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永130653251

    陶淵明的詩如果轉化為當下時尚的語言,陶淵明所勾勒的生活便是人人嚮往的美好詩意生活,但卻甚少有人從見過它真正的模樣。

    其實詩意不在遠方,它就藏在我們生活裡。年輕時你會對著山川說:“山川歲月,如是我聞”;當你老了,還能對著身邊的愛人說:“醒來覺得甚是愛你。”

    穿越歷史的時空,美好生活場景師海南官塘學院小鎮與陶淵明產生了精神理想的共鳴。這個小鎮上,就藏著我們尋覓已久的詩意生活..

  • 2 # 老兩口的田園生活

    田園生活有幾個不喜歡?如果能實現同時實現抱負,再有田園生活,那就完美了。只能擇其一的話,也不會太難過,尤其是年歲大了。

  • 3 # 陽和鄉村旅遊李恆

    鄉村生活遠離了壓力,遠離喧囂,遠離了塵世紛擾。鄉村有清新的空氣,美麗的風景。鄉村還為每個追逐功名的人保留了原始的純真。

  • 4 # 傳奇害我一生

    我們幼年的時候都曾在課本中讀到過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也向往他詩中所描寫的那樣“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的生活。這樣的生活似乎是我們生活在鋼筋水泥城市中的人們最渴望的,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陶淵明這官做的好好的,為什麼突然就要隱居呢?

    說起陶淵明,大家也都知道他只東南末年,南宋初年的著名詩人,自號五柳先生。那篇“好讀書,不求甚解”就是他寫的《五柳先生傳》。在這篇文章當中,他也說了自己更加喜歡田園生活。

    很多人一直糾結,作為大才子又是大名士的陶淵明,放著好好的官不做,為什麼要辭官回家呢?其實我們在他的詩房中就能很清楚並且很直白的看到這一位大詩人的內心世界。比如那一句:“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當官那年,已經二十九歲了。這在古人當中算是個中年人了。他是個妥妥的儒家弟子,心中所懷揣著的,都是美好的理想和偉大的報復。但是現實打了這個“中年學子”狠狠的一個耳光。

    他所想做的,就是努力為這天下,為這蒼生做些什麼。而不是整日裡想著怎麼在朝堂之上平步青雲。怎麼在這官場之中和這些自私自利只為自己的小人一起蠅營狗苟。但這高潔的品性,卻是為朝堂所不容的。

    直到四十一歲那一年,他還是在做著一些看不到未來的工作。於是在一個午後,他看到了暖暖的夕陽。他想:“算了吧,就這樣放棄吧。畢竟這天下也不是我的天下,這蒼生也不是我的蒼生,我還是歸隱了吧。”

    後來他辭官歸田,也算是過了段清閒的日子。但陶淵明畢竟是個讀書人,許多莊稼活他還是做不來的。再後來的一場大火之中,把他本有的房屋和莊稼都給燒燬了。沒過幾年他與世長辭。

    也許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曾想過。若是當初沒有選擇入仕,而是當個本本分分的莊稼人,應該也會是閒適安逸的一生吧

  • 5 # 莫非與仔仔Cat

    也許不是吧,但是他描述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這種生活,對於生活在鋼筋水泥城市的人是嚮往的。那是嚮往的生活

  • 6 # 久玖挖機

    陶淵明:東晉詩人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

    陶淵明是做過官的,他對官場看的很透

    厭倦了官場的爾虞我詐,在當時的官場做不到同流合汙,跟他追求的是不一樣。

    後來辭官歸鄉,他辭官也並不是完全逃避現實,而是追求符合他性格的生活。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從他大量詩中可以發現他確實真的喜歡田園生活,同時也開啟了中華一代又一代的田園夢。

    跟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希望對您有用!

  • 7 # 霏凡視界

    田園生活,山水為鄰,花鳥相伴。既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亦含“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閒適。

  • 8 # 田園合夥人

    每一個選擇的背後,都總會有一段不能讓人理解的故事,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無緣無故出現的。田園,鄉村,農田,故人,夢想,簡單,純樸,美不美就看心態了!

  • 9 # 鹿野書院

    陶淵明是東晉著名的田園詩人,他的《桃花源記》流傳至今,他本人可謂是田園派詩人的開創者。他曾經從政,後來迴歸田園,一輩子寫詩喝酒,那麼他究竟是否真的喜歡田園生活,還要從他的人生經歷來看。

    一身傲骨出名門,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是東晉潯陽柴桑人,大司馬陶侃的曾孫。所以可謂出身名門。他年少時就曾修習儒家經典,在那個老莊思想盛行的年代,又備受薰陶。道家瀟灑超俗,儒家雖然忠君愛國,可也有“有道則仕,無道則可卷而懷之”的說法。可以想象,他生性灑脫,氣質超然,少年時便有一身傲骨,志向高潔。

    他自號“五柳先生”,著有《五柳先生傳》。從《五柳先生傳》裡可以看出,他愛詩愛酒,把這兩件事看作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兩件大事。他身上體現著圍巾南北朝時代的瀟灑豪邁。

    他二十多歲時曾經當過官,彭澤令。結果當官當了幾十天,上面就來了官兒,讓他穿戴整齊前去問安。他道:“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於是掛冠而去,還做了一手《歸去來辭》以明志。他躬耕自給,安貧樂道,愛菊花,愛喝酒。

    在淡泊中尋找真樂趣

    他身上深深印刻著魏晉風流的影子,懂得在淡泊中尋找真樂趣。他的詩詞中處處透著生活中原本的美好,放鬆但不放縱,美好而不驕奢。他詩裡的世界,是中國曆代文人心中夢寐以求的東西。但真正能逃離十丈紅塵,平心靜氣的尋找這種生活的人又有幾人?大部分人還是宦海沉浮,糊里糊塗的過了一生。

    《歸園田居》之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這首詩文字十分樸實,似乎就是一個耕讀持家的人寫出來的。但卻讓人感覺到樸實而簡單的生活,和詩人閒庭信步看著自己的田園時的滿足感和怡然自得。

    題目中那句詩來自他的《飲酒》,這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讓人覺得,彷彿有人在問他,如何能過的如此怡然自得?他告訴那人,如果你能把心靜下來,放在日常的那些點滴生活上,淡泊名利,就算身居鬧事,依然能夠過上安然若泰的生活。這首詩妙在收尾處,彷彿那人還不明白,只是知道了表象而不明白真意。他呵呵一笑:可意會不可言傳。也忘了自己要辯解什麼,又沉迷到自己的日子裡去了。

    真性情的詩人,影響深遠

    他的詩句影響了很多人,比如李白,王維,白居易,韋應物,蘇東坡等。蘇東坡對他的詩愛不釋手,拿起來就沒辦法放下。

    從前上學的時候,每逢學習古文,老師總愛提問這首詩或這篇文章的深意究竟是什麼,大多詠物田園詩句裡似乎都蘊藏著太多的鬱郁不得志。久而久之給我們造成一種假象,似乎一沾田園,就一定藏著什麼隱情。

    其實後來曾有好多人請他出來做官,無奈志趣只在田園,只能讓世俗失望了。於是他依然拒絕,繼續飲酒,作詩,名流千古。

    想來他該是在田園中找到了人生真諦。這其實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小確幸”非常相似,人生就一次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不盲目從眾,不沽名釣譽,這才是不辜負來世上走一遭。

  • 10 # 雲隱

    陶淵明是真心喜歡田園生活,並將這種生活寫入詩句中。這種喜歡與其自身背景和宦海生涯關係匪淺。

    陶淵明所處的晉代,是一個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他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曾因軍功升到東晉大司馬,祖父陶茂、父陶逸都做過太守。外祖孟嘉曾為徵西大將軍桓滯的長史,他從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為後來寫作奠定了紮實的文學基礎。

    陶淵明於二十九歲踏上仕途,出任江州祭酒,後歷任桓玄幕僚,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由於時局動盪,仕途險惡,忿然辭職不再為官。

    陶淵明歸隱田園是自我的選擇,也是時代的使然。

    晉代是士族門閥制度正盛的時期。評價個人的能力高低,完全以門第的高低和財產的多寡為標準。其曾祖父雖任過高官,但由於曾祖父並非士族,所以備受欺辱。陶淵明在出世中看到黑暗腐朽社會與他格格不入,加上官職卑微,不僅使他濟世的抱負無法施展,還要降身辱志和一些小人為伍,這使他感到“志意多所恥”。

    陶淵明早年就羨慕自然園林生活,後又受到老莊思想的影響。所以當他仕途失意時,就更加懷念園林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從此他走上了一條與統治階級徹底決絕的道路。

    陶淵明離開汙濁官場歸隱後,以耕讀自娛過著田園生活,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在耕讀勞動中,他寫了大量詩歌,開創了山水田園詩派。

    陶淵明非常喜歡親自參加勞動,接近勞動人民,所以他不像其他文人那樣歸隱後輕視農業勞動,而是對勞動感到愜意。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量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辭官歸田的人當然不會種田,他種的豆,草盛苗稀,難得的是早起去鋤草,一直到帶月才歸,這時已是夕露沾衣了。他想的不是怕衣服沾溼,而是把豆苗種好,他整日地辛勤勞作,卻“草盛豆苗稀”。但詩裡卻沒有絲毫愁苦語氣,反而充滿自得的情緒。

    這對封建文人來說是很難做到的,但詩人卻認為勞動很符合自己的志向和情趣,表現了詩人寧願自食其力,也不願意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

    陶淵明退隱田園,躬耕自資,絕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他堅持高尚情操,可貴的氣節。這些都在他詩歌中得到真實寫照,也可以說寄託了陶淵明的人生理想。

    陶淵明的詩:抨擊黑暗現實,抒寫情懷與理想,描寫田園風光,頌揚勞動,反映農村生活境況,這些創作思想內容都與他歸隱田園生活的影響是密切聯絡的。

    陶淵明心中有自己的理想社會,如《桃花源記》。他常常把儒家虛構的淳樸無爭的上古之世與道家宣揚的小國寡民的社會模式結合成一體,作為理想世界來歌頌。在這種社會中,人人自耕自食,真誠相處,無竟逐無欺詐,甚至無君無臣。

    陶淵明歸隱耕作,實質上是“心遠”,這種心態,作為詩人,不是消極而是積極的,因為它是超然物慾,心靜如水,開啟智慧,在汙濁的社會里走向審美人生的必由之路。

    耕田、讀書、飲酒、賞菊是陶淵明離開官場後精神上的寄託,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貧困的境地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才能堅持高潔的理想和安貧樂道、知足常樂的操守。

  • 11 # 麥穗日記

    魏晉時代,國家動亂,戰爭不止,朝堂黑暗,當時的文人時常能經歷好幾個朝代的變遷,陶淵明作為那個時期的文人,看慣了朝代更迭,政治無常,所以辭去當時的彭澤令一職,選擇歸隱田園。

    最初的陶淵明不是真的喜歡隱居,而是為了逃避政亂,躲避朝堂的紛爭,在他的詩句中經常看到他在官場和田園中糾結,如《歸園田居.其一》中,他寫道“守拙歸園田”,其中“守拙”的意思是士大夫清高的態度,可以體會到,陶淵明是以士大夫的身份迴歸田園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徘徊、一種逃避,而非真的想回歸田園。

    後來的陶淵明,逐漸開始喜歡上了田園生活,過上了“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農家生活,他是真的下地幹活了,不然養活不了一家人啊,所以此時的陶淵明開始真正的迴歸田園,將日子過成了詩,更是被後世稱為“古今隱逸之宗”。

  • 12 # 與爾同往

    並不是喜不喜歡的問題,從東漢末期開始,士大夫喜好清談之風,到魏晉之時,清談玄學成為主流。面對紛繁亂世,他們感受到的是生命的短暫,而自然無窮,他們鑽研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的關係,併力圖從中找到一個啟發點。如嵇康阮籍他們,是反對儒家等名教的,他們嚮往自然,有點近似於道家思想,但還未找到短暫生命和無限自然中的平衡點。直到陶淵明,才真正實現了讓有限的生命在自然之間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所以並不是陶淵明喜歡或不喜歡,他自己就是田園的一部分,他的生命就在田園裡,與田園共生,在魏晉乃至於後世,都極少有人達到這樣的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期熬夜會導致耳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