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早期基本是不用的,但是還要看場合。早期的滿族人吃飯用的是一種叫“解食刀”的刀具,滿語叫“huwesi”,是滿族生活必需品,這種小巧實用的刀具便於隨身佩帶,在野外打獵過程中不僅可以防身,更重要的作用是方便狩獵者剔骨割肉,就地宰牲,下鍋燉煮或烤制,然後拿刀割肉食之。但解食刀這種短刀並不是滿族獨有的餐具,在唐宋明等朝代漢族軍隊中也配發了類似解食刀筷子等便攜的整體餐具。

    滿族是漁獵民族,受到當地物產、氣候條件影響,影響到整個北方地區。滿族人最初以狩獵、採集為主要生產方式,靠捕獲山林野獸、飛禽和採摘各種山珍野果為生。因此,滿族人的傳統飲食是以特產的肉類和黏性食品為主。由於滿族人經常到山野進行圍獵,或是按八旗形式外出征戰,要於野外集體進食,所以他們都要隨身攜帶解食刀,用以分割食物。

    清初期,滿族人以武力開國,八旗官員時常統兵外出征戰,腰帶上必備有荷包、解食刀、火鐮等生活用具。解食刀,滿族男子必備的配飾,滿族舊俗喜肉食,隨身攜帶餐刀,自割以食,刀身四五寸長,一面有刃,刀柄三寸左右,木質,柄端包壓花金屬片,鞘為木質,外包鑲鯊魚皮、絨、銀、玳瑁等為飾,鞘端常包壓花金屬片,鞘口嵌金屬箍,箍上附金屬掛環,用以系掛腰帶之上,鞘側常附骨箸、骨籤等食具。

    入關之前,一般用餐比較簡單,根據《滿文老檔》記載 :“貝勒們設宴時,尚不設桌案,都席地而坐。“所吃菜餚,一般也以肉食為主,因此,赴宴者也會隨身攜帶解食刀分割肉食,方便就餐進食。薩滿教祭祀活動中,解食刀也會派上用場。清朝會在宮中(紫禁城坤寧宮,瀋陽清寧宮)舉行薩滿祭祀,祭神撤下來的熟肉被稱為“福肉”,皇帝會賞給扈從王公大臣、貝勒、駙馬等人共同食福肉,而解食刀此時就被用來做分割胙肉。

    但隨著不斷漢化,燒烤燉煮變成炒菜火鍋,解食刀也就逐漸被筷子取代了,但是清朝的帝王們依然教育滿洲親貴不忘關外風俗,比如乾隆八年,皇帝率領皇子、皇孫等宗室王親東巡盛京。康熙皇帝的嫡孫、怡親王允祥第七子弘曉就曾因吃福肉時沒有隨身攜帶解食刀而受到乾隆皇帝的嚴厲訓斥。

    入關後,解食刀逐漸失去作為用餐的功能,更多的作為體現尚武精神的配飾,或者是滿洲八旗的標誌佩戴在腰間,最後變成了和精美蟈蟈葫蘆,鳥籠子一般的文玩之物,甚至像老字號“王麻子”剪刀鋪還會專門打造解食刀,刀柄用上金銀玉器或是上好木材,刀身用花紋鋼打製,刀鞘用鯊魚皮包裹等等,成為了把玩之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人生如戲”這句話有什麼感悟?