及莖基部變黑腐爛,病株陸續死亡,灌漿階段出現枯白穗。連作田,在一定時間內逐年加重,至發病高峰年份後,病情則逐年下降,即為“小麥全蝕病的自然衰退”現象。土壤貧瘠、尤其是缺磷,發病重;偏鹼性及團粒結構好的土壤,發病重。冬麥過早播種,病菌冬前侵染早,侵染期長,發病重;地勢低窪,多雨潮溼加重病情。2.田間診斷:為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僅危害小麥根部和莖基部第一、二節間,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幼苗期受害,初生根和根莖變黑褐色,次生根上有大量褐色病斑,嚴重時病斑聯合,根系死亡,造成死苗。存活病苗上部葉色變淺,基部葉片黃化,植株矮小,病株易自根莖部處拔斷。潮溼條件下,莖基部1~2節變成褐色至灰黑色(俗稱“黑腳”)。病株返青遲緩,黃葉增多,拔節期葉片自下而上黃化,植株矮化,重病株根部變黑。抽穗後根系腐爛,病株早枯,形成白穗。發病初期病部可見褐色菌絲,後期在潮溼條件下,莖基部表面及葉鞘內側佈滿交織的黑褐色菌絲層(俗稱“黑膏藥”),為病害診斷的主要依據。高溼時,莖基部葉鞘內側的菌絲層產生不均勻的黑色突起子囊殼,呈小粒點狀。3.防治技術:加強檢疫;選用耐病品種;輪作換茬,重病田,2~3年改種一茬大豆、油菜、甘薯、馬鈴薯等作物,或改種棉花、蔬菜等作物,可明顯減輕病害;適當增施有機肥和磷肥。種子處理:用全蝕淨(12.5%矽塞菌胺懸浮劑)20~40克(有效用量)拌100公斤麥種,或三唑酮按種子重的0.025%~0.03%(有效成份)拌種,或25%丙環唑按種量的0.2%拌種。用3%敵委丹(苯醚甲環唑)種衣劑加適樂時(2.5%咯菌腈)、立克秀(6%戊唑醇)懸浮劑等藥劑拌種也有較好效果。根部用藥:秋季或春季返青期,畝用20%三唑酮可溼性粉劑100毫升對水50~100公斤對準基部噴射。二、小麥根腐病 1.發生規律:由一種或多種半知菌複合侵染引起。種子、病殘體和土壤帶菌是病害的初侵染源,並以病殘體中的分生孢子為主要初侵染源。小麥播種後,帶菌種子和土壤中病菌侵染幼芽和幼苗,造成芽腐和苗腐。病殘體及受害麥苗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侵染植株莖稈、葉片、麥穗,造成根腐、莖基腐,葉斑葉枯和穗腐等。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田間病殘體多,初侵染菌源量大,發病重;耕作管理粗放、小麥連作、地下害蟲發生普遍田塊病害發生重;小麥播種量大、偏施氮肥發生重;土壤過旱或過溼、幼苗受凍發生重;抽穗後遇高溫、多雨、高溼氣候發生重。2.田間診斷:小麥全生育期均可發病。苗期引起芽腐和苗枯,造成麥苗黃化或死亡;成株期危害引起葉枯(葉斑)、穗腐(青枯/白穗)、根腐、莖基腐和黑胚等,並以成株期葉斑症狀最為常見。苗期胚芽鞘、地下莖或幼根出現褐色病變,區域性組織腐爛或壞死,地下莖基部近分櫱節處出現褐色病斑,近地面葉鞘上產生褐色梭形斑,導致幼苗發黃;成株期根部發育不良,生根少,種子根、莖基表面表現褐色斑點,可深達內部,發病部位腐爛壞死,導致部分或全株死亡;成株期下部葉片病斑初期為梭形或橢圓形褐色斑,擴大後長橢圓形或不規則褐色大斑,中部色淺,氣候潮溼時,病部會產生黑色黴狀物,為病菌分生孢子;抽穗揚花後發病,在穎殼或穗軸上產生褐色不規則病斑,導致穎殼或穗軸變褐,高溼下病部產生黑色黴層,嚴重的可致受害穗部枯死,根部產生褐色或黑色病斑,最後腐爛;病穎上的菌絲侵染種子,胚病變,出現黑胚粒,種子乾癟皺縮。3.防治技術:採取以農業防治為重點,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措施。該病為全生育期病害,穗期葉斑和穗腐是防治的關鍵。農業防治:種植抗耐病品種;麥收後滅茬,清除病殘體;重發區與豆科、油菜、蔬菜等作物輪作換茬。化學防治包括種子藥劑處理:如選用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3.75~5克(有效用量)拌100公斤麥種,或24%福美雙?三唑醇懸浮種衣劑按藥種比1∶50包衣,或50%異菌脲可溼粉、50%福美雙可溼粉按種子重量的0.2%~0.3%拌種;50%退菌特可溼粉或70%代森錳鋅可溼粉1000倍液浸種24~36小時。成株期噴藥防治,在抽穗揚花期小麥中下部葉片發病重且多雨年份,主動噴藥防治。可用25%丙環唑乳油2000~4000倍液或三唑酮、烯唑醇、福美雙等藥劑噴霧。做到發現一點防治一片,發現一片防治全田。對重病田通常需防治2次,分別在揚花期和灌漿中期進行。重發區可採用藥劑種子包衣(拌種)+成株期施藥,提高防治效果。

  • 2 # 稻麥巴巴

    小麥上發生的這三種病害,主要是危害小麥植株的基部莖稈和根系,發現危害時已經很難控制 因此三種病害的防治重點是2個:1、選用抗病品種;2、選用對應點殺菌劑進行種子處理。

  • 3 # 農產品期貨網

    全蝕病

    小麥全蝕病是一種根腐和莖腐性病害。小麥整個生育期均可感染。幼苗受侵,輕的症狀不明顯,重的顯著矮化,葉色變淺,底部葉片發黃,分櫱減少,類似乾旱缺肥狀,拔出可見種子根和地下莖變成灰黑色。嚴重時,次生根變為黑色,植株枯死。

    灌漿到成熟期這種症狀尤為明顯,在潮溼情況下,根莖變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黑腳”症狀。後造成植株枯死,形成“白穗”。剝開有病部位基部葉鞘,可以看到全蝕病特有的“黑膏藥”狀物。土壤溼度大有利於病害的發展,晚秋或春季雨多年份發病重。鹼性土讓發病嚴重即PH高於7的發生嚴重。

    防治方法:此病是一種土傳病害,可在播種前用12%三唑醇可溼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02%-0.03%拌種。增施磷肥能減輕病害。

    根腐病

    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多引起莖基腐、根腐;多溼地區除以上症狀外,還引起葉斑、莖枯、穗頸枯;小麥幼芽受害後變褐枯死,幼苗受害輕者芽鞘上產生條形或不規則形褐斑,重者幼苗變褐腐爛,稱為苗腐。嚴重時,幼芽不能出土而枯死;在分櫱期,根莖部產生褐斑,葉鞘發生褐色腐爛,嚴重時也可引起幼苗死亡。輕病苗成株可抽穗,拔取病株可見莖節基部變褐,根毛表皮脫落。成株發病很易辨認不會於肥害混淆。冬前溫度長時間在15-20℃時有利於發病。土壤粘重或地勢低窪也會加重發病。

    防治方法:①藥劑拌種,用25%粉鏽寧或50%福美雙或50%撲海因可溼性粉劑拌種用量為種子重量的0.2%。②藥劑防治,重病年及時噴藥保護一次在小麥揚花期第二次在小麥乳熟初期藥劑有25%三唑酮和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入5000的工作你所在城市都是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