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u閒談歷史

    都督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首長的官,相當於現在方面軍司令。都督官職興於三國,其後發展成為地方軍事長官,明以後成為中央軍事長官。民國初年各省也設有都督,兼管民政。

    都督的起源:

    如東漢順帝時,御史中丞馮緄持節督揚、徐二州兵鎮壓九江“盜賊”,就是一例。其後,又以中郎將督軍,更增加了軍事統帥的因素。漢末董卓之亂後,州郡擁兵割據稱雄,朝廷為了籠絡他們,有以將軍兼督數州或都督某州的稱號。

    獻帝建安二年(197)以袁紹為大將軍,賜弓矢節鉞兼督冀、青、幽、並四州,是最早見於史籍的持節都督。大約同時,魏武帝曹操以程昱為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這種都督就成為統治地方的軍政長官了。

  • 2 # 西風悍馬

    漢末三國時期形成的一種軍事職稱。到了後來發展成為地方軍事長官。明代以後又成為了中央軍事,長官,其實也就是相當於軍區的司令。或者是現代的軍司令一類的官職。

    唐朝都督帶使持節的,又被稱之為節度使。雖然掌握軍權,但士兵卻掌握在中央朝廷當中。這些士兵,平時都在農田裡種地。遇到戰事爆發的時候,士兵們才帶上自己準備的裝備和戰馬,到前線廝殺。也只有在這個時候,都督才真正掌握了軍權。但是,等到戰事結束後,都督還是需要把自己的直接統兵的符信交給朝廷。

    平時的時候,他們一般都是負責軍隊的後勤,地方的治安,以及管理當地民戶的責任。也正是因為都督身上都擔當著軍事重任。所以,在內地一些都督被裁撤後,邊地上的都督依然被儲存下來。

    不過,在貞觀時期,全國依然有41個都督府。每個都督府下面,又管轄著幾個州府。而在唐朝的時候,在地方,設立了三種不同的都督,分別是上都督、中都督和下都督。每個都督掌管的州縣品級不同,名稱就各有不同。而大都督,可以直接管轄都督。他們管轄的州府,最低都要超過十個。

    跟都督不同,大都督這個職位,朝廷一般只會讓那些宗室裡的王爺們,或者朝廷重臣兼任。因為大都督這個位置實在太重要了。一次出兵帶著那麼多兵馬,萬一造反,皇帝就真的吃不了兜著走了。不過,因為宗室裡的王爺也都是兼職擔任著一職位,實際上處理大都督任內事務的,都是這些王爺的長史。

    長史這一職位,身份更接近於幕僚,擅長處理實際事務。一般的長史,地位都不高。但大都督府下的長史,身份相當於州府的刺史,握有實權,甚至還會兼任節度使,地位極高。

    而設立大都督這一職位的地方,也都是唐朝非常重要的地方。唐朝就曾在揚州設立大都督府,因為這裡關係到東南半壁江山的穩定。

    各個朝代,其所代表的官職也是不一樣的。其實也就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公務員一類正部級是差不多的。最初的時候可能是軍隊中的檢察官。之後在魏晉朝代又變成了軍事長官。最後到了清朝初期變成軍事首長。直至後來才被廢止了都督這一個職稱。

    所以說其實它這個職稱在每個朝代的演變都是不相同的。同時他們代表的權利也是不相同,但是歸結於到現代的話,其實也就是公務員正級幹部一類的職稱。

  • 3 # 江南品古

    都督,指中國古代軍事長官的一種。

    唐朝的大都督是從二品,中都督是正三品,下都督是從三品。

    最初是作為監督軍隊之官。東漢光武帝建武初年,因為征伐四方,乃於出征時暫時設定督軍御史以監督諸軍,事成回師後則罷官。漢末三國時開始形成的軍事職稱,魏晉時發展成為中央或地方軍事領導長官。

    三國時期,出名的都督有很多,其中以東吳大都督周瑜最是出名。

    魏晉南北朝時,設定都督區,初始權力很大,後來許可權變小,幾經波折,直到唐朝,又逐漸恢復地位。

    唐朝時,大都督常以都督宗王遙領而以長史代理其職。其餘都督則分為上﹑中﹑下三等。景雲二年(711),唐睿宗曾擬分全國(除京畿﹑都畿外)為二十四都督府,令都督糾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善惡,但並未實行。

    終唐一代,都督的權力較輕,雖然也加使持節,但並不真正賜節。

    特別是景雲二年以賀廷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之後,節度使實授旌節。此後節度使代替都督,成為地方最高的軍事長官。唐後各代也襲用都督名號,但名號雖然相同,其職權與形式與魏晉南北朝時已迥異。

    對比現在的官職,唐朝的大都督是從二品,相當於國家委員、軍委。而中都督是正三品,相當於部級幹部、省級正職。下都督是從三品,相當於副部級幹部、省級副職。

  • 4 # 文藻巧翁

    都督,官名。

    三國時,魏文帝始置都督諸州軍事,兼任駐在地刺史,而以都督中外諸軍事及大都督的權位為最重,是全國的最高軍事統帥。吳、蜀制同。

    晉及南北朝沿置。北周改都督諸軍事為總管,此外,西魏、北周和隋初,府兵制的各軍府中,又設大都督、帥都督、都督,是團、旅、隊的長官。隋煬帝時,分別改稱為校尉、旅帥、隊正。

    唐代置都督府,並分上、中、下三等,其上都督由親王充任;都督也常用作贈官,凡邊防重地的都督,加旌節以重其權,謂之節度使。唐中葉後,都督名存實亡,為節度使、觀察使所代替。

    南宋時,用都督、同都督、督視諸路兵馬等銜加於任臨時統帥執政官。

    元代置大都督府統領諸衛,以武官主管。

    明代改元樞密院為大都督府,又改為五軍都督府為最高軍政機關,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等,分領全國衛所。後各衛漸存空名,都督也隨之成為虛銜。清初沿襲,後廢。

  • 5 # 忘川666

    唐代的都督一般沒有行政職能。只是相當於軍區司令,而且一般是宗王遙領,沒有實際的權威。一般也不加持節、使持節,所以權力相比較魏晉南北朝的都督要小。一度是想要讓都督成為監督刺史的一個存在,但是沒有真正實行。所以都督和刺史應該是有本質區別的。刺史才是行政長官,而都督不是。後來的節度使倒是像都督職權的擴大版,那個有行政權,但是節度使一般比刺史的管轄範圍大啊,而且是軍政一把抓。

    唐朝的都督府也是有等級的,大(上)、中、下,管轄幾個州或者十幾個州,數量不等。都督府的具體職權和建制,可以檢視《唐六典》卷三十。

    都督府的組成官員和所在州的組成官員可以是合署辦公,也可以是分開辦公,其他所統治府州的組成官員通常不是都督府的組成官員。

    都督府是地方軍政機構,主要是負責地方守備,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省軍區、軍分割槽之類。都督府的當頭上司是都督,都督的頂頭上司就是朝廷了。大都督府的大都督是親王遙領的。

    道一開始只是監察區,由朝廷派遣官員去各道進行監察,後來設定採訪處置使,選擇各地刺史充任,進行監察。在這個過程中,部分都督被任命為採訪處置使,授予許可權,監察本道各州縣。安史之亂後,道逐漸變成行政區,道的長官(節度使、觀察使)身兼數職,行政、軍、財、監察包攬。

    御史臺的官員對各道進行巡視的時候,許可權確實很高,各都督府也是被巡視的物件。

  • 6 # 蘋說

    都督,指中國古代軍事長官的一種,最初是作為監督軍隊之官, 後漢光武帝建武初年,因為征伐四方,乃於出征時暫時設定督軍御史以監督諸軍,事成回師後則罷官。興於三國,其後發展成為地方軍事長官,明以後成為中央軍事長官。民國初年各省也設有都督,兼管民政。

    唐初承隋制﹐其領軍出征者為行軍總管或大總管。至武德七年(624)﹐復以總管府為都督府﹐大總管府為都督府﹐而行軍總管及大總管不變。大都督常以宗王遙領而以長史代理其職。貞觀元年(627)﹐內地都督府多被裁撤。

    唐代都督權輕﹐雖加使持節之號﹐並不真正賜節。景雲二年以賀廷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實授旌節。

    從此節度使代替都督﹐成為地方最高的軍事長官。唐後各代也襲用都督名號﹐但名號雖同﹐其職權與組織形式與魏晉南北朝時已迥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還記得小時候玩過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