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門外就是山

    這話問的,仗義每多屠狗輩,乞丐就不能愛國了麼。愛國有什麼好處麼,沒有啊,但這就是一種人的精氣神吧。

    再有就是丐幫幫主領導的好啊,從喬峰到洪七公到郭黃,交代的人都是大義凌然的人,幫主帶頭抗遼抗金,當然地下的人要跟隨了。

    逐利雖然是人的本性,但總有人會更在乎利益之外的東西,這也是這個社會美好的原因吧

  • 2 # 五臺徐氏

    金庸筆下不乏大俠義士,他們的俠肝義膽,英雄氣概不僅影響了一代代的我們,甚至很多有名望的人也受到影響。書中所展示的不僅僅是打打殺殺,更加多的是其意境、含義與引申。

    丐幫的小乞丐們所表現的正能量,更加說明我國底層人員的愛國情懷。在國家危亡之時,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會以國家為重!

    正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丐幫在洪七公、喬峰領導下保家衛國,至死不渝,而他們的丐子丐孫們在老前輩們的引導下也當然會繼承和發揚他們的精神。

  • 3 # 愛碼字的草根

    生於亂世,加入丐幫,有了歸屬感,可以得到庇護。而丐幫的幫主,像洪七公、喬峰都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是為國為民的俠士。在他們的帶領下,丐幫充滿了正能量。

    而丐幫是一個組織,有自己的章程,有優秀的領導人非常重要。而一個優秀的領導人,可以決定丐幫的走向。所以,丐幫弟子為國而戰不足為奇。

  • 4 # 碧山手藝人

    其實出現你說的這些情況我總結覺得有這幾方面

    一、古代人生活本身就屬於朝不保夕,就算不是乞丐也會因為天時收成等活不下去。在加上中國自古的儒家和文化氛圍。所以養成了輕生死重情義,或者說名聲要比生死更重要。所以也有不是嗟來之食的典故。既然都是要死為什麼不死的波瀾壯闊點呢。

    二、金庸小說中大多數主角都是身世悲慘的,金老先生很多的時候表現的個人、江湖在歷史大環境下的抉擇。其更加偏向於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感覺。所以朝廷和官員都是昏庸的,這樣才能襯托出俠義的可貴。

    三、中國自古就有盜亦有道的說法,很多乞丐也是有內部行規的。誰能乞討,乞討來的東西怎麼分配其實都是有一套潛規則的。所以雖然是屬於社會底層但也是有秩序和規則的。還有就是在中國進入近代文明前人吃人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傳說中張獻忠的軍糧就是兩腳羊(就是人)。

  • 5 # 雅賊文抄

    回答問題之前,還是先講個故事。

    從前江湖上有個人,是個大盜。

    他空空妙手,慣取不義之財。所以被稱為是大盜。

    有一天大盜偷了一件了不得的東西。

    準確來講,這個了不得東西不是東西,而是一個人。

    一個尚在襁褓的男嬰。

    大明督師袁崇煥被下了詔獄,不日凌遲處死。

    京城之內盡是拍手叫好的百姓,但天下更多的是替袁督師喊冤叫屈的黎庶。

    京城之內集結江湖高手三十餘人,準備潛入天牢搭救袁督師。

    袁督師執意赴死,願以一腔熱血成全半生忠義,但懇請眾人救出幼子,以不絕血脈。

    經過一番周折,眾人終於尋到小公子,卻不幸被守衛發現。天牢中盡是武功高強之人,一番混戰之下,江湖中高手幾乎全軍覆沒。

    大盜憑著天下無雙的絕世輕功,又硬接了一記江湖中掌力可排前十的大開碑手,總算是懷揣小公子負傷逃出京城。

    此舉大大損了朝廷顏面,無論是錦衣衛,還是東廠,西廠紛紛派出好手一路追殺,又有外族收買無數江湖敗類,只為讓袁氏一脈從此斷絕。

    大盜且戰且逃,數日下來傷患加劇,人已快至油盡燈枯之境。

    終於在一個無名小鎮,大盜被群敵圍住,雖然再次突圍而出,但又中了蜀中唐門的七子鋼鏢,鏢上更淬有嶺南老字號溫家的天字號劇毒。

    逃走十數里外,大盜終於傷勢迸發倒於泥濘之中。身後追兵將至,又天降大雨,即使大俠不被追兵所殺,他懷中嬰兒也必在雨中凍死。

    正在大盜長嘆老天無眼之時,雨中一人持傘踏歌而來。

    大盜看去,此人正是江湖上有名的大俠,同時也是他平生最厲害的對頭。

    大盜問大俠:“你來殺我?”

    大俠把手中傘交給大盜,讓他能為懷中嬰兒擋住風雨,同時反問大盜:“什麼是俠?”

    大盜道:“你若能救下小公子,那便為俠。”

    大俠卻笑道:“救小公子只為義舉。”

    言罷人冒雨而走,空中只留狂歌:“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未幾,劍光若急電,撕裂開暗淡了的的天幕,驚散了矇蔽世間的烏雲。

    大俠身上有傷,嘴角有血,但渾不在意。

    大盜掙扎起身,欲拜謝救命之恩。

    大俠搖搖頭,只是道:“我不是為了救你,也不是為了救小公子,我只是為了無愧俠義二字。”

    俠,本義是指武藝高強,見義勇為,捨己助人的品行,後引申為憑藉武藝肯捨己助人的人。

    每個時代對於俠的解釋是不一樣的,但大多一指俠,都會提到遊俠。

    比方說春秋戰國時代的聶政,荊軻,豫讓這些人除了“刺客”這個歷史定論以外,還有個身份就是遊俠。

    在戰國末期,韓非子曾經提出: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個法家思想,直接把“俠”定義在不可取之列,有點像現在的黑社會了。

    一直到西漢太史公才又有了新的定論。一篇遊俠列傳把俠給詳細的分成了布衣之俠,鄉曲之俠,閭巷之俠這幾類,還給了高度評價,譬如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等等。

    當然這些讚美之言又在班固的漢書中給推翻了。不過,無論是讚美也好,貶斥也罷,終歸俠這個群體開始正式進入了史冊。

    再到後漢三國時期,著名學者荀悅又給俠下了新的定義:立氣齊,作知威福,結私交,以立強於世者,謂之遊俠。

    由這句話可見正統文人對俠的定義還是不高。

    俠文化再跳到隋唐時期。

    被今人所公認的對於俠的傳記是在唐代張鷟的《朝野僉載》,記錄的是隋末的諸葛昂,其中給人物下的定義是“性豪俠”,不過這個故事有點反胃口,而且定義的極為狹義,所以並不做太多說明了。

    像聶隱娘,空空兒,精精兒,崑崙奴這些人雖然在武俠史上第一本武俠小說裡出現,但只是武而少俠。

    至於被現在大家推崇的《俠客行》其中有一句“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個主體是描寫刺客,是當時的遊俠,而不是現今意義上的俠。

    至於詩中提到的侯嬴跟朱亥,倒是有點義俠的味道,但更多的表現是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思想,還不是俠。

    這裡要提出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叫“仗義每多屠狗輩”,這句話表面看有點像寫寫古人,比如朱亥,比如樊噲,但其實不是,這話出自明朝曹學佺的對聯,屠狗輩是雖然也是屠戶,但不是賣狗肉的,而是為了救人真的殺了條惡犬。

    到了宋朝,賀鑄在《六調歌頭•少年俠氣》中曾描寫過一些任俠生活。不過,依我的解讀差不多應該是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人在扎堆玩樂,徒具其型,而無其神,沒成為當時一害已屬萬幸。

    什麼是任俠?在《說文解字》中曾提到,任者氣力也,俠者俜也。俜,俠也,從人,甹聲,輕財者為甹。

    到了明朝,俠的範圍再次被擴大,又由於多了女性角色,所以俠的人群要比之前廣大了不少。比如雖然在唐朝《三十三劍俠傳》裡提出的張出塵,到了明朝更成為諸多女性的偶像,甚至在明末秦淮八豔中就有數人行為做派頗有紅拂之風。

    因此要是不說典故,“仗義每多屠狗輩”倒可以還能有個下句就是“青樓盡是義氣姬”來應承。

    到了這裡,俠已經成為了一種行為,而不是單純以武力為先了。

    至於到後面的平江不肖生時代,再到北派五大家,雖然各有歌頌,但都是為了符合當時環境,不過對於俠義還是各有各的理解。尤其是還珠樓主,他筆下雖然在現在看來應該歸屬到仙俠一類,但崇善除惡、孝友義俠這些觀念還是很後人帶來很多影響跟啟迪。

    至少被他影響的有兩個人,一個叫查良鏞,另一個叫熊耀華。

    查良鏞就是被我們所熟識的金庸,熊耀華就是鬼才古龍。

    這兩個人由於出身環境不同,成長經歷不同,對於俠的創造跟定義也不盡相同。

    一個創造了“大者”,一個創造了“風流”。

    但他們“俠”的基準點都是在同一個定義上。比方,古龍筆下的郭大路就是當聽見有人呼救,甚至連去不去的念頭都不曾興起,人就已經衝了過去。而金庸筆下的郭靖,聽說襄陽城百姓可能面臨被城破屠戶,二話不說飛馬馳援。。

    咱們的話題終於轉到的乞丐身上。

    金庸筆下大部分正面角色都有屬於自己的俠氣,這種“俠”表現在急公好義,或者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上。乞丐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也不例外。

    他們可以嘴裡罵著當朝皇帝,罵著朝廷,但仍然挺身而出前赴後繼的去犧牲。後人有句話,叫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就是最好的詮釋。

    乞丐是有社會原因生成的產物,雖然他們未必愛國,也未必真有寬廣如海的胸懷,但他們有著屬於他們自己的最樸素的社會價值觀。

    他們覺得老天賦予了他們一些能力,比如有武力,有組織等,那他們就應該為周邊人做點事情,至少要維護一方的安寧。

    但是丐幫號稱數十萬幫眾,每個人都要做一點事情,那是不是就會演變成為整個國家做事了?

    至於他們圖的是什麼,他們無所圖,因為這些都是他們發自內心覺得應該做的。

    這就是開頭故事裡講到的“俠”。

    要是有所圖,那就是一場交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主是自己,老婆開車出了事也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